资源简介
“清”之思考—— 2024高三5月作文名校押题及导学
金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中国语言中,“清”原本指水纯净没有杂质。正是从水的“清”中,引出了其他许多事物的“清”,从自然事物的“清”引申出了“清”的人文和社会政治意义。于是,便有了以清贫、清白、清爽、清高、清逸、清趣等以“清”字为核心的众多词语,这些词从古至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至宝。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对“清”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不少于800 字。
材料解读:
材料的指向性明确,关键词是“清” 材料的第一句话从浅表层次入手,指出了“清”的本义是“水纯净没有杂质”,奠定了写作的基调,立意应围绕清洁、干净、无尘杂的主旨展开。第二句话指出除了水,其他许多事物也符合“清”的内涵,将“清”的意义由自然层面升华到人文和社会政治层面,引导考生思考“清”的深层含义,拓展了写作的空间。第三句话列举了以“清”字为核心的词汇,给考生提供可选择的角度和方向,当然考生也可以围绕“清”的内涵自主立意,但必须是正确的价值观,并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考生宜选择一个角度,不必面面俱到。
参考立意:
(1)清廉修身
(2)清白做人
(3)甘于清贫
精彩分论点及行文思路:
《一心但追“清”去,万物纷至沓来》
“倚阑莫怪多时立,为爱孤云尽日闲。”追“清”去,清静来。守内心清静,化一缕微风,飘向湖光月影。
“雪沫乳花浮午盏,人间有味是清欢。”追“清”去,清高来。守道德清高,敛一袭剑气,吹向月色酒乡。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追“清”去,清逸来。守风骨清逸,乘一叶扁舟,驶向碧海汪洋。
《自许三“清”,正身显德》
怀瑾握瑜,风禾尽起。高持清高之态,固守德操,以正身。
唯刀百辟,唯心不易。不坠清贫之志,张扬个性,以显德。
日拱一卒,终有所成。耕耘雅清之趣,沉潜深究,建功业。
《让水之“清”照亮青春之心》
怀水之“清”,于繁忙中寻清静,用心专一,不断突破。
怀水之“清”,于虚伪中寻清澈,真诚待人,敢于表达。
怀水之“清”,于浊秽中寻清白,端正态度,正道直行。
《常思文化美,“清”然浑一身》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志向之“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开拓之“清”。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是坚守自我、执着追求的傲立之“清”。
《一世人生,一径清流》
生如流水,请享受“一箪食,一瓢饮”的清贫。
生如流水,请葆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
生如流水,请追寻“灵心静似山藏玉”的清逸。
范文鉴赏:
清澈之心,映照世间清趣
自古以来,“清”字在中华语言中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从水的清澈无杂,到人的清贫、清白,再到社会的清逸、清趣,这“清”字仿佛是一道清泉,流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
“清”字,最初形容水的纯净,它代表着自然之美,纯净无暇。正如古人所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的清澈虽然无法容纳杂质,但却能映照出天地万物的倒影,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样,人的心灵若能保持清澈,便能洞察世间真理,明辨是非,不受世俗纷扰所困。
在人文层面,“清”字更是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辉。清贫,是一种不贪求物质享受,坚守道德底线的品质;清白,则代表着正直无私,诚实守信的精神。这些品质,犹如清泉般洗涤着人们的心灵,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
而在社会政治层面,“清”字同样具有深刻的内涵。清逸,意味着社会的和谐安宁,人民安居乐业;清趣,则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一个清澈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充满正义、公平、和谐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才能孕育出更多具有清澈之心的人。
然而,在当下社会,随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心灵却逐渐变得浑浊。贪婪、虚伪、欺诈等不良风气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对“清”字的亵渎。因此,我们更应该珍视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清”,让它成为我们心灵的指南针,引领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
如何保持心灵的清澈呢?我认为,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守道德底线,不为物欲所动。其次,要学会用“清”的眼光看待世界,明辨是非,不受虚假信息的蒙蔽。最后,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人,共同营造一个清澈的社会环境。
总之,“清”字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至宝,它代表着纯净、正直、和谐与美好。让我们用心去感受“清”的美好,用行动去传承和发扬“清”的精神,让清澈之心映照出世间清趣,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清醒人生
提到“清”字,或许人们能生发出许许多多的联想,而对我来说,由清而醒,拥有清醒人生,做自己值得去做的事,才算有意义。
人生短暂如一根燃烧的火柴,当你糊里糊涂磋砣岁月之际,它已经燃成灰烬。聪明的人总能小心谨慎,把人生路上的每一步分得清清楚楚。他知道他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去做。终其一生,即便没有光辉灿烂的成就,也会有无穷闪光的火花。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纷繁的生活和自我的言行应该具有清醒的认识。保持头脑清醒,才会心灵清静,才能真正找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冷静质疑是理想的筋骨。”保持冷静质疑的态度也是清醒的表现,人生中最大的痛苦就是糊涂一生,清醒是一种不被假相所诱惑、不被偏狭所遮蔽的生命状态。人生一世,难得是清醒,关键在清醒。时刻保持清醒,是生命充盈、精神刚健、行动自觉的前提。
有一种蝶,它来到世上只是一只丑陋的蛹,一生需要穿超无数高山与峡谷,直到变成最美丽的纯紫色,为的是能和自己的伴侣双宿双飞。蝶的一生短暂却背负着蜕变这艰难的使命,也许这是别无选择下的旅程,但是它仍有着明确的目标。人拥有着比蝶更胜百倍的头脑,更应能把自己人生之路看个清楚,留下一个个轮廓分明的脚印。
塞涅卡说:“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其实他忽略了第三种选择:和命运结伴而行。和命运结伴而行,淡淡的言语,却在人生路上划下一道清晰如光路般的脉络。人人都有着明亮的双眸,但并非每个人都有清醒的头脑。歧路当头,很多人会迷茫而不知所措。于是他们一个个倒下了,化为路边的尘埃。
人生如梦,有清醒头脑的人知道他该做什么,什么值得去做,做什么才能实现人生的意义。为此我想到了晏子不卑不亢、维护人格国格的一生;邹忌委婉而讽,纳谏除弊的一生;曹植从容不迫,七步成诗的一生。一生之意义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过得是否精彩,有无遗憾与悔恨。
为了成就人生,我做不成太阳,做不成月亮,也要做一颗流星,在深邃的天际,留下一条清晰美丽的痕迹。
时评精粹
梅花“清”气满乾坤
人们喜欢梅花,不只是因为她有“香自苦寒来”的风骨、“她在丛中笑”的怡然,更有“清姿瘦影立悬崖,幽香润万家”的情怀。清姿,是她的颜值;清纯,是她的品格;清香,是她的韵味。赏梅,得其真味真韵,一个清字贯穿其间,这是她形象的真实写照,是她灵魂溢出的芬芳。
崇清尚洁,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追求,梅花则承寄了这一美好寓意。明代“花甲县令”冯梦龙来到“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的贫穷小县寿宁为官,把清正廉洁的前辈知县戴镗作为学习的楷模,为新建的戴清亭赋诗一首,其中有“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句,表达自己愿做一株不畏风雪、清香永驻的老梅的高远志向。《荆州记》里说:诗人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与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如此冰清玉洁之情谊,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人间佳话,与“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可谓异曲同工、相映成趣。
在中国语言中,“清”原本指水纯净没有杂质。正是从水的“清”中,引出了其他许多事物的“清”,从自然事物的“清”引申出了“清”的人文和社会政治意义。于是,便有了以清贫、清白、清爽、清高、清逸、清趣等以“清”字为核心来判断人格品性、社会风气的众多词汇,从古至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至宝。
人们向往“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水”“清澈蔚蓝的天空”,更期盼梅花清香满神州,向往清廉的风尚、清爽的交往、清新的社会环境。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拳反腐败、纠“四风”,激浊扬清,使清廉、清爽、清新成为一种返璞归真的新境界,一种触手可及的新感觉,一种生机勃发的新气象。为人处世,不必再为送礼拒礼闹心;干事创业,不必再为托请请托焦虑;人际交往,不必再为请吃吃请费神……远离了污浊之气的雾霾,感悟了风气之变的愉悦,人们顿觉神清气爽,更增添了创造美好生活的执着和坚定。
“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这正是体现了一种高雅的格调、一种清新的气息、一种尚廉崇清的社会风尚。而今,从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到建立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都旨在营造一种风清气爽的人际关系、海晏河清的社会环境。为此,我们虽然已经做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正本清源之效,但反“四风”、正风气,开弓没有回头箭。惟有以“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意志决心、滴水穿石的久久为功,严防死守、善作善成,方能积小胜为大胜,让清风正气溢满人间。
“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虽然说风气建设人人有责,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责任更大、作用更显。“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所有的清,最根本在于人对清的境界的追求、对清的本色的坚守、对清的风尚的呵护。“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只有“关键少数”发挥好关键作用,带头严格自律,守住规矩底线,自觉崇清守清,才能以自身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引领社会风尚,从春天出发,努力去成就一个更加清新和谐的美好未来。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