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届高三联考试题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晋景公十二年(前588),“晋作六军”。对此,杨伯俊注曰:“晋原有三军,此时增置新中上、下三军,共六军。三军原各有将佐,计六卿,今增置新三军,亦各有将佐,增六人为卿”。新增六人是: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雅、赵旃。其中多为赵氏、韩氏。“晋作六军”可用于说明,晋国当时( )A. 世卿世禄趋于解体 B. 晋卿势力不断膨胀C. 宗法体系逐渐强化 D. 军事实力空前强大2. 如图为中国古代农牧界线变迁图。导致这一变迁的主导因素是( )A 政治经济重心转移 B. 政府重视经略边疆C. 汉匈经济文化交流 D.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3. 唐代以前,官印刻字一般是“左丞相印”“西安丞印”等官名,而到了唐代,官印都改成了“尚书兵部之印”“安西都护府之印”等官署名称,官印也不再由官员个人佩戴,而是由监印官保管。这一变化体现出唐代( )A. 官僚制度的日益成熟 B. 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 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D. 机构设置更加科学4. 北宋时期,散文家的作品常常洋溢强烈的民族意识;南宋时期,从岳飞《五岳祠盟记》到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等,亦是如此。此外,宋代豪放派、婉约派词人,也具有同样意识。这主要是由于宋代( )A. 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B. 社会经济的繁荣C. 文学作品的传承发展 D. 民族交融的加强5. 16世纪中期,明代史学家陈建以个人之力、博采群籍而成《皇明通纪》,其纪事简要,议论精确,史家推其为明代典故权舆,科考士子赖之备时务策之用,普通民众据以知本朝沿革。在嘉靖至万历中期,出现了一系列重刻本、续补、增订、改编之作。其出版发行( )A. 推动了史学常识的普及 B. 体现了主流思想的异变C. 彰显出活字印刷的优势 D. 迎合了社会市场的需求6. 下表为1913—1920年英、美、德、日四国在中国通商口岸往来外洋的外籍航运中的占比(单位:%)情况。其中甲是( )年份 甲 乙 丙 丁1913 42.5 31.5 2.1 11.81916 46.3 40.6 2.3 01918 35.3 52.0 5.3 01920 38.2 40.7 13.1 0A. 日本 B. 德国 C. 美国 D. 英国7. 如图是1907年12月刊登于《中报》的一幅漫画。该漫画的刊发旨在( )A. 拇示消末新政不得人心 B. 唤醒国民的抗争意识C. 拇露清朝统治腐败黑暗 D. 宣传革命运动的高涨8. 如图为我国某一时期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该时期是( )A. 1949~1952年 B. 1953~1957年 C. 1979~1984年 D. 1992~1997年9. 以下两则史料最能说明,此时边区应致力于( )陕甘宁边区延川县禹居区三乡支部党员入党动机统计表入党动机 反对压迫 改善生活 莫名其妙 为了抗日 被宣传 投机 被迫人数 27 29 17 1 45 13 3百分比 20% 21.5% 12.6% 0.8% 33.3% 9.6% 2.2%A. 加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B. 开展党内马克思主义教育C. 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提高广大农民政治觉悟10. 1280年,欧洲某庄园领主因封闭了一条沟渠并阻碍了道路的通行,受到庄园法庭如指控:“领主开垦了一块赤杨林地,并且在那属于村民的土地上隔离出一块地方,来村民在那里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公共放牧的。”据此可知,庄园法庭( )A. 保护领主土地私有制 B. 注重维护庄园公共秩序C. 旨在保障村民的权益 D.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1. 13世纪,意大利水手们迅速地开辟了通向围绕欧洲半岛的各个海港的直接航线,他们首先通过征服君士坦丁堡深入到黑海沿岸,又战胜了大西洋的风暴和潮汐,到达了莱茵河口和泰晤士河地区等遥远的北方地区。意大利水手们的这一活动( )A. 直接推动了西欧社会转型 B. 打通了东西方贸易通道C. 有利于意大利商业的发展 D. 开启了大西洋探险序幕12. 如图为1889年美国漫画家开普勒的画作《参议院老板们》(发表于《帕克》杂志)。作者意在揭示( )A. 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B. 垄断资本操控政治C. 社会分化日益严重 D. 金融寡头践踏立法13. 大约在18世纪初,英语中出现“SIDEWALK”一词,指代“在两边的路”。随着市政和交通的发展,车行道占据道路的中间,步行在道路两边成为定式,因此该词逐渐演变为“人行道”,在20世纪初开始大规模使用。这可用于说明( )A. 技术变革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 B. 交通完善使市民生活边缘化C. 市政建设提升社会的品位格局 D. 科技进步扩大了城市的规模14. 18世纪法国学者编纂《科学、艺术、手工业详解辞典》(《百科全书》,其中有2600幅版画,重点呈现生产中使用的工具及复杂机械。该辞典的编纂( )A. 有利于推动文艺复兴 B. 开启了科学革命C. 有助于促进技术变革 D. 强调了政治启蒙15. 1919年4月,甘地创办了《坚持真理》,但因未经官方注册,不久停刊。后来,两位出版商分别将《青年印度》和《新生活》转给甘地编辑出版,甘地提出了“为反对强权争取权利而战”口号,销量一度达到数万份。这可用于说明,当时印度( )A. 资产阶级掌握了新闻舆论的导向 B. 民族忧患意识和独立意识萌发C.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入高潮阶段 D. 民族运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计55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 古代青铜器主要用铜、锡经烧制、锻造而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国家禁止出境展览的青铜器文物(先秦至汉)一览表名称 时代 名称 时代后母戊鼎(商王祭祀其母戊所制,832.84千克) 商 浙川出土铜禁(94.2千克) 春秋青铜神树(一号树高395厘米)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64.28千克)子龙鼎(230千克) 越王勾践剑(0.875千克)四羊方尊(34.5千克) 铸客大铜鼎(400千克) 战国龙纹兕觥(盛酒或饮酒器,5.9千克) 曾侯乙编钟(134.8—2.4千克)大禾方鼎(12.85千克) 曾侯乙青铜尊盘(约30千克)铜立人像(180千克)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18.65千克)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7.95千克) 西周 中山王铁足铜鼎(60千克)大盂鼎(153.5千克) 商鞅方升(0.69千克)虢季子白盘(215.3千克) 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6.25千克)晋侯苏钟(一套14件) 铜车马 秦代大克(贵族名)鼎(201.5千克) 齐王墓青铜方镜(56.5千克) 西汉太保鼎(26千克) 长信宫灯(15.85千克)墙盘(墙为纪念其先祖而作,12.45千克) 铜屏风构件5件淳化大鼎(226千克) 诅盟场面贮贝器何尊(名叫何的贵族所作祭器,14.6公斤) 彩绘人物车马镜(1.46千克)天亡簋(盛食器,7.6千克) 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15.2千克)伯矩鬲(7.6千克) 摇钱树(通高198厘米) 东汉晋侯鸟尊(酒器,7.9千克) 铜奔马(7.3千克)害夫(hú)簋(60千克)西周逨盘(18.5千克)——国家文物局于2002、2012、2013年发布材料二 西汉主要手工业与资源分布情况——据《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版)材料能够反映先秦至秦汉青铜器的发展变化趋势,指出这些趋势并说明其原因。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早期现代化材料一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924—1927年 国民大革命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927年 南昌起义爆发1898年 戊戌变法 1931—1945年 抗日战争1898年 南通大生纱厂兴建 1940年 《新民主主义论》发表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 1945年 抗日战争胜利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 1946—1949年 解放战争——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 现代化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从时间上来说不同阶段的现代化有不同的内涵,从空间上来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有不同的特性。近代中国出现的现代化,从现代化全程性和整体性的角度来说也可称之为早期现代化。——摘编自虞和平《中国早期现代化道路的三大特性》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中“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观点。18. 下表为1949-1952年工业经济成分变化情况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工业数据下的新中国经济类型 总产值变化情况(单位:万元) 总产值公私比重变化情况(%)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国营经济 368293 625025 908029 1425838 34.2 44.5 44.9 52.8合作社 4997 11196 20780 86299 0.5 0.8 1.0 3.2公私合营 21952 41414 80605 136661 2.0 2.9 4.0 5.0私营经济 682816 727826 1011836 1052611 63.3 51.8 50.1 39.0合计 1078058 1405461 2021250 2701409 100 100 100 100注: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为1955年币制改革以前币值。——《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商体制卷》提取材料信息,以“工业数据变化与人民政府治国能力”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信息提取准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世界史(节选)5-12年级学生的世界史综述与内容 时代1人类社会的起源 时代2早期文明与游牧民族(公元前4000-前1000年) 时代3古典传统、主要宗教与伟大帝国(公元前1000- -300年 ) 时代4交流与相遇的扩展性地带(300- -1000年) 时代5两半球交互作用的增强( 1000- -1500年 ) 时代6第一次全球化时代的出现( 1450- -1770年) 时代7革命的时代( 1750- -1914年) 时代8半个世纪的危机与成就( 1900-1945年) 时代9 1945年 以来的20世纪:枫遇与挑战——译编自《National Standards for World History》(1)根据材料,指出编者进行历史分期的主要依据并说明你的判断理由。(2)你认为将时代7命名为“革命的时代”合理吗?请结合所学知识作简要阐释。(3)在不同史观指导下,人们会对历史产生不同认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对上述分期或时代主题提出一条修改意见并说明依据。2024届高三联考试题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晋景公十二年(前588),“晋作六军”。对此,杨伯俊注曰:“晋原有三军,此时增置新中上、下三军,共六军。三军原各有将佐,计六卿,今增置新三军,亦各有将佐,增六人为卿”。新增的六人是: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雅、赵旃。其中多为赵氏、韩氏。“晋作六军”可用于说明,晋国当时( )A. 世卿世禄趋于解体 B. 晋卿势力不断膨胀C 宗法体系逐渐强化 D. 军事实力空前强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材料表明晋国新增了三军,而这新增三军的将佐六人多为赵氏和韩氏,而赵氏和韩氏是当时晋国的卿大夫,可知晋卿势力不断膨胀,B项正确;春秋时期选官制度主要是世卿世禄制,不能说晋国时世卿世禄趋于解体,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晋国新增了三军,而这新增三军的将佐六人多为赵氏和韩氏,不是晋诸侯王的姓氏,不能体现宗法体系逐渐强化,排除C项;材料只是体现了晋国新增了三军,但不能说明军事实力空前强大,排除D项。故选B项。2. 如图为中国古代农牧界线变迁图。导致这一变迁主导因素是( )A. 政治经济重心转移 B. 政府重视经略边疆C. 汉匈经济文化交流 D.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材料主要涉及战国和汉武帝时期我国农牧接线的变化,据图可知,汉武帝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农牧界线向北移动,而且更加靠近少数民族统治区域,说明汉武帝时期,政府更想扩大统治区域,经略边疆,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战国至西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都在北方,没有转移,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汉朝,还涉及战国时期,材料也不能体现汉匈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中的信息无法体现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D项。故选B项。3. 唐代以前,官印刻字一般是“左丞相印”“西安丞印”等官名,而到了唐代,官印都改成了“尚书兵部之印”“安西都护府之印”等官署名称,官印也不再由官员个人佩戴,而是由监印官保管。这一变化体现出唐代( )A. 官僚制度的日益成熟 B. 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 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D. 机构设置更加科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官印是政府权力的体现,唐代官署印文及管理的变化弱化了官员个人的作用,更重视机构、制度和体系的运作,体现了官僚制度日益成熟,A项正确;印文内容变化并非用人政策的变化,排除B项;古代并非法治社会,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官署印文及管理的变化并非新设了官署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4. 北宋时期,散文家的作品常常洋溢强烈的民族意识;南宋时期,从岳飞《五岳祠盟记》到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等,亦是如此。此外,宋代豪放派、婉约派词人,也具有同样意识。这主要是由于宋代( )A. 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B. 社会经济的繁荣C. 文学作品的传承发展 D. 民族交融的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文学作品受时代影响呈现民族意识,是因为民族问题较为突出,民主政权林立,主流官方对待民族的态度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和南宋的文学作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学作品的传承发展,而是呈现民族主题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民族间的矛盾而非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5. 16世纪中期,明代史学家陈建以个人之力、博采群籍而成《皇明通纪》,其纪事简要,议论精确,史家推其为明代典故权舆,科考士子赖之备时务策之用,普通民众据以知本朝沿革。在嘉靖至万历中期,出现了一系列重刻本、续补、增订、改编之作。其出版发行( )A. 推动了史学常识的普及 B. 体现了主流思想的异变C. 彰显出活字印刷的优势 D. 迎合了社会市场的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6世纪中期”“科考士子赖之备时务策之用,普通民众据以知本朝沿革”“一系列重刻本,续补,增订,改编之作”可知,皇明通纪的出版发行迎合了社会市场的需求,故选D项。材料中并非只有史学作用,排除A项;明代主流思想仍是儒学,并未异变,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活字印刷的优势,排除C项,故选D项。6. 下表为1913—1920年英、美、德、日四国在中国通商口岸往来外洋的外籍航运中的占比(单位:%)情况。其中甲是( )年份 甲 乙 丙 丁1913 42.5 31.5 2.1 11.81916 46.3 40.6 2.3 01918 35.3 52.0 5.3 01920 38.2 40.7 13.1 0A. 日本 B. 德国 C. 美国 D. 英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材料中是英、美、德、日四国在中国通商口岸往来外洋的外籍航运中的占比,根据所学英国在一战期间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所以英国的占比应该是下降的趋势,并且英国侵略中国较早,占比较高,所以甲是英国,D项正确;丙在一战期间占比上升,并且整体占比较少,符合日本的情况,排除A项;丁一战期间没有在中国通商口岸往来外洋的外籍航运中占比,这符合德国,因为德国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是一战的挑起者,无暇东顾,排除B项;乙占比相对较高,并且在一战期间占比是上升趋势,这符合美国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7. 如图是1907年12月刊登于《中报》的一幅漫画。该漫画的刊发旨在( )A. 拇示消末新政不得人心 B. 唤醒国民的抗争意识C. 拇露清朝统治腐败黑暗 D. 宣传革命运动的高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末年,面对火焰四起的民意,清政府试图浇灭民意的火焰,说明的是该漫画旨在唤醒国民的抗争意识,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新政相关信息,排除A项;清朝统治腐败是表象,非本质,排除C项;材料与宣传革命运动高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 如图为我国某一时期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该时期是( )A. 1949~1952年 B. 1953~1957年 C. 1979~1984年 D. 1992~1997年【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1957年(中国)。据本图可知,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也有小幅上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基本持平,说明该时期是1953~1957年,中国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B项正确;1949~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了土地改革,促进农业发展,与图表“第一产业下降”信息不符,排除A项;1979~1984年中国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业和工业发展,但图表信息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与之不符,排除C项;1992~1997年中国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第三产业应该呈大幅上升趋势,但图表中第三产业上升幅度并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9. 以下两则史料最能说明,此时边区应致力于( )陕甘宁边区延川县禹居区三乡支部党员入党动机统计表入党动机 反对压迫 改善生活 莫名其妙 为了抗日 被宣传 投机 被迫人数 27 29 17 1 45 13 3百分比 20% 21.5% 12.6% 0.8% 33.3% 9.6% 2.2%A. 加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B. 开展党内马克思主义教育C. 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提高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提示内容可以看出,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共产党的人数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而这些加入共产党的党员动机多样,为了抗日加入共产党的比例极低,由此说明应该在党内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统一党员思想,提高党员素质,B项正确;材料内容说明新加入共产党的党员政治动机存在缺陷,所以应该在党内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而不是加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C项;此时边区应该提高党员素质,而不是要致力于提升农民的政治觉悟,因为新入党的党员不一定都是农民,排除D项。故选B项。10. 1280年,欧洲某庄园领主因封闭了一条沟渠并阻碍了道路的通行,受到庄园法庭如指控:“领主开垦了一块赤杨林地,并且在那属于村民的土地上隔离出一块地方,来村民在那里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公共放牧的。”据此可知,庄园法庭( )A. 保护领主土地私有制 B. 注重维护庄园公共秩序C. 旨在保障村民的权益 D.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的欧洲。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欧洲某庄园领主因封闭了一条沟渠并阻碍了道路的通行,受到庄园法庭如指控,原因是阻碍了原来村民的公共放牧,说明庄园法庭注重维护庄园的公共秩序,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公共地区的问题,排除A项;庄园法庭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本质上是维护封建主的利益,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封建主占领公共地区的判决,未涉及与个人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1. 13世纪,意大利水手们迅速地开辟了通向围绕欧洲半岛的各个海港的直接航线,他们首先通过征服君士坦丁堡深入到黑海沿岸,又战胜了大西洋的风暴和潮汐,到达了莱茵河口和泰晤士河地区等遥远的北方地区。意大利水手们的这一活动( )A. 直接推动了西欧社会转型 B. 打通了东西方贸易通道C. 有利于意大利商业的发展 D. 开启了大西洋探险序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意大利。据材料可知,13世纪意大利水手们开辟了新的航线,而且航线涉及区域比较广,据此可知,这会推动意大利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材料主要反映13世纪意大利水手开通新的航线,这会促进意大利商业的发展,这一活动并不会直接推动西欧社会的转型,排除A项;B项错误,在13世纪以前,东西方就可以通过地中海进行贸易往来,排除B项;据材料不能表明,大西洋探险活动是从13世纪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C项。12. 如图为1889年美国漫画家开普勒的画作《参议院老板们》(发表于《帕克》杂志)。作者意在揭示( )A. 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B. 垄断资本操控政治C. 社会分化日益严重 D. 金融寡头践踏立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国。据材料“1889年”“参议院的老板们”“资本家形如钱袋的肚皮上写着‘钢材托拉斯’‘铜业托拉斯’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垄断组织产生,它们在选举中帮政客上台或者向议员施压,使议员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所以作者意在揭示垄断资本操控政治,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垄断资本操控政治,不是民主政治的虚伪,另外虽然垄断资本向议员施压,但议会最终还是通过了反托拉斯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穷人的状况,不能体现社会分化,排除C项;虽然垄断资本与金融寡头有一定的关联,但材料强调的是垄断资本操控政治,不是金融寡头践踏立法,排除D项。故选B项。13. 大约在18世纪初,英语中出现“SIDEWALK”一词,指代“在两边的路”。随着市政和交通的发展,车行道占据道路的中间,步行在道路两边成为定式,因此该词逐渐演变为“人行道”,在20世纪初开始大规模使用。这可用于说明( )A. 技术变革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 B. 交通完善使市民生活边缘化C. 市政建设提升社会的品位格局 D. 科技进步扩大了城市的规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初-20世纪初(世界)。从材料信息可知,随着技术革命的开展,市民的交通习惯也有很大的变化,城市不得不进行市政调整,专门的人行道出现,A项正确;机动车走中间,人行道在两边,并未使市民生活边缘化,排除B项;这种市政革新是技术变革的结果,与社会品位格局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规模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14. 18世纪法国学者编纂的《科学、艺术、手工业详解辞典》(《百科全书》,其中有2600幅版画,重点呈现生产中使用的工具及复杂机械。该辞典的编纂( )A. 有利于推动文艺复兴 B. 开启了科学革命C. 有助于促进技术变革 D. 强调了政治启蒙【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法国)。根据材料“其中有2600幅版画,重点呈现生产中使用的工具及复杂机械”可知,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有利于生产工具和复杂机械的推广和普及,并进一步带动社会上的技术革新,C项正确;文艺复兴发生于14-17世纪,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百科全书》对技术变革的影响,与科学革命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偏重于社会生产领域,并不涉及政治启蒙,排除D项。故选C项。15. 1919年4月,甘地创办了《坚持真理》,但因未经官方注册,不久停刊。后来,两位出版商分别将《青年印度》和《新生活》转给甘地编辑出版,甘地提出了“为反对强权争取权利而战”的口号,销量一度达到数万份。这可用于说明,当时印度( )A. 资产阶级掌握了新闻舆论的导向 B. 民族忧患意识和独立意识萌发C.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入高潮阶段 D. 民族运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4月(印度)。据材料“两位出版商分别将青年印度》和新生活转给甘地编辑出版”“销量一度达到数万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甘地通过发行小册子与英国殖民者进行斗争,得到了出版商和印度民众的广泛支持,说明印度的民族运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材料强调甘地通过发行小册子与英国殖民者进行斗争,得到了出版商和印度民众的广泛支持,但未涉及资产阶级掌握了新闻舆论的导向,排除A项;19世纪末,印度民族忧患意识和独立意识已经萌发,排除B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1920年开始的,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计55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 古代青铜器主要用铜、锡经烧制、锻造而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国家禁止出境展览的青铜器文物(先秦至汉)一览表名称 时代 名称 时代后母戊鼎(商王祭祀其母戊所制,832.84千克) 商 浙川出土铜禁(94.2千克) 春秋青铜神树(一号树高395厘米)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64.28千克)子龙鼎(230千克) 越王勾践剑(0.875千克)四羊方尊(34.5千克) 铸客大铜鼎(400千克) 战国龙纹兕觥(盛酒或饮酒器,5.9千克) 曾侯乙编钟(134.8—2.4千克)大禾方鼎(12.85千克) 曾侯乙青铜尊盘(约30千克)铜立人像(180千克)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18.65千克)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7.95千克) 西周 中山王铁足铜鼎(60千克)大盂鼎(153.5千克) 商鞅方升(0.69千克)虢季子白盘(215.3千克) 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6.25千克)晋侯苏钟(一套14件) 铜车马 秦代大克(贵族名)鼎(201.5千克) 齐王墓青铜方镜(56.5千克) 西汉太保鼎(26千克) 长信宫灯(15.85千克)墙盘(墙为纪念其先祖而作,12.45千克) 铜屏风构件5件淳化大鼎(226千克) 诅盟场面贮贝器何尊(名叫何的贵族所作祭器,14.6公斤) 彩绘人物车马镜(1.46千克)天亡簋(盛食器,7.6千克) 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15.2千克)伯矩鬲(7.6千克) 摇钱树(通高198厘米) 东汉晋侯鸟尊(酒器,7.9千克) 铜奔马(7.3千克)害夫(hú)簋(60千克)西周逨盘(18.5千克)——国家文物局于2002、2012、2013年发布材料二 西汉主要手工业与资源分布情况——据《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版)材料能够反映先秦至秦汉青铜器的发展变化趋势,指出这些趋势并说明其原因。【答案】变化:服务对象由贵族扩展到民众;数量上逐渐减少;种类上礼乐器逐渐减少,实用性的生活用器(如铜镜等)增多;形制上逐渐小型化;制作工艺(如嵌错工艺等)进一步提高。(任答其中三点即可。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原因:春秋战国以来,宗法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青铜所需材质铜、锡主要出自南方,青铜器制造成本高于铁器。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作答,如随着手工业的发展,铁器、漆器对青铜器的替代作用增强等。(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先秦至秦汉时期(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中青铜器的功能用于祭祀到酒器和食盒等内容,可得出服务对象由贵族扩展到民众;根据材料商周时期的出土量到东汉时期的数量,可得出数量上逐渐减少;根据商周时期到东汉时期青铜器的功能上,可得出种类上礼乐器逐渐减少,实用性的生活用器(如铜镜等)增多;根据材料商代的司母戊鼎到东汉时期的铜奔马,可得出形制上逐渐小型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作工艺(如嵌错工艺等)进一步提高。原因:从政治变革的角度作答,可得出春秋战国以来,宗法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从青铜器取材的角度作答,可得出青铜所需材质铜、锡主要出自南方,青铜器制造成本高于铁器。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早期现代化材料一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924—1927年 国民大革命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927年 南昌起义爆发1898年 戊戌变法 1931—1945年 抗日战争1898年 南通大生纱厂兴建 1940年 《新民主主义论》发表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 1945年 抗日战争胜利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 1946—1949年 解放战争——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 现代化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从时间上来说不同阶段的现代化有不同的内涵,从空间上来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有不同的特性。近代中国出现的现代化,从现代化全程性和整体性的角度来说也可称之为早期现代化。——摘编自虞和平《中国早期现代化道路的三大特性》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中“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观点。【答案】观点:“中国早期现代化”既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又有自身的国家特性。分析说明:应包括以下两个层面:时代内涵方面:从洋务运动开展、民族工业发展,体现学习西方技术,推动经济工业化角度作答:从维新变法改良救国、辛亥革命革命救国,体现制度变革,推动政治民主化的角度作答:从新文化运动开展、五四运动爆发,体现思想启蒙,推动思想科学化的角度作答;从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民主主义论》的提出,体现坚持新民主主义道路,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角度作答。国家特性方面:从一系列西方列强侵华战争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同时追求国家富强的角度作答【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表现和材料“近代中国出现的现代化,从现代化全程性和整体性的角度来说也可称之为早期现代化”可知,“中国早期现代化”既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又有自身的国家特性。关于阐释可从时代内涵(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自身的国家特性(近代先进中国人抗争的表现)等角度进行分析,突出时代内涵和国家特性,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18. 下表为1949-1952年工业经济成分变化情况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工业数据下的新中国经济类型 总产值变化情况(单位:万元) 总产值公私比重变化情况(%)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国营经济 368293 625025 908029 1425838 34.2 44.5 44.9 52.8合作社 4997 11196 20780 86299 0.5 0.8 1.0 3.2公私合营 21952 41414 80605 136661 2.0 2.9 4.0 5.0私营经济 682816 727826 1011836 1052611 63.3 51.8 50.1 39.0合计 1078058 1405461 2021250 2701409 100 100 100 100注: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为1955年币制改革以前币值。——《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商体制卷》提取材料信息,以“工业数据变化与人民政府治国能力”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信息提取准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 工业数据变化反映出人民政府治国能力表述内容:①从坚持国营经济、私营经济等多种工业经济成分并存的角度;说明人民政府立足现实,具有清醒治国意识。②从工业建设成就显著的角度说明人民政府具有坚强的经济领导力。如建国初各经济成分产值都呈现增长趋势,工业总产值迅猛增长;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等。③从经济成分比重变化的角度说明人民政府坚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治国方向。如国营经济比重的增长增强了政府对经济命脉的控制力并确保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方向;合作社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的发展显示了政府开启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探索等。因此,从1949——1952年工业数据变化可以看出人民政府坚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方向,并开启向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探索。【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1949——1952年(中国)。首先,阅读材料和题目要求,据本题1949-1952年工业经济成分变化情况表可知,工业数据变化反映出人民政府治国能力其次,从表格中提取信息,表述成文。从表格中国营经济、私营经济等多种工业经济成分可以得出①从坚持国营经济、私营经济等多种工业经济成分并存的角度:说明人民政府立足现实,具有清醒治国意识。从表格中总产值变化情况数据可得出②从工业建设成就显著的角度说明人民政府具有坚强的经济领导力。如建国初各经济成分产值都呈现增长趋势,工业总产值迅猛增长;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等。从表格中总产值公私比重变化情况可得出③从经济成分比重变化的角度说明人民政府坚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治国方向。如国营经济比重的增长增强了政府对经济命脉的控制力并确保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方向;合作社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的发展显示了政府开启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探索等。最后,总结归纳,表述成文。据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1949——1952年中国处于过渡时期来分析得出,因此,从1949——1952年工业数据变化可以看出人民政府坚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方向,并开启向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探索。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世界史(节选)5-12年级学生的世界史综述与内容 时代1人类社会的起源 时代2早期文明与游牧民族(公元前4000-前1000年) 时代3古典传统、主要宗教与伟大帝国(公元前1000- -300年 ) 时代4交流与相遇的扩展性地带(300- -1000年) 时代5两半球交互作用的增强( 1000- -1500年 ) 时代6第一次全球化时代的出现( 1450- -1770年) 时代7革命的时代( 1750- -1914年) 时代8半个世纪的危机与成就( 1900-1945年) 时代9 1945年 以来的20世纪:枫遇与挑战——译编自《National Standards for World History》(1)根据材料,指出编者进行历史分期的主要依据并说明你的判断理由。(2)你认为将时代7命名为“革命的时代”合理吗?请结合所学知识作简要阐释。(3)在不同史观指导下,人们会对历史产生不同认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对上述分期或时代主题提出一条修改意见并说明依据。【答案】(1)依据:人类文明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时代特征理由:时代7被命名为“革命的时代”,是因为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活动,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等。这些革命不仅改变了本国的社会政治结构,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时代2早期文明与游牧民族(公元前4000-前1000年),也体现人类文明在早期文明阶段的经济形态。(2)合理。理由:在时代7这个时期包括了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影响深远革命活动。这些革命不仅改变了相关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而且也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化、社会阶层变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3)选择时代:时代9 1945年已来的20世纪修改意见:在时代8中加入对“冷战”的描述,改为:时代9 冷战与其之后的世界:危机与发展(1945年之后)依据:冷战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国际关系现象之一,它不仅涉及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还影响到了全球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因此,将冷战作为时代8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价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进程。【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与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美国。第一小问依据,根据材料“时代1人类社会的起源”与“时代6第一次全球化时代的出现(1450--1770年)”结合所学可知,依据是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时代特征;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时代7革命的时代(1750--191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代7被命名为“革命的时代”,是因为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活动,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等。这些革命不仅改变了本国的社会政治结构,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材料“时代2早期文明与游牧民族(公元前4000-前100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时,时代2早期文明与游牧民族(公元前4000-前1000年),也体现人类文明在早期文明阶段的经济形态。【小问2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美国。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时代7革命的时代(1750--1914年)”可知,时代7命名为“革命的时代”合理;第二小问阐释,根据材料“时代7革命的时代(1750--191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时代7这个时期包括了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革命活动。这些革命不仅改变了相关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而且也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化、社会阶层变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第一小问修改意见,根据材料“时代9:1945年 以来的20世纪:枫遇与挑战”可知,选择时代是时代9:1945年已来的20世纪;根据材料“时代9:1945年 以来的20世纪:枫遇与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修改意见为在时代8中加入对“冷战”的描述,改为时代9:冷战与其之后的世界:危机与发展(1945年之后);第二小问依据,根据材料“1945年 以来的20世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国际关系现象之一,它不仅涉及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还影响到了全球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此,将冷战作为时代8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价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东省济宁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 山东省济宁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