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能够认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政策变化及其意义。
时空观念:通过绘制时间轴,认识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学会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
历史解释: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的相关政策提出自己的解释,并且能够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行对比。
家国情怀:认识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取得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十月革命为全球现代化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坐标提供了符合人类整体和长远利益的理论导向,增强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制度自信。
【重点难点】
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意义。
难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聚焦学习任务】
任务一:分析和梳理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标志、内容、意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任务二:
(1)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俄国率先爆发并取得胜利
(2)简要概述十月革命的历史过程;说明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区别。
(3)结合学案上的材料和课本知识,具体说明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任务三:对苏俄(联)建设社会主义探索和实践的政策变化,从目的、实质(特点)、评价等方面深入分析,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核心概念解释】
列宁主义:“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克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列宁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条件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的新阶段,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思想体系,斯大林在《论列宁》一著中把其内容概括为六大方面: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新阶段的问题;关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在任何人民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时期,在一个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包围的国家里顺利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和方法问题。
苏联模式:“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苏联模式是指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种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政治方面体现为高度集权的一党制;经济方面体现为以单一公有制为基础的排斥市场调节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文化方面体现为官方通过一元化的思想灌输实现对意识形态的管控。苏联模式虽在斯大林时期建立和完善,但它的思想基础和原初形态在列宁时期就已奠定了,所以现在一般不用人格化的称谓“斯大林模式”来指代。
照亮未来:列宁主义
1.列宁主义何时的形成?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2.列宁主义形成具备了哪些条件?
(结合课本知识,从经济、政治、阶级、组织、思想等方面分析。)
3.社会主义究竟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还是薄弱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是先在多国胜利还是一国胜利?
4.列宁主义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分别是什么?
5.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关系?
改变世界:十月革命
1.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俄国率先爆发并取得胜利
(结合所学和学案上的材料,从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分析。)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垄断组织已分布于各工业部门,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无产阶级在全国人口中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1%。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向俄国工业和银行投资约10亿卢布,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俄国作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不仅有垄断资本的无情剥削,而且有专制制度和封建地主的残酷压榨。由于外国资本在俄国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俄国对外国资本有某种依赖性,备受西方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制约。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三: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万多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大国崛起》
材料四:俄国无产阶级随着工业发展不断壮大,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的无产阶级具有较强的革命性。1903年,建立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并经过革命的曲折探索逐渐走向成熟。而且形成了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并且他们注意发动农民,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2.简要概述十月革命的历史过程。
3.说明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区别。
4.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具有什么意义?采取了什么措施巩固
新政权?
5.结合学案上的材料和课本知识,具体说明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对人类
材料一:
对世界
材料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俄国
材料三:十月革命使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岳麓书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
材料四: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大国崛起》
三、工业强国:苏俄(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应对困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
①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行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内容 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
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实物配给制
(3)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实质是什么?
(4)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探索起步——新经济政策(1921——1928)
(1)背景
①根本:生产关系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②主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战后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现实:国内外战争导致经济濒临崩溃
④直接: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
(2)内容
农业:固定的粮食税,建立工农联盟
工业:重要企业归国家所有;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中小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
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按劳分配)
(3)分析“新经济政策”实质、目的是什么?
(4)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5)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3.大国崛起——苏联模式(1928-1991)
(1)背景
①历史传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根深蒂固;
②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③政治形势:苏联成立,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
④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尤其是重工业相对落后;
(2)苏联模式的措施有哪些?取得怎样的成效?
(3)苏联模式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提升演练】
1、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 )
A. 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 导致经济比例失衡
C.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 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
2、下图为弗拉基米尔·塞尔罗夫1950年创作的油画《农民代表访问列宁》: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农民倾诉的主题,最有可能的是( )
A. 俄国十月革命 B. 农业集体化
C. 苏联卫国战争 D. 余粮收集制
【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