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班会 情绪管理】消极情绪应对指南课程信息学生年龄段:高中设计理念学会管理情绪是高中心理健康活动课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很重视积极情绪的价值,而很少思考消极情绪的价值,或者回避消极情绪的存在。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我们既有积极情绪的体验,也有消极情绪的体验,有些时候,刻意追求开心,很容易压抑自己的消极情绪,可能短暂性可以起到一定效果,但是长此以往,由于情绪不会消失,消极情绪没有及时合理宣泄和调整,一味的回避这些消极情绪实际上会对身心造成更大伤害。因此,引导学生接纳消极情绪,看到消极情绪的积极意义,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调节消极情绪,对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消极情绪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接纳消极情绪的心理意识。2、通过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合理消极情绪,并学会应对消极情绪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3、引导学生培养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觉察与关爱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教学重难点在活动中,掌握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应对消极情绪的方法。课程环节:一、《拍拍操》节奏练习 (3min)二、心理信箱学生来信(5min)三、白纸上的阴影(15min)四、我的情绪盲盒(15min)五、情绪正念训练(7min)《拍拍操》节奏练习1、邀请学生参与《拍拍操》挑战。(此处注意营造轻松气氛,调动大家积极性,而且一定要带动全体同学一起参与。)2、提问:你体验到了哪些情绪?(教师这里可以关注同学们做的情况,根据情况有选择的邀请学生回答)3、教师引导,引出主题:消极情绪应对指南。心理信箱学生来信教师:最近学校心理信箱收到一封来信,我们来看看信里说了什么。1、呈现学生来信:2、学生分享从心中感受到的情绪,教师引导总结消极情绪应对指南的第一个方法:觉察、识别自己的情绪。3、小练习:给情绪打个分如果从1到10分表示,10分为最高,你会给自己目前的情绪打几分?白纸上的阴影1、教师:刚刚我们觉察、识别了自己目前的情绪,那如果处于消极情绪中,我们该如何对待它呢?现在我们来做个活动,你看到了什么?(小黑点、黑色阴影)请拿出桌上的学案纸,请按照你的想法自由处理白纸上的阴影。活动要求:(1)自由处理,感受处理前和处理后你的心理变化。(2)在小组内互相分享。(3)班级分享:你是怎么处理的?感觉如何?2、教师根据学生分享进行总结学生分享时,可以询问他怎么想到这么处理,如果和情绪联系,你平时处理情绪的方法是怎样的。我的情绪盲盒1、我的情绪盲盒活动要求:(1)学生记录:你过去生活里与消极情绪相关一件事,当时你怎么处理自己的消极情绪?处理效果怎么样?(2)老师随机抽取情绪事件进行分享,如果尚未处理,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或者对Ta说一句暖心的话。(3)方法因人而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2、学生开始记录。3、邀请学生分享。4、教师小结:消极情绪调整方法因人而异,面对消极情绪,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调整,合理宣泄情绪。如果身边的小伙伴出现消极情绪,我们可以运用暖心话语表达关心与陪伴。情绪正念训练1、 教师:当我们的情绪发生时,我们可以停下来,听听情绪在说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个情绪正念训练,体验情绪。学生体验情绪正念训练。2、漫画分享:允许自己有消极情绪3、教师小结:每一次情绪的发生,都是我们觉察与成长的机会,正视每一种情绪的存在,接纳、调节、释放情绪,照亮我们心灵宇宙的家园!联盟说:本节课聚焦于消极情绪进行设计,通过识别消极情绪、思考消极情绪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应对消极情绪,对提升学生情绪管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作阶段作者设计了两个原创心理活动——白纸上的阴影和情绪盲盒,在新颖有趣的活动体验中学生接纳情绪并找到了应对消极情绪的有效措施。整节课内容完整、活动丰富、配套资料完善,值得老师们学习使用。老师说:《消极情绪应对指南》这节课内容相对是很完整的,活动丰富,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的进行。目前上完一个年级之后,各班情况不同,活动选择我也会有取舍,部分班级在“白纸上的阴影处理”活动处,分享是很精彩的,还结合自己情绪调整的方式展开描述,想法很nice!具体可以参看下面的实际操作。当然,“我的情绪盲盒”也是一个很好使用的活动,因为匿名,学生都会敞开心扉的表达,这里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情况,促进对这些学生的了解,如果需要帮助,可以允许学生实名,这里只有心理老师知道情况,可以放心,还可以是学生倾诉宣泄的一种渠道,有可能的话,还可以收到来自同伴的暖心话语,如果情绪调节有方法,可以成为其他同学的参考指南。本来还有一个小活动,想邀请学生来分享自己的消极情绪应对故事,但是由于时间原因,舍弃了,但其实也是很有必要的,很多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具体的运用可能需要在故事或经历中可以呈现得更清楚。很多时候,课堂对学生回答之后的引导很重要,多从学生的体验分享中挖掘资源,形成课堂生成性成果,实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