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必备知识、主题线索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3.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必备知识】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1.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采集和渔猎: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过着迁徙的生活。(2)农耕和畜牧条件 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出现 大约1万年前意义 ①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2.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①食物生产: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②社会生活:王室和神庙拥有土地。(2)古代中国食物生产 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社会生活 ①商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②战国以后:铁犁牛耕得以应用;农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③秦以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秦汉到隋唐: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3)古代希腊:大麦和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4)古代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土地国有。(5)古代美洲: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土地贵族私有,村社土地公有。3.生产关系的变化(1)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退居从属地位。(2)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阶级和国家应运而生。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1.美洲物种的外传物种 欧洲 中国玉米 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明朝时期传入中国。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马铃薯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甘薯 引入后传播比较缓慢番茄 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18世纪末,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番茄于明万历年间被引入中国辣椒 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3.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4)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1.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农业生产的现代化①农业机械化: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②杂交育种技术进步: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中国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畜牧业现代化: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3)渔业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2.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1)现代粮食储备技术①成就:机械通风储粮技术、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相继得到应用。②趋势: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技术广泛应用;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2)食品的保存和冷藏:冷冻食品加工,冷链物流产业发展。3.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1)饥饿与粮食安全①背景: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②对策:各国政府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2)食品安全①原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过度使用抗生素和食品添加剂。②应对:制定法律法规,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主题线索】主题 线索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两大主题:以食物获取为代表的生产力的进步和相应生产关系的变革。 (2)两大方式:食物获取方式经历了从渔猎采集到农(牧)业生产。 (3)三大分工:原始社会后期发生的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发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原始社会晚期商人阶层的产生。 (4)三大区域:亚非地区、古希腊罗马地区、美洲地区。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课程标准】 1.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2.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3.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必备知识】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1.农业工具的变化耕作 石器 时代 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以磨制为主青铜 时代 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农具数量有限铁器 时代 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推广。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农具灌溉 原始社会末期用陶器灌溉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利用杠杆原理灌溉中国东汉末期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革新唐朝出现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畜牧 圈厩、马槽2.手工业工具的进步纺织业 约3万年前,中国山顶洞人用骨针缝制兽皮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汉朝使用纺车,提花机已经出现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必备工具陶瓷业 新石器时代晚期,采用坯车制坯中国南朝时,把坯件放在匣钵中唐宋时期,在器物底部放置支钉冶炼业 用锻打方式制作小型金属器具,工具包括土炉、锤、锉等采取铸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属器具,工具包括坩埚、范等中国在商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大量打碎的范。战国以后出现大量铁农具的范3.劳作方式的发展(1)农业地区 家庭式 庄园式中国 战国时期,推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魏晋南北朝的坞堡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西方 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大型奴隶制庄园 ②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庄园中服劳役(2)手工业家庭与作坊:手工业者世代传承,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1.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2.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2)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3)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4)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文化素质逐渐提升。(6)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和职业病时常发生等。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 1946年,“埃尼阿克”问世,电子计算机时代开启互联网 1969年,美国建立起军用网络;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人工智能 涵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航空航天 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俄罗斯、美国、法国、中国等发射航天器并建立地球测控网海洋技术 (1)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首次潜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 (2)2020年中国的“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标志着中国在大深度载入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新材料 技术 应用范围广泛,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2.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1)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2)人类文化生活出现新的模式: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电子商务、全媒体等不断发展。(3)人类视野产生新的变化:地球成为“地球村”,网络普及促进了信息交流。【主题线索】主题 线索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1)一大趋势: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从传统逐渐走向现代。 (2)两大领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领域。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3)三大阶段:世界古代生产方式的变化、近代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现代生产方式的演进。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课程标准】 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2.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3.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4.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必备知识】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1.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2.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1.世界市场的形成(1)新航路开辟后:17—18世纪,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工业革命后: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世界市场逐步形成。(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1)世界贸易中心: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2)商业经营方式①近代世界经营方式 主要史实商品交易所 1531年,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创立银行 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是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各项职能的银行证券交易所 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百货公司 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1892年,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 贸易公司 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②近代中国经营方式 主要史实近代银行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股份制 企业 19世纪70年代,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开始走向市场证券机构 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百货公司 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3)商品品种的增多: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奴隶成为贸易商品。(4)国际贸易格局①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1.世界经济的发展2.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1)新贸易体系建立建立 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影响 ①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 ②扩大服务贸易,推动经济发展,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便利(2)新贸易形式出现①原因: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②表现:电子商务兴起,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③影响: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3.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1)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2)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的发展①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②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③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3)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①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②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③2015年,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④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主题线索】主题 线索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1)一大主题:古今中外各地的经济发展。 (2)两大区域:古代的亚非欧区域性贸易发展和新航路开辟以来全球性贸易的发展。 (3)三大阶段:古代商贸、近代商贸和现代商贸的发展。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课程标准】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2.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3.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必备知识】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1.村落(1)形成: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2)特点: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3)影响: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2.集镇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 (1)原始社会末期,形成古代集镇雏形 (2)手工业者聚居地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3)商人和手工业者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功能 最初以军事功能为主,后来向经济功能转化3.城市(1)出现: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2)含义: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3)表现地域 表现中国 ①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②周朝时,营建城市形成制度欧洲 ①古希腊:城市布局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②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③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4.世界各地的民居(1)特点: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2)代表两河流域 土坯建造房屋,木材作栋梁。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古埃及 用泥和木材修建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古代 中国 ①远古:巢居和穴居构成最早的两大类型 ②先秦以来: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礼仪制度;住宅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③明朝: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古希腊 罗马 中庭是民居的核心。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印第安人 圆锥形的帐篷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的演进2.居住条件的改善(1)居住条件19世纪中后期 美国人发明了电梯。电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19世纪70年代 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20世纪以来 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2)生活服务社区发展 二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功能日益齐全休闲购物 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出现;娱乐休闲场所、公园等增多,城市绿化面积扩大文化娱乐 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增多,居民文化娱乐生活多样3.基础设施的发展西 方 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19世纪中后期,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20世纪以来,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中 国 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改进4.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饮用水源污染、汽车尾气污染等。(2)贫富矛盾:社会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3)交通拥堵:伴随私人汽车的普及,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4)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主题线索】主题 线索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1)一根主线: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演变。 (2)两条线索:一是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二是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3)三个重点:古代集镇和城市演进;古代民居风格;近代城市化评价。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课程标准】 1.了解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2.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3.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必备知识】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1.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1)陆路交通中国 ①秦朝: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②汉代:丝绸之路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③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④元朝:构成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西方 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2)水路交通中国 ①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②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③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中国南方和北方 ④元朝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西方 ①17世纪,法国米迪运河开辟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②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2.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1)古代对海洋的探索中国 ①西汉:已初步形成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②宋元: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进步;海船载重量、抗沉性能明显提高,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使用 ③明代:从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世界 ①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②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③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④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2)近代对海洋的探索15世纪末 16世纪初 达·伽马 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 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 完成环球航行1869年 苏伊士运河 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1914年 巴拿马运河 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3.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1)铁路西方 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蒸汽机车,人类步入铁路时代中国 ①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竣工,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2)海运西方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中国 ①19世纪60年代中期,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②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3)陆路: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4.交通与社会变迁(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1.陆海交通的发展(1)陆路交通汽车 ①出现:1908年,美国的福特T型汽车诞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 ②发展:汽车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高速 公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公路在各国广泛发展 ②1988年,上海沪嘉高速建成,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高速 铁路 ①1964年,“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 ②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③2022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4.2万千米,稳居世界第一(2)海路交通①航运技术:突出表现在航海雷达的使用和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②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③海底隧道:英法海底隧道1994年开通,将英国和欧洲大陆更紧密地连接起来。2.航空的发展世界 1903年 美国莱特兄弟设计“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1914年 美国开通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等航线1919年 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20世纪 70年代 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中国 1950年 中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2019年 中国民用航空迅速发展3.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1)各种交通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世界成为了“地球村”。(2)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以及市区面积的扩大。(3)交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4)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普通民众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主题线索】主题 线索交通与社会变迁 (1)一个主题:交通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2)两条线索:自古至今水陆交通变迁的史实;水陆交通变迁带来社会生活变化。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2.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3.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必备知识】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1.历史上的疫病(1)表现天花 ①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 ②18世纪时,欧洲天花肆虐 ③在清朝初年传播鼠疫 ①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暴发鼠疫 ②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被称为“黑死病”(2)影响: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3)防治①古代②近代英国 18世纪晚期,英国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法国 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消毒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2.中医药的成就(1)战国时: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2)战国至西汉间:《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3)东汉晚期①华佗:创制“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②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4)唐朝(5)明朝: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①总结临床经验,整理中医典籍,开发中成药制剂。②屠呦呦等专家研究团队,分离出青蒿素。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3.西医在中国的传播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1.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1)体系构成: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2)体系建设①西方国家内容 具体成就西方国家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各层级医疗机构建立;公共卫生监督工作取得进展;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药品供应得到基本保障;城乡居民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二战后推广现代医疗保障制度 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发挥重要作用;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②现代中国内容 具体成就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医疗服务职能扩大 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等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1)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①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医学突飞猛进,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增长。②中国医疗技术发展迅速,中国人均寿命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培养个人卫生习惯。(3)强化全民的卫生意识,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注重精神卫生,普及精神医学知识。【主题线索】主题 线索医疗与公共卫生 (1)一条主线:医疗与公共卫生发展。 (2)两个核心:疾病与医疗。 (3)三个阶段:古代、近代、现代。 (4)四个重点:疾病流行;中医药发展;医疗体系建立;医疗卫生与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