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夯实法治基础 学案课件(共40张PPT) 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夯实法治基础 学案课件(共40张PPT) 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1节 夯实法治基础
课标·要求 1.初步认识法治的内涵,理解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道路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素养·导航 法治观念:理解法治的本质及特征;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
的基本精神与核心要义;初步树立民主法治观念
一、选择法治道路
1. 法治的内涵: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2. 我国为什么要选择走法治道路?(法治的作用。)(*)
(1)对公民: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 ,让人们建立起
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
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 、 地生活。
生活秩序 
安全 
有尊严 
(2)对国家和社会:①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 。
②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
,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 。
③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
重要标志 
基本
保障 
有效方式 
必然选择 
3. 法治的要求。
(1)法治要求实行 。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
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
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良法的标准)
(2)法治要求实行 。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
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良法之治 
善治 
二、描绘法治蓝图
1. 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党的十五大 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地位、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总目标及方
针。
(1)地位: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和

(2)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
(3)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
(4)方针:实现 、 、 、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质要求 
重要保
障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
法 
3. 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
(科学立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 (严格执法),使每
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 (公正司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
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全民守法)。
普遍拥
护 
严格执行 
公平正义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
、 、 有机统一。
党的领
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 
一、选择题(共30分)
知识点一 选择法治道路
( D )1. 下列法治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施行。该部法律旨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专门立法是时代所需、人民所盼。
◎2024年2月1日,最高法发布的《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正式施行。新规针对借婚姻索取财物、结婚后“闪离”等情况,彩礼纠纷该如何处理等情形加以明确。
D
A. 道德守护正义,惩恶扬善
B. 法律宽严相济,维护社会公平
C. 立法重拳出击,护航平安
D. 良法反映民意,促进社会发展
( A )2.2023年12月29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
通过关于修改慈善法的决定,新修改的慈善法自2024年9月5日起施行。
此次修改慈善法,着重完善促进措施,规范慈善活动,对更好适应我国
慈善事业发展,进一步激发慈善正能量,营造良好慈善社会氛围具有重
要意义。该条例的出台体现了
A. 良法维护公民权利,保障公平正义
B. 法律调整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所有行为
C. 建设法治中国就要消除差异,实现平等
D. 我国法治建设蓝图已经绘制完成
A
( B )3.(跨学科·语文)“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
则一国治。”“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以下选项
最能体现这两句话含义的是
A. 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已经实现
B.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实行善治
C. 要让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D.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B
( B )4.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立法工作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现行有效法律300
件,行政法规976件,地方性法规1.3万余件,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提供了坚实法制保障。这些数据说明
A. 法律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
B. 我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C. 良法反映我国公民的意志和利益
D. 法治要求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B
【题4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法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立法工作取
得了巨大成就说明我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B项说法正确;宪法
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A项说法错误;良法反映我国公民的意志和
利益在题文中未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法治要求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在题文中未体现,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 B )5.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清圣祖康熙这些明君日理万
机、治理国家,狄仁杰、包拯、海瑞这些贤臣忠心为国、惩恶扬善。很
多人认为,在封建社会制度下,“人治”效果很好,为什么要实现“法
治”?如果有人这样问你,你会告诉他
①人治以统治者的个人意志为最高权威,具有任意性
②法治可以与人治共存,可以有“人治下的法治”
③法治为每个人提供了绝对公平的发展空间
④法治是实现社会公平、民心稳定的必由之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B
知识点二 描绘法治蓝图
( A )6. (2022广东)2022年4月,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
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十年来,共有205
件次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参与人次超过119万,提出350多万
条意见。这说明
A. 立法过程体现民意、集中民智
B.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 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D. 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A
【题6解析】本题考查厉行法治的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
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题干中的描述体
现了我国坚持科学立法,在立法过程中体现民意、集中民智,A项说法正
确;B、C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
民不能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D项说法错误。故选A。
( B )7.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
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
全社会蔚然成风。”我国如此重视法治建设,是因为法治建设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②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③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④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至关重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B
【题7解析】本题考查法治建设。我国如此重视法治建设,是因为法治建
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
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①③说法正确;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
法、全民守法是法治建设的要求,不是重视法治建设的原因,②不符合
题意;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④说法错误。故选B。
( A )8.下列事件能够直接说明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的有
①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禁止法官、检察官与律师不正
当接触交往制度机制的意见》
②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青藏高原生态保
护法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A
( C )9.2024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安徽阜阳市春天食品有限公司、
安徽东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厨先生食品有限公司用未经严格处理
的槽头肉制作梅菜扣肉的问题,阜阳市场监管、公安等联合执法组当即
赶至现场,对涉事企业进行查封,对所有成品、半成品及原料等现场封
存。市政府下一步的举措可能是
A. 科学立法,制订食品加工地方法规
B. 建立国家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
C. 严格执法,打击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D. 积极行使监督权,曝光违规的企业
C
( B )10.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法治与国家前途、
人民命运息息相关,是治国理政、实现长治久安不可或缺的重要手
段。这说明
①法治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②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
③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正义的唯一方式
④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B
二、非选择题(16分)
11. (议题式探究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小秦同学所在班
级开展了以“全面依法治国”为议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
任务。
【探究一】以下是小秦同学整理的知识框架图:
(1)请你帮小秦同学将图中①—④处补充完整。(4分)
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依法治国 ③宪法 ④全民守法(4分,每点
1分)
【探究二】小秦同学搜集到了以下主席令,请你帮他解决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十三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23年10月24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
2023年10月24日
(2)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给我们传递出哪些信息。(6分)
①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②我国实行良法之治,不断完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③国家主席根
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
布法律。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行使
国家立法权。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⑥我国高度
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探究三】近十年来,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成就集中体现为:法治
建设战略的历史性转变;法治建设体系的重塑式变革;法治体系效能转
化整体性提升。法治中国建设确保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强国。对此,同学们展开讨论:
(3)请你选择以上其中一位同学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观点进
行评析。(6分)
选择小美:
小美的观点是错误的。(1分)①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科学立法,但
建设法治中国既需要推进科学立法,还需要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
全民守法。(2分)②建设法治中国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3分)
选择小秦:
小秦的观点是正确的。(1分)①法治为我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保
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2分)②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
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
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2分)③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1分)
一、常考材料归纳
1. 法律文件类材料
材料解读:此类材料一般以新颁布施行的法律文件为背景,考查良
法善治、法治作用和全面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二)》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23年12月29日通过,并予公布,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刑法修正案(十二)》的修改内容体现了国家在反腐败方面的坚定决心,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刑法修正案(十二)》的通过说明了( C )
C
A. 修订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途径
B. 法治要求实行善治,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C. 我国推进科学立法,实行良法之治
D. 我国已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点拨 依据教材知识,结合题干内容可知,我国推进科学立法,实行
良法之治,C项说法正确;完善法律只是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不是根本
途径,A项说法错误;题干内容并未体现善治,B项不符合题意;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仍在不断完善中,D项说法错误。故选C。
2. 实例类材料
材料解读:此类材料一般会选取当下社会与法治相关的实例,考查
全面依法治国以及法治的重要性,需要学生对实例有综合分析能力,提
炼关键信息,作出正确判断。
下列材料能够反映现代政治文明核心的是( D )
①广州市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助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
②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投票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工会委员会
③盐城市检察机关发挥职能优势,打造“四位一体”生态检察模式
④盐都区法院“童叟无忧”快执团队执结一起涉老案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D
点拨 本题考查法治的重要性。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实现
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效方式。盐城市检察机关创
新生态检察模式,盐都区法院妥善处理一起涉老案件,确保“童叟无
忧”,都体现了法治的重要性,③④说法正确;广州市政协委员建言献
策,助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体现的是政治协商,①不符合题意;国家
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投票选举产生新一届工会委员会,体现的是民主选
举,②不符合题意。故选D。
二、直击易错易混
1. 良法反映 (不是所有人、全体社会成员)
的意志和利益, (不是百分之百)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
人民福祉。
2. 有法律制度 有法治,但有法治就 法律
制度。
最广大人民群众  
最大程度  
不等于  
一定有  
3. 区分法制与法治。
概念 法制 法治
区别 含义 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____的范畴(主要指静态的法律及各种制度体系) 依法治理,是一种 (主要指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度和过程)
范围 在 都存在法制 只有 才存在法治
与人治的关系 法制可以与人治 ,可以有“人治下的法制”。法制不健全时会出现人治 与人治 ,有人治无法治
联系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法治是法制的目的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制度
治国理政方式
任何国家  
民主制国家  
共存
相对立  
4. 区分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
法治 思维 以 为最高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
稳定性和一贯性(以民主为基础),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
政的基本依据
人治 思维 以统治者的 为最高权威,漠视规则的普遍适用
性,具有极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以个人专制和独裁为基
础),本质是主张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
法律  
个人意志  
5. 法治是现代 (不是经济)文明的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
民治理国家的 (不是战略)。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 。
政治  
基本方略  
法治经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