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期中模拟卷02考生须知:1.本科目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卷的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3.必须在答题卷对应位置上答题,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对应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给分)1.下列关于人类生殖和发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卵细胞要比精子大点,是因为受精卵形成初期要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B.胎儿体内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直接相通的C.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的过程D.被结扎了输精管的男子失去了生育能力,但能维持第二性征2.如图中所示的是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互不相同的几种动物,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A和C是恒温动物B.C是胎生动物C.B幼年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D.D的体内有脊柱3.如图为向日葵植株与南瓜植株的雌蕊结构示意图,已知向日葵的甲部位可发育成一个带壳葵瓜子,南瓜的乙构造可发育成一个带壳南瓜子,有关此两种带壳的瓜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者皆为果实B.两者皆为种子C.葵瓜子为果实,南瓜子为种子D.葵瓜子为种子,南瓜子为果实4.听觉的形成与以下七个环节有关,它们是①声波 ②鼓膜 ③外耳道 ④耳蜗 ⑤听小骨 ⑥听觉神经 ⑦大脑皮层中的听觉中枢.人体产生听觉的基本过程应当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③②⑤④⑥⑦ C.②③④⑤①⑥⑦ D.①②⑥⑦③④⑤5.用甲地的高产优质梨树品种改造乙地生长健壮,但果实产量低、品质差的梨林,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 )A.用甲地的梨树花粉给乙地梨树授粉B.挖去甲地的梨树花粉给乙地梨树授粉C.挖去乙地的梨树,用甲地梨树的枝条进行扦插D.将甲地梨树的芽或枝条嫁接到乙地的梨树上6.扦插时,保留有芽的插枝比较容易成活,这是因为芽( )A.能迅速生长 B.能进行光合作用C.能产生生长素 D.具有较多的有机物7.有一种叫“固氮醋杆菌“的特殊固氮菌,能将固氮基因植入到某些农作物植株内。使这些作物的细胞具有固氨能力,研究人员已经用不少作物进行实验,该技术一旦推广运用,将大幅减少氮肥的使用,降低能源消耗,缓解环境压力,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固氮醋杆菌和根瘤菌结构相似,都属于真菌,都能固定空气中的氮B.将固氮基因植入农作物植株内,所运用的生物技术是转基因技术C.固氮菌属于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主要集中在细胞核内D.氮肥中含有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主要促进茎秆粗壮和根系发达8.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照相机模型,内纸筒的左端贴有半透明膜,外纸筒的左端装有凸透镜,通过调整内外纸筒的位置,可以在半透明膜上看到远处景物的像。该像的性质是( )A.正立缩小的虚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9.取出母亲的卵细胞与父亲的精子,在试管中受精并培养成胚胎,移回母亲子宫着床,继续发育形成胎儿直至分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试管婴儿”技术。与“试管婴儿”的产生相应的受精和生殖方式是 ( )A.体内受精、胎生 B.体外受精、卵生C.体外受精、胎生 D.体内受精、卵生10.下列关于阳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A.阳光是复色光B.阳光主要由可见光谱、红外线和紫外线组成C.阳光可见光谱由七种色光按一定顺序以任意比例排列D.阳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11.如图所示,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CD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入射角为60°,界面右侧是空气B.折射角为45°,界面左侧是玻璃C.入射角为30°,界面左侧是空气D.折射角为45°,界面右侧是玻璃12.光学实验课时,小叶用激光灯对着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照射,无意中发现对面粗糙的墙壁上会出现一个明亮的光斑,而光滑地面上的光斑很暗,对此现象解释较合理的是( )A.地面吸收了所有的光B.墙壁对光发生漫反射C.地面对光发生漫反射D.墙壁对光发生镜面反射1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如图所示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C. D.1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平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上另一支相同的蜡烛B,如图所示。移动后面的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的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研究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B.研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C.研究像与物体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D.研究像与物体的大小是否相同15.下列能直接用来制作放大镜的是( )A. B. C. D.16.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A.2.1m B.2.5m C.4.6m D.5m17.如图是支付宝刷脸支付功能。对准手机屏幕,摄像头会进行识别,免去了很多繁琐的步骤。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刷脸的原理是利用了光的反射B.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C.镜头所成的像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D.若镜头焦距为 10cm,为了能形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 20cm18.小枫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 )A.如图所示,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即物距为25cm,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远离凸透镜B.若保持图中物距不变,正确调节光屏后,光屏上成的像是放大的,这是投影仪的原理C.上述实验中,蜡烛依然保持在光具座上的10cm处,将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移至25cm、55cm处,光屏上又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若想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凸透镜向右再移5cmD.实验中由于蜡烛会随实验时间延长烧短,要想成像仍然在光屏中央,可保持透镜和光屏不动将蜡烛向上调节适当高度,或在蜡烛和光屏不动的情况下将透镜向下调节适当高度19.图1为某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模式图。图2为该微生物的一种生殖方式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图1所示的细胞属于真核细胞B.图2所示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C.与图1细胞相比,植物细胞没有液泡和细胞壁D.为了减慢该微生物的生长,可以将其保存在较湿润的环境中20.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到硬币(如图甲所示).人位置不变,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看到硬币了(如图乙所示),这主要是由于(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C.光的反射 D.凸透镜成像二、简答题(本题有7小题,共25分)21.(3分)2019年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某天体成功着陆,实现了航天器首次在该天体背面巡视探测,该天体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本次探测还进行了多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实验,最终棉花种子首先萌发出土,长出第一片嫩芽。萌发实验中要为种子提供充足的 和 、适宜的 。22.(4分)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长沙与世长辞。他培育杂交水稻造福广大民众,“功勋写在大地上,留下人间稻满仓。”(1)培育秧苗时,突破种皮长成根的是 (选填“胚芽”、“胚轴”或“胚根”)。(2)稻谷种子里的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 (选填“胚乳”或“子叶”)中。23.(4分)如图甲所示是桃花的结构模式图,图乙至桃的果实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桃常常通过 方式进行营养繁殖。(2)桃主要通过 进行传粉,传粉后,胚珠里的卵细胞和花粉管里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后,子房逐渐发育成为果实,花的其它结构逐渐凋零。其中⑤将发育成图乙中的 (填符号)。(3)桃树的栽培期间,当桃树上枝条长度达15厘米左右时需及时“摘心”,这是为了帮助消除 ,促发分枝。24.(4分)如图是做“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实验时,小科绘制的酵母菌(甲)和青霉(乙)的形态结构简图。(1)甲图中 (填序号)是酵母菌的细胞核。(2)乙图青霉菌是靠 (填名称)进行繁殖的。25.(4分)我国古代在光学现象方面已经有很多研究.比如:(1)大约二千多年前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墨子和他的学生作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小孔成像成的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2)如图,古代还有:“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制作的冰透镜会聚太阳光取火,其光学原理是:光的 (选填“反射”或“折射”或“直线传播”).26.(4分)音乐广场的喷泉池内装有射灯,人们从岸上看到的射灯的像在射灯实际位置的 (选填“上方”或“下方”);如图所示,射灯发出的一束单色光照射到水与空气的交界面,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未画出),当入射光线与界面夹角θ成60°时,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刚好垂直,此时折射角为 度。27.(2分)图甲是一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哨音主要是由 振动发出的。要使哨音音调升高,可以 (选填“向上推”或“向下拉”)活塞。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4小题,共24分)28.(6分)柴胡是常用中药材,具有抗炎、解热镇痛等作用,但种子萌发难、发芽率低。为了了解柴胡种子萌发与外界因素的关系,科研人员做了有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组别 温度(℃) 聚乙二醇浓度(%) 种子数(粒) 萌发数(粒)1 15 0 1000 2862 20 0 1000 5363 20 5 1000 7514 20 10 1000 7025 20 15 1000 6506 20 20 1000 5557 20 25 1000 5498 25 0 1000 3739 30 0 1000 83请回答下列问题:(1)科研人员通过该实验探究 。(2)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实验中选取种子的方式是 。A.随机选取种子B.挑选饱满完整的种子(3)根据表格信息,小宁认为柴胡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为20℃。请你判断小宁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9.(4分)如图为教材中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1)为确定蜡烛1(点燃的蜡烛)在A中所成像的位.置,小敏取两支相同的蜡烛,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图中A应选用 (选填“平面镜”或“薄玻璃板”)。在实验过程中,小敏在水平桌面上不管怎么移A后的蜡烛2,像总比蜡烛2高些,其可能的原因是 ;如果此实验是白天在朝南的窗台边的桌子上做,则蜡烛1(点燃的蜡烛)最好放在 (选填“南”或“北”)边。(2)将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图中的 。30.(6分)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点光源的高度h(厘米) 20 30 40 50 60影子长度l(厘米) 30 15 10 7.5 6(1)该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做此实验,想要验证的假设是 。(2)分析上述实验数据还可得出:在点光源逐渐上移的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l的变化量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放置处的水平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保持 和短木条长度不变,将短木条沿水平方向向左(或向右)移动。31.(8分)榕榕做了如下光学实验:(1)图甲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小敏转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EO贴着纸板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OF沿 时针方向转动。(2)图乙是探究“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的实验,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单面镀膜的玻璃板、支架、两个相同的跳棋、白纸和刻度尺。在白纸上沿跳棋和B的边缘画圆,测出物距u和像距v的值如下表:实验次数 1 2 3物距u/cm 6.39 5.11 3.39像距v/cm 6.51 5.22 3.50该同学发现三次实验的像距都比物距略大一些,原因是: (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填写正确选项的字母)A.刻度尺测量像距时存在误差B.玻璃板有一定厚度C.物和像的标记点不对应D.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3)图丙是“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凸透镜焦距为10cm。①图中光屏上呈一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②图中将一个眼镜片放在透镜和烛焰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右移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该眼镜片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的镜片。四、解答题32.(2分)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L的焦点,OO′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B为射向凸透镜且过焦点的光线,在凸透镜的右侧有一平面镜MN和主光轴OO′成45°,请画出经凸透镜折射后和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完整光路图。33.(2分)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34.(2分)观看水中的硬币:把一枚硬币放到空杯的底部,找一个角度使你刚好看不到硬币(如图)。请你的同学把水注入到碗中,你看到了什么?请用光的折射的特点解释观察水中硬币的现象,并画出A点发出光的传播示意图。35.(5分)小科利用爷爷废旧的老花镜,测出焦距,并用图示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请回答:(1)小科测老花镜焦距的方法是:将老花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 ,此时光斑到老花镜的距离就是焦距;(2)当蜡烛、凸透镜、光屏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 的实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向右移到某处,要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清晰,应使光屏向 (填“远离透镜”或“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3)完成上述实验后,小科同学不小心碰到凸透镜,使安装不牢固的凸透镜在原位置下滑,致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水平高度上,此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填字母)A.凸透镜将不再成像B.所成像的性质不变C.将光屏靠近凸透镜会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期中模拟卷02考生须知:1.本科目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卷的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3.必须在答题卷对应位置上答题,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对应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给分)1.下列关于人类生殖和发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卵细胞要比精子大点,是因为受精卵形成初期要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B.胎儿体内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直接相通的C.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的过程D.被结扎了输精管的男子失去了生育能力,但能维持第二性征【解答】解:A、在由受精卵形成胚泡的初期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由卵细胞中的卵黄提供,正确。B、人的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处相遇并结合形成受精卵,随后受精卵开始发育成最初的胚胎,此时的发育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当胚胎到达子宫后着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怀孕),此后的通过胎盘交换营养物质来自母体,同时将代谢废物经母体排出。胎儿所需的营养物质确切来说来自母体的血液,发育中的胎儿的血型与母体的可以不同,原因是母体与胎儿的毛细血管相互交叉但不相通,所以胎儿体内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不直接相通,不会发生血液的凝集,如图错误。C、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正确。D、睾丸产生精子,结扎的男子睾丸能正常分泌性激素,第二性征不变,正确。故选:B。2.如图中所示的是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互不相同的几种动物,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A和C是恒温动物B.C是胎生动物C.B幼年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D.D的体内有脊柱【解答】解:A、A家鸽是鸟类、C大熊猫是哺乳类,因此A和C都是恒温动物,A正确;B、C是哺乳动物,在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是胎生、哺乳,B正确;C、B青蛙幼年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C正确;D、A家鸽、B青蛙、C大熊猫都是脊椎动物体内都有脊柱,D蝗虫是无脊椎动物体内无脊柱,而不是A、B、C、D的共同特点是体内有脊椎,D错误。故选:D。3.如图为向日葵植株与南瓜植株的雌蕊结构示意图,已知向日葵的甲部位可发育成一个带壳葵瓜子,南瓜的乙构造可发育成一个带壳南瓜子,有关此两种带壳的瓜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者皆为果实B.两者皆为种子C.葵瓜子为果实,南瓜子为种子D.葵瓜子为种子,南瓜子为果实【解答】解:A、葵瓜子是由子房发育而成,属于果实;南瓜子由胚珠发育而成,属于种子。可见C正确。故选:C。4.听觉的形成与以下七个环节有关,它们是①声波 ②鼓膜 ③外耳道 ④耳蜗 ⑤听小骨 ⑥听觉神经 ⑦大脑皮层中的听觉中枢.人体产生听觉的基本过程应当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③②⑤④⑥⑦ C.②③④⑤①⑥⑦ D.①②⑥⑦③④⑤【解答】解: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选:B。5.用甲地的高产优质梨树品种改造乙地生长健壮,但果实产量低、品质差的梨林,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 )A.用甲地的梨树花粉给乙地梨树授粉B.挖去甲地的梨树花粉给乙地梨树授粉C.挖去乙地的梨树,用甲地梨树的枝条进行扦插D.将甲地梨树的芽或枝条嫁接到乙地的梨树上【解答】解: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可见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使果树提早结果,增强抵抗力,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因此苹果、桃等果木的繁殖常采用嫁接技术,嫁接技术可以帮助尽快的更新果木的品种。因此,用甲地的高产优质梨树品种改造乙地生长健壮,但果实产量低,品质差的梨树,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是将甲地梨树的芽或枝条嫁接到乙地梨树上。可见D符合题意。故选:D。6.扦插时,保留有芽的插枝比较容易成活,这是因为芽( )A.能迅速生长 B.能进行光合作用C.能产生生长素 D.具有较多的有机物【解答】解:芽能合成生长素。而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所以扦插的枝条带幼芽,容易生根成活。故选:C。7.有一种叫“固氮醋杆菌“的特殊固氮菌,能将固氮基因植入到某些农作物植株内。使这些作物的细胞具有固氨能力,研究人员已经用不少作物进行实验,该技术一旦推广运用,将大幅减少氮肥的使用,降低能源消耗,缓解环境压力,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固氮醋杆菌和根瘤菌结构相似,都属于真菌,都能固定空气中的氮B.将固氮基因植入农作物植株内,所运用的生物技术是转基因技术C.固氮菌属于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主要集中在细胞核内D.氮肥中含有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主要促进茎秆粗壮和根系发达【解答】解:A、固氮醋杆菌和根瘤菌结构相似,都属于细菌而不是真菌,A错误。B、把基因从一种生物植入到另外一种生物体内,应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B正确。C、固氮菌属于细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周围没有核膜包围,属于原核生物,所以固氮菌的遗传物质位于核区处,C错误。D、氨肥含有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能促使农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钾肥能促使农作物生长旺盛,茎秆粗壮,D错误。故选:B。8.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照相机模型,内纸筒的左端贴有半透明膜,外纸筒的左端装有凸透镜,通过调整内外纸筒的位置,可以在半透明膜上看到远处景物的像。该像的性质是( )A.正立缩小的虚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解答】解: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制成的,此时凸透镜成的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9.取出母亲的卵细胞与父亲的精子,在试管中受精并培养成胚胎,移回母亲子宫着床,继续发育形成胎儿直至分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试管婴儿”技术。与“试管婴儿”的产生相应的受精和生殖方式是 ( )A.体内受精、胎生 B.体外受精、卵生C.体外受精、胎生 D.体内受精、卵生【解答】解:常说的试管婴儿是设法使精子与卵子在体外相遇并受精。试管婴儿又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具体地说是借助内窥镜或在B超指引下,从患有不孕症妇女的卵巢内取出成熟的卵子,将精子、卵子一起放入试管,体外培养三天左右,使卵子受精,然后再在B超监视下将其送到母亲子宫,使之逐步发育成胎儿的过程,可见该过程中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其原理仍然是有性生殖,其生殖方式为胎生。故选:C。10.下列关于阳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A.阳光是复色光B.阳光主要由可见光谱、红外线和紫外线组成C.阳光可见光谱由七种色光按一定顺序以任意比例排列D.阳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解答】解:ABC、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说明太阳光有这七种颜色组成,同时可以发现三棱镜对不同的色光折射程度不同,由光谱得,三棱镜对七种色光偏折从小到大的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在红光以外是红外线,在紫光以外是紫外线,红外线和紫外线都属于不可见光,故ABC正确;D、阳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故D错误。故选:D。11.如图所示,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CD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入射角为60°,界面右侧是空气B.折射角为45°,界面左侧是玻璃C.入射角为30°,界面左侧是空气D.折射角为45°,界面右侧是玻璃【解答】解:已知CD是界面,过入射点作出法线,则由图可知,∠AOC=60°,则∠BOD=60°,所以入射角为90°﹣60°=30°而∠COE=45°,则折射角为90°﹣45°=45°;因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CD的右边是空气,左边是玻璃,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12.光学实验课时,小叶用激光灯对着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照射,无意中发现对面粗糙的墙壁上会出现一个明亮的光斑,而光滑地面上的光斑很暗,对此现象解释较合理的是( )A.地面吸收了所有的光B.墙壁对光发生漫反射C.地面对光发生漫反射D.墙壁对光发生镜面反射【解答】解:用激光灯对着光滑的大理石照射时,由于大理石表面比较光滑,光线会发生镜面反射将大部分的光射向墙面,从而在光滑的地面上形成一个很暗的光斑;当平行光束被反射到粗糙的墙壁上时,不再平行,会射向各个方向,从而形成了一个明亮的光斑,这是漫反射的缘故;综上可知:只有B最符合题意,故选:B。1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如图所示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C. D.【解答】解:由图可知,四个模型分别为V、T、A、C,从模型上看,只有C左右不同,而V、T、A左右相同,所以,当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模型A、T、V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只有C左右不同,所以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故选:D。1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平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上另一支相同的蜡烛B,如图所示。移动后面的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的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研究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B.研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C.研究像与物体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D.研究像与物体的大小是否相同【解答】解: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支蜡烛就是为了验证平面镜成的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看未点燃的蜡烛跟已点燃蜡烛的像是否完全重合即可得出结论。故选:D。15.下列能直接用来制作放大镜的是( )A. B. C. D.【解答】解: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凸透镜的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B中的透镜是一个凸透镜,故B正确。故选:B。16.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A.2.1m B.2.5m C.4.6m D.5m【解答】解:由图示可知,视力表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2.5m,被测者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0.4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与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得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2.5m+2.5m=5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5m﹣0.4m=4.6m。故选:C。17.如图是支付宝刷脸支付功能。对准手机屏幕,摄像头会进行识别,免去了很多繁琐的步骤。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刷脸的原理是利用了光的反射B.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C.镜头所成的像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D.若镜头焦距为 10cm,为了能形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 20cm【解答】解:AB、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故A错误,B正确;C、“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故C正确;D、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即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0cm,故D正确。故选:A。18.小枫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 )A.如图所示,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即物距为25cm,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远离凸透镜B.若保持图中物距不变,正确调节光屏后,光屏上成的像是放大的,这是投影仪的原理C.上述实验中,蜡烛依然保持在光具座上的10cm处,将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移至25cm、55cm处,光屏上又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若想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凸透镜向右再移5cmD.实验中由于蜡烛会随实验时间延长烧短,要想成像仍然在光屏中央,可保持透镜和光屏不动将蜡烛向上调节适当高度,或在蜡烛和光屏不动的情况下将透镜向下调节适当高度【解答】解:AB、由图可知,物距u=35.0cm﹣10.0cm=25.0cm,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2f>v>f,光屏应在45.0cm与55.0cm刻度之间,应向左移动,靠近凸透镜,这应是照相机的成像条件;故AB错误;C、蜡烛依然保持在光具座上的10cm处,将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移至25cm、55cm处,物距u=25cm﹣10cm=15cm,像距v=55cm﹣25cm=30cm,光屏上成清晰实像,根据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若想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物距应为30cm,即凸透镜移至10cm+30cm=40cm刻度处,应将凸透镜向右再移15cm,故C错误;D、实验中由于蜡烛会随实验时间延长烧短,要想成像仍然在光屏中央,可保持透镜和光屏不动将蜡烛向上调节适当高度,或在蜡烛和光屏不动的情况下将透镜向下调节适当高度,故D正确;故选:D。19.图1为某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模式图。图2为该微生物的一种生殖方式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图1所示的细胞属于真核细胞B.图2所示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C.与图1细胞相比,植物细胞没有液泡和细胞壁D.为了减慢该微生物的生长,可以将其保存在较湿润的环境中【解答】解:A、图1是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含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细胞,正确;B、图2 的生殖方式是出芽生殖,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错误;C、图1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和叶绿体等结构,错误;D、微生物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等,如果将该微生物放到叫湿润的环境中,会加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错误。故选:A。20.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到硬币(如图甲所示).人位置不变,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看到硬币了(如图乙所示),这主要是由于(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C.光的反射 D.凸透镜成像【解答】解:硬币反射出的光线被陶瓷茶杯侧壁挡住,人看不见硬币了,这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缘故;倒入一些水后,硬币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方向,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变高的硬币的像。所以看不见是光的直线传播,又看见了是光的折射。故选:B。二、简答题(本题有7小题,共25分)21.(3分)2019年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某天体成功着陆,实现了航天器首次在该天体背面巡视探测,该天体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本次探测还进行了多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实验,最终棉花种子首先萌发出土,长出第一片嫩芽。萌发实验中要为种子提供充足的 和 、适宜的 。【解答】解: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嫦娥四号”探测器中进行的植物种子萌发的实验,最终棉花种子首先萌发出土,长出第一片嫩芽。说明萌发实验中要为种子提供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故答案为:空气;一定的水分;温度22.(4分)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长沙与世长辞。他培育杂交水稻造福广大民众,“功勋写在大地上,留下人间稻满仓。”(1)培育秧苗时,突破种皮长成根的是 (选填“胚芽”、“胚轴”或“胚根”)。(2)稻谷种子里的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 (选填“胚乳”或“子叶”)中。【解答】解:(1)水稻种子萌发时吸水膨胀,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长成幼苗。(2)一般情况下,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稻谷属于单子叶植物,因此,稻谷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故答案为:(1)胚根;(2)胚乳。23.(4分)如图甲所示是桃花的结构模式图,图乙至桃的果实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桃常常通过 方式进行营养繁殖。(2)桃主要通过 进行传粉,传粉后,胚珠里的卵细胞和花粉管里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后,子房逐渐发育成为果实,花的其它结构逐渐凋零。其中⑤将发育成图乙中的 (填符号)。(3)桃树的栽培期间,当桃树上枝条长度达15厘米左右时需及时“摘心”,这是为了帮助消除 ,促发分枝。【解答】解:(1)嫁接是直接把一种植物的枝条或芽,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接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完整的植物体。在农业生产中,桃常常通过嫁接的方式进行繁殖。(2)植物开花后,成熟②花药自动裂开,花粉从花药里散发出来,通过一定的方式,落到雌蕊的①柱头上,这个过程叫传粉。传粉可以分为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种,桃花花朵比较大,有艳丽的花冠,依靠昆虫进行传粉。花粉落到①柱头上后,受柱头上黏液的刺激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穿过①柱头和④花柱,到达⑤子房,花粉管释放出精子,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这个过程叫受精。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由于细胞不断分化、分裂和生长。⑤子房逐渐膨大,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中的⑥胚珠发育成②种子。如图所示:(3)芽按照生长位置不同,可以分为顶芽和侧芽,顶芽生长过快会抑制侧芽的生长,影响桃花的结果率,因此当桃树枝条长度达到15厘米左右时需要摘除顶芽,促进侧芽的生长,促发分支。故答案为:(1)嫁接;(2)昆虫; ①③;(3)顶芽24.(4分)如图是做“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实验时,小科绘制的酵母菌(甲)和青霉(乙)的形态结构简图。(1)甲图中 (填序号)是酵母菌的细胞核。(2)乙图青霉菌是靠 (填名称)进行繁殖的。【解答】解:(1)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甲图中1是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2)用放大镜进一步观察青霉菌,可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青霉的6直立菌丝,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5孢子。青霉菌是依靠5孢子进行繁殖的。故答案为:(1)1。(2)5。25.(4分)我国古代在光学现象方面已经有很多研究.比如:(1)大约二千多年前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墨子和他的学生作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小孔成像成的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2)如图,古代还有:“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制作的冰透镜会聚太阳光取火,其光学原理是:光的 (选填“反射”或“折射”或“直线传播”).【解答】解:(1)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物体上的光经过小孔后,在承接的光屏上形成了倒立的实像;(2)把冰削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由于太阳光经过凸透镜时发生了折射,会聚与一点,所以能够生火。故答案为:(1)实像;(2)折射。26.(4分)音乐广场的喷泉池内装有射灯,人们从岸上看到的射灯的像在射灯实际位置的 (选填“上方”或“下方”);如图所示,射灯发出的一束单色光照射到水与空气的交界面,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未画出),当入射光线与界面夹角θ成60°时,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刚好垂直,此时折射角为 度。【解答】解:当光线从水斜射入空气时,则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们从岸上看到的射灯的像在射灯实际位置的上方;如图,射灯发出的一束单色光照射到水与空气的交界面,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当入射光线与界面夹角θ成60°时,入射角,90°﹣60°=3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等于30°,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刚好垂直,∠BOM=90°﹣30°=60°,∠AOM=90°﹣∠BOM=90°﹣60°=30°,此时折射角为:∠AON′=90°﹣∠AOM=90°﹣30°=60°。故答案为:上方;60。27.(2分)图甲是一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哨音主要是由 振动发出的。要使哨音音调升高,可以 (选填“向上推”或“向下拉”)活塞。【解答】解:(1)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引起竹筒内空气柱振动,空气振动发出悦耳的哨声。(2)竹筒内空气柱越短,空气柱振动快,频率高,音调越高,所以要使哨音音调升高,可以向上推活塞。故答案为:空气柱;向上推。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4小题,共24分)28.(6分)柴胡是常用中药材,具有抗炎、解热镇痛等作用,但种子萌发难、发芽率低。为了了解柴胡种子萌发与外界因素的关系,科研人员做了有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组别 温度(℃) 聚乙二醇浓度(%) 种子数(粒) 萌发数(粒)1 15 0 1000 2862 20 0 1000 5363 20 5 1000 7514 20 10 1000 7025 20 15 1000 6506 20 20 1000 5557 20 25 1000 5498 25 0 1000 3739 30 0 1000 83请回答下列问题:(1)科研人员通过该实验探究 。(2)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实验中选取种子的方式是 。A.随机选取种子B.挑选饱满完整的种子(3)根据表格信息,小宁认为柴胡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为20℃。请你判断小宁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解答】解:(1)此题科研人员探究柴胡种子萌发与外界因素的关系,科研人员做了有关实验,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科研人员通过该实验探究温度和聚乙二醇浓度对柴胡种子萌发的影响。(2)种子萌反应同时具备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从种子自身条件来看应采取的措施是随机抽取种子而不是挑选饱满完整的种子,这样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3)据表中数据可见:在温度为20℃条件下,并且用浓度为5%的聚乙二醇进行浸种处理,柴胡种子萌发率最高。所以小宁认为柴胡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为20℃不正确,不正确,因为影响柴胡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不仅有温度还有聚乙二醇浓度。故答案为:(1)温度和聚乙二醇浓度对柴胡种子萌发的影响(2)A(3)不正确,因为影响柴胡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不仅有温度还有聚乙二醇浓度29.(4分)如图为教材中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1)为确定蜡烛1(点燃的蜡烛)在A中所成像的位.置,小敏取两支相同的蜡烛,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图中A应选用 (选填“平面镜”或“薄玻璃板”)。在实验过程中,小敏在水平桌面上不管怎么移A后的蜡烛2,像总比蜡烛2高些,其可能的原因是 ;如果此实验是白天在朝南的窗台边的桌子上做,则蜡烛1(点燃的蜡烛)最好放在 (选填“南”或“北”)边。(2)将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图中的 。【解答】解:(1)薄玻璃板既能透光又能反光,所以既能看到玻璃板前面蜡烛在后面成的像,又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这样通过再找一个蜡烛与玻璃后面的像重合的办法,就可以准确地确定像的位置;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即垂直于桌面,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又由于像总是比橡皮泥2高一些,所以可能原因是玻璃板向橡皮泥1的方向倾斜;为了使成像更清晰,需要将物体放在明亮的地方,使之反射出更多的光线,所以应将蜡烛1放在南边;(2)由图可知,四个模型分别为C、A、T、V,从模型上看,只有C左右不同,而A、T、V,左右相同,所以当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模型A、T、V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只有C左右不同,所以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故选A。故答案为:薄玻璃板;玻璃板向1的方向倾斜;南;A。30.(6分)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点光源的高度h(厘米) 20 30 40 50 60影子长度l(厘米) 30 15 10 7.5 6(1)该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做此实验,想要验证的假设是 。(2)分析上述实验数据还可得出:在点光源逐渐上移的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l的变化量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放置处的水平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保持 和短木条长度不变,将短木条沿水平方向向左(或向右)移动。【解答】解:(1)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即控制控制物体高度与物体到光源的距离不变,而改变光源的高度,因此该实验探究的是猜想:影子长度可能与光源的高度有关。(2)光源每增加10cm后的影子的变形量分别为15cm、5cm、2.5cm、1.5cm,所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l的变化量减小;(3)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知:保持点光源高度不变,改变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故答案为:(1)影子的长度与点光源的高度的关系;(2)减小;(3)点光源高度。31.(8分)榕榕做了如下光学实验:(1)图甲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小敏转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EO贴着纸板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OF沿 时针方向转动。(2)图乙是探究“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的实验,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单面镀膜的玻璃板、支架、两个相同的跳棋、白纸和刻度尺。在白纸上沿跳棋和B的边缘画圆,测出物距u和像距v的值如下表:实验次数 1 2 3物距u/cm 6.39 5.11 3.39像距v/cm 6.51 5.22 3.50该同学发现三次实验的像距都比物距略大一些,原因是: (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填写正确选项的字母)A.刻度尺测量像距时存在误差B.玻璃板有一定厚度C.物和像的标记点不对应D.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3)图丙是“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凸透镜焦距为10cm。①图中光屏上呈一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②图中将一个眼镜片放在透镜和烛焰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右移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该眼镜片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的镜片。【解答】解:(1)小敏转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EO贴着纸板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反射光线会远离法线,即反射光束OF将会顺时针转动;(2)玻璃板有一定厚度,棋子B反射的光通过玻璃板时发生折射而进入人眼,人眼看到的棋子B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这个虚像比棋子B更靠近玻璃板一些,当我们认为棋子B与棋子A的像重合时,而实际的棋子B在棋子A的像的后方,所以导致每次测得的像距都比物距略大一些,故B符合题意;(3)①根据图象可知,此时的u=v=20.0cm,成倒立、等大的实像;②图中将一个眼镜片放在透镜和烛焰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右移动,说明像距变大,即凸透镜的会聚能力变弱,故放置的是凹透镜;凹透镜能矫正近视眼。故答案为:(1)顺;(2)B;(3)①等大;②近视。四、解答题32.(2分)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L的焦点,OO′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B为射向凸透镜且过焦点的光线,在凸透镜的右侧有一平面镜MN和主光轴OO′成45°,请画出经凸透镜折射后和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完整光路图。【解答】解: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折射光线与平面镜成45度角射到平面镜上,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33.(2分)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解答】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34.(2分)观看水中的硬币:把一枚硬币放到空杯的底部,找一个角度使你刚好看不到硬币(如图)。请你的同学把水注入到碗中,你看到了什么?请用光的折射的特点解释观察水中硬币的现象,并画出A点发出光的传播示意图。【解答】解:当水倒到一定高度后,看到了硬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从硬币反射出去的光经水面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下偏折,当折射光线射入人眼,人凭光直线传播的感觉,认为硬币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A′上,其实人看到的是硬币的虚像。从A点向水面作入射光线,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发生折射,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的空气中作出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此时折射光线射入眼睛,如图所示:35.(5分)小科利用爷爷废旧的老花镜,测出焦距,并用图示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请回答:(1)小科测老花镜焦距的方法是:将老花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 ,此时光斑到老花镜的距离就是焦距;(2)当蜡烛、凸透镜、光屏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 的实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向右移到某处,要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清晰,应使光屏向 (填“远离透镜”或“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3)完成上述实验后,小科同学不小心碰到凸透镜,使安装不牢固的凸透镜在原位置下滑,致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水平高度上,此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填字母)A.凸透镜将不再成像B.所成像的性质不变C.将光屏靠近凸透镜会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解答】解:(1)将老花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此时光斑到老花镜的距离就是焦距;(2)此时u>v,可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向右移到某处,要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清晰,应使光屏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3)AB、凸透镜在原位置下滑,致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直线上,不影响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即仍能成与题(2)中相同性质的像,故A错误、B正确;C、由于物距不变,凸透镜所成像的像距不变,若将光屏靠近凸透镜,不会看到清晰的像,故C错误。故选B。故答案为:(1)最小、最亮;(2)缩小;远离透镜;(3)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期中模拟卷02(原卷版).docx 期中模拟卷02(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