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水是常用的溶剂 溶解度培优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水是常用的溶剂 溶解度培优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物质的溶解度培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a、b数值的比较中,a一定大于b的是(  )
A.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
B.同一饱和溶液中,溶解度为a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
C.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向其中加入少量该物质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
D.某物质的溶解度在低温时为a克,高温时为b克
2.小宁用盛有150g水的烧杯进行如图1所示操作,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②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固体W的溶解度曲线是图2中的a
B.溶液①②③都是饱和溶液
C.溶液①②③中,溶液浓度的关系是③>②=①
D.若将溶液②升温至t2℃,固体能全部溶解
3.如图是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液的质量相等
B.t2℃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C.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最少的为a
D.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a
4.固体甲、乙、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所示,甲、乙、丙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不含结晶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甲 0.18 0.16 0.14 0.12 0.09
乙 35.7 36.0 36.6 37.3 38.4
丙 13.3 31.6 63.9 110 169
A.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20℃时,丙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质量比为31.6:100
C.分别将等质量的乙、丙饱和溶液由60℃降温到20℃,溶液中溶质质量大小:丙>乙
D.分别将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由60℃降温到20℃,溶液中溶剂质量大小:甲>丙
5.如图是化合物M和化合物N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60℃时,M和N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将60℃时N溶液降温至30℃,一定有晶体析出
C.30℃时,M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为40%
D.无论升温或降温都能使40℃接近饱和的N溶液达到饱和
6.将60g某固体物质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如图是测得的溶液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时固体完全溶解
B.t1℃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g
C.图中c点对应的溶液一定饱和
D.t3℃时,向c点对应的溶液中加90g水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溶液
7.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B.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在③→④过程中,水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D.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
8.下表是配制硝酸钾溶液时记录的各种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不正确的是(  )
序号 温度/℃ 水的质量/克 所加硝酸钾的质量/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克
① 28 10 4 14
② 28 10 6 14
③ 60 10 8 18
A.28℃时1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克
B.60℃时等质量水中能溶解的硝酸钾比28℃时多
C.①②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③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9.20℃时,有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A和质量分数为26.47%的食盐溶液B,下列有关A、B两种食盐溶液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mg溶液B中加入xg食盐,振荡后,溶液的质量不变,则食盐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
B.等质量的A、B中,溶剂质量:B>A
C.向mg溶液A中加入xg食盐,振荡后,溶液的质量大于mg
D.mg溶液B中的溶质质量为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温度下两种不同物质的溶液,溶液质量分数相同,则两者溶解度一定相同
B.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200毫升某溶液,密度为1.2g/立方厘米,其中含溶质24g
C.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少
D.不饱和溶液化为饱和,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11.生活中常用的“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烧着的木柴,应用热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的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的止沸
D.扬汤止沸能彻底的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12.某兴趣小组以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小烧杯盛等量的水,在同一环境下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杯为隔酒精加热,乙杯为隔水加热,丙杯为隔油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小烧杯外大烧杯中物质的温度已处于一稳定值,关于此时小烧杯中水的说法正确的(  )
A.甲、乙、丙温度均相同,但只有乙、丙中水沸腾
B.甲、乙、丙温度均相同,但只有丙中水沸腾
C.三杯水温度是t甲D.三杯水温度是t甲13.如图所示,容器底部放水,水面浮有一层沸点比水高的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先沸腾,油然后沸腾。但水和油同时蒸发
B.开始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
C.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水先沸腾,最后同时沸腾
D.油蒸发,水不蒸发,直到水全部汽化以后,油才能沸腾
14.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在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也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儿都没熔化 D.无法确定
15.小明在一空玻璃杯中放入一块冰,并把它放在25℃的房间内,过一段时间后杯中仍有少量的冰没有熔化,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的温度为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
B.冰的温度为0℃,剩余的冰停止熔化
C.冰的温度高于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
D.冰的温度低于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
二、实验探究题
16.资料一下表是硝酸钾、氯化钠和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10 20 60 100
溶解度/g 硝酸钾 20.9 31.6 110 246
氯化钠 35.8 36.0 37.3 39.8
氢氧化钙 0.17 0.16 0.11 0.074
资料二 同一硝酸钾溶液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
(1)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提纯硝酸钾的方法是   。
(2)资料二中,一定不符合图中纵坐标y的物理量是____。 (不考虑水分的蒸发)
A.10℃升温到30℃:溶剂的质量
B.10℃升温到70℃:溶质的质量
C.10℃升温到70℃:溶液的质量
D.10℃升温到90℃:溶质质量分数
(3)如图所示,烧杯A 中是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则该溶液上层的浓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层的浓度;向烧杯B中加入氢氧化钠后,烧杯A 中变浑浊,原因是   。
17.宁波地处东南沿海,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请思考下列问题:
(1)已知宁波某盐场测得:①海水中含氯化钠约为3.5%;②在海边打深井,井水中含氯化钠约为8%。晒盐最好用   (填序号)作原料。
(2)关于晒盐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析出盐 B.日光照晒后,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3)海水晒盐提取食盐晶体后留下的母液叫卤水,其中含有的氯化钾(KCl)、氯化镁(MgCl2)、硫酸镁(MgSO4)等物质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80℃时,将80g硫酸镁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若使其形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   。
A.增加溶剂 B.蒸发溶剂 C.升高温度 D.降低温度
这三种物质可以采取降温结晶获得大量晶体的物质是   。
②关于卤水中含有的氯化钾(KCl)、氯化镁(MgCl2)、硫酸镁(MgSO4)三种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物质均为易溶物质
B.10℃时,向40g氯化钾(KCl)固体和40g氯化镁(MgCl2)固体中分别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两种溶液均能达到饱和状态
C.60℃时,三种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浓度可能相等
18.如图一是“魔法树”,其制作过程是将纸树插在底座上,纸树能加快溶液蒸发,倒入“魔法液”放置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到纸树上晶体生长,仿佛树木开花非常精美。小科欲用磷酸二氢钾或氯化钠制作“魔法液”,如表反映了磷酸二氢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完成下面小题:
温度(℃) 20 40 60 80
磷酸二氢钾溶解度(g) 23 34 50 70
氯化钠溶解度(g) 36 37 37 38
(1)小科想从溶有磷酸二氢钾和氯化钠的废液中回收磷酸二氢钾,可用   结晶法(选填“降温”或“蒸发”)
(2)小科选用磷酸二氢钾制备“魔法液”的过程如图二所示,向50g磷酸二氢钾固体中加入100g热水,溶解得到60℃的溶液甲,静置冷却得到溶液乙,再加入一定量的水得到溶液丙,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和丙都是不饱和溶液 B.溶质质量分数最高的是甲
C.从乙到丙该物质溶解度增大了 D.从乙到丙溶质质量不变
(3)小科将溶液丙倒入容器后每2小时观察一次,发现液体逐渐减少,纸树上的“花”逐渐盛开,过程如图三所示,下列有关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最符合题意的是____。
A.B.C. D.
三、解答题
19.某同学将甲乙固体各30克分别加入100克水中后,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请回答:
(1)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   乙(填“<”“>”或“=”)。
(2)m的取值范围   。
(3)40℃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恢复到原温度后,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
B.恢复到原温度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乙>甲
C.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质量:甲>乙
D.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4)40℃时,甲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0.如图为固体A的溶解度曲线图。
(1)t1℃时,把x克固体A放入   克水中,恰好形成t1℃时A的饱和溶液。
(2)t2℃时,在y克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   克水。
(3)向100克含A的溶液中加入5克固体A后恰好形成t2℃时A的饱和溶液,则原溶液中含溶质A为多少克?
21.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画出能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的大致图像。
22.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有不同的程度,散热越困难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的热感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判断,在25℃和35℃时,哪种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并运用所学知识作出解释。(提示: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难。)
23.冬日清晨,有时会看到湖面上冒”白气”,等到太阳升起后,”白气”会慢慢消散。试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24.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重要的研究方法。细心的小明同学观察到电茶壶在煮茶的过程中(如图所示)的两个现象:在靠近壶嘴处看不见“白气”,在离壶嘴较高处有“白气”产生。请你根据图中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产生这两个现象的原因。
25.酿制白酒的装置如图所示。蒸锅实际是一个汽化池,将其封闭后仅与输汽管相通,然后将“气酒”引入冷凝池后再注入储酒罐。罐里的白酒度数很高,一般不宜饮用,需要与适当水勾兑后才能出售。有关行业规定:白酒的“度数”是指气温在20℃时,100毫升酒中所含酒精的毫升数。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物质 密度/(kg/m3) 比热/[J/(kg·℃)] 沸点/℃(1P0)
水 1.0×103 4.2×103 100
酒精 0.8×103 2.4×103 78
(1)在1标准大气压下,对汽化池加热应保持   ℃为宜。
(2)输汽管弯弯曲曲地经过冷凝池是因为   。
26.如表是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1)1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   g。
(2)20℃时,将10g硝酸钾加入40g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
(3)如图是硝酸钾溶液的变化情况,请写出一种可采用的操作方法。(写出计算过程)
27.有一包固体混合物,其中含硝酸钠和某一不溶性杂质。将其投入一定量的水中,使其充分溶解,所得结果如表:
温度(度) 10 40 75
剩余物质的质量(克) 201 132 72
硝酸钠溶解度见表:
温度(度) 10 25 40 50 55 60 65 75 80
溶解度 81 92 104 114 117 124 130 150 166
求(1)该实验用水 克;
(2)原固体混合物中含 克硝酸钠;
(3)欲完全溶解原固体混合物中的硝酸钠,所需最低温度为
28.某固态混合物中含有m克 KNO3 和若干克不溶于水的杂质,将此混合物加入 n 克水时观察,充分溶解后的结果如下:
温度(度) 10 40 75
剩余物质的质量(克) 261 175 82
通过计算回答:
(1) m 、 n 的值各为多少?
(2)75oC时所得溶液是否饱和?
(3)若要在 n 克水中恰好溶解 m 克硝酸钾即饱和,则温度应控制在多少度?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A、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温度、溶质种类有关,溶质质量分数只与溶质和溶液质量有关分析;
B、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溶解度/100+溶解度分析;
C、根据饱和溶液中加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分析;
D、根据溶解度可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可能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分析。
【解答】A、因未确定物质种类及温度,不能确定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即不能比较a与b大小 ,不符合题意;
B、 同一饱和溶液中,溶解度为a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a一定大于b ,不符合题意;
C、 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向其中加入少量该物质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 ,a=b,不符合题意;
D、 某物质的溶解度在低温时为a克,高温时为b克 ,若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a故选B。
2.【答案】D
【解析】【分析】A.根据图片确定100g水中最多溶解固体W的质量,从而确定溶解度,并与图2对照即可;
B.将溶质质量与加入的固体质量进行比较即可;
C.溶质质量分数=;
D.根据溶解度计算150g水中溶解固体W的质量,然后与加入的50g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A.t3℃时,a的溶解度是5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溶解50ga恰好饱和,因此固体W的溶解度曲线是图2中的a,故A正确不合题意;
B.t1℃时W的溶解度分别是20g,15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能够溶解的质量是30g,因此溶液①②③都是饱和溶液,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溶液①②③中,溶液浓度的关系:①②都是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相等,③中是t3℃时的饱和溶液,因此质量分数大于①②,故C正确不合题意;
D.t2℃时,W的溶解度是30g,15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能够溶解的质量是45g,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C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图像交点的含义解答;
(2)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当溶质质量相同时,溶质质量分数越小,溶液质量越大,则溶剂质量越大;
(4)根据溶解度的大小变化分析溶液是否饱和。
【解答】A.P点时二者的图像相交,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A错误;
B.t2℃时,a的溶解度为50g,则它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B错误;
C.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该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为a>b>c,则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a>b>c。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液质量大小:aD.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由于a、b的溶解度减小,因此它们仍然为饱和溶液,而C的溶解度增大,会变成不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D
【解析】【分析】A.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判断;
B.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出20℃时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即可;
CD.根据溶解度大小变化分析解答。
【解答】A.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A错误;
B.20℃时,丙的溶解度为31.6g,即20℃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质量比为31.6g:100g=31.6:100,但若是不饱和溶液,无法确定溶质和溶剂质量比,故B错误;
C.60℃时,乙的溶解度比丙小,60℃时,等质量的乙、丙饱和溶液中,乙中所含溶剂的质量多;降温到20℃,均有晶体析出,均形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由于乙中所含溶剂的质量多,且20℃时,乙的溶解度大于丙的溶解度,则溶质质量大小丙<乙,故C错误;
D.60℃时,甲的溶解度比丙小,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中,甲中所含的溶剂质量多;降温到20℃,溶剂质量均不变,则溶剂质量大小甲>丙,故D正确
故选D。
5.【答案】D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图像交点的意义判断;
(2)根据晶体析出的条件判断;
(3)根据图像确定30℃时M的溶解度,然后根据“”计算溶解度;
(4)根据物质N的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判断。
【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60℃时,M和N的图像相交,即该温度下二者的溶解度相等,则该温度下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但是题目没有说明二者都饱和,故A错误;
B.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但是降低到30℃时,如果溶液依然为不饱和溶液,那么就没有晶体析出,故B错误;
C.30℃时,M的溶解度为40g,即该溶液的最大溶质质量分数为:,故C错误;
D.根据图像可知,在温度低于40℃时,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高于40℃时,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则无论升温或降温都能使40℃接近饱和的N溶液达到饱和,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D
【解析】【分析】A.根据图像确定a点时溶液质量,减去水的质量得到溶质质量,再与60g进行比较即可;
B.根据图片确定t1℃时50g水中最多溶解该固体的质量,然后计算出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该固体的质量,最终得到溶解度;
C.如果溶液中没有未溶的固体,那么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D.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A.将60g某固体物质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t1℃时形成溶液的质量为70g,说明a点时溶解的固体质量为70g-50g=20g,没有完全溶解,故A错误;
B.t1℃时形成溶液的质量为70g,即50g水中最多能溶解该固体20g,那么t1℃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该固体40g,即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g,故B错误;
C.t2℃时形成溶液的质量为110g,即该固体全部溶解,区无法确定是否能继续溶解该溶质,图中c点对应的溶液不一定饱和,故C错误;
D.t3℃时,向c点对应的溶液中加90g水,得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D
【解析】【分析】A.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判断;
B.溶解度只与温度高低有关;
C.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大小有关;
D.根据前面的分析确定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解答】 A.根据图片可知,从①→②,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减少,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故A错误;
B.从②→③,为恒温蒸发,即溶解度保持不变,故B错误;
C.从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氯化钠的溶解度增大。由于溶液均为饱和溶液,因此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变大,而水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故C错误;
D.②是恰好饱和的溶液,②→③,为恒温蒸发,溶质质量分数不变;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温度升高,氯化钠的溶解度增大,溶液均为饱和溶液,则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变大,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D
【解析】【分析】A.根据表格中数据②分析判断;
B.将②和③进行比较分析即可;
C.溶质质量分数=;
D.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晶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解答】 A.根据②可以看出,28℃时10克水中加入6g硝酸钾时溶液质量为14g,即溶解了硝酸钾:14g-10g=4克,再向其中加入硝酸钾不再溶解,因此28℃时10克水中 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克,故A正确不合题意;
B.28℃时1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克,60℃时10克水中能溶解硝酸钾:18g-10g=8克,因此60℃时等质量水中能溶解的硝酸钾 比28℃时多,故B正确不合题意;
C.①②中水的质量相同,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相同,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根据表中数据可知,60℃时10克水中溶解了8克硝酸钾,此时没有多余的未溶的晶体存在,因此无法判断是否饱和,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C
【解析】【分析】A.饱和溶液不会继续溶解溶质,再根据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计算出它的溶解度即可;
B.首先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比较溶质质量大小,再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比较溶质质量大小;
C.如果溶液不饱和,那么肯定会继续溶解溶质;
D.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 A.向mg溶液B中加入xg食盐,振荡后,溶液的质量不变,则说明此时食盐溶液达到饱和状态。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那么得到:,解得:x=36g,即食盐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g,不是36,故A错误;
B.A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B,则等质量的A、B中,溶质质量AC.此时A溶液肯定没有饱和, 向mg溶液A中加入xg食盐,振荡后,肯定会有食盐继续溶解,则溶液的质量大于mg,故C正确;
D. mg溶液B中的溶质质量为 26.47%m,故D错误。
故选C。
10.【答案】B
【解析】【分析】A.根据溶解度与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判断;B.根据m=ρV计算溶液质量,再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溶质质量;
C.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D.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A.某温度下两种不同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则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定相同,故A错误;
B.溶液质量m=ρV=1.2g/cm3×200cm3=240g,则溶质质量为:240g×10%=24g,故B正确;
C.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质量减小,但是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C错误;
D.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后,可能只是溶解度减小所致,而溶质和溶液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C
【解析】【解答】 “扬汤止沸”: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大液体表面积且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相对应空气是流动的)从而加快了蒸发,蒸发需要吸收热量,从而使液体温度降低,低于沸点,液体不能沸腾,起到止沸的效果;但是一旦液体重新回到锅里,由于仍然可以继续从燃料中吸热,所以一会儿达到沸点之后又会沸腾,所以扬汤止沸是暂时性的止沸;
“釜底抽薪”:水沸腾是要吸热的;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水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故选 C。
【分析】液体沸腾有两个必要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当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即可沸腾。
12.【答案】D
【解析】【分析】 酒精沸点是78℃, 水是100℃, 不同种类的油具有不同的沸点,如食用油的沸点一般都在200℃以上 。
【解答】酒精沸点是78℃低于水沸点,甲中水达到78℃,温度不变,乙小烧杯外大烧杯中水的温度为100℃,甲杯中的水温能提升到100℃,但由于不能继续从外面烧杯中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丙烧杯外的物质温度高于水的沸点,烧杯中的水可以沸腾。因为液体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烧杯中的水温也同为100℃,即t甲故答案为:D。
13.【答案】D
【解析】【分析】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同时沸腾的特点是:吸热但温度不升高;据上面的两个知识点分析即可解决。
【解答】 由于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故在开始加热时,上层的油会发生蒸发现象,同时由于油膜的覆盖,使得油下面的水无法蒸发,但随着加热,当将水加热到100℃后,再加热水就沸腾了,即发生汽化,由于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且水的沸点小于油的沸点,故此时油不会沸腾,直到水全部汽化完后,油的温度才能升高,即当温度升到油的沸点时,再加热,油才可以沸腾。
故答案为:D。
14.【答案】C
【解析】【分析】晶体的熔化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熔点和继续吸热。当烧杯中的冰块熔化时,烧杯中的冰水混合物温度始终保持在0℃。试管中的冰从烧杯中吸热,温度升高到0℃时,将无法继续从烧杯中吸热,所以不会熔化。
【解答】冰是晶体,若给烧杯中的冰加热时,烧杯中的冰会熔化,但完全熔化前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试管中的冰达到熔点,但由于温度相同没有热传递,则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
故答案为:C
15.【答案】A
【解析】【分析】要解答此题需掌握,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因为冰是水的固体形态。冰的熔化点是0℃,而水的凝固点也是0℃。在冰水混合的状态下,高于此温度,冰将熔化成水;低于此温度,水将凝固成冰。所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只能是0℃。
【解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房间的温度是25℃,由于房间的温度高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所以会发生热传递,即:冰水混合物,会从房间里吸收热量,然后熔化,但在熔化的过程中,混合物的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A
16.【答案】(1)冷却热饱和溶液
(2)A;D
(3)等于;氢氧化钠溶解时放热,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减小,氢氧化钙析出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2)根据甲图现象及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热,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分析。
【解答】(1)当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时,提纯硝酸钾所采用的方法为降温结晶,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比氯化钠大。
(2)A、温度由10℃升温到30℃,溶剂质量不变,所以纵坐标y的量一定不符合如图乙变化,故符合题意;
B、温度由10℃升温到70℃,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加,固体溶解,溶质质量增加,但不一定一直增加,所以纵坐标y的量可能符合如图乙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温度由10℃升温到70℃,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加,固体溶解,溶液质量增加,但不一定一直增加,所以纵坐标y的量可能符合如图乙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温度由10℃升温到90℃,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加,固体溶解,溶质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但温度由70℃升温到90℃,溶质质量、溶液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纵坐标y的量一定不符合如图乙变化,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D。
(3)溶液具有均一性,溶液上层的密度等于下层的密度;向烧杯B中加入氢氧化钠后,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温度升高,烧杯A中是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烧杯A中变浑浊。
17.【答案】(1)②
(2)A
(3)23.1%;A;氯化镁、氯化钾;AC
【解析】【分析】(1)根据氯化钠的含量越高,相同质量的盐水得到的盐越多分析。
(2)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来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
(3)①根据8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30g分析。
根据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分析。
根据氯化钾(KCl)和氯化镁(MgCl2)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分析。
②A、根据20℃时,溶解度大于10g就是易溶物质分析。
B、根据10℃时氯化镁的溶解度大于40g分析。
C、根据溶质质量分数=×100%分析。
【解答】(1)因为②的氯化钠含量高,且它是经过土层过滤的,污染更小,所以晒盐最好用②作原料。
(2)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小,所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故答案为:A。
(3)①8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30g,即8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0g硫酸镁,则80℃时,将80g硫酸镁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只能溶解30g硫酸镁,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23.1%;
若使其形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A增加溶剂,氯化钾(KCl)和氯化镁(MgCl2)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则这三种物质可以采取降温结晶获得大量晶体的物质是氯化镁、氯化钾。
②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在20℃时,三者的溶解度均大于10g,则均属于易溶物质,故A正确;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10℃时氯化镁的溶解度大于40g,而氯化钾的溶解度小于40g,所以氯化钾能形成饱和溶液,而氯化镁形成不饱和溶液,故B错误;
C、60℃时,在三者都是不饱和溶液的情况下,只要溶质和溶剂的比值相同,那么它们的浓度就相同,故C正确;
故答案为:AC。
18.【答案】(1)降温
(2)B
(3)A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适宜降温结晶分析;
(2)根据所给溶解度确定溶液是否饱和,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有关分析;
(3)根据溶液质量分数随水份的减少而增大,达到饱和溶液时保持不变分析。
【解答】(1) 磷酸二氢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 想从溶有磷酸二氢钾和氯化钠的废液中回收磷酸二氢钾,可用降温结晶法。
(2)60 ℃ 时磷酸二氢钾溶解度为50g,甲溶液刚好达到饱和,A错误; 甲中溶质质量与丙相等,都大于乙,但甲中溶剂质量小于丙,溶质质量分数最高的是甲,B正确;从乙到丙该物质溶解度不变,C错误; 从乙到丙溶质质量增加,D错误;故选B。
(3)丙溶液倒入容器后,随时间的增加,水分蒸发,溶质析出,溶质质量分数在原有基础上先增加,后保持不变,故选A。
19.【答案】(1)>
(2)2g<m≤40g
(3)B;C;D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
(2)根据甲和乙所给溶解中溶质和溶剂质量及由溶解度曲线确定两物质在所给温度下的溶解度分析;
(3)根据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解度大的物质溶质质量大,溶剂质量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降温析出晶体质量多分析。
【解答】(1) 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 > 乙。
(2)20℃时甲的溶解度为25克,乙为25克,40℃时甲溶解度为32克,乙为70克,20℃时100克水中加入30克甲,升温至40℃时,形成不饱和溶液,再加入m克甲,固体未完全溶解,20℃时时100克水中加入30克乙未完全溶解,升温至40℃时全部溶解,加入m克乙仍能全部溶解,则 2g<m≤40g 。
(3) 40℃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乙大于甲,溶剂质量乙小于甲,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溶剂质量仍是乙小甲,A错误;析出晶体质量乙大于甲,B正确;若再降温至20℃,析出晶体质量仍是乙大于甲,溶液质量乙小于甲,C正确;20℃时两物质溶解度相等,则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正确。
故答案为:(1) > ;(2) 2g<m≤40g ;(3)BCD。(4)24.2%
20.【答案】(1)
(2)
(3)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m2g,设原溶液中含溶质A为a
= a= g
【解析】【分析】(1)在相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据此分析计算;
(2)首先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计算y克A的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再用溶液质量减去溶质质量得到水的质量;
(3)根据(1)中的方法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t1℃时,固体A的溶解度为m1,
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得到:;
解得:m=。
(2)根据图像可知,t2℃时,固体A的溶解度为m2,
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得到:;
解得:。
则y克A的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为:。
21.【答案】如图:
【解析】【解答】因室内温度为20℃,所以温度计开始示数是20℃,当将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时,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温度计的示数会降低,但当酒精蒸发完后,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最终与室温相同;如图:
【分析】浸有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这些酒精会蒸发,蒸发吸热会导致玻璃泡的温度降低。
22.【答案】解: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
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
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得越热。
【解析】【分析】散热快慢由皮肤与环境的温差决定。液体蒸发快慢不仅与液体表面积、液体温度、液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还与空气的 相对湿度有关。
【解答】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因为气温为25℃时,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的更热。
故答案为: 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得越热。
23.【答案】①水的比热大,降温慢,因此在冬日清晨,空气的温度低于湖水的温度
②湖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形成”白气”。
③太阳出来后,气温逐渐升高,小水滴受热汽化为水蒸气,湖水蒸发的水蒸气不容易液化成小水滴,所以”白气”消散。
【解析】【分析】“白气”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解答】冬日清晨,由于水的比热大,水的温度比空气的温度高,水蒸发出来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了“白气”,当太阳出来后,温度升高,小水珠受热重新汽化成水蒸气,且湖水蒸发的水蒸气不在容易液化,所以“白气”会消散
24.【答案】分子不停的无规则运动跟温度有关。一开始温度不高,分子运动不剧烈;煮沸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剧烈,茶叶中的有关分子从茶壶中扩散出来充满茶室,再进入鼻腔,人们感觉到茶香溢满整个茶室。茶壶中水吸收热量汽化,产生的水蒸气从壶嘴出来。由于壶嘴处气温较高水蒸气无法放热液化,所以壶嘴处看不见“白气”从壶嘴出来的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到较冷的空气,放热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气”。
【解析】【分析】
(1)扩散现象表明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我们把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2)大量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会发生液化成为液体。
【解答】
①茶香与温度的关系,从分子无规则运动与温度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②温度高水易汽化形成水蒸气,温度较低,水蒸气易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25.【答案】(1)78
(2)扩大散热面积,降低温度有益于气态酒精液化
【解析】【分析】(1)当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时,它吸热后汽化的速度非常快;由于酒精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因此还可以保证得到酒精的纯度;
(2)输气管的长度越大,散热面积越大,越有利于酒精的液化;
【解答】(1)在1标准大气压下,对汽化池加热应保持78℃为宜。
(2)输汽管弯弯曲曲地经过冷凝池是因为扩大散热面积,降低温度有益于气态酒精液化。
26.【答案】(1)20.9
(2)20%
(3)解:设要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x。
100g×10%+x=(100g+x)×25%,x=20g,
答:可向烧杯中加入20g硝酸钾。
[或设蒸发水的质量为y。
100g×10%=(100g-y)×25%,y=60g,
答:可蒸发60g水。
【解析】【分析】(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据此结合表格数据分析解答;
(2)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剂度相同,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根据表格确定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根据这个关系计算出4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并与10g比较,最后根据计算即可;
(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增大溶质质量分数有两种方法:①增加溶质的质量;②减小溶剂的质量,根据溶质质量相等,结合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1.9g,那么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21.9g;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
则40g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31.6g× =12.64g>10g,
则10g硝酸钾可以全部溶解,
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20%。
(3)方法①:设要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x。
100g×10%+x=(100g+x)×25%,
解得:x=20g;
方法②:设蒸发水的质量为y。
100g×10%=(100g-y)×25%,
解得:y=60g。
300, 372, 60
28.(1)m=220.4,n=200
(2)不饱和
(3)6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