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省中考科学总复习第18讲 浮力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浙江省中考科学总复习第18讲 浮力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第6讲 浮力
               
1.如图所示为我国辽宁号航空母舰参加军事演习的场景,当战斗机从军舰上起飞后(B)
A.舰体略上浮,受到浮力不变
B.舰体略上浮,受到浮力变小
C.舰体略下沉,受到浮力不变
D.舰体略下沉,受到浮力变大
2.(2023,黄冈)物理课上,老师将整个橙子放入水中,漂浮在水面上,如图甲。将其切成大小两块,再次投入水中,发现大块仍漂浮,小块缓慢沉入水底,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整个橙子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
B.大块橙子受到的浮力大于其重力
C.小块橙子缓慢沉入水底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逐渐变小
D.两块橙子受到浮力之和不可能大于整个橙子受到的浮力
3.为了探究“空气产生浮力大小是否与排开体积”有关,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能够达成目的的是(A)
 
4.(2023,泰州)用硬质塑料瓶、透明胶带、螺母、塑料管、容器和水等,制作如图所示的潜水艇模型(不计进排气管体积),然后将模型放入水中,使其上浮或下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当模型漂浮于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
B.向瓶中充气时,瓶内气体压强变大,模型将下沉
C.从瓶中抽气时,模型会下沉,它受到的浮力将变小
D.让原本在较浅处悬浮的模型下潜至更深处悬浮,应使瓶内的水先增加后减少
5.如图,体积相同的两个物体A、B用不可伸长的细线系住,放入水中后,A刚好完全浸没入水中,细线被拉直。已知A重6 N,B受到的浮力为8 N,A、B密度之比为3∶5。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ρ水=1.0×103 kg/m3)(B)
A.B受到的重力为10 N
B.细线对A的拉力为1 N
C.A的密度为0.75×103 kg/m3
D.B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零
6.小吴同学为探究力之间的关系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弹簧测力计下端吊着的铝块逐渐浸入台秤上盛有水的烧杯中,直至刚没入水中(不接触容器,无水溢出)。在该过程中,下列有关弹簧测力计和台秤示数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台秤示数不变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台秤示数也不变
C.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台秤示数增大
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台秤示数增大
7.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其质量为2×104 kg。当潜水器悬浮在海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__2×105__N;当它继续下潜时受到的浮力__不变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压强__变大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g取10 N/kg)
8.为证明空气浮力的存在,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自行车气嘴、矿泉水瓶、细绳、气球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在矿泉水瓶盖和底部上各钻一个小孔,将两个自行车气嘴分别固定在瓶盖和底部,将气球用细绳与底部的气嘴绑紧,如图甲所示。打开瓶盖,使瓶内外气压一致,再拧紧瓶盖不漏气。
步骤二:关闭气嘴2,打开气嘴1;用气泵向矿泉水瓶充入气体,待手压瓶子感觉较硬时停止充气;用天平称出整个装置的质量为m1。
步骤三:关闭气嘴1,打开气嘴2;让瓶内的高压气体进入气球,至气球停止胀大;称出整个装置的质量为m2。
步骤四:比较m1与m2的大小。
(1)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写出一种检查图甲装置气密性的方法:__用天平称出整个装置的质量为m1保持不变__。
(2)本实验能验证气球在空气中受到浮力,其依据是m1__>__m2。
(3)实验中,小组同学发现气球与气嘴2之间漏气,于是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改进型实验装置:将一空心金属球与配重通过细线悬挂在定滑轮上,调节配重质量使二者保持静止,用气泵往密闭玻璃容器内缓慢压入空气,观察到__空心金属球会上升,配重下降__现象,说明空心金属球受到空气浮力的作用。
9.如图甲所示,将一长方体物块通过细线悬挂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手持弹簧测力计缓慢下降,让长方体物块从盛满水的溢水杯上方缓慢下降至水下一定深度。长方体物块下降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随下降高度h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g取10 N/kg,ρ水=1×103 kg/m3。求:
(1)长方体物块受到的最大浮力为__10__N。
(2)长方体物块的密度。
(3)将长方体物块继续缓慢下降至容器的水平底部,当弹簧测力计示数为零时,长方体物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解:(2)由F浮=ρ液gV排得,物块的体积:V=V排===10×10-4 m3,物块的质量:m===2 kg;物块的密度:ρ===2×103 kg/m3。
(3)长方体物块的高度h=15 cm-5 cm=10 cm=0.1 m,容器底面积S===10×10-3 m2,当弹簧测力计示数为零时,物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G-F浮=20 N-10 N=10 N,物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1000 Pa。
答:(2)物块的密度为2×103 kg/m3;(3)物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1000 Pa。第6讲 浮力
               
1.如图所示为我国辽宁号航空母舰参加军事演习的场景,当战斗机从军舰上起飞后( )
A.舰体略上浮,受到浮力不变
B.舰体略上浮,受到浮力变小
C.舰体略下沉,受到浮力不变
D.舰体略下沉,受到浮力变大
2.(2023,黄冈)物理课上,老师将整个橙子放入水中,漂浮在水面上,如图甲。将其切成大小两块,再次投入水中,发现大块仍漂浮,小块缓慢沉入水底,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整个橙子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
B.大块橙子受到的浮力大于其重力
C.小块橙子缓慢沉入水底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逐渐变小
D.两块橙子受到浮力之和不可能大于整个橙子受到的浮力
3.为了探究“空气产生浮力大小是否与排开体积”有关,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能够达成目的的是( )
 
4.(2023,泰州)用硬质塑料瓶、透明胶带、螺母、塑料管、容器和水等,制作如图所示的潜水艇模型(不计进排气管体积),然后将模型放入水中,使其上浮或下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模型漂浮于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
B.向瓶中充气时,瓶内气体压强变大,模型将下沉
C.从瓶中抽气时,模型会下沉,它受到的浮力将变小
D.让原本在较浅处悬浮的模型下潜至更深处悬浮,应使瓶内的水先增加后减少
5.如图,体积相同的两个物体A、B用不可伸长的细线系住,放入水中后,A刚好完全浸没入水中,细线被拉直。已知A重6 N,B受到的浮力为8 N,A、B密度之比为3∶5。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ρ水=1.0×103 kg/m3)( )
A.B受到的重力为10 N
B.细线对A的拉力为1 N
C.A的密度为0.75×103 kg/m3
D.B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零
6.小吴同学为探究力之间的关系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弹簧测力计下端吊着的铝块逐渐浸入台秤上盛有水的烧杯中,直至刚没入水中(不接触容器,无水溢出)。在该过程中,下列有关弹簧测力计和台秤示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台秤示数不变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台秤示数也不变
C.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台秤示数增大
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台秤示数增大
7.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其质量为2×104 kg。当潜水器悬浮在海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N;当它继续下潜时受到的浮力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压强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g取10 N/kg)
8.为证明空气浮力的存在,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自行车气嘴、矿泉水瓶、细绳、气球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在矿泉水瓶盖和底部上各钻一个小孔,将两个自行车气嘴分别固定在瓶盖和底部,将气球用细绳与底部的气嘴绑紧,如图甲所示。打开瓶盖,使瓶内外气压一致,再拧紧瓶盖不漏气。
步骤二:关闭气嘴2,打开气嘴1;用气泵向矿泉水瓶充入气体,待手压瓶子感觉较硬时停止充气;用天平称出整个装置的质量为m1。
步骤三:关闭气嘴1,打开气嘴2;让瓶内的高压气体进入气球,至气球停止胀大;称出整个装置的质量为m2。
步骤四:比较m1与m2的大小。
(1)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写出一种检查图甲装置气密性的方法:____。
(2)本实验能验证气球在空气中受到浮力,其依据是m1____m2。
(3)实验中,小组同学发现气球与气嘴2之间漏气,于是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改进型实验装置:将一空心金属球与配重通过细线悬挂在定滑轮上,调节配重质量使二者保持静止,用气泵往密闭玻璃容器内缓慢压入空气,观察到____现象,说明空心金属球受到空气浮力的作用。
9.如图甲所示,将一长方体物块通过细线悬挂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手持弹簧测力计缓慢下降,让长方体物块从盛满水的溢水杯上方缓慢下降至水下一定深度。长方体物块下降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随下降高度h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g取10 N/kg,ρ水=1×103 kg/m3。求:
(1)长方体物块受到的最大浮力为____N。
(2)长方体物块的密度。
(3)将长方体物块继续缓慢下降至容器的水平底部,当弹簧测力计示数为零时,长方体物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