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省中考科学总复习第39讲 常见的金属及其氧化物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浙江省中考科学总复习第39讲 常见的金属及其氧化物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第10讲 常见的金属及其氧化物
               
1.(2023,广东)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 目的 探究Fe、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 设计
选项 A B
实验目的 探究铁锈蚀的条件 验证MnO2的催化作用
实验 设计
选项 C D
2.为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实验①②,能验证金属活动性:Fe>Cu
B.通过实验①②③,能验证金属活动性:Fe>Cu>Ag
C.实验④中X为Cu,Y为FeSO4,能验证金属活动性:Fe>Cu
D.实验④中X为Cu,Y为AgNO3,能验证金属活动性:Cu>Ag
3.(2023,河南)某金属混合物由Mg、Al、Zn、Fe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4 g该金属混合物与足量的盐酸充分反应,得到0.2 g氢气,则该金属混合物的组成不可能是( )
A.Mg和Al B.Fe和Al
C.Fe和Mg D.Mg和Zn
4.某科学小组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他们对所得滤液和滤渣有如下描述:
①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
②滤渣中一定含有单质Ag
③若滤液呈蓝色,则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
④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一定没有AgNO3和Cu(NO3)2
上述四种描述中正确的个数为( )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5.已知下列反应能发生:2FeCl3+Cu===2FeCl2+CuCl2;2FeCl3+Fe===3FeCl2。现向FeCl3、CuCl2、HCl的混合液中加入铁粉,反应结束后发现有固体剩余。有关该剩余固体成分的说法:①固体可能为Cu,②固体可能为Fe、Cu的混合物,③固体可能为Fe,正确的是( )
A.只有①对 B.只有①②对
C.只有②③对 D.①②③都对
6.向一定量银、铜、铁混合金属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固体的质量与加入硝酸银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点溶液呈浅绿色
B.b点消耗固体的质量小于析出固体的质量
C.取c点固体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D.c、d点溶液中溶质相同
7.在硫酸铜溶液中插入一根铁棒一段时间,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不同的离子。
(1)“”表示____(填写离子符号)。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反应前溶液的质量。
8.(2023,贵州)对于金属材料,我们应该从多角度了解。
Ⅰ.金属冶炼
(1)《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炼锡的场景:“凡煎炼亦用洪炉,入砂数百斤,丛架木炭亦数百斤,鼓鞴(指鼓入空气)熔化。”
①鼓入足量空气的目的是____,从而提高炉温。
②“点铅勾锡”是炼锡的关键步骤,加铅能使锡较易熔化流出,其原因是____。
(2)Ⅱ.金属的活动性
为探究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及它们和氢元素的位置关系,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试管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该反应属于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②小莉认为省略上述实验中的___(填字母),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3)Ⅲ.金属的锈蚀与防护
对钢铁制品进行“发蓝”处理,使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能有效防止钢铁锈蚀。
①“发蓝”过程属于____(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发蓝”能防止钢铁锈蚀的原因是____。
(4)Ⅳ.金属的回收再利用
某学习小组同学欲从废旧电脑的某些零部件中回收金属银,设计流程如图所示。
①步骤Ⅰ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②溶液X中只含有一种溶质,该溶质为____。
9.(2023,深圳)已知H2与菱铁矿(主要成分FeCO3,其他成分不参与反应)反应制成纳米铁粉。某小组进行探究并完成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①H2能与CuO反应生成H2O,H2O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
②CO2与无水硫酸铜不反应。
(1)某同学探究反应后气体成分,先将反应后气体通入无水硫酸铜,无水硫酸铜变蓝,证明气体中含有____,再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方程式为____。
(2)对剩余气体成分进行以下猜想:
猜想一:H2;
猜想二:____;
猜想三:CO和H2。
浓H2SO4的作用:____。
甲中现象:____ 乙中无水CuSO4变蓝 丙中变浑浊 猜想___正确
(3)热处理后的纳米铁粉能够除去地下水中的磷元素,450 ℃或者550 ℃热处理纳米铁粉的除磷率以及pH值如下图所示,则____℃时以及____(选填“酸性”或“碱性”)处理效果更好。第10讲 常见的金属及其氧化物
               
1.(2023,广东)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D)
实验 目的 探究Fe、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 设计
选项 A B
实验目的 探究铁锈蚀的条件 验证MnO2的催化作用
实验 设计
选项 C D
2.为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通过实验①②,能验证金属活动性:Fe>Cu
B.通过实验①②③,能验证金属活动性:Fe>Cu>Ag
C.实验④中X为Cu,Y为FeSO4,能验证金属活动性:Fe>Cu
D.实验④中X为Cu,Y为AgNO3,能验证金属活动性:Cu>Ag
3.(2023,河南)某金属混合物由Mg、Al、Zn、Fe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4 g该金属混合物与足量的盐酸充分反应,得到0.2 g氢气,则该金属混合物的组成不可能是(A)
A.Mg和Al B.Fe和Al
C.Fe和Mg D.Mg和Zn
4.某科学小组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他们对所得滤液和滤渣有如下描述:
①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
②滤渣中一定含有单质Ag
③若滤液呈蓝色,则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
④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一定没有AgNO3和Cu(NO3)2
上述四种描述中正确的个数为(A)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5.已知下列反应能发生:2FeCl3+Cu===2FeCl2+CuCl2;2FeCl3+Fe===3FeCl2。现向FeCl3、CuCl2、HCl的混合液中加入铁粉,反应结束后发现有固体剩余。有关该剩余固体成分的说法:①固体可能为Cu,②固体可能为Fe、Cu的混合物,③固体可能为Fe,正确的是(B)
A.只有①对 B.只有①②对
C.只有②③对 D.①②③都对
6.向一定量银、铜、铁混合金属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固体的质量与加入硝酸银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a点溶液呈浅绿色
B.b点消耗固体的质量小于析出固体的质量
C.取c点固体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D.c、d点溶液中溶质相同
7.在硫酸铜溶液中插入一根铁棒一段时间,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不同的离子。
(1)“”表示__Fe2+__(填写离子符号)。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__小于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反应前溶液的质量。
8.(2023,贵州)对于金属材料,我们应该从多角度了解。
Ⅰ.金属冶炼
(1)《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炼锡的场景:“凡煎炼亦用洪炉,入砂数百斤,丛架木炭亦数百斤,鼓鞴(指鼓入空气)熔化。”
①鼓入足量空气的目的是__使木炭充分反应,放出热量__,从而提高炉温。
②“点铅勾锡”是炼锡的关键步骤,加铅能使锡较易熔化流出,其原因是__合金的熔点低__。
(2)Ⅱ.金属的活动性
为探究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及它们和氢元素的位置关系,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试管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Fe+CuSO4===FeSO4+Cu__,该反应属于__置换反应__(填基本反应类型)。
②小莉认为省略上述实验中的__C__(填字母),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3)Ⅲ.金属的锈蚀与防护
对钢铁制品进行“发蓝”处理,使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能有效防止钢铁锈蚀。
①“发蓝”过程属于__化学__(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发蓝”能防止钢铁锈蚀的原因是__隔绝氧气和水__。
(4)Ⅳ.金属的回收再利用
某学习小组同学欲从废旧电脑的某些零部件中回收金属银,设计流程如图所示。
①步骤Ⅰ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2Al+3H2SO4===Al2(SO4)3+3H2↑__。
②溶液X中只含有一种溶质,该溶质为__硝酸铜__。
9.(2023,深圳)已知H2与菱铁矿(主要成分FeCO3,其他成分不参与反应)反应制成纳米铁粉。某小组进行探究并完成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①H2能与CuO反应生成H2O,H2O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
②CO2与无水硫酸铜不反应。
(1)某同学探究反应后气体成分,先将反应后气体通入无水硫酸铜,无水硫酸铜变蓝,证明气体中含有__水蒸气__,再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方程式为__CO2+Ca(OH)2===CaCO3↓+H2O__。
(2)对剩余气体成分进行以下猜想:
猜想一:H2;
猜想二:__CO__;
猜想三:CO和H2。
浓H2SO4的作用:__干燥气体,防止影响氢气的鉴别__。
甲中现象:__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__ 乙中无水CuSO4变蓝 丙中变浑浊 猜想__三__正确
(3)热处理后的纳米铁粉能够除去地下水中的磷元素,450 ℃或者550 ℃热处理纳米铁粉的除磷率以及pH值如下图所示,则__550__℃时以及__酸性__(选填“酸性”或“碱性”)处理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