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学案(含解析)——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期末复习知识大盘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学案(含解析)——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期末复习知识大盘点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一部分:学习目标整合
单元名称 课时名称 课标要点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1.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印欧人和亚欧游牧民族迁徙的基本事实。 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古代人类的迁徙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了解各个历史阶段世界各地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变迁的影响,以及人口迁徙和移民社会中出现的文化认同问题。
第二部分:教材习题变式
1.雅各布·里斯称,近代美国城市是一个“由各种异质成分汇聚而成的稀奇古怪的大杂烩”,是一个“混杂的群体”。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工业化运动引发城市化进程的无序发展
B.劳资矛盾加剧美国社会内部的分裂对抗
C.外来移民为美国工业文明提供持久动力
D.移民成为美国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 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材料说美国城市是“大杂烩”,是一个“混杂的群体”,意思是美国城市聚集有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移民,移民成为美国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D项正确;材料所述为美国城市人口的混杂,而非城市化发展的无序,排除A项;材料所述“大杂烩”指的是美国城市人口的混杂,而非劳工与资本家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移民带来劳动力、技术,不能体现移民推动工业化,排除C项。
2.2000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幅放开移民限制,吸引海外人才移民当地。下列呈现的新加坡移民辅导活动( )
开展参访社区俱乐部与新加坡国会等地的学习之旅。 通过挨家挨户地家访,邀请新移民参与社区活动。 组织以多元种族和宗教为主题“新加坡和谐之旅”。 在各选区定期举办典礼,为取得身份的新移民颁发公民证书
A.重在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B.助推国家工业化实现
C.旨在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D.增进移民的国家认同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开展参访社区俱乐部与新加坡国会等地方的学习之旅……为取得身份的新移民颁发公民证书”可得出,新加坡的做法让外来的移民更有归属感,逐步认同新加坡的文化,增进移民的国家认同,D项正确;新加坡的做法是要形成对新加坡的国家认同,而不是维护多样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工业化的信息,“助推国家工业化实现”不是主旨,排除B项;这种做法能提高社区自治水平,但不是新加坡大幅放开移民限制和移民辅导活动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
3.19世纪60年代,一位美国商人说:“华工……几乎独霸了加利福尼亚的河床淘洗式淘金业,凡是发现有金沙的溪流河岸和深山峡谷,到处都是‘像蚂蚁一样’的华工。”这可说明( )
A.美国是华工的主要流入地 B.华工拥有先进的淘金技术
C.华人垄断了当地的淘金业 D.华工促进了北美地区开发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材料可以看出加利福尼亚华工较多,为淘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北美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华工去向的比较,不能得出美国是华工的主要流入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华工淘金技术的论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华人对当地淘金业具有所有权,排除C项。
4.据记载,太平天国、民国、抗战时期,战乱席卷大半个中国,江浙、闽、两湖百姓陆续迁入广东。南迁的“新广州人”不断发现:这里商业兴盛,让人更加务实;对外贸易让人更富有远见和冒险精神;崇尚儒家让人知仁行义,生命力格外强大。这主要说明( )
A.移民促进了广州经济发展 B.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融
C.人口迁移丰富了文化内涵 D.社会变革导致了北民南迁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强调,近代中国由于战乱,江浙、闽两湖百姓陆续迁入广东,南迁的“新广州人”不断丰富了广州的文化内涵,C项正确;移民促进广州经济发展仅是材料中的部分信息,概括不全,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移民对广州文化的发展影响,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人口迁移对广东产生的影响,排除D项。
5.1985年,新加坡全国各中学通用的《儒家伦理》课本出版。课本将儒家倡导的“忠”解释为忠于国家,具有国民意识;将“仁爱”解释为具有友爱精神,尊重关心他人:将“礼义”解释为接人待物不仅要以礼相待,而且要坦诚守信,养成良好的公德心。这体现出新加坡( )
A.努力提倡现代的东方文化 B.借鉴周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C.摒弃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 D.力图用儒家思想维系政府公信力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新加坡将儒家“忠”“仁爱”“礼仪”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更好的为国家、社会和个人服务,反映了新加坡努力提倡现代的东方文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加坡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与周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无关,排除B项;摒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公信力等内容,排除D项。
6.有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以下表格。该同学从表中所得出的历史认识最恰当的是( )
历史时期 古代罗马的历史发展 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公元4世纪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西晋灭亡,东晋建立(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公元5—6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王国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A.古代中国历史陷入治乱循环 B.民族迁徙决定东西历史走向
C.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 D.历史发展存在相似性和特殊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古罗马和古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相似之处,如都有外族入侵、国家分裂和统一等,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性,如罗马帝国首都东迁、东西分裂,这些在中国都没有对应的事件,这说明中西历史发展具有相似性和特殊性,D项正确;治乱循环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无法体现出治乱循环,排除A项;“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西对比,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不能概括中国的国情,排除C项。
7.374年,匈奴人渡过顿河,攻入东哥特,东哥特人被迫退至西哥特人境内。西哥特人在抵抗失败后,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地方官吏政策失误,激起了一场叛乱。378年,罗马皇帝亲率军队镇压,结果大败,随后,罗马帝国分裂。这说明匈奴人的迁徙( )
A.摧毁了罗马帝国的基础 B.促进了东西文化的碰撞
C.推动了欧洲的民族迁徙 D.改变了欧亚的政治格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匈奴人的迁徙使东哥特人被迫退至西哥特人境内,西哥特人在抵抗失败后进入罗马帝国,这表明匈奴人的迁徙推动了欧洲的民族迁徙,C项正确;A项表述过分夸大了匈奴人迁徙对罗马帝国的影响,排除A项;匈奴人的迁徙并没有推动西方文化东传,排除B项;材料说明匈奴人的迁徙推动了欧洲的民族迁徙,未涉及亚洲政治格局的变化,排除D项。
第三部分: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一、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
1.中国古代人口的迁徙轨迹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徙,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2.人口迁徙的原因
(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徙。
(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徙。
3.人口迁徙的方式:政府组织,如开垦边疆、保卫边境等;自发迁移,如躲避战乱、经济谋生等。
4.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意义
(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5)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6)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例题】
1.下图为两汉时期农牧业分界线变迁图。导致这一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
A.南方经济的开发 B.气候条件的变化
C.政治中心的转移 D.少数民族的内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农牧业分界线更靠西,靠北,东汉末年的农牧业分界线更靠近中原,反映出畜牧业向南扩展,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东汉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也在内迁,因此农牧业分界线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北方地区,没有涉及南方经济情况,且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初步开发,排除A项;气候条件变化是影响农牧分界变迁的原因,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整体来看,两汉时期的政治中心都在北方,且政治中心的变化与此时期农牧业分界线变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2.印欧人的大迁徙冲击了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古文明,下面为印欧人早期(公元前3000—公元前1000年)迁徙路线图。据此,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 )
A.中国进入文明时代 B.亚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C.不同区域文化交融 D.东地中海区域民族构成改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在迁徙过程中,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如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等,这一过程促进了印欧语系在欧洲、亚洲等地的扩展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这些变化对不同区域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文化的交融和发展,C项正确;由材料中“印欧人的大迁徙冲击了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古文明”可知,印欧人的迁徙并没有起到推动了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作用,排除A项;欧洲民族国家形成是中古后期的事,与材料中公元前3000—公元前1000年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公元前13世纪左右,“海上民族”开始从黑海与西地中海沿岸向东地中海迁徙,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该地区的民族构成,与印欧人迁徙无关,排除D项。
二、中国古代人口迁徙带来的文化挑战与认同
1.挑战:在中国古代人口迁徙中,无论是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还是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均带来了不同文化的冲突问题。有些冲突甚至发展成为战争,对中原或南方地区的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认同:在中国古代人口迁徙中,虽有文化挑战,但认同是主流。
(1)自北向南的生存型移民中,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使得传统文化在南方得以延续和发展,汉族政权的实际疆域进一步扩大和巩固,汉族与南方诸族间的交融进一步加强。
(2)以行政手段推行的强制性移民中,在大量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会馆中,主祀本籍主神、附祀川主的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
(3)从平原到山区的开发性移民中,原山区落后的民族逐渐在制度上实现王化,在思想上实现儒化。
(4)在非华夏族的内迁中,北方族裔往往非常注重谱系建构,包含谱系重建、谱系嫁接、排行攀附等现象,通过这些方法,北方内迁民族能够简便地完成向汉人身份的转变,获得华夏正统性身份。
【例题】
3.(2024·浙江·高考真题)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蒙古军队西征
C.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D.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中线路向西到达欧洲,向东到达印度和中国地区,由此可知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C项正确;“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蒙古军队西征指的是蒙古建国后,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既深且远,其方向应该由东向西,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公元4世纪时,中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入韩国、日本;8世纪时传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
三、欧洲殖民者从事黑奴贸易的兴衰原因及历程
1.兴起原因
(1)15世纪末,西方殖民者在美洲拓展殖民地的过程中,屠杀和驱逐当地的印第安人,导致印第安人人口锐减,劳动力严重不足。
(2)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以及欧洲人生活习惯的改变(如对咖啡、蔗糖的需求量大增)。
(3)美洲大陆生产热带产品的奴隶制种植园获得巨大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2.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80年代,以海盗式掠夺贩卖为主要特征。此时期殖民者要么亲自参加对黑人的武装掠夺活动,要么参与非洲部落之间的战争,从战俘中分得黑人奴隶。
(2)第二阶段:从16世纪80年代到18世纪下半叶,这是以奴隶专卖组织垄断为中心的奴隶贸易全盛时期。如1672年,英国成立了“英国皇家非洲公司”等。由于这些组织的出现,这一时期,不仅贩卖出去的奴隶数量多,而且猎捕、收购奴隶的活动范围也迅速扩大,一直深入非洲的内陆。
(3)第三阶段: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这是以奴隶走私为中心的“禁止”奴隶贸易时期。18世纪末以后,西欧国家先后在法律上禁止奴隶贸易,由此奴隶贸易由公开、合法阶段进入走私、非法阶段。
3.废除原因:18世纪,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目的从原来的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变成要求获得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且要求获得更多的自由劳动者和海外市场。黑人奴隶贸易不再适应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是西方国家纷纷颁布法令禁止奴隶贸易,奴隶贸易逐渐停止。
【例题】
4.[现代化背景下的美国和中国]
材料一 二战后,黑人再次经历了城市化进程,他们从南部农村来到北部城市,该现象直到20世纪60年代也没有减弱。尽管许多黑人在经济地位上与白人处在同一个阶层,但黑人仍然面临着困境。一是教育、住房、交通和公共设施被隔离;二是就业上的歧视,黑人雇员不仅就业困难,而且工资低, 因此处于激烈的商业竞争旋涡之中。许多雇主认为市中心的黑人既无技术,也没有职业道德。
随着美国经济的变化,对包括黑人在内的少数族裔有着很大的影响。学者对美国52个大都市区研究表明,工厂地点转移导致10%~30%的工人失业,黑人失业率比白人失业率要高。1970年至1980年间,30%~50%的失业者来自黑人。这一变化使美国的少数族裔中出现了大量的底层阶级。与此同时,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农村。从1970年到1985年间,南部乡村黑人,无论和农村的白人相比,还是和城市里的黑人相比都存在着持续的高失业率。
——摘编自石光宇《美国后工业化时代少数族裔经济地位研究》
材料二 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现代化,在2012年至2021年的短短十年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了巨大的飞跃,西藏、贵州、云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分别为9.5%、9.4%、8.4%,增速分列全国第一,二、五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的许多发展短板得以补齐,例如,2021年,民族地区共建成5G基站17.79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长73.7%,西藏乡镇、建制村公路通畅率分别为94.55%、77.94%,内蒙古在近十年累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46.4万户、危房改造116.65万户,配套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160多万套。
——摘编自李伊《党领导各民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黑人群体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意义。
【答案】(1)困境:种族歧视:失业问题;阶层分化。
原因: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思想;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结构转型;部分黑人群体受教育水平有限。
(2)助推民族平等、民族繁荣、民族团结;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少数民族发展困境提供中国智慧。
【解析】(1)第一小问困境:由材料“一是教育、住房、交通和公共设施被隔离;二是就业上的歧视,黑人雇员不仅就业困难,而且工资低, 因此处于激烈的商业竞争旋涡之中。”可得出种族歧视;由材料“学者对美国52个大都市区研究表明,工厂地点转移导致10%~30%的工人失业,黑人失业率比白人失业率要高。”可得出失业问题;由材料“这一变化使美国的少数族裔中出现了大量的底层阶级。”可得出阶层分化。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二战后,黑人再次经历了城市化进程,他们从南部农村来到北部城市,该现象直到20世纪60年代也没有减弱。尽管许多黑人在经济地位上与白人处在同一个阶层,但黑人仍然面临着困境。”及所学可得出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思想;由材料“许多雇主认为市中心的黑人既无技术,也没有职业道德。”及所学可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由材料“1970年至1980年间,30%~50%的失业者来自黑人。这一变化使美国的少数族裔中出现了大量的底层阶级。与此同时,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农村。”及所学可得出部分黑人群体受教育水平有限。
(2)由材料“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现代化,在2012年至2021年的短短十年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了巨大的飞跃,西藏、贵州、云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分别为9.5%、9.4%、8.4%,增速分列全国第一,二、五位。”及所学可得出助推民族平等、民族繁荣、民族团结;由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的许多发展短板得以补齐,例如,2021年,民族地区共建成5G基站17.79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长73.7%,西藏乡镇、建制村公路通畅率分别为94.55%、77.94%,内蒙古在近十年累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46.4万户、危房改造116.65万户,配套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160多万套。”及所学可得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结合所学可得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少数民族发展困境提供中国智慧。
四、全面分析理解影响人口迁徙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1)气候:气候直接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同时还影响一个地区的降水、植被、土壤、农业生产生活等。
(2)地形:不同的地形单元直接影响人类居住的舒适性。
(3)淡水:淡水分布的变化,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空间格局,进而决定着人类迁徙的方向和规模。
(4)土壤:土壤的土质、肥力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5)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布局,影响生产制造工业的布局,进而成为影响人口迁徙的重要因素。
(6)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不可抗拒因素,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一个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会迫使人类进行迁徙。
2.社会经济因素
(1)城市规模及发展:城市的规模越大,可容纳人口越多;城市越发达,吸引人口数量就越多。
(2)交通:交通的发展,相对减少了地区之间往来的时间,减少了人口迁徙的困难,促进人口迁徙。
(3)教育:文化教育是人类向更好生活追求以及向更高经济发展追求的重要途径,从而促进人口迁徙。
(4)婚姻和家庭:婚姻主要影响青年人口的迁徙,而家庭因素多影响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迁徙。
(5)国际移民: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因素促使国际移民的发生。
3.政治因素
(1)政策:国家在不同时期可能会出台有关人口迁徙的政策。
(2)战争:战争会使人类改变居住地,同时产生大量国际难民。
(3)政治变革:一个国家政治上的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
【例题】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动态载体。在人口迁徙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交汇、冲突、融合。图1为人口迁徙、族群、文化三者关系图。
图1人口迁徙、族群、文化三者关系
图2
选择世界近现代史上某一人口迁徙事件或活动,结合图1及所学知识,对这一迁徙加以阐释。(要求:在答题卡的图2中用“→”标出该人口迁徙活动方向;运用图1所示三者关系及所学知识对这一迁徙进行阐释;阐释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欧洲人向美洲、南非、大洋洲迁移。阐释:16世纪,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扩张,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形成,欧洲革命、战争导致政局的动荡,交通的进步,促使欧洲人口向美洲和大洋洲、南非、美洲不断迁移。欧洲的移民和黑奴贸易,再加上本土人口受到疾病影响大量死亡,从而改变了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人口结构,使得原有族群走向衰亡,新的族群形成,这有利于文明的交融,推动文化重构,形成新的文化认同。同时引起动植物的世界大交流,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欧洲的移民伴随着殖民掠夺,增加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给美洲和非洲带来了灾难,使本土文化逐渐被取代。
【解析】首先,在答题卡的图2中用“→”标出该人口迁徙活动方向,展示在图片中。其次,运用图1所示三者关系及所学知识对这一迁徙进行阐释,可从迁徙的原因及影响两方面进行论述,在叙述影响时着重论述人口迁徙对族群和文化产生的影响,即新的族群和文化认同的产生及原有族群的衰亡和文化的消失,如:16世纪,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扩张,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形成,欧洲革命、战争导致政局的动荡,交通的进步,促使欧洲人口向美洲和大洋洲、南非、美洲不断迁移。欧洲的移民和黑奴贸易,再加上本土人口受到疾病影响大量死亡,从而改变了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人口结构,使得原有族群走向衰亡,新的族群形成,这有利于文明的交融,推动文化重构,形成新的文化认同。同时引起动植物的世界大交流,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欧洲的移民伴随着殖民掠夺,增加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给美洲和非洲带来了灾难,使本土文化逐渐被取代。
第四部分:核心素养对接高考
一、核心素养
1.历史解释一一近代世界移民的主要形式与特点
(1)主要形式
①自发移民,如英国大批清教徒逃往北美进行开拓。
②被迫移民,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活动,如进行黑奴贸易。
(2)特点
①由欧洲迁往北美、大洋洲,由发达地区迁往落后地区。
②由非洲迁往美洲,由亚洲迁往美洲及大洋洲,由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
③移民分为被迫移民和自发移民。
④国际人口流动数量大,人口流动促进了文化传播与交流。
2.历史解释——16-19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影响
(1)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结构。
(2)推进了世界各地的物质和人文交流。
(3)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融合。
(4)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
(5)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6)世界逐步连成一个整体。
(7)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带来灾难。
3.家国情怀——近代华工对世界的影响
(1)华工下南洋促进了南洋经济的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
(2)赴美华工促进美国西部开发、中央太平洋铁路交通发展。
(3)华工促进了大洋洲的开发。
(4)华工还为东南亚经济作物的开发、种植作出很大贡献。
(5)近代华人还为南非金矿开发,甚至为一些国家的独立战争中作出较大贡献。
(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华工为英法两国在西线战场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
4.历史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流动的特点
(1)政治性的国际迁徙急剧增加。如战后欧洲重新划定国家边界,使东欧各国因国界变动而有人口互相迁入迁出。
(2)国际迁徙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大批欧洲人从殖民地返回故里。
(3)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来源结构发生变化。欧洲移民减少,拉丁美洲成为移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20世纪70年代后亚洲移民人数超过了欧洲。
(4)外籍工人逐渐成为人口在国际流动的主要形式。
(5)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
(6)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国际移民呈现出“精英迁移”的趋势。
5.历史解释——美国移民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美国化”与“多元化”共存。各国移民带着本民族的文化倾向不断融入已形成的美国文化,同时也保留了自身的某些特性,从而使得美国的移民文化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化,形成了多元的美国移民文化的构架。
(2)影响:
积极性:①“美国化”使不同族群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中形成文化认同有利于保持美国社会的稳定;②族群和文化的多样性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创新的活力。
消极性:“多元化”使美国文化始终存在着不同族群间的矛盾与冲突。
二、对接高考
1.(2023·辽宁·高考真题)2001年,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秉持“开放和自由原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让他们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该机制( )
A.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 B.促进了移民社会文化认同
C.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D.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可知,联合国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移民社会文化认同,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排除C项;材料主要与移民政策相关,未涉及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排除D项。
2.(2023·江苏·高考真题)下表列举了现代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的起源及含义。综合表中信息可知,现代拉丁美洲( )
国名 秘鲁 墨西哥 阿根廷 哥伦比亚 玻利维亚
起源 印第安语 印第安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含义 玉米之仓 太阳神 白银 哥伦布之国 玻利瓦尔之国
A.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B.多种文化同时并存
C.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D.殖民色彩日益浓厚
【答案】B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现代拉美国家名称有的源于印第安语,有的源于西班牙语,其含义或是传统印第安人盛行的物产、神灵,或是殖民国家追求的价值、英雄人物,或是拉美国家的民族英雄等,可见这些现象表明多种文化同时并存,B项正确;拉美独立战争前,各国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从而引发了拉美独立运动,而不是出现在独立后的现代拉美国家,排除A项;表中的“白银”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观念,与农业经济发达不符,排除C项;尽管表中信息存在着殖民主义色彩的影响,但独立后的现代拉美国家应是去殖民化,而不是殖民色彩的日益浓厚,排除D项。
3.(2023·全国·高考真题)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面的图片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答案】D
【解析】据本题图3材料信息可知,东汉中期与西汉末年相比,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和人口数均出现增长,但湘江流域人口数增加幅度更大,这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南迁——汉代北方人口顺长江而下南迁的情况,先迁入长江中游,再迁入长江下游,也就是迁入湘江流域并在此定居的人口比江浙地区更多,D项正确;土地兼并在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各个地区都存在,只不过是兼并程度有差异,甚至经济开发较早的江浙地区(联系春秋五霸相关知识)还有可能比湘江流域更突出,排除A项,同理排除C项;尽管南北朝时期的江南经济开发,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但三吴地区(江浙地区)在此时期经济发展最快,这就说明西汉末年以来,湘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就比江浙地区高,排除B项。故选D项。
4.(2022·福建·高考真题)16世纪,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后极力推广天主教,排斥当地宗教信仰,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对。17世纪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达卢佩圣母像却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据此推知,西班牙的殖民( )
A.改变了区域人口结构 B.摧毁了美洲本土文化
C.影响了欧洲宗教改革 D.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7世纪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达卢佩圣母像却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可知,材料以墨西哥的象征之一—瓜达卢佩圣母像叙述了西班牙殖民者极力推广天主教与墨西哥本土宗教信仰,从冲突到兼容的史实。殖民势力的持续侵略改造着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改变了墨西哥人口结构,A项正确;瓜达卢佩圣母像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排除B项;材料与欧洲宗教改革没有关系,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征服墨西哥,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0·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1摘自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
表1 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 单位:%
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很赞同 比较赞同 说不准 不太赞同 很不赞同
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 2.9 4.3 8.2 23.0 61.1
父母在,不远游 7.2 15.1 21.8 34.9 20.8
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 45.4 29.2 l7.5 5.0 2.6
富贵贫贱是命定的 6.8 11.2 15.4 25.1 41.2
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经商 去乡镇企业工作 读书上大学 去大城市打工 继续种田
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 35.2 14.1 31.8 2.7 8.5
——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参考示例
论题: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逐步带动就业观念的转变
论述: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农村地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而城市中开展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这一系列变化使改革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对于大胆改革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是过去吃大锅饭的理念了。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农民就业的选择更多了,“进厂不进城”,选择到乡镇的企业中从事劳动,不再局限于在土地上。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市场经济被人们所认知与推崇,农民也逐步改变了传统的小农意识,想要下海经商,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因此只有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才能进一步带动思想的解放。
【解析】本题主要依据对农民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从“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的数据可以看出,很赞同的比重为45.2%,比较赞同的为29.2%,同时结合“如果有机会重新做选择你将选择”,选择经商和去乡镇企业工作的分别为35.2%和14.1%,可以看出已经有很多农民认同经商创业。因此结合以上两组数据可以分析得出“改革开放逐步带动了人们思想的转变”这一问题。论述时结合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同时联系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与发展等相关史实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