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第一部分:学习目标整合单元名称 课时名称 学习目标第二单元 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1.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欧洲文化的主要成就。 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探究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古西欧文化和拜占庭文化, 3.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1.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第二部分:教材习题变式1.在中世纪时期,阿拉伯文化对人类进步的贡献巨大,它不仅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与文艺复兴文化之间起传承之功,而且显现出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文化形态。据此推知,阿拉伯帝国( )A.注重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B.奉行开放和开明的文化政策C.积极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D.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阿拉伯文化对人类进步的贡献巨大,它不仅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与文艺复兴文化之间起传承之功,而且显现出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文化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注重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未涉及其文化政策,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所吸收的文化不都是被征服地区的文化,排除C项。2.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育,其主体是基督教教育,教会学校包括修道院学校和大教堂学校构成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主线,世俗的宫廷学校教育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其中不少大学直接脱胎于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这反映了基督教会( )A.垄断了中世纪的教育 B.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C.广泛地影响西欧社会 D.对西欧教育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育,其主体是基督教教育,不少大学直接脱胎于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结合所学可知,教会早期创办的学校是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先驱,为日后大学提供了一大批师资,而且一些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也与基督教会分不开,所以反映了基督教会对西欧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基督教会对西欧教育的影响,没有垄断教育,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基督教会的教化功能,排除B项;“广泛地”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3.目前发现的古莎草纸实物,最早能追溯到5100年前。古埃及人将这种特产出口到古希腊等地中海地区,甚至遥远的欧洲内陆和西亚地区。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古埃及( )A.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B.致力于推动书写文字的普及C.印刷技术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D.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初步形成【答案】A【解析】古代埃及人用莎草制作纸张,并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区,促进了古代世界的文化发展和贸易往来,体现古埃及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A项正确;古埃及出口莎草纸是为了发展贸易,而非文化普及,排除B项;莎草纸属于书写材料,而非印刷技术,排除C项;文明的形成发展有赖于经济文化发展,区域文明形成有赖于区域内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发展,仅凭古代埃及或莎草纸不足以推动区域文明形成,排除D项。4.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据此可知路德教( )A.提倡信仰上帝服从基督教会 B.扩大了新教在欧洲的影响力C.进一步钳制思想和束缚人性 D.宣扬“因信称义”解放思想【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路德教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表明提倡信仰即得救,简化宗教仪式,不需要外在仪式表现对宗教的信仰,只要虔诚信仰上帝即可,即宣扬“因信称义”解放思想,D项正确;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说明其否定了教会的权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路德教在欧洲产生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路德教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破了教会权威,排除C项。5.奇穆文化(约公元1000年到1461年)分布在特鲁吉罗(秘鲁)南北的沿海谷地,崇拜月神“夕”,印加人尊奉的太阳神仅居次要地位。但是,1200年以后,将太阳神作为主神崇拜的地位逐渐确立起来。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玛雅文化的兴盛 B.阿兹特克文明的传播C.印加帝国的扩张 D.自然崇拜现象的流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印加帝国是11世纪至16世纪时南美洲统一的封建主义君主专制帝国。公元10世纪,印加部落开始向北迁徙,并在1243年占领了今秘鲁库斯科一带,第五代印加王宣布定都于此。经过3个多世纪的扩张,印加帝国成为整个美洲最庞大的帝国,从而使太阳神的主神崇拜地位逐渐在秘鲁确立起来,C项正确;玛雅文化是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摇篮,对后来的托尔特克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排除A项; 阿兹特克文明是墨西哥古代阿兹特克人所创造的印第安文明,是美洲 古代三大文明之一。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形成于14世纪初,1521年为西班牙人所毁灭,排除B项;“自然崇拜现象的流行”并不是确立太阳神作为主神崇拜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6.古代雅典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道:“使我们城邦光明灿烂的是这些人和类似他们的人的勇敢和英雄气概”,“尽可能用开朗的心情,承担起灾难来,并且迅速地反抗它,无论对于城市或个人,这都是真正的力量。”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战争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B.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C.公民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D.民主政治推动了城邦发展【答案】B【解析】由材料“尽可能用开朗的心情,承担起灾难来,并且迅速地反抗它,无论对于城市或个人,这都是真正的力量”可知其强调了人的力量,是人文精神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战争对民主政治的作用,排除A项;“开始”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政治与城邦发展的关系,排除D项。7.(23-24高二下·广东佛山·期中)玛雅人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令人惊叹,促使这方面高度发展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祭司层亲自掌握。他们负责日测气象,夜观天文,制订历法,决定重大农业活动时间。历法越精确,剥削来源越牢靠。据此推断,古代玛雅祭司层重视历法的主要原因是( )A.宗教神学观念影响 B.关注民生保证农时C.压榨民众维护统治 D.营造王权神授氛围【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他们负责日测气象,夜观天文,制订历法,决定重大农业活动时间。历法越精确,剥削来源越牢靠”可知,祭司层亲自掌握天文历法,决定重大农业活动时间,以便更好剥削民众,以维护统治,C项正确;尽管玛雅文化中存在宗教因素,但题干中并未明确提及宗教与制订历法的直接关联,据题干不能推断出历法的制订受宗教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剥削来源”的可靠,因此主旨不是为了保证农时,排除B项;古代玛雅祭司层重视历法的主要原因是压榨民众维护统治,材料为强调祭祀层维护王权的目的,排除D项。8.费尔南·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他们把处在“光辉”和“光芒”中间的一段叫做“中”世纪。“中”世纪文化与“光辉”古代文化的关联表述正确的是( )A.“光辉”古代文化成就了“中”世纪文化的伦理观B.“中”世纪文化是对“光辉”古代文化的强力反动C.“光辉”古代文化成为“中”世纪文化的源头之一D.“中”世纪文化促进了“光辉”古代文化的大复兴【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哲学、科学、艺术、法律等方面都为“中”世纪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文化资源,C项正确;“中”世纪文化的伦理观主要由基督教教义构成,而非完全由“光辉”古代文化所成就,排除A项;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中”世纪文化在某些方面继承了“光辉”古代文化的元素,同时也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排除B项;“光辉”古代文化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是处于被遗忘或压制的状态,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得到重新评价和发展,排除D项。第三部分:重难知识易混易错一、全面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化的各种影响因素1.复杂的地理环境、民族构成和经济样式,频繁的民族冲突和多变的政治格局,使两河流域积淀了丰富的文学素材,智慧的两河流域人民利用成熟的文字,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神话、诗歌和箴言。2.由于地域环境、民族构成的复杂和政治格局的多变,两河流域及周围地区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地方性、狭隘性和时代性的多样性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这一地区的宗教不可能发展为世界性的大宗教,但这并没有妨碍它为世界性大宗教的形成提供丰富的养料。3.古代两河流域是西亚商路的必经之地,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发达的社会经济,使这一地区率先由城邦进化为城市。4.两河流域多变的政治格局、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地处西亚商路要冲的地理位置,不仅使这一地区成为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而且还使这一地区成为周边地区文化的集汇地和中转站。【例题】1.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有四个都属于“大河文明”,分别是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不过它们却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文明成就,使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这说明( )A.各大文明都处在小国寡民的状态 B.山地与河流阻隔了文明之间的联系C.自然环境和历史的不同 D.农耕和畜牧经济的影响【答案】C【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同属大河文明却呈现多元特征主要是由于各文明所处自然环境和不同历史影响导致的,C项正确;中国不符合小国寡民,排除A项;山地与河流阻隔了文明之间的联系不是文明多元特征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农耕与畜牧经济的影响属于自然环境不同带来的影响,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2.古代西亚“两河”流程短、水量不稳,易于成灾,且在下游形成大片沼泽。在公元前5000年代,苏美尔人就开始排除沼泽的水,奠定了灌溉农业的基础。到了公元前4000年代中期,两河流域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灌溉网。这表明( )A.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B.苏美尔人重视精耕细作技术C.自然条件制约劳作方式 D.文明最早起源于农业发达地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苏美尔人开始修建较大规模的灌溉网和排水网,促进了农业发展,体现了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A项正确;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苏美尔人开始修建较大规模的灌溉网和排水网,未体现苏美尔人重视精耕细作技术,排除B项;材料表明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强调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未涉及文明起源,排除D项。故选A项。二、古希腊罗马文明对西欧文明的影响1.经济发展模式对西方的影响:受地理环境影响,古希腊罗马农业都不发达,为了生存,古希腊采用的是物物交换的贸易往来,而古罗马则采用的是侵略与扩张,这些思想对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2.古希腊、罗马对西方政治与民主的作用: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古罗马法律制度,对西欧影响深远。3.古希腊罗马宗教与艺术对西方文化的影响(1)早期罗马的文化几乎是对希腊的纯粹的继承与模仿,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基督教很快在整个罗马帝国兴起并被定为国教,从此开辟了欧洲基督教时代,直到今天西方的广大区域都以基督教为精神支柱。(2)在教育方面,罗马人发扬了希腊人的“学园”教育,创造了一系列非常健全的教育体制,包括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这种体制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各国教育的主体。(3)在艺术领域内,特别是建筑方面,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对后世的西方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效仿古典时期的浪潮。(4)在文学、雕塑、自然科学等方面,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也为后世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活力。【例题】3.公元2世纪下半叶的罗马作家米努契乌斯·菲利克斯曾说,“罗马人除了拜自己的神之外,还拜所有的神……刚征服一个城堡,就对这一地区的神灵叩拜起来,无论什么神都拜,甚至设立神龛拜不知名字的神,还拜亡灵”。这一做法( )A.消弭了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 B.是罗马万民法实施的结果C.适应了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 D.动摇了基督教的国教地位【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古罗马每征服一个地区,就对当地的神灵进行叩拜,体现了对当地文化的认同,这是意图通过认同当地文化减少被征服地区对古罗马的反对和反抗,这就适应了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C项正确;“消弭了”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这一做法是适应帝国扩张的需要,并不是万民法实施的结果,排除B项;这一时期,基督教还没有被确立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排除D项。4.日耳曼人南下与罗马帝国接触的过程中,军事首领号召青年跟随他参加战斗,组成亲兵队。官兵之间不仅有宗法、伦理上的主从关系,还有“战利品共同分配”。日耳曼人建立法兰克王国之初,国王按照“战利品共同分配”的传统将土地分赠给他的亲兵们,强化了二者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说明( )A.民族大迁徙推动欧洲社会变迁 B.封君封臣制度渗透了契约理念C.民族交融决定欧洲的历史走向 D.日耳曼移民强化封建等级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耳曼的亲兵制度影响了后来的封君封臣制度,说明民族大迁徙推动欧洲社会变迁,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日耳曼亲兵制度与封君封臣制度的渊源关系,而不是强调封君封臣制度体现的契约精神,排除B项;民族交融决定历史走向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而非强化,排除D项。三、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1.促进了古典文化的继承与重建。在中世纪,基督教继续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教会不仅收集、翻译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作品,编写史籍,起到了承先启后、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也为后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思想文化条件。2.促进了民族的交融和民族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形成。3.奠定了中世纪西欧教育的基础。僧侣是中世纪欧洲唯一受过教育的阶级。教会还直接创办了学校,教会学校构成了当时学校教育发展的主线。4.基督教会控制着欧洲人的精神生活。欧洲人从生到死各种习俗都打上深刻的宗教烙印。总之,整个中世纪西欧文化,包括文艺复兴初期在内,都是以基督教为题材、以基督教思想为背景。可以说,西欧中世纪文化的主体,就是基督教文化。【例题】5.在混乱时代,需要秩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基督教在这个使命中能与俗权相互勾结、相互利用,教会成为社会的中心之一,并在中世纪初期成为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教皇英诺森三世就宣称:“世界上的一切都逃脱不了教皇的关注和控制。”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基督教的创立 B.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国教C.基督教对中古欧洲的影响 D.基督教的传播【答案】C【解析】据题干“教会成为社会的中心之一,并在中世纪初期成为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并结合所学可知,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C项正确;基督教创立于古代罗马帝国时期,与题干“中世纪初期”时间不符,排除A项;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国教是在古代罗马帝国时期,与题干“中世纪初期”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题干“教会成为社会的中心之一”“一切都逃脱不了教皇的关注和控制”可知,材料强调教会的地位而非基督教传播的影响,排除D项。6.16世纪,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将《圣经》翻译成德语,为人们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1879年,法国将革命歌曲《马赛曲》定为国歌,鼓舞人民的斗志。这些做法在当时( )A.有利于欧洲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B.削弱了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C.彻底摧毁了罗马教皇的政治权威 D.推动了欧洲民主政治的进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语,法国将大革命歌曲《马赛曲》定为国歌,这些措施有利于欧洲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A项正确;材料与基督教在欧洲影响无关,排除B项;“彻底”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四、世界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及其认识1.多样性的原因(1)由不同民族所处的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人的肤色、体质、性格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各民族的文化特性。(2)由各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造成的。不同民族得到社会认同的文化因素会不断地传承,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经后人不断地继承和深化,遂积淀成为各民族的民族精神,并保留在各民族的现实文化生活中。(3)多样性是事物的属性,人类文化自然也不例外。不仅各民族、各地区或国家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而且一个民族、地区或国家内部也呈现出文化的差异性。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或差异性的存在,整个人类文化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2.对多样性的认识(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习俗都具有独特性,正是这种文化习俗的独特性,才构成了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2)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世界文化殿堂中的瑰宝,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3)文化具有包容性,即兼收并蓄和求同存异。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呈现出多元和谐发展的局面。【例题】7.下面是四幅世界文化遗产的图片。这反映了( ) 埃及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希腊巴赛阿波罗·伊壁鸠鲁神庙 中国平遥古城 墨西哥玛雅奇琴伊察羽蛇神金字塔A.古代文化的宗教性 B.中外文化的互补性C.地域文化的继承性 D.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四幅图片反映了古埃及、古希腊、古中国及玛雅文明的不同建筑信息,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D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古代文化的宗教性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外文化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互补性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文明的建筑信息,体现不出地域文化的继承性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8.有学者认为,不同文化区域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并非是整一化和同质性的,而是充满着个性差异的,同时,西方文化产品要想在世界不同地区大赚其利,就必须依据多元化的、多种族的、多语言的文化市场进行多样化的文化和商业设计。本土文化以自己的方式迎接外来文化的挑战,最终形成一种妥协的、谈判的,也是综合的文化形态。该学者意在说明( )A.世界文化在同质化和差异化并存中发展B.文化的多样性即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C.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D.世界上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依然存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不同文化区域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并非是整一化和同质性的,而是充满着个性差异的”可知,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充满着个性差异,并非完全是同质化的,因此材料强调的是世界文化在同质化和差异化并存中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之间的同质化和差异化并存,非文化的多样性,排除B项;西方文化并非是世界文明的主导,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排除D项。故选A项。第四部分:核心素养对接高考一、核心素养1.历史解释——中国文化对古代朝鲜、日本的影响(1)政治:朝鲜、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在典章制度上仿效中国(2)文化:朝鲜、日本分别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文字(3)思想: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家庭和个人生活等多方面,均把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思想贯彻和恪守儒家思想,尊奉孔子为圣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孔子的教导,建立孔庙,按时祭祀孔子。(4)宗教:中国道教等的传入深刻影响了当地文化的发展。2.历史解释——古希腊文化的影响(1)古希腊文化是西欧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文化根源和要素之一。(2)古希腊雅典民主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3)古希腊哲学的人文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4)古希腊在文学、史学、艺术,科学和体育上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和世界文化。2.历史解释——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1)在中世纪早期,基督教全力承担了挽救与传播古典文化的历史重任,并且为正在萌生的新文明提供了模式和方向。(2)基督教客观上促进了西方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并使政治分散的西方以基督教为纽带融合成为两个庞大的文化体系。(3)基督教在客观上促进了早期西方文化的复兴,并为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逐渐渗透到西方哲学、法学、教育、艺术(文学音乐、建筑、绘画和雕塑等)以及科学等各个领域。二、对接高考1.(2023·福建·高考真题)研究显示,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从未认为自己是“拜占庭人”,而以“罗马人”自称;他们自视为罗马帝国皇帝,延续着罗马帝国的统治。这一研究结果说明,拜占庭帝国( )A.继承罗马帝国的版图 B.改变希腊正教的传统信仰C.深受罗马文化的影响 D.复制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继承发展了古罗马的法律、建筑、雕塑艺术等,总之深受罗马文化的影响,故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以“罗马人”自称,C项正确;拜占庭帝国只继承了罗马帝国的部分领土,并未完全继承罗马帝国的版图,排除A项;希腊正教会是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灭亡、国家教会东罗马正教会解散后,依拜占庭所在希腊人地区发展的独立正教会之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拜占庭帝国继承发展了罗马帝国的某些政治制度,并不是完全“复制”,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2.(2023·福建·高考真题)史诗《吉尔伽美什》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主人公:身高十一尺有余,足长三尺,腿长七尺,髯发浓密。亚述王宫遗址出土的巨大浮雕也呈现了这般形象(见图)。这种文本和实物的一致性可用来( )A.说明史诗的描写有据可依 B.证实吉尔伽美什确有其人C.理解古代西亚的审美观念 D.还原苏美尔人的体型样貌【答案】C【解析】据材料,史诗《吉尔伽美什》和亚述王宫遗址出土浮雕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某些相同的特点,其夸张的手法和人物的形象特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反映古代西亚审美观念,C项正确;史诗《吉尔伽美什》和亚述王宫浮雕对人物的描绘经过了艺术加工,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这样长足长腿的人,“有据可依”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吉尔伽美什作为史诗中的人物,不一定确有其人,排除B项;史诗《吉尔伽美什》和亚述王宫浮雕对人物的描绘采取了夸张的手法,苏美尔人的体型样貌不完全如描绘的一样,排除D项。3.(2023·辽宁·高考真题)如图是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宫殿中一幅浮雕(复制品)的局部图。该图展现了亚述帝国( )繁琐的宫廷礼仪 B.复杂的官僚体系C.奢华的贵族生活 D.丰富的物产资源【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浮雕中的人穿着、使用的物品比较高级,中间的人后面还有人站着准备随时服务,由此可知,该图展现了亚述帝国奢华的贵族生活,C项正确;据图无法得出当时亚述帝国繁琐的宫廷礼仪,图片主要体现了当时贵族生活奢华,排除A项;图片信息与官僚无关,排除B项;图片明显不涉及物产资源,排除D项。4.(2012·海南·高考真题)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 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答案】D【解析】《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的专横(贵族不再拥有随意的法律解释权),AC两项排除;它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故排除B项;D项符合《十二铜表法》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