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一部分:学习目标整合单元名称 课时名称 课标要点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1.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的情况。 2.了解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教材习题变式1.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下列有关书籍发展历程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早期的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B.毕昇的发明推动了胶泥制的活字在社会上的普及C.埃及莎草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材料D.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况【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早期的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A项正确;毕昇的发明推动了胶泥制的活字并未普及,排除B项;两河流域的泥板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材料,排除C项;私人讲学的出现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2.范仲淹曾建议“先于都督之郡,复其学校之制……敦之以诗书礼乐,辨之以文行忠信”。王安石也认为: “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由此可知,两人均( )A.主张建立学堂选官制 B.重视学校的教化功能C.致力于儒学复兴运动 D.希望扩大教育覆盖面【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范仲淹重视人才的培养,主张大力开设学校,以儒家经典作为教学的内容;王安石肯定学校在提升社会道德方面的作用。由此可见,两者都重视学校的教化功能,B项正确;清末新政时期,建立了学堂选官制,排除A项;两者强调的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未涉及儒学复兴运动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扩大教育覆盖面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3.先秦时期,作为教育内容的“六艺”,可分为三类:礼、乐为一类,培养行为举止和道德情操;书、数为一类,注重获取知识并能够运用于日常生活;“射”“御”为一类,注重身体健康。据此可知,当时的教育( )A.突出人际关系的和谐 B.关注人的全面发展C.肯定平民的主体地位 D.强调德育的先导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礼、乐为一类,培养行为举止和道德情操;书、数为一类,注重获取知识并能够运用于日常生活;‘射’‘御’为一类,注重身体健康”可知,先秦时期的教育不但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操,还教给人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且还关注人们的身体健康,可见当时的教育是非常关注人的全面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如何与人相处之道,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平民是否在社会中占据主体地位,排除C项;材料中只是就教育内容进行分类,并没有排出先后顺序,排除D项。故选B项。4.20世纪以来,英国政府依法设立负责决策咨询服务、资金赠予的国家乡村机构,授权国家信托和乡村保护协会等社会组织基于国家利益从事传统村落资产的收购、保护和开发工作,进而最大程度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积极性,有效地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的理念和远景。英国的这一做法( )A.提升了公众对遗产保护的认可度 B.强调文化遗产完整性真实性C.保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多样性 D.注重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英国设立了专门机构并授权社会组织进行传统村落资产的收购、保护和开发,并最大程度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积极性,有效地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的理念和远景,可见英国政府的这一举措有力的促进了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并进而提升了民众的认可度,A项正确;村落并未涉及文化遗产本身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排除B项;英国政府这一做法提升了公众对遗产保护的认可度,并没有涉及保护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和多样性,排除C项;材料中英国政府的做法侧重于对遗产的保护进行宣传和社会动员,并不是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排除D项。故选A项。5.中医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日本利用我国传统中药处方所开发的汉方制剂,其销量占世界中医药市场汉方制剂总销量的80%以上;日本开发出的汉方“救心丹”,年销售额达1亿美元,几乎与我国中成药总出口额相等这表明( )A.经济价值是中医药保护的核心 B.国际合作是遗产保护的前提C.文化遗产保护可引入市场机制 D.中医已成为世界的主流医学【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中医药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利用我国传统中药处方所开发的制剂在世界中医药市场中占有巨大的市场份额,在市场机制下,既创造了经济效益,又对中医药文化进行了保护和开发,这说明文化遗产的保护可引入市场机制,C项正确;经济价值不是中医药保护的核心,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日合作开发中医药,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中医在世界医学中的地位,只提及了日本对中医药的开发,排除D项。故选C项。6.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国家每年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用于保护西藏历史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如修缮并加固布达拉宫、大昭寺等文化古迹,保护和传承藏刀工艺、格萨尔王说唱、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说明( )A.文化遗产保护开始受到重视 B.保护文化遗产需要推陈出新C.国家注重保护民族特色文化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国家每年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用于保护西藏历史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如修缮并加固布达拉宫、大昭寺等文化古迹,保护和传承藏刀工艺、格萨尔王说唱、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所学知识可知,藏族地区的佛教文化、藏刀工艺、格萨尔王说唱、藏戏等民族文化受到保护,反映出国家注重保护民族特色文化,C项正确;“开始”说法不恰当,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说明国家注重保护民族特色文化,没有体现保护西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第三部分:重难知识易混易错一、理解多种文化载体的不同特质1.学校教育: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直接传授文化知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不可或缺,作出的贡献最大。2.印刷书:包括纸、文字,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不断完善的技术方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流传和保存信息,具有宣告、阐述、贮存与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3.图书馆:主要是书籍的收藏,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延续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职能不仅仅是“藏书”那么简单,还承担着信息交流及信息再利用的职能。4.博物馆:是实物型、立体型的文化载体,让文化传播的过程如临其境,文化信息接受印象更深。【例题】1.近年来,在裸眼3D全息投影展示、VR虚拟现实、体感互动等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与共享、增强公众互动性和体验感、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这说明( )A.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 B.现代博物馆的职能不断扩充C.现代科技进步助推博物馆发展 D.博物馆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裸眼3D全息投影展示、VR虚拟现实、体感互动等数字化技术”可知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而在其加持下,博物馆在文化传播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这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助推博物馆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强调现代科技与博物馆发展的关系,材料无法说明博物馆是否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博物馆的职能,排除B项;材料强调现代科技与博物馆发展的关系,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2.近年来文旅产品层出不穷,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众多文化创意产品——从故宫国风胶带、千里江山图,到“紫禁·太平有象”书签、脊兽钥匙扣等等,大受市场青睐。这得益于( )A.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B.博物馆文物研究价值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当今中国的文创产品丰富多样,受大众喜爱。这得益于我们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反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A项正确;文物具有研究价值,不一定就受到大众的喜欢,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指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与文创产品的受欢迎无关,排除C项;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文创产品不一定就受到欢迎,排除D项。故选A项。二、全面认识我国文化传承中的各种载体1.文字。自从秦朝书同文以后,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书写方式有变化但是字形基本没改变,使我们看古代典籍毫无障碍,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2.语言。各朝代语言类型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通话的推广使语言交流更加方便,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3.服饰。服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4.书籍。书籍在传承文化方面,只要文字语言不间断,就能发挥功效。5.建筑。建筑也是区别不同文化的典型特征。我们从存在的历史古建筑中能够直观地品味那个年代的精神风貌,看到辉煌灿烂的文化。现代博物馆、博物院等同样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6.宗教。佛教对中国影响深远,然而在文化传承方面最根本的还是儒家学说和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7.教育。中国文化自古重视教育,尤其是科举制度施行以来,教育成了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渠道。8.活动。重大文化活动是凝聚民心、提升国家荣誉感最有效的方式。春节、端午、重阳、元宵、中秋等节日担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例题】3.2023年4月《清东陵文物保护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并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予以公布。《规划》调整、确定了清东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区划范围及坐标,保护范围增加了一般保护区,进一步加强文物本体及紧邻周边的保护。这一调整旨在( )A.保证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B.实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性C.体现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实现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合理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确定了清东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区划范围及坐标,保护范围增加了一般保护区,进一步加强文物本体及紧邻周边的保护”可知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A项正确;实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性,“实现”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保护文化遗产及周边地区,与文化真实性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旅游开发,排除D项。故选A项。三、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1.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按照特点主要分为七类,包括历史古都型、传统风貌型、一般史迹型、风景名胜型、地域特色型、近代史迹型、特殊职能型。2.城堡和要塞(1)城堡是欧洲中世纪的产物,城堡除了在军事上的防御用途外,还有政治上扩张领土和控制地方等用途。(2)要塞是指险要的关隘,亦作要隘,常出现在边城的要害处,是一种特别加固且固定的军事设施,最初的要塞往往是特别加固的城市。3.宫殿和园林(1)宫殿是帝王处理朝政或宴居的建筑物,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规模宏大,形象壮丽,格局严谨,给人强烈的精神感染,凸显王权的尊严。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巩固人间秩序,与西方和伊斯兰建筑以宗教建筑为主不同,中国建筑成就最高、规模最大的就是宫殿。(2)园林是指特定培养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称为园林。古典园林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取得了重大成就。4.陵墓与墓地陵墓是指帝王、诸侯的坟墓;墓地主要是指人去世后,将遗体或骨灰式遗物集中到一个统一的地点。5.遗址和岩画(1)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其特点表现为不完整的残存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很多史前遗址、远古遗址多深埋地表以下。(2)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们给后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6.特殊建筑、巨型雕塑(1)特殊建筑包括特殊的房屋和构建物两大类。房屋是指供人居住、工作、学习、生产以及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工程建筑。构建物指房屋以外的工程建筑,如围墙、道路、水坝、水井、隧道、水塔、桥梁和烟囱等。(2)巨型雕塑是指为美化环境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巨大的观赏物和纪念物。7.乡村田园与环境风光自然的乡村是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或乡村聚落),乡村一般风景宜人,空气清新,民风淳朴,较适合人群居住。【例题】4.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建成了“南京城墙‘一张图’文化遗产数字档案系统”,后续还将在此基础上建成南京城墙“一张图”文物资源管理平台。这种做法( )①有利于文物的保护与利用 ②有助于深化对南京城墙的研究③完善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分类 ④体现了科技对文化发展的影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文化遗产数字档案系统”“文物资源管理平台”可知通过“一张图”将南京城墙数字化,有利于南京城墙的保护与利用,通过建成文物资源管理平台,有利于深化对南京城墙的研究,这些体现了科技对文化发展的影响,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对南京城墙的保护,与世界文化遗产分类无关,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第四部分:核心素养对接高考一、核心素养1.历史解释一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1)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无比珍贵的教科书。(2)世界文化遗产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促进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宝贵资源。(3)世界文化遗产是进行学术研究尤其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2.历史解释——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1)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在现代世界文化逐渐走向汇流的社会保护文化遗产,是保存和发展祖先留下来的财富,保留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有利于人类从惨重的历史教训警醒,树立自觉保护的意识,促使人们追求人与自然、文化与环境的和谐共处。(3)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并加以合理的旅游开发,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的人民生活水平。(4)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可以培养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5)文化遗产是先人遗留给后人具有文化价值的财产,这份财产不但属于我们,也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有义务把这份祖先的财产传承下去。二、对接高考1.(2023·浙江·高考真题)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书院曾经一度衰落,后来中央太学、地方书院都是人才培养的机构,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根据材料“五代学校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可知,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材料“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可知,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可知,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2023·浙江·高考真题)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A项正确;开始使用金属活字印刷书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教育,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图书馆,排除D项。故选A项。3.(2022·辽宁·高考真题)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戍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 )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 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 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东北的流人通过著书立说,教书授徒,指导当地修订地方志等活动,促进了东北教育进步和文化发展,B项正确;仅“著书立说、教书授徒”不足以推动民族融合,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流人对人口迁徙的影响,排除C项;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与“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2020·浙江·高考真题)中国境内各民族既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又是文明成果的传播者。以气贯苍穹之势矗立在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以其藏汉合璧的风格有力地佐证了民族团结协作的精神。下列各项中能够反映这一精神的是( )。A.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B.鲜明的红白色彩与高低错落的布局和谐组合C.木雕伏兽与人面狮身巧妙融合D.木石结构的碉楼建筑与藻井、斗拱形式的有机结合【答案】D【解析】布达拉宫采用的木石结构碉楼建筑属于藏地建筑风格,而藻井、斗拱是汉族建筑风格,两者的结合体现了“藏汉合璧的风格”,凸显民族团结,D正确;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不能体现出“藏汉合璧”特征,排除A;鲜明的红白色彩与高低错落的布局和“藏汉合璧”无关,排除B;布达拉宫屋檐下排列成行的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富有尼泊尔和印度的艺术特色,不是汉族建筑风格,排除C。5.(2022·福建·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刻有文字的石碑,一般被称为碑刻。碑刻记事类似于器物铭文,“自三代以来,圣贤遗迹著于金石者多矣”,“后代用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常见的碑刻有纪事碑、题名碑和诗文书画碑等。还有一种用于赞颂官员政绩的碑刻——德政碑,但碑文往往“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因此历代王朝经常下令严禁私立,惟特殊德勋者,经朝廷批准,方可立碑。大量碑刻记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世代相承,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碑刻记忆文化。——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了众多的公共纪念碑,包括历史事件纪念碑、历史人物纪念碑等,其设立方式和具体形制不同程度地受到外国文化影响。历史事件纪念碑着眼于纪念重要历史事件,维护和保存了公共记忆,如“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碑”,碑文详尽记述了黄花岗起义的筹划、准备及战斗的经过,也列举了参加起义死难烈士中可考姓名者86人的生平和就义情况。历史人物纪念碑多为纪念重要历史人物而立,如“中山纪念碑”“华侨五烈士碑”等,后者详细记述了谢八尧等5位华侨烈士的英雄事迹。这些公共纪念碑往往与特定的场景相结合,形成纪念空间,供人参观缅怀,从中获得历史认同感。——摘编自林声主编《中国百年历史名碑》(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碑刻记忆文化的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公共纪念碑涌现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过碑刻传承历史应具备的要素。【答案】(1)历史悠久;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一些立碑行为受到官方管控;传承性强。(2)碑刻记忆文化的流传;外来影响;民族独立历程艰难曲折;社会重视。(3)特定的时空;正确的价值观;话语阐释。【解析】(1)特征:根据材料“自三代以来……历代王朝”可知,“历史悠久”;根据材料“碑刻有纪事碑、题名碑和诗文书画碑……”可知,“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根据材料“历代王朝经常下令严禁私立,惟特殊德勋者,经朝廷批准,方可立碑”可知,“一些立碑行为受到官方管控”;根据材料“大量碑刻……世代相承”可知“传承性强”。(2)原因:从历史传承维度上可以获取信息“碑刻记忆文化的流传”;从材料中“纪念碑……其设立方式和具体形制不同程度地受到外国文化影响”可以得出“外来影响”;从材料中“纪念重要历史事件……黄花岗起义”“中山纪念碑”“华侨五烈士碑”等,可以得出“民族独立历程艰难曲折”;从材料中强调的“公共纪念”“历史认同”等词可以提炼出“社会重视”。(3)要素:从材料中的近代公共纪念碑的涌现特点可以提炼出“特定的时空”要素;从材料中公共纪念碑的内容主题、历史认同可以提炼出“正确的价值观”“话语阐释”等要素。6.(2022·辽宁·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以广其闻见”。至清末,很多新式学堂注重“以日本为师”,同时糅合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面进行制度化设计,其中“远足会”是比较通行的活动。1907年9月,湖州的各个中小学堂组织了一次“远足会”,各数员分队督率自己学校的学生,“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颜见整齐”。同年,山阴县学堂举行“远足会”,“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察”。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远足记”。有学生写道:“经过烽火墩,登其,觉空气清新,百倍于寻常”;还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反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割地无异”。——摘编自李成晴:《远足:清末新式学堂的师生“从游”》(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远足会”兴起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远足会”的作用。【答案】(1)背景:①儒家重视游学的传统;②近代西方重视学生心智和体育等新式教育理念的影响;③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影响;④清末新政的推动;⑤民族危机的加深。(2)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增长学生见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传播近代教育理念;有助于增强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和对自然与科学的探索能力;督促和培养学生思考、表达能力;有益于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中“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以广其闻见’”可知是儒家重视游学的传统;根据“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同时糅合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面进行制度化设计”可知,近代西方重视学生心智和体育等新式教育理念的影响;根据材料“1907年9月”“很多新式学堂注重以日本为师”可知,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影响;清末新政的推动;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加深。(2)作用:根据材料中“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以广其闻见’”可知,弘扬传统文化,增长学生见闻;根据“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面进行制度化设计,其中‘远足会’是比较通行的活动”可知,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根据“(学生)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颜见整齐”“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察”可知,有助于增强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和对自然与科学的探索能力;根据“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远足记’”可知,有益于督促和培养学生思考、表达能力;根据“经过烽火墩,登其,觉空气清新,百倍于寻常”“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反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割地无异’”可知,有益于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7.(2024·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秦始皇令蒙恬北筑长城,以御匈奴。东起辽沈,西迄临洮,陵山越谷五千余里,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引自孙中山《建国方略》材料二《我们的长城—四万万七千万》(《中苏文化杂志》“抗战特刊”创刊号封面漫画,1937年11月)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长城的价值,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长城是抵御外敌的战略防线,也是民族交融的重要纽带。理由:修建秦汉长城主要是为抵御匈奴的进犯,明长城是为防御边疆瓦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长城的军事防御,是农耕文明生产力水平和防御理念的重要体现,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保证了中原地区的强大和统一。同时,长城也见证了民族关系发展的过程。长城沿线的烽燧瞭望、交通驿站、互市贸易等空间场所客观上保障了亚洲内陆东西、南北向的贸易畅通,促进了沿线的多民族交流。从秦汉时期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对抗战争,到明清时期内地与边疆经济的往来频繁,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边疆民族以长城这条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的主线为纽带,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中国版图。综上所述,长城是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载体,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既起到了战略防御的军事作用,也发挥了促进交流的纽带作用。【解析】首先,围绕长城的价值,自拟题目,可拟定论题:长城是抵御外敌的战略防线,也是民族交融的重要纽带。其次,结合各朝代的相关史实,可从抵御外敌、民族交融等方面予以论述。如:修建秦汉长城主要是为抵御匈奴的进犯,明长城是为防御边疆瓦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长城的军事防御,是农耕文明生产力水平和防御理念的重要体现,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保证了中原地区的强大和统一。同时,长城也见证了民族关系发展的过程。长城沿线的烽燧瞭望、交通驿站、互市贸易等空间场所客观上保障了亚洲内陆东西、南北向的贸易畅通,促进了沿线的多民族交流。从秦汉时期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对抗战争,到明清时期内地与边疆经济的往来频繁,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边疆民族以长城这条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的主线为纽带,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中国版图。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如长城是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载体,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既起到了战略防御的军事作用,也发挥了促进交流的纽带作用等等。试卷第2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