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热身训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热身训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高州一中高三级考前热身训练历史科试卷
一、选择题(16*3分)
1. 考古资料表明,距今约8000—5000年的中国各地聚落遗址外围一般有壕沟围绕,里面的房子排列整齐,中央一般为大房屋;古城遗址往往以规模宏大的宫城为中心,方正规矩;墓葬遗址也普遍排列规整。据此可知,早期中国文化的特征是( )
A. 有容乃大,和谐共存 B. 追求秩序,稳定执中
C. 祖先崇拜,以人为本 D. 整体思维,天人合一
2. 西汉颖川太守韩延寿欲改易婚丧之风,先与地方长老商定,后由官府颁行,民众遂听令遵循。这可说明当时( )
A. 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提高 B. 政府注重礼法并施原则
C. 民间力量增强政令效能 D. 社会风气影响政治走向
3. 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大力开凿运河、开辟航道,水利交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东晋南朝时,建康(今南京)继续保持了漕运中心的地位。这些做法( )
A. 促进了南北方的交流 B. 巩固了国家统一稳定
C. 推动了江南经济开发 D. 保证了朝廷财政收入
4. 下图呈现是西晋至北宋出身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这反映了( )
A. 统治基础的扩大 B. 崇尚教育的思想
C. 儒家思想是主流 D. 重文抑武之风气
5. 史载,宋真宗对宰臣王旦等说:“民间乏炭,秤二百文。令三司出炭四十万,减价鬻(卖)与贫民,非惟(为)抑高价,且以济民。”该史料可作为直接证据,用于研究( )
A. 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B. 重农抑商思想影响朝廷经济决策
C. 当时政府掌握资源进行社会救济 D. 南宋城市人口激增带来燃料危机
6. 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 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 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 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 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7. 下面是1873—1874年上海轮船招商局至汉口等地航线运费降幅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目的地 汉口 宁波 天津 汕头 广东
1873年 4两 2.5元 6钱 2钱 3钱或2钱
1874年 2两 1元或0.5元 4钱或3钱 1.2钱或1钱 1.5钱或1.5角
降幅 50% 60%—80% 33.3%—50% 40%—50% 25%—50%
A. 轮船招商局的经营方式滞后 B. 社会的动荡影响长途贩运贸易
C. 列强侵略导致小农经济破产 D. 西方列强遏制中国企业的发展
8. 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 B. 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
C. 统一认识促进经济发展 D. 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
9. 1946年6月,中共中央致电各军区负责人说:“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因此中共中央向解放区军民发出的号召是:
A. “武装自卫” B. “向敌后发展” C. “救亡图存” D. “解放全中国”
10.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双方“在没有正式外交途径的情况下打开了一条表达意见的通道”,该对话通道后来维持了15年之久,便利了中美进行必要的外交沟通。日内瓦会议后,英国也建立了对华贸易的官方和半官方渠道,中英贸易额迅速提升。材料表明,日内瓦会议( )
A. 打破了新中国的外交僵局 B. 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
C. 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局势 D. 促进了新中国经济发展
11. 为进行探究性学习,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搜集到一幅世界古代史地图
该兴趣小组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农耕世界的拓展 B. 人类文明的起源
C. 多元一体格局 D. 印欧民族的迁移
12. 1309年,由法王腓力四世支持而就任教皇的克雷芒五世离开罗马,驻进法国边境小城阿维尼翁,此后70年间,有六任教皇皆驻该地。六位教皇都是法国人,枢机主教团中法国人亦占大多数。由此可见,此时西欧( )
A. 教皇权威完全丧失 B. 国王权力加强
C. 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D. 民族国家形成
13. 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 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 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 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14. 伏尔泰晚年定居法国菲尔奈,当时的进步人士尊称伏尔泰为“菲尔奈教长”。1778年,伏尔泰回到巴黎。该消息一经传开,全城轰动,一些年轻人更是欣喜若狂,纷纷涌向伏尔泰的住所,住所周围的街道被挤得水泄不通。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法国( )
A. 个人崇拜现象盛行 B. 工人运动暗潮涌动
C. 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D. 教会精神控制松弛
15. 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 )
A. 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 导致经济比例失衡
C.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 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
16. 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意在
A. 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B. 联合欧洲消除滞胀危机
C. 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 D. 加大与苏联对抗的强度
在这里添加试题说明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边境),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注:秦代,戍边是一种半军事性活动,由百姓轮流完成,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徭役)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 “朝廷征发徭役,如果你耽搁了,没去,那要罚做两副铠甲。去了,但迟到了三到五天,那要接受一顿臭骂;迟到了六到十天的,罚做一个盾牌;而迟到超过十天的,则罚做一副铠甲。地方政府得到徭役的任务,要立即遣送服役人员到达指定地方。但如果下大雨的话,可以暂停此次徭役征发。”
——湖北省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徭律》(陈正宏译)
材料三 “(睡虎地)秦简中有《徭律》一篇、《戍律》一条,以及与徭、戍有关的律文若干条。”
——高恒《秦律中的徭、戍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
(2)基于上述材料,某研究者得出“司马迁记载有违历史事实”的结论。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为什么?
(3)材料一、三分别属于什么史料?其史料价值如何?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学者布劳特认为,西方世界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地理大发现后列强对美洲、非洲和亚洲人民的残酷殖民掠夺与盘剥,是殖民地人民的累累白骨和美洲等地的贵金属及种植园造就了西方世界的整体崛起。到19世纪末,随着德国、日本等国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殖民瓜分的行列,要求分享“阳光下的地盘”。这不仅引发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非洲和亚洲的瓜分狂潮,也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因此,殖民体系也孕育了促使其自身最终走向灭亡的种子。
——摘编自韦宗友《殖民体系、后殖民体系与大国崛起》
材料二 1961年,坦桑尼亚独立,下表为坦桑尼亚中学历史期末试卷的问题设计
60年代前期的模拟问题 1967年及后的模拟问题
1.许多欧洲国家是非常成功的殖民势力。你对此如何解释 2人们普遍认为古希腊文明为现代世界做出了伟大的重要贡献,解释为什么这样。(1962)简短描述如下各项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雅典,游牧民族,新石器时代,神圣罗马帝国,伽利略。(1962) 我们可以从古代非洲帝国学到什么 讨论1957年加纳独立对其他非洲国家的影响。(1967)“津巴布书”是非洲人的成就。评论该说法。(1969)
——摘编自优素福·拉维(坦桑尼亚)《后殖民时期坦桑尼亚的历史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殖民体系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殖民时期坦桑尼亚历史教育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9. 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目标
(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
(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
(叁)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
(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中海示意图
材料 以“陆地之间”的海而著称的地中海被冠以多种称呼:“伟大的海"“堕落的海”“智慧之海""贸易之海"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地中海历史的不同理解,围绕历史上的地中海世界,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高州一中高三级考前热身训练历史科试卷
一、选择题(16*3分)
1. 考古资料表明,距今约8000—5000年的中国各地聚落遗址外围一般有壕沟围绕,里面的房子排列整齐,中央一般为大房屋;古城遗址往往以规模宏大的宫城为中心,方正规矩;墓葬遗址也普遍排列规整。据此可知,早期中国文化的特征是( )
A. 有容乃大,和谐共存 B. 追求秩序,稳定执中
C. 祖先崇拜,以人为本 D. 整体思维,天人合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8000—5000年(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在约8000—5000年的中国各地聚落遗址修建中,“里面的房子排列整齐……方正规矩;墓葬遗址也普遍排列规整”,这体现了在城市布局中的整体规划,在文化上体现出的是对秩序的追求,“中央一般为大房屋;古城遗址往往以规模宏大的宫城为中心”体现了中心位置的特殊性,反映了稳定执中,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吸收,不能反映有容乃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建筑物的修建上较为规整,没有体现对祖先的崇拜和对人的重视,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自然对人的活动的影响,不能反映天人合一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2. 西汉颖川太守韩延寿欲改易婚丧之风,先与地方长老商定,后由官府颁行,民众遂听令遵循。这可说明当时( )
A. 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提高 B. 政府注重礼法并施原则
C 民间力量增强政令效能 D. 社会风气影响政治走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还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先与地方长老商定,后由官府颁行,民众遂听令遵循”可知,西汉时期,民众对政府与地方长老商定的婚丧之风予以遵循,说明地方长老对基层教化起着重要作用,这有助于政府民间力量增强政令实施的效能,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提高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礼法并施原则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风气对政治走向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3. 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大力开凿运河、开辟航道,水利交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东晋南朝时,建康(今南京)继续保持了漕运中心的地位。这些做法( )
A. 促进了南北方的交流 B. 巩固了国家统一稳定
C. 推动了江南经济开发 D. 保证了朝廷财政收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据材料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对江南经济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C项正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尚未实现统一,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江南的开发,没有体现南北的交流和财政收入,排AD项。故选C项。
4. 下图呈现的是西晋至北宋出身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这反映了( )
A. 统治基础的扩大 B. 崇尚教育的思想
C. 儒家思想是主流 D. 重文抑武之风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至北宋时期(中国)。据图表可知,西晋至北宋平民子弟在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持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主要归功于科举制的实行,科举制不注重家世门第,而是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使平民子弟通过考试可以仕途,大大提高了平民子弟在官员群的比例,这有利于扩大封建王朝的统治础,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西晋至北宋时期官员中寒门出身的子弟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据材料无法得出这一时期崇尚教育,排除B项;C项说法符合题干时段的史实,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西晋至北宋时期官员中寒门出身的子弟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据所学可知这主要和科举制的实行导致统治基础扩大有关,据材料无法得出当时重文抑武的社会风气,排除D项。故选A项。
5. 史载,宋真宗对宰臣王旦等说:“民间乏炭,秤二百文。令三司出炭四十万,减价鬻(卖)与贫民,非惟(为)抑高价,且以济民。”该史料可作为直接证据,用于研究( )
A. 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B. 重农抑商思想影响朝廷经济决策
C. 当时政府掌握资源进行社会救济 D. 南宋城市人口激增带来燃料危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非惟(为)抑高价,且以济民”可知,北宋时期政府调运四十万斤炭投入市场,不但是为了抑制高价,同时也是为了救济民众。由此可知,这一史料可以用于研究当时政府掌握资源进行社会救济,C项正确;宋真宗是北宋的皇帝,而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是在南宋,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时期的史实,与南宋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 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 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 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 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 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的瓷器从广州出口,“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私营手工业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是为官府、皇室及军队服务的,排除B项;“颇受欢迎”的说法夸张,排除C项;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明显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
7. 下面是1873—1874年上海轮船招商局至汉口等地航线运费降幅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目的地 汉口 宁波 天津 汕头 广东
1873年 4两 2.5元 6钱 2钱 3钱或2钱
1874年 2两 1元或0.5元 4钱或3钱 1.2钱或1钱 1.5钱或1.5角
降幅 50% 60%—80% 333%—50% 40%—50% 25%—50%
A. 轮船招商局的经营方式滞后 B. 社会的动荡影响长途贩运贸易
C. 列强侵略导致小农经济破产 D. 西方列强遏制中国企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3—1874年(中国)。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与1873年相比,上海轮船招商局1874年至汉口等地航线运费都有较大幅度下降,有的甚至降幅达80%,这就会使得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盈利大幅度下滑,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西方列强遏制中国企业发展的表现,D项正确;题干表格数据述及的是“运费”,与其“经营方式”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在该时期中国并没有出现严重的社会动荡,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上海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与“小农经济”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 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 B. 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
C. 统一认识促进经济发展 D. 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可得出,中共三大认识到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认识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都受到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压迫,因此要调整策略,开展国民革命运动,A正确;B项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B;材料没有强调要统一认识,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要联合开展国民革命,而不是扩大阶级基础,排除D。
9. 1946年6月,中共中央致电各军区负责人说:“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因此中共中央向解放区军民发出的号召是:
A. “武装自卫” B. “向敌后发展” C. “救亡图存” D. “解放全中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46年6月”结合所学可知,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挑起全面内战。此时,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地超过我党,因此,面对蒋挑起内战中共提出“武装自卫”的号召,A项正确;“向敌后发展”是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向新四军的致电号召,排除B项;“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人民面对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而发出的口号,排除C项;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是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向全国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提出的一个著名口号,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双方“在没有正式外交途径的情况下打开了一条表达意见的通道”,该对话通道后来维持了15年之久,便利了中美进行必要的外交沟通。日内瓦会议后,英国也建立了对华贸易的官方和半官方渠道,中英贸易额迅速提升。材料表明,日内瓦会议( )
A. 打破了新中国的外交僵局 B. 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
C. 缓和了亚洲和世界局势 D. 促进了新中国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54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日内瓦会议上,中美之间有了对话通道,中英之间的贸易渠道也得以建立,这说明日内瓦会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B项正确;打破新中国外交僵局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关系改善,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亚洲和世界局势并无关联,排除C项;中美对话通道和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 进行探究性学习,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搜集到一幅世界古代史地图
该兴趣小组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农耕世界的拓展 B. 人类文明的起源
C. 多元一体的格局 D. 印欧民族的迁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单类型最佳选择题。时空是古代史(世界)。据图可知,图中深色区域主要涉及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据所学可知,这些古代文明区域基本上都是农耕文明,材料中还有张骞通西域的路线,说明农耕的中国在拓展自己的活动空间,农耕世界的拓展比较符合材料主题,A项正确;材料中虽然涉及到四大文明古国中除古代印度之外的三大文明古国,但是还有古代人类的迁移,人类文明的起源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不能完整地体现材料主题,排除B项;材料一定程度能体现人类文明的多元性,但是体现不了一体,排除C项;印欧民族的迁移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但是材料不仅涉及游牧民族迁移还涉及古代农耕区域,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309年,由法王腓力四世支持而就任教皇的克雷芒五世离开罗马,驻进法国边境小城阿维尼翁,此后70年间,有六任教皇皆驻该地。六位教皇都是法国人,枢机主教团中法国人亦占大多数。由此可见,此时西欧( )
A. 教皇权威完全丧失 B. 国王权力加强
C. 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D. 民族国家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西欧。根据材料“教皇驻进法国边境小城阿维尼翁,此后70年间,有六任教皇皆驻该地。六位教皇都是法国人”可知其所述历史事件是阿维尼翁之囚,教皇势力受到极大的冲击,说明中世纪欧洲王权对教权的压制,B项正确;教皇权威完全丧失说法夸张,排除A项;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16、17世纪前后兴起的一场基督教社会改革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5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 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 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 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机器的使用”和“工厂的规定”使得工人的工作内容变得单一(相比工场手工业时代),从而推动了社会分化(社会分化特指原来承担着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的社会单位),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业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工人的工作变化而非生活境遇,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物价上涨,排除D项。故选B项。
14. 伏尔泰晚年定居法国菲尔奈,当时的进步人士尊称伏尔泰为“菲尔奈教长”。1778年,伏尔泰回到巴黎。该消息一经传开,全城轰动,一些年轻人更是欣喜若狂,纷纷涌向伏尔泰的住所,住所周围的街道被挤得水泄不通。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法国( )
A. 个人崇拜现象盛行 B. 工人运动暗潮涌动
C. 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D. 教会精神控制松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78年(法国)。根据材料可知,法国社会,尤其是年轻人对伏尔泰的认同,反映了他在法国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而他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法国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故C项正确;材料中年轻人对伏尔泰的认可不是个人崇拜崇拜现象的盛行,是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人民思想解放,说明伏尔泰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排除A项;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工人阶级尚未作为独立的阶级形成,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民众思想的解放,没有体现教会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 )
A. 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 导致经济比例失衡
C.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 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2年(苏联)。根据材料“1932年……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以后,苏联的工业建设随之大规模铺开,新建的工厂企业与日俱增,新兴的工业部门也不断增多,特别是重工业的门类迅速增加,有鉴于此,苏联领导人认为单靠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这个单一系统管理所有工业企业已经不相适应了,于是开始实行工业管理体制大改组,成立分管工业的人民委员部,通过行政手段高度集中地利用有限资源来加速发展急需的工业,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C项正确;1932年虽然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之中,面临战争威胁,但卫国战争并未开始,排除A项;持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比例失衡,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的部门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把计划调节同市场调节对立起来,排斥市场竞争,排除D项。故选C项。
16. 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意在
A. 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B. 联合欧洲消除滞胀危机
C. 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 D. 加大与苏联对抗的强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及所学知识可得,美国现在要调整与欧洲之间的关系,符合美国现在利益的需求,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关信息,排除A项;1973年-198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以滞胀为特征的经济危机,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美国对抗苏联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
在这里添加试题说明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边境),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注:秦代,戍边是一种半军事性活动,由百姓轮流完成,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徭役)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 “朝廷征发徭役,如果你耽搁了,没去,那要罚做两副铠甲。去了,但迟到了三到五天,那要接受一顿臭骂;迟到了六到十天的,罚做一个盾牌;而迟到超过十天的,则罚做一副铠甲。地方政府得到徭役的任务,要立即遣送服役人员到达指定地方。但如果下大雨的话,可以暂停此次徭役征发。”
——湖北省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徭律》(陈正宏译)
材料三 “(睡虎地)秦简中有《徭律》一篇、《戍律》一条,以及与徭、戍有关的律文若干条。”
——高恒《秦律中的徭、戍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
(2)基于上述材料,某研究者得出“司马迁的记载有违历史事实”的结论。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为什么?
(3)材料一、三分别属于什么史料?其史料价值如何?
【答案】(1)直接原因:按照《史记》的记载,法律规定误期当斩。
深层次原因:秦暴政。
(2)不认同。应坚守“孤证不立、阙闻则疑”的精神,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多元互证,才能最终认定历史真实。
原因:其一、两则史料的时代不一致。《史记·陈涉世家》记叙的是秦二世时期,而《徭律》记述的是秦始皇时期。其二、“谪戍渔阳”当遵循《戍律》,秦二世时《戍律》是否等同于《徭律》,尚需考证。秦帝国疆域辽阔,各地对法律的执行有可能存在差异。
(3)《史记》属于传世文献史料。文献史料是史料中最重要的部分。长期以来《史记》是研究秦代历史的权威之作。
睡虎地秦简属于实物史料或出土文献。出土文献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印证、纠正或补充传世文献;出土的秦律补充了传世文献的不足,带给我们关于秦律、秦朝法治方面许多细节信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以通过引入一段相冲突的史料,引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构建史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二世元年七月(中国)。据材料一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失期,法皆斩”,可得出直接原因:按照《史记》的记载,法律规定误期当斩;结合所学,深层次原因是秦推崇法家思想,刑法严酷,实施暴政。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二世元年七月(中国)。据史料价值研究的角度,应坚守“孤证不立、阙闻则疑”的精神,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多元互证,才能最终认定历史真实。 原因:其一、两则史料的时代不一致。《史记·陈涉世家》记叙的是秦二世时期,而《徭律》记述的是秦始皇时期。其二、“谪戍渔阳”当遵循《戍律》,秦二世时《戍律》是否等同于《徭律》,尚需考证。秦帝国疆域辽阔,各地对法律的执行有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不认同。
【小问3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二世元年七月(中国)。从史料的分类来说,《史记》属于传世文献史料。睡虎地秦简属于实物史料或出土文献。
本题第二问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二世元年七月(中国)。《史记》属于传世文献史料,文献史料是史料中最重要的部分。长期以来《史记》是研究秦代历史的权威之作。 睡虎地秦简属于实物史料或出土文献。出土文献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印证、纠正或补充传世文献;出土的秦律补充了传世文献的不足,带给我们关于秦律、秦朝法治方面许多细节信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学者布劳特认为,西方世界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地理大发现后列强对美洲、非洲和亚洲人民的残酷殖民掠夺与盘剥,是殖民地人民的累累白骨和美洲等地的贵金属及种植园造就了西方世界的整体崛起。到19世纪末,随着德国、日本等国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殖民瓜分的行列,要求分享“阳光下的地盘”。这不仅引发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非洲和亚洲的瓜分狂潮,也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因此,殖民体系也孕育了促使其自身最终走向灭亡的种子。
——摘编自韦宗友《殖民体系、后殖民体系与大国崛起》
材料二 1961年,坦桑尼亚独立,下表为坦桑尼亚中学历史期末试卷的问题设计
60年代前期的模拟问题 1967年及后的模拟问题
1.许多欧洲国家是非常成功的殖民势力。你对此如何解释 2人们普遍认为古希腊文明为现代世界做出了伟大的重要贡献,解释为什么这样。(1962)简短描述如下各项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雅典,游牧民族,新石器时代,神圣罗马帝国,伽利略。(1962) 我们可以从古代非洲帝国学到什么 讨论1957年加纳独立对其他非洲国家的影响。(1967)“津巴布书”是非洲人的成就。评论该说法。(1969)
——摘编自优素福·拉维(坦桑尼亚)《后殖民时期坦桑尼亚的历史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殖民体系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殖民时期坦桑尼亚历史教育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特征:充满暴力和血腥;矛盾复杂;范围广;殖民方式不断更新(或殖民手段多样);西方强国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国家(或地位不平等)。
(2)变化:从关注欧洲文明到关注非洲文明(或原殖民教育体系下的欧洲中心观念逐渐被剔除,开始注重探究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原因:二战后英法等殖民帝国实力减弱,对非洲地区的控制力下降;非洲兴起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出现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坦桑尼亚独立后,努力发展经济,民族意识(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政府推动教育本土化增强国民对区域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对国家的认同。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特征:根据材料“是殖民地人民的累累白骨和美洲等地的贵金属及种植园造就了西方世界的整体崛起”可知,充满暴力和血腥;根据材料“随着德国、日本等国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殖民瓜分的行列”可知,矛盾复杂;根据材料“这不仅引发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非洲和亚洲的瓜分狂潮”可知,范围广;结合所学可知,殖民方式不断更新(或殖民手段多样);根据材料“是殖民地人民的累累白骨和美洲等地的贵金属及种植园造就了西方世界的整体崛起”可知,西方强国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国家(或地位不平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非洲。变化:根据材料“简短描述如下各项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雅典,游牧民族,新石器时代,神圣罗马帝国,伽利略”“是非洲人的成就”可知,从关注欧洲文明到关注非洲文明(或原殖民教育体系下的欧洲中心观念逐渐被剔除,开始注重探究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原因: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可从二战后英法等殖民帝国实力减弱、非洲兴起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民族意识(民族文化认同)增强及政府政策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
19. 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目标
(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
(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
(叁)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
(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答案】【示例】论点:1932年的历史课程的目标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抗日斗争。论述: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东北三省沦陷,中国民族矛盾空前严重;1932年历史课程的目标注重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和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意识;历史课程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以唤醒学生在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总之,1932年的历史课程的目标适应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利于中国抗日斗争的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1932年《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提炼出论点:1932年的历史课程的目标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抗日斗争。论述:根据所学,首先说明课程目标颁布的背景是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然后结合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说明其具有促进学生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推动抗日战争的发展等。其他论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即可。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中海示意图
材料 以“陆地之间”的海而著称的地中海被冠以多种称呼:“伟大的海"“堕落的海”“智慧之海""贸易之海"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地中海历史的不同理解,围绕历史上的地中海世界,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①选择“伟大的海”,可结合名言:伟大的罗马展开论述,具体为,罗马的扩张以及罗马帝国的建立与发展,以及伴随的罗马法从十二铜表法发展到民法大全的历程等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最后小结即可;
②选择“堕落的海”,可结合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中世纪的相关历史史实进行论述,但是这块知识相对来说考生更加陌生,不建议选择这个论题,当然,主要史实有罗马的衰落、封君封臣制、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赎罪券等。
③选择“智慧之海",主要以人文主义这一线索展开,以普罗泰格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此后是文艺复兴:文学三杰、艺术三杰等,以及宗教改革以及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
④选择“贸易之海",可结合古希腊的对外贸易、罗马帝国的扩展促进贸易的发展以及连接中国丝绸之路的旧航路等相关史实进行论述,以及新航路开辟也可展开论述,比如,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是地中海地区的意大利人。史论结合,最后小结即可。
【解析】
【详解】题目要求任选一称呼为题,并运用世界史具作史实,予以论述。考生可以根据自己较熟悉的知识选择一个称呼进行论述。比如选“伟大的海",可结合罗马的扩张以及伴随的罗马法扩展到地中海世界等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最后小结即可;选择“堕落的海”,可结合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中世纪的相关历史史实进行论述,但是这块知识相对来说考生更加陌生,不建议选择这个论题;选择“智慧之海",结合所学的古希腊智者运动和近代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等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最后进行小结即可;选择"贸易之海"可结合古希腊的对外贸易、罗马帝国的扩展促进贸易的发展以及连接中国丝绸之路的旧航路等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最后小结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