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十四 运动与力---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中考专题突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二十四 运动与力---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中考专题突破

资源简介

专题二十四 运动与力---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中考专题突破
一、选择题
1.(2024·海曙模拟)高铁是我国“新四大发明”之一。在高速行驶的列车窗台上,放了一枚直立的硬币,在较长时间内,硬币始终直立(如图),体现了我国高铁具有极好的稳定性。在列车行驶中,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硬币相对于车窗是静止的
B.硬币相对于窗外的地面是运动的
C.在列车转弯和变速时,硬币更容易倒下或滚动
D.列车在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行驶时,硬币受到向前的力
【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1)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是运动,位置不变是静止的;
(2)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3)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解答】AB.硬币相对于车窗位置不变,是静止的,相对于窗外的地面位置改变,是运动的,故A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在列车转弯和变速时,硬币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此时更容易倒下或滚动,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列车在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行驶时,硬币与窗台之间没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因而不受摩擦力,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2024·余杭模拟)小宇在拖地时,拖把头沿图中v所示方向运动。则拖杆对拖把头压力的方向F1以及地面对拖把头摩擦力f1的方向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解析】【分析】对拖把头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力的三要素,然后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拖把头对地面的压力作用在地面上,方向竖直向下;它受到的摩擦力水平向左,作用在拖把头上, 如下图所示: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3.(2020·台州)某同学步行的速度约为1.2米/秒,他从家步行到校门口所需的时间约10分钟,他家到校门口的路程约为(  )
A.12米 B.72米 C.720米 D.1200米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公式s=vt计算从家到校门口的距离。
【解答】该同学从家到校门口的路程约为:s=vt=1.2m/s×(60s×10)=720m,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4.(2023·杭州模拟)如图是小平周末同家人出门在路上行驶时的两个画面,判断小平(甲车中)正在运动不能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路面 B.路旁的广告牌
C.驾驶车辆的爸爸 D.旁边经过的乙车辆
【答案】C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机械运动是指空间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判断物体是否发生运动应先选择参照物,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空间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解答】A. 甲车行驶的过程中相对与路面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以路面作为参照物,甲车在运动,A不符合题意
B. 对比两图可以看出甲车相对于广告牌的空间位置发生变化,说明以广告牌作为参照物,甲车在运动,B不符合题意
C. 驾驶车辆的爸爸会随着甲车一起运动,甲车相对于爸爸的空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说明以驾驶车辆的爸爸为参照物,甲车没有在运动,C符合题意
D. 通过对比两图可以看出,甲车相对于乙车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以乙车作为参照物,甲车在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2024九下·金华模拟)立定跳运是中考体育常考项目,主要由起跳、腾空和落地等技术动作组成,分解功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穿鞋底粗糙的运动鞋,增大地面对运动员的摩擦力
B.向后蹬地向前跳起,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腾空到最高点时,运动员重力势能最大,动能为零
D.从最高点到落地,运动员速度变大,是因为惯性变大起姚
【答案】A
【知识点】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A.怎地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B.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判断;
C.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D.根据惯性大小的影响因素判断。
【解答】A.穿鞋底粗糙的运动鞋,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地面对运动员的摩擦力,故A正确;
B.向后蹬地向前跳起,说明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B错误;
C.腾空到最高点时,质量不变,高度最大,则运动员重力势能最大;此时水平方向上速度不为零,因此运动员动能不为零,故C错误;
D.从最高点到落地,运动员的质量不变,则它的惯性大小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6.(2022·南湖模拟)图像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甲,为1N的物体A在水平地面上受到一个水平力F的作用,它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若t=3s时,物体A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力为20N,则t=6s时作用在物体A上的水平力F大小为(  )
A.F=100N B.F=20N C.F<20N D.F>20N
【答案】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与运动的关系;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乙图找到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段,根据平衡力的知识计算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再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确定t=6s时受到的摩擦力,最后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确定拉力和摩擦力大小关系即可。
【解答】当t=3s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A与水平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20N,则此时水平力F大小为20N。当t=6s时,物体做加速运动,水平力F大于物体A与水平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即F>20N。故选D。
7.(2023·杭州模拟)如图所示,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费俊龙等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接后,以飞船为参照物,核心舱是运动的
B.“太空会师”的画面是通过超声波传递过来的
C.航天员绕地球运行时,运动状态不断地在改变
D.费俊龙从地面进入空间站后质量变为零
【答案】C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电磁波;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1)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判断;
(2)根据电磁波的应用判断;
(3)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静止变运动,运动变静止,速度大小改变或运动方向改变;
(4)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解答】A.对接后,以飞船为参照物.核心舱的位置保持不变,因此是静止的,故A错误;
B.“太空会师”的画面是通过电磁波传递过来的,故B错误;
C.航天员绕地球运行时,速度和方向不断改变,即运动状态不断地在改变,故C正确;
D.费俊龙从地面进入空间站后,虽然位置发生改变,但是质量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8.(2022·温州模拟)垫排球是温州市体育中考的项目之一,下列对垫排球时涉及到的力学知识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手垫排球时,排球会发生形变;
B.排球离开手后,能继续向上运动,是因为排球具有惯性
C.排球上升过程中,受到的重力方向为竖直向下
D.排球上升到最高点时,处于平衡状态
【答案】D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惯性;平衡状态的判断;重力及其方向
【解析】【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是:(1)使物体发生形变,(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所有物体都有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 原有的运动状态的性质。
3、重力的方向竖着向下。
4、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此时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或不受力。平衡力是: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解答】A、手垫排球时,手对排球有力的作用,使排球发生形变,A正确;
B、由于惯性,排球离开手后,要保持向上运动的状态,所以排球会继续向上运动,B正确;
C、重力的方向竖着向下,C正确;
D、排球上升到最高点时,只受重力作用,不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D不正确;
故答案为:D
9.(2023九下·庆元模拟)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将于2023年9月23日-10月8日举行,如图所示为亚运会的四个体育项目图标,有关这四项运动的分析正确的是
A.滑板运动员在空中仍能继续前行,是受到惯性的作用
B.足球运动员踢球时,球滚动,说明力能维持物体运动
C.皮划艇运动员对水的力和水对皮划艇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D.射箭运动员用力拉弓,弓弦弯了,主要体现了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答案】D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惯性;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解析】【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有:第一,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第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指物体维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解答】A. 滑板运动员在空中仍能继续前行,是因为运动员具有惯性,没有受到惯性的作用,这种说法,A错误;
B. 足球运动员踢球时,球滚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B错误;
C. 皮划艇运动员对水的力和水对皮划艇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错误;
D. 射箭运动员用力拉弓,弓弦弯了,主要体现了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D正确;
故答案为:D.
10.(2023·余姚模拟)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惊艳了全世界,其中一个精彩片段是一个小男孩轻轻吹出一口气,蒲公英飞到了鸟巢的上空(如图》。舞动的蒲公英花朵其实是一根根长长的竹裘,联系相关物理知识,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表演者在加速舞动竹竿时,竹竿的惯性变大
B.竹竿由静止变为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竹竿受到力的作用一定由静止变运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D.竹竿不受力时静止,受力才能运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答案】B
【知识点】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4)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判断;
(3)惯性是一种性质,不是力的作用。
【解答】A.表演者在加速舞动竹竿时,竹竿的质量保持不变,则惯性大小不变,故A错误;
B.竹竿由静止变为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B正确;
C.竹竿受到力的作用一定由静止变运动,物体在运动过程具有惯性,故C错误;
D.竹竿不受力时静止,受力时由静止变化运动,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D错误。
故选B。
11.(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1.1 机械运动)甲、乙两车,从同一起点出发,沿平直公路行驶到相同终点。甲车在前二分之一时间里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二分之一时间里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前二分之一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二分之一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v1≠v2,则(  )
A.乙车先到达 B.甲车先到达
C.甲、乙同时到达 D.不能确定
【答案】B
【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将两A、B两地间的距离看成1,再设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1,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2,分别列出t1和t2的表达式,最后作差比较它们的大小即得。【解答】将A、B两地间的距离看成1,设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1,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2,
因为甲车在前一半时间里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时间里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
则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
因为乙车在前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
则: <0,
即t1<t2;
所以甲车先到达。
故选B。
12.(2018八上·宁波月考)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 s﹣t 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  )
A.v 甲=0.6 m/s,v 乙=0.4m/s B.经过 6s 两小车 一定相距 6.0m
C.经过 6s 两小车一定相距 4.8m D.经过 6s 两小车可能相距 2.4m
【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在s-t图像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从图像上任取一个点找到对应的时间和路程,根据公式计算速度即可;
(2)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小车要么做追及运动,要么做相对运动,根据这两种情况计算6s后两车的距离即可。
【解答】A.通过图像可知,甲6s内前进3.6m,那么它的速度:;乙在12s内前进2.4m,那么它的速度:,故A错误;
当甲、乙两车做追及运动时,经过6s两车相距:;当两车做相对运动时,经过6s两车相距:;因此运动的种类不确定,两车之间的距离就不确定,故B、C错误,而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3.(2024·富阳模拟)如图甲所示,交警利用无人机对高速公路通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无人机上安装有摄像机,在飞行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摄像机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图乙是无人机上升到某高度后水平飞行的v——t图像,它在第20s时的速度为   m/s。
【答案】运动;10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物体与参照物是否有位置变化判定其运动情况;分析图乙可知,在10-30s内,无人机的做匀速直线运动,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无人机上安装有摄像机,在飞行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地面与无人机上的摄像机之间有位置的变化,则摄像机是运动的;分析图乙可知,在10-30s内,无人机的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为10m/s,则在第20s时的速度为10m/s。
14.(2022·鹿城模拟)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落下帷幕,冬奥会上的一些体育项目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比如冰壶。冰壶被大家喻为冰上的”国际象棋”,它考验参与者的体能与脑力。技艺高超的冰壶队员,可以控制冰壶的位置和路线,进行精确的碰撞和定位。冰壶在光滑的冰面上可以走直线也可以走曲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发球手可以通过冰壶的旋转等控制其运动轨迹;二是运动员可以用冰刷刷冰面,以改变冰壶与冰面的摩擦力,进而调整方向。
(1)发球手用力推冰壶,冰壶由静止开始运动,说明   。
(2)选手不断擦冰的目的是   摩擦力。
【答案】(1)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减小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解析】【分析】(1)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静止变运动,运动变静止,速度大小改变或运动方向改变;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接触面;注入润滑油;变滑动为滚动,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发球手用力推冰壶,冰壶由静止开始运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选手不断擦冰的目的是使冰面熔化形成一层水膜,进而减小摩擦力。
15.(2023·秀洲模拟)健走是一种介于散步和竞走之间的运动方式,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最好的运动。
(1)如图甲是健走者手机记录的信息,配速8'20"是指每千米平均用时8分20秒,则该健走者通过的距离是   米;
(2)如乙图,健走时,若以右手为参照物,手机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答案】(1)3500
(2)静止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计算出速度,再根据s=vt计算通过的距离;
(2)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那么它是运动的;否则,它就是静止的。
【解答】(1)健步走的速度:;
健步走的时间t=29min10s=1750s;
则健步者通过的距离:s'=vt’=2m/s×1750s=3500m。
(2)如乙图,健走时,若以右手为参照物,手机的位置保持不变,是静止的。
16.(2021·温州)2021年5月,我国“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如图甲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图乙是其阶段Ⅲ着陆过程中的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1)火星大气密度是地球的1%,大气中氧气含量为0.15%且没有液态水,表面平均温度为-55℃,绕日公转周期为687天。下列关于火星的说法不合理的是___________。
A.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低 B.公转周期比地球长
C.大气中氧气含量比地球低 D.雨、雪天数比地球多
(2)图乙中t1~t2时段,着陆巡视器在竖直向上推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的速度减小,该过程中推力F与重力G的大小关系是   。(不计大气阻力)
(3)着陆巡视器在火星上总重为4888牛,其重力在t2~t4时段做功   焦。
【答案】(1)D
(2)推力大于重力
(3)4.888×105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太阳系的组成
【解析】【分析】火星是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水星的第二小的行星,为太阳系里四颗类地行星之一。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力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解答】(1)A、火星表面的平均温度是-55℃,地球的平均温度20℃左右,故A正确;
B、火星的公转周期是687天,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天,所以火星的公转周期更长;故B正确;
C、火星大气含氧量为0.15%,地球大气中的含氧量为21%,所以火星大气含氧量比地球低;故C正确;
D、火星大气中没有液态水,所以不存在雨雪天气;故D错误;
(2) t1~t2时段,着陆巡视器在减速过程中,所以其反方向的推力要大于其自身重力;
(3) 在t2~t4时段,着陆巡视器下降了100m,所以重力做功为:;
故答案为:(1)D;(2)推力大于重力;(3) 4.888×105 .
17.(2017·丽水)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如图),天舟一号的任务之一是将储箱内的推进剂(液态燃料和液态氧)分别输送给天宫二号。
(1)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后一起运动,若以天宫二号为参照物,天舟一号飞船是   的;
(2)液态氧可由气态氧经过   而形成(填物态变化名称);
(3)要完成本次推进剂补给任务,天舟一号储箱内的压强比天宫二号储箱内的压强   。
【答案】(1)静止
(2)液化
(3)大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2)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会对外界放热;(3)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压强用来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解答】(1)以天宫二号为参照物,天宫一号相对于天宫二号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天宫一号飞船是静止的;
(2)液态氧可由气态氧经过液化形成;
(3)天舟一号储箱内的压强比天宫二号储箱内的压强大,从而可以将推进剂补给给天宫二号。
故答案为:(1)静止;(2)液化;(3)大。
18.(2013·衢州)如图有一条平直的轨道ABC,其中AB段表面粗糙,BC段表面光滑,一辆电动小车在A位置由静止向右运动。小车静止时受到的支持力和    是一对平衡力。小车经过B点后将作    运动(不计空气阻力)。
【答案】重力;匀速直线
【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平衡力的辨别;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一对平衡力等大、方向、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当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答】
当小车静止时,处于平衡状态,因此,其重力与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小车经过B点后,因BC段表面光滑,所以小车不再受摩擦力的作用,小车靠惯性向前运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故答案为:重力;匀速直线。
三、实验探究题
19.(2020·衢州)小科骑自行车时发现,在不同的路面上,停止踩脚踏板,车都能继续运动一段距离。于是小科作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车运动的距离可能与路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猜想二:车运动的距离可能与车速有关。
为验证猜想,他用丝绸、棉布、小球、斜面和长木板进行模拟实验,如图所示。
(1)验证猜想一,应分别将丝绸、棉布铺在   (选填“斜面”“长木板”或“斜面和长木板”)上,并完成实验。
(2)请用所给的器材,设计一个验证猜想二的实验方案(要求简要叙述实验步骤和预期实验结果)。
(3)小科实验结束后反思,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那么可以通过比较起始速度相同的同一小球,在不同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或   来判断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答案】(1)长木板
(2)先后三次将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处静止释放,测量并记录小球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上运动距离。如果三次小球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上运动距离不同,说明小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距离与速度有关
(3)时间或小球速度改变的快慢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探究运动的距离和路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必须控制车的速度相同而改变接触面。控制车速相同的方法就是将小车放在斜面上同一高度滚下,如果斜面上铺上不同的材料,那么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肯定不同;
(2)探究运动的距离与车速有关时,必须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而改变车速。车速的大小可以通过改变小车在斜面上的高度来实现,而只要在水平面上铺上同种材料即可控制粗糙程度相同,据此设计实验步骤;
(3)当起始速度相同时,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那么小车运动的时间越长,即小车速度的变化越慢,则阻力对运动的影响越小。
【解答】(1)验证猜想一,应分别将丝绸、棉布铺在长木板上,并完成实验。
(2)验证猜想二的实验方案:先后三次将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处静止释放,测量并记录小球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上运动距离。
猜想二的预期实验结果:如果三次小球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上运动距离不同,说明小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距离与速度有关。
(3)小科实验结束后反思,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那么可以通过比较起始速度相同的同一小球,在不同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或时间或小球速度改变的快慢来判断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解答题
20.(2020·三门模拟)“区间测速”目前在全国大部分高速公路实行。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如图所示,监测点A、B相距30km,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的速度为100km/h,通过监测点B的速度为110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该路段最高限速120km/h。
(1)某驾驶员坐在这辆行驶的轿车中,他看到远处的监控装置正在向他靠近,这是以   为参照物得出的结果。
(2)通过计算说明,若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从监测点A运动到监测点B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并判断轿车是否超速?
【答案】(1)车或车内物体
(2)由图可知:轿车的行驶时间:t=12min=0.2h,则轿车的平均速度为v=s/t=150km/h>120km/h超速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1)如果物体是运动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如果物体是静止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
(2)首先根据计算出轿车在这段距离内的平均速度,然后与最高限速进行比较。
【解答】(1)某驾驶员坐在这辆行驶的轿车中,他看到远处的监控装置正在向他靠近,即监控装置相对于他坐的车或车内的物体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他是车或车内物体为参照物得出的结果。
(2)这段路程内轿车的行驶时间为:t=10:43-10:31=12min=0.2h;
轿车的平均速度为;
因此该轿车超速。
21.(2022七下·宁波期中)雷雨交加的夜里,小林同学先看到闪电后约
5s 听到雷声,请问:
(1)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2)小林距雷电产生的地方大约有多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 340m/s)
【答案】(1)因为光速大于声速,所以他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
(2)林雨距雷电产生的地方的距离 S=Vt=340m/s×5s=1700m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可知,当距离相同时,速度越大时间越短,可根据光和声音的传播速度解答。
(2)小林到雷电产生的地方的距离等于雷声传播的距离,根据s=vt计算即可。
【解答】(1)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因为光速大于声速,所以他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
(2)小林距雷电产生的地方的距离 s=vt=340m/s×5s=1700m。
22.弹簧测力计。
主要结构如图所示(左图为完整图示,右图为结构分解)。
(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   (弹性限度内,所受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前应先进行调零,使指针正对零刻度线,并注意弹簧测力计的   和   ,拉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②测力时需注意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被测力的作用线   ,指针不与弹簧测力计的外壳产生   。
③读数时,视线应   对刻度线。
【答案】(1)正比
(2)量程;分度值;一致;摩擦;正
【知识点】力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2)根据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解答。
【解答】(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弹性限度内,所受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前应先进行调零,使指针正对零刻度线,并注意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拉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②测力时需注意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被测力的作用线一致,指针不与弹簧测力计的外壳产生摩擦。
③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
23.(2023七上·诸暨期中)一辆汽车以某一速度正对山崖匀速行驶,司机在距山崖355m处鸣笛后2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求: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s1。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s2。
(3)汽车的速度v。
【答案】(1)由得,声音传播的距离:s声=v声t=340m/s×2s=680m。
(2)车走过的距离:s车=2s-s声=2×355m-680m=30m,
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s2=355m-30m=325m。
(3)汽车的速度:。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s=vt计算成声音传播的距离。
(2)先求出车走过的距离,再用司机距山崖的距离减去车走过的距离得出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
(3)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行驶的速度。
1 / 1专题二十四 运动与力---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中考专题突破
一、选择题
1.(2024·海曙模拟)高铁是我国“新四大发明”之一。在高速行驶的列车窗台上,放了一枚直立的硬币,在较长时间内,硬币始终直立(如图),体现了我国高铁具有极好的稳定性。在列车行驶中,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硬币相对于车窗是静止的
B.硬币相对于窗外的地面是运动的
C.在列车转弯和变速时,硬币更容易倒下或滚动
D.列车在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行驶时,硬币受到向前的力
2.(2024·余杭模拟)小宇在拖地时,拖把头沿图中v所示方向运动。则拖杆对拖把头压力的方向F1以及地面对拖把头摩擦力f1的方向正确的是(  )
A. B.
C. D.
3.(2020·台州)某同学步行的速度约为1.2米/秒,他从家步行到校门口所需的时间约10分钟,他家到校门口的路程约为(  )
A.12米 B.72米 C.720米 D.1200米
4.(2023·杭州模拟)如图是小平周末同家人出门在路上行驶时的两个画面,判断小平(甲车中)正在运动不能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路面 B.路旁的广告牌
C.驾驶车辆的爸爸 D.旁边经过的乙车辆
5.(2024九下·金华模拟)立定跳运是中考体育常考项目,主要由起跳、腾空和落地等技术动作组成,分解功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穿鞋底粗糙的运动鞋,增大地面对运动员的摩擦力
B.向后蹬地向前跳起,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腾空到最高点时,运动员重力势能最大,动能为零
D.从最高点到落地,运动员速度变大,是因为惯性变大起姚
6.(2022·南湖模拟)图像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甲,为1N的物体A在水平地面上受到一个水平力F的作用,它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若t=3s时,物体A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力为20N,则t=6s时作用在物体A上的水平力F大小为(  )
A.F=100N B.F=20N C.F<20N D.F>20N
7.(2023·杭州模拟)如图所示,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费俊龙等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接后,以飞船为参照物,核心舱是运动的
B.“太空会师”的画面是通过超声波传递过来的
C.航天员绕地球运行时,运动状态不断地在改变
D.费俊龙从地面进入空间站后质量变为零
8.(2022·温州模拟)垫排球是温州市体育中考的项目之一,下列对垫排球时涉及到的力学知识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手垫排球时,排球会发生形变;
B.排球离开手后,能继续向上运动,是因为排球具有惯性
C.排球上升过程中,受到的重力方向为竖直向下
D.排球上升到最高点时,处于平衡状态
9.(2023九下·庆元模拟)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将于2023年9月23日-10月8日举行,如图所示为亚运会的四个体育项目图标,有关这四项运动的分析正确的是
A.滑板运动员在空中仍能继续前行,是受到惯性的作用
B.足球运动员踢球时,球滚动,说明力能维持物体运动
C.皮划艇运动员对水的力和水对皮划艇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D.射箭运动员用力拉弓,弓弦弯了,主要体现了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10.(2023·余姚模拟)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惊艳了全世界,其中一个精彩片段是一个小男孩轻轻吹出一口气,蒲公英飞到了鸟巢的上空(如图》。舞动的蒲公英花朵其实是一根根长长的竹裘,联系相关物理知识,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表演者在加速舞动竹竿时,竹竿的惯性变大
B.竹竿由静止变为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竹竿受到力的作用一定由静止变运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D.竹竿不受力时静止,受力才能运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11.(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1.1 机械运动)甲、乙两车,从同一起点出发,沿平直公路行驶到相同终点。甲车在前二分之一时间里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二分之一时间里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前二分之一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二分之一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v1≠v2,则(  )
A.乙车先到达 B.甲车先到达
C.甲、乙同时到达 D.不能确定
12.(2018八上·宁波月考)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 s﹣t 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  )
A.v 甲=0.6 m/s,v 乙=0.4m/s B.经过 6s 两小车 一定相距 6.0m
C.经过 6s 两小车一定相距 4.8m D.经过 6s 两小车可能相距 2.4m
二、填空题
13.(2024·富阳模拟)如图甲所示,交警利用无人机对高速公路通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无人机上安装有摄像机,在飞行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摄像机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图乙是无人机上升到某高度后水平飞行的v——t图像,它在第20s时的速度为   m/s。
14.(2022·鹿城模拟)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落下帷幕,冬奥会上的一些体育项目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比如冰壶。冰壶被大家喻为冰上的”国际象棋”,它考验参与者的体能与脑力。技艺高超的冰壶队员,可以控制冰壶的位置和路线,进行精确的碰撞和定位。冰壶在光滑的冰面上可以走直线也可以走曲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发球手可以通过冰壶的旋转等控制其运动轨迹;二是运动员可以用冰刷刷冰面,以改变冰壶与冰面的摩擦力,进而调整方向。
(1)发球手用力推冰壶,冰壶由静止开始运动,说明   。
(2)选手不断擦冰的目的是   摩擦力。
15.(2023·秀洲模拟)健走是一种介于散步和竞走之间的运动方式,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最好的运动。
(1)如图甲是健走者手机记录的信息,配速8'20"是指每千米平均用时8分20秒,则该健走者通过的距离是   米;
(2)如乙图,健走时,若以右手为参照物,手机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16.(2021·温州)2021年5月,我国“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如图甲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图乙是其阶段Ⅲ着陆过程中的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1)火星大气密度是地球的1%,大气中氧气含量为0.15%且没有液态水,表面平均温度为-55℃,绕日公转周期为687天。下列关于火星的说法不合理的是___________。
A.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低 B.公转周期比地球长
C.大气中氧气含量比地球低 D.雨、雪天数比地球多
(2)图乙中t1~t2时段,着陆巡视器在竖直向上推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的速度减小,该过程中推力F与重力G的大小关系是   。(不计大气阻力)
(3)着陆巡视器在火星上总重为4888牛,其重力在t2~t4时段做功   焦。
17.(2017·丽水)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如图),天舟一号的任务之一是将储箱内的推进剂(液态燃料和液态氧)分别输送给天宫二号。
(1)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后一起运动,若以天宫二号为参照物,天舟一号飞船是   的;
(2)液态氧可由气态氧经过   而形成(填物态变化名称);
(3)要完成本次推进剂补给任务,天舟一号储箱内的压强比天宫二号储箱内的压强   。
18.(2013·衢州)如图有一条平直的轨道ABC,其中AB段表面粗糙,BC段表面光滑,一辆电动小车在A位置由静止向右运动。小车静止时受到的支持力和    是一对平衡力。小车经过B点后将作    运动(不计空气阻力)。
三、实验探究题
19.(2020·衢州)小科骑自行车时发现,在不同的路面上,停止踩脚踏板,车都能继续运动一段距离。于是小科作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车运动的距离可能与路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猜想二:车运动的距离可能与车速有关。
为验证猜想,他用丝绸、棉布、小球、斜面和长木板进行模拟实验,如图所示。
(1)验证猜想一,应分别将丝绸、棉布铺在   (选填“斜面”“长木板”或“斜面和长木板”)上,并完成实验。
(2)请用所给的器材,设计一个验证猜想二的实验方案(要求简要叙述实验步骤和预期实验结果)。
(3)小科实验结束后反思,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那么可以通过比较起始速度相同的同一小球,在不同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或   来判断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解答题
20.(2020·三门模拟)“区间测速”目前在全国大部分高速公路实行。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如图所示,监测点A、B相距30km,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的速度为100km/h,通过监测点B的速度为110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该路段最高限速120km/h。
(1)某驾驶员坐在这辆行驶的轿车中,他看到远处的监控装置正在向他靠近,这是以   为参照物得出的结果。
(2)通过计算说明,若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从监测点A运动到监测点B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并判断轿车是否超速?
21.(2022七下·宁波期中)雷雨交加的夜里,小林同学先看到闪电后约
5s 听到雷声,请问:
(1)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2)小林距雷电产生的地方大约有多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 340m/s)
22.弹簧测力计。
主要结构如图所示(左图为完整图示,右图为结构分解)。
(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   (弹性限度内,所受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前应先进行调零,使指针正对零刻度线,并注意弹簧测力计的   和   ,拉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②测力时需注意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被测力的作用线   ,指针不与弹簧测力计的外壳产生   。
③读数时,视线应   对刻度线。
23.(2023七上·诸暨期中)一辆汽车以某一速度正对山崖匀速行驶,司机在距山崖355m处鸣笛后2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求: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s1。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s2。
(3)汽车的速度v。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1)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是运动,位置不变是静止的;
(2)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3)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解答】AB.硬币相对于车窗位置不变,是静止的,相对于窗外的地面位置改变,是运动的,故A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在列车转弯和变速时,硬币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此时更容易倒下或滚动,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列车在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行驶时,硬币与窗台之间没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因而不受摩擦力,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答案】A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解析】【分析】对拖把头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力的三要素,然后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拖把头对地面的压力作用在地面上,方向竖直向下;它受到的摩擦力水平向左,作用在拖把头上, 如下图所示: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3.【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公式s=vt计算从家到校门口的距离。
【解答】该同学从家到校门口的路程约为:s=vt=1.2m/s×(60s×10)=720m,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4.【答案】C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机械运动是指空间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判断物体是否发生运动应先选择参照物,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空间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解答】A. 甲车行驶的过程中相对与路面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以路面作为参照物,甲车在运动,A不符合题意
B. 对比两图可以看出甲车相对于广告牌的空间位置发生变化,说明以广告牌作为参照物,甲车在运动,B不符合题意
C. 驾驶车辆的爸爸会随着甲车一起运动,甲车相对于爸爸的空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说明以驾驶车辆的爸爸为参照物,甲车没有在运动,C符合题意
D. 通过对比两图可以看出,甲车相对于乙车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以乙车作为参照物,甲车在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A
【知识点】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A.怎地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B.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判断;
C.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D.根据惯性大小的影响因素判断。
【解答】A.穿鞋底粗糙的运动鞋,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地面对运动员的摩擦力,故A正确;
B.向后蹬地向前跳起,说明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B错误;
C.腾空到最高点时,质量不变,高度最大,则运动员重力势能最大;此时水平方向上速度不为零,因此运动员动能不为零,故C错误;
D.从最高点到落地,运动员的质量不变,则它的惯性大小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6.【答案】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与运动的关系;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乙图找到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段,根据平衡力的知识计算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再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确定t=6s时受到的摩擦力,最后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确定拉力和摩擦力大小关系即可。
【解答】当t=3s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A与水平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20N,则此时水平力F大小为20N。当t=6s时,物体做加速运动,水平力F大于物体A与水平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即F>20N。故选D。
7.【答案】C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电磁波;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1)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判断;
(2)根据电磁波的应用判断;
(3)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静止变运动,运动变静止,速度大小改变或运动方向改变;
(4)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解答】A.对接后,以飞船为参照物.核心舱的位置保持不变,因此是静止的,故A错误;
B.“太空会师”的画面是通过电磁波传递过来的,故B错误;
C.航天员绕地球运行时,速度和方向不断改变,即运动状态不断地在改变,故C正确;
D.费俊龙从地面进入空间站后,虽然位置发生改变,但是质量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D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惯性;平衡状态的判断;重力及其方向
【解析】【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是:(1)使物体发生形变,(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所有物体都有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 原有的运动状态的性质。
3、重力的方向竖着向下。
4、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此时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或不受力。平衡力是: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解答】A、手垫排球时,手对排球有力的作用,使排球发生形变,A正确;
B、由于惯性,排球离开手后,要保持向上运动的状态,所以排球会继续向上运动,B正确;
C、重力的方向竖着向下,C正确;
D、排球上升到最高点时,只受重力作用,不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D不正确;
故答案为:D
9.【答案】D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惯性;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解析】【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有:第一,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第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指物体维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解答】A. 滑板运动员在空中仍能继续前行,是因为运动员具有惯性,没有受到惯性的作用,这种说法,A错误;
B. 足球运动员踢球时,球滚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B错误;
C. 皮划艇运动员对水的力和水对皮划艇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错误;
D. 射箭运动员用力拉弓,弓弦弯了,主要体现了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D正确;
故答案为:D.
10.【答案】B
【知识点】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4)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判断;
(3)惯性是一种性质,不是力的作用。
【解答】A.表演者在加速舞动竹竿时,竹竿的质量保持不变,则惯性大小不变,故A错误;
B.竹竿由静止变为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B正确;
C.竹竿受到力的作用一定由静止变运动,物体在运动过程具有惯性,故C错误;
D.竹竿不受力时静止,受力时由静止变化运动,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B
【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将两A、B两地间的距离看成1,再设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1,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2,分别列出t1和t2的表达式,最后作差比较它们的大小即得。【解答】将A、B两地间的距离看成1,设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1,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2,
因为甲车在前一半时间里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时间里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
则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
因为乙车在前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
则: <0,
即t1<t2;
所以甲车先到达。
故选B。
12.【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在s-t图像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从图像上任取一个点找到对应的时间和路程,根据公式计算速度即可;
(2)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小车要么做追及运动,要么做相对运动,根据这两种情况计算6s后两车的距离即可。
【解答】A.通过图像可知,甲6s内前进3.6m,那么它的速度:;乙在12s内前进2.4m,那么它的速度:,故A错误;
当甲、乙两车做追及运动时,经过6s两车相距:;当两车做相对运动时,经过6s两车相距:;因此运动的种类不确定,两车之间的距离就不确定,故B、C错误,而D正确。
故选D。
13.【答案】运动;10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物体与参照物是否有位置变化判定其运动情况;分析图乙可知,在10-30s内,无人机的做匀速直线运动,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无人机上安装有摄像机,在飞行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地面与无人机上的摄像机之间有位置的变化,则摄像机是运动的;分析图乙可知,在10-30s内,无人机的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为10m/s,则在第20s时的速度为10m/s。
14.【答案】(1)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减小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解析】【分析】(1)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静止变运动,运动变静止,速度大小改变或运动方向改变;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接触面;注入润滑油;变滑动为滚动,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发球手用力推冰壶,冰壶由静止开始运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选手不断擦冰的目的是使冰面熔化形成一层水膜,进而减小摩擦力。
15.【答案】(1)3500
(2)静止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计算出速度,再根据s=vt计算通过的距离;
(2)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那么它是运动的;否则,它就是静止的。
【解答】(1)健步走的速度:;
健步走的时间t=29min10s=1750s;
则健步者通过的距离:s'=vt’=2m/s×1750s=3500m。
(2)如乙图,健走时,若以右手为参照物,手机的位置保持不变,是静止的。
16.【答案】(1)D
(2)推力大于重力
(3)4.888×105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太阳系的组成
【解析】【分析】火星是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水星的第二小的行星,为太阳系里四颗类地行星之一。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力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解答】(1)A、火星表面的平均温度是-55℃,地球的平均温度20℃左右,故A正确;
B、火星的公转周期是687天,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天,所以火星的公转周期更长;故B正确;
C、火星大气含氧量为0.15%,地球大气中的含氧量为21%,所以火星大气含氧量比地球低;故C正确;
D、火星大气中没有液态水,所以不存在雨雪天气;故D错误;
(2) t1~t2时段,着陆巡视器在减速过程中,所以其反方向的推力要大于其自身重力;
(3) 在t2~t4时段,着陆巡视器下降了100m,所以重力做功为:;
故答案为:(1)D;(2)推力大于重力;(3) 4.888×105 .
17.【答案】(1)静止
(2)液化
(3)大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2)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会对外界放热;(3)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压强用来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解答】(1)以天宫二号为参照物,天宫一号相对于天宫二号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天宫一号飞船是静止的;
(2)液态氧可由气态氧经过液化形成;
(3)天舟一号储箱内的压强比天宫二号储箱内的压强大,从而可以将推进剂补给给天宫二号。
故答案为:(1)静止;(2)液化;(3)大。
18.【答案】重力;匀速直线
【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平衡力的辨别;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一对平衡力等大、方向、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当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答】
当小车静止时,处于平衡状态,因此,其重力与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小车经过B点后,因BC段表面光滑,所以小车不再受摩擦力的作用,小车靠惯性向前运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故答案为:重力;匀速直线。
19.【答案】(1)长木板
(2)先后三次将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处静止释放,测量并记录小球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上运动距离。如果三次小球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上运动距离不同,说明小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距离与速度有关
(3)时间或小球速度改变的快慢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探究运动的距离和路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必须控制车的速度相同而改变接触面。控制车速相同的方法就是将小车放在斜面上同一高度滚下,如果斜面上铺上不同的材料,那么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肯定不同;
(2)探究运动的距离与车速有关时,必须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而改变车速。车速的大小可以通过改变小车在斜面上的高度来实现,而只要在水平面上铺上同种材料即可控制粗糙程度相同,据此设计实验步骤;
(3)当起始速度相同时,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那么小车运动的时间越长,即小车速度的变化越慢,则阻力对运动的影响越小。
【解答】(1)验证猜想一,应分别将丝绸、棉布铺在长木板上,并完成实验。
(2)验证猜想二的实验方案:先后三次将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处静止释放,测量并记录小球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上运动距离。
猜想二的预期实验结果:如果三次小球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上运动距离不同,说明小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距离与速度有关。
(3)小科实验结束后反思,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那么可以通过比较起始速度相同的同一小球,在不同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或时间或小球速度改变的快慢来判断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0.【答案】(1)车或车内物体
(2)由图可知:轿车的行驶时间:t=12min=0.2h,则轿车的平均速度为v=s/t=150km/h>120km/h超速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1)如果物体是运动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如果物体是静止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
(2)首先根据计算出轿车在这段距离内的平均速度,然后与最高限速进行比较。
【解答】(1)某驾驶员坐在这辆行驶的轿车中,他看到远处的监控装置正在向他靠近,即监控装置相对于他坐的车或车内的物体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他是车或车内物体为参照物得出的结果。
(2)这段路程内轿车的行驶时间为:t=10:43-10:31=12min=0.2h;
轿车的平均速度为;
因此该轿车超速。
21.【答案】(1)因为光速大于声速,所以他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
(2)林雨距雷电产生的地方的距离 S=Vt=340m/s×5s=1700m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可知,当距离相同时,速度越大时间越短,可根据光和声音的传播速度解答。
(2)小林到雷电产生的地方的距离等于雷声传播的距离,根据s=vt计算即可。
【解答】(1)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因为光速大于声速,所以他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
(2)小林距雷电产生的地方的距离 s=vt=340m/s×5s=1700m。
22.【答案】(1)正比
(2)量程;分度值;一致;摩擦;正
【知识点】力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2)根据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解答。
【解答】(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弹性限度内,所受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前应先进行调零,使指针正对零刻度线,并注意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拉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②测力时需注意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被测力的作用线一致,指针不与弹簧测力计的外壳产生摩擦。
③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
23.【答案】(1)由得,声音传播的距离:s声=v声t=340m/s×2s=680m。
(2)车走过的距离:s车=2s-s声=2×355m-680m=30m,
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s2=355m-30m=325m。
(3)汽车的速度:。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s=vt计算成声音传播的距离。
(2)先求出车走过的距离,再用司机距山崖的距离减去车走过的距离得出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
(3)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行驶的速度。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