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高三政治模拟交流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供销社曾经火遍大江南北,影响着无数人的日常生活。而今,在建设国内外双循环的新格局下,它的恢复重建对于畅通城乡之间产品的供应,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联动,推动乡村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全国大市场起着重要作用。可见,国家恢复重建供销社( )①是为了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增强对流通领域的控制力②旨在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国民经济的循环③意在创新居民的消费方式,提高居民的消费质量和水平④有利于优化改善乡村的营商环境,激发乡村市场的活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党的二十大首次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升为国家战略人才,党和国家将站在战略需要的高度精心谋划和大力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 )①构建以政府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②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③完善激励劳动者学习技术、练就本领、提高技能的体制机制④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总体赤字率控制在3%以内,政府负债率控制在50%左右。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教育科技、生态环保、基本民生等重点领域得到有力保障。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制度性安排与阶段性措施相结合,疫情发生后减税降费力度进一步加大,成为应对冲击的关键举措。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扩大社会总需求②我国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全力支持助企纾困③政府负债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国际收支基本平衡④国家宏观调控有力有效,促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丘比特经济模型”是基于“影响力一粉丝一付费用户”这一“影响力经济”变现路径推演出来的“五因子”模型。如图所示,V代表商业价值,C代表成本,丘比特率δ代表以下五个变量的函数:γ=初见(从成本到影响力的转化变量)指数、α=暗恋(从影响力到粉丝的转化变量)指数、β=表白(从粉丝到付费用户的转化变量)指数、ARPU=单位时间(频次)平均用户收入和T=时间(频次)。下列对该模型解读正确的是( )①当δ>1时,企业可能面临入不敷出的境况②一般来说,企业的盈利能力与δ的大小成反比③付出一定成本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有助于提高δ值④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一个因子加大投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23年全国人大修订的立法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入听取基层群众和有关方面对法律草案和立法工作的意见。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常委会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入听取基层群众和有关方面对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草案的意见。上述规定意在( )①厘清中央和地方立法权边界,维护国家法治统一②保障公民立法权,提升我国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③完善立法的体制机制,推进民主立法、科学立法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夯实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3年3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勇于自我革命,一刻不停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始终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保证。”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①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升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②利于更新党内政治生活气象,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③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履行维护国家稳定职能的具体体现④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旨在完善党的领导推进依法执政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本次峰会是建交31年来六国元首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秉持“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合作理念,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一合作理念( )①是中国同中亚五国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密码②彰显中国同中亚五国基于共同根本利益的新活力③持续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注入强基固本新能量④是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得以行稳致远的政治保障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国潮+音乐”会有多少想象力?《中国潮音》立足平台优势,深入探索当代潮流音乐的文脉传承,唤起人们对历史和经典的记忆。让人油然而生“此生无悔入华夏”的民族自豪感。音乐的传承与演进,正是因为有了宝贵的精神力量代代相传,并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叙事中,才成为中国潮、中国魂。《中国潮音》能够赢得观众喜爱得益于( )①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②彰显传统文化自信,使其成为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③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特色,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④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2023年春节期间,比利时举办了“中国春节游园庙会”活动,通过移动数字展台展映了《想北京》《浦江两岸尽朝晖》《上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等城市形象片,引导当地民众“云游”中国,聆听人文故事,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经济社会的蓬勃生机。这表明数字技术是( )①讲好中国故事、激发共鸣的有力载体 ②推动中外文化沟通、共享的重要手段③推进中华文化内涵创新的重要源泉 ④促进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强劲动力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0.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我国传统艺术名瓷之一的薄胎瓷的制作从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绘画、烧制,须经四十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烧成。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制作人为了进入平静的状态,会选择在深夜创作。随着坯子的杯壁越来越薄,匠人也进入“忘我”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东西②只有经过反复修琢的量变才能实现粗胚到成品质的飞跃③成品在形成之前就已经在制作人头脑中作为观念存在了④人们达到忘我状态,就可以摆脱客观条件对制作的影响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扩大内需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扩大内需战略的重点任务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分配差距较大、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不高等堵点难点问题。材料反映的辩证法道理有(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分离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③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④事物都有利弊两个方面,要树立全面的观点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2.“平民院士”、我国著名航天飞行力学专家余梦伦老人当过最大的“官”是组长。如今87岁的他仍每天上班,还在做计算、搞编程。回首航天生涯,老人家坦言,干了一辈子航天,最喜欢的还是一门心思设计弹道。这启示我们( )①奋斗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奋斗本身就是种幸福②在正确的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③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④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积极为集体和社会作贡献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卓越工程师”被置于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位置。材料二 客观来看,要实现打造新时代全球人才集聚高地的宏伟目标,中国依然面临着人才平台、人才政策、人才服务等多方面短板。在传统发展模式下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体制机制不能满足推动原始性创新、对标世界一流的要求,部分领域亟待出台突破性和创新性政策和进行改革;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精尖人才数量偏少,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的数量、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具有显著差距;产业骨干适用人才供给不足,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与使用相脱节,科技发展还存在“卡脖子”问题等。(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4分)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实现打造新时代全球人才集聚高地的宏伟目标。(10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其中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放在首位,强调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一个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之所以失败,其原因之一就是脱离了人民群众,失去了最根本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处处彰显着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是使中国改天换地的根本力量。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至上”。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继长江保护法实施后,我国第二部流域法律-黄河保护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有法可依。材料一 黄河保护法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针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在流域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措施,有效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针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充分问题,规定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和清洁低碳能源,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优化调整。材料二 法律明确,要推动黄河文化体系建设,提高黄河文化影响力。组织指导黄河文化资源调查和认定,对文物古迹、古籍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建档,建立黄河文化资源基础数据库,推动黄河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加强黄河流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文物和遗迹保护,建设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挖掘黄河红色文化;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统筹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资源,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系统展示黄河文化。(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黄河保护法如何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2分)(2)黄河文化体系建设有助于提高黄河文化影响力,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0分)(3)请就更好地保护黄河撰写两条公益宣传广告语。要求紧扣主题,朗朗上口,每条在20字以内。(4分)参考答案:非选择题:1-5:CDCDD 6-10:ABDAC 11-12:BB13.(1)2020年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规模总量位居全球前列,但从占劳动力比重来看,仍有较大增长空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4分)(2)①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为引领,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强国战略支撑体系和人才工作体系。(2分)②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持续营造尊重工程技术人才的社会氛围。(3分)③瞄准人才吸引、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发展关键环节,促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拓展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3分)④创新顶尖人才引进、青年人才支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思路,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吸引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2分)14.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人民选择了党,党必须坚持人民至上。(3分)②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发展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才能更好地贯彻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思想。(从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角度回答也可得分)(3分)③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坚持人民至上,才能更好地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从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回答也可得分)(3分)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至上,才能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3分)15.(1)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黄河保护法统筹兼顾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两个方面。(4分)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黄河保护法针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发展不充分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应制度措施。(4分)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黄河保护法围绕水沙关系调节,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4分)(2)①开展黄河文化资源调查和认定,整合黄河文化资源,延续黄河文化历史根脉,助力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分)②加强黄河流域文化遗址保护,传承弘扬黄河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助力黄河文化的传播与创新,更好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3分)③推动黄河文化与新技术融合,促进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提高黄河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4分)(3)①打造生态黄河,造福子孙后代。②爱护黄河母亲,共建美丽中国。③一条大河惠两岸,生态治理是关键。④建设黄河经济带,共圆美丽中国梦。(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满分)试卷第2页,共2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