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课件(共23张PPT)-2024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课件(共23张PPT)-2024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高三时政热点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一)什么是“百千万工程”
1.时政背景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简称。
百县:广东全省122个县(市、区)
千镇:广东全省1609个乡镇(街道)
万村:广东全省2.65万个行政村(社区)
2022年12月8日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2.功能定位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的优势塑造工程、结构调整工程、动力增强工程、价值实现工程,是省委“1310”具体部署的“十大新突破”之一。
(二)为什么要实施“百千万工程”
必要性:
1.是省委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眼全省工作大局和长远发展、破解城乡区城协调发展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2.是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畅通经济循环的战略举措;
3.是惠民富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内在要;
4.是整体提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迫切需要;
重要性:参考下张PPT中的题目
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统筹抓好产业兴县、强县富民、县城带动,让县城进一步强起来、富起来、旺起来,在不同赛道上争先进位。
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充分发挥乡镇连接城市与农村的节点和纽带作用,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大城乡区域统筹力度,促进发展空间集约利用、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覆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三)怎么样实施“百千万工程”
《经济与社会》的结合角度二:以某地为例,考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路径。
答题语言供参考
1.(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培育主导产业,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
2.(政策)政府要积极履行经济职能,优化政策组合,壮大县域产业集群
3.(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4.(城乡)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5.(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宽经济发展空间,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
高三时政热点
热点材料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极大拓展了人类认知的广度、深度、精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也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变量。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热点材料
“蛟龙”深潜、“嫦娥”揽月、“羲和”探日,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发挥积极作用,C919 大型客机交付用户,中国空间站、载人航天创造多个“首次”……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中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 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专题背景
广东“1310”部署
③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
(1)广东科技创新现状如何
广东具备坚实的产业科技创新基础和创新优势,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等全面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相继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密集落地,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积厚成势。
专题背景
广东“1310”部署
③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要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学习贯彻省委全会精神,就要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全面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谱写广东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2)“它”很重要
专题背景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面对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形势,我们必须紧紧扭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牛鼻子,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广东“1310”部署
③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
(2)“它”很重要
专题背景
广东“1310”部署
③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肩负重要使命和重大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5次亲临广东,对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谆谆指引。
总书记强调,广东要做创新驱动排头兵;
总书记要求,广东要“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3)广东使命与责任
专题背景
广东“1310”部署
③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
要围绕产业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要大力支持开展面向产业的应用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问题;优化攻关路径,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政产学研高效联动、军民深度融合,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催生出更多“靶向”创新成果;做强攻关平台,携手港澳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强化鹏城国家实验室、广州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构建产业所需的强大创新体系。
(4)如何实现“它”
专题背景
广东“1310”部署
③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
要发挥市场优势牵引科技成果转化。依托完整产业体系和强大市场需求,汇聚全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完善科技金融、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打造科研和成果转化一体化平台,全方位促进成果转化。推动技术应用迭代,把市场作为最有效的孵化器,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在应用中迭代。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要强化产业科技创新的教育人才支撑。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机遇,广纳天下英才为我所用。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发挥高校主阵地作用,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高水平学科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树立大人才观,吸纳各方人才、筑牢人才底座,完善多主体人才聚合使用模式。
(4)如何实现“它”
专题背景
广东“1310”部署
③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
(5)2024政府工作报告这样说
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
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
完善国家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发挥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
专题背景
广东“1310”部署
③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
(5)2024政府工作报告这样说
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
加强健康、养老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
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揭榜挂帅”机制。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举措。广泛开展科学普及。
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
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教材落点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坚定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随着科技创新的浪潮席卷全球,在全球科技创新的建设与竞争中,高新企业勇于吸纳最新科技的竞赛,政府营造创新环境、提供创新政策服务的竞技场。
2、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中国梦。机遇千载难逢,要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不负时代的要求、历史的期待。广大青年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教材落点
必修2《经济与社会》
【原因】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2.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3.人才是创新最关键的因素。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4.教育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5.创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6.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要求。
7.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是建设创新引领、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
8.是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提升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的内在要求。
9.创新是企业形成自己竞争优势的内在要求。
教材落点
必修2《经济与社会》
【举措】
1.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
3.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
4.政府要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积极履行政府经济职能。
5.通过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等,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
6.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标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
7.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背景/时政信息点 切角 教材落点
国家/政府
市场
企业
必修2《经济与社会》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举措。
政府的经济职能
有效的政府治理/有为政府
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型工业化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产业融合发展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 完善国家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发挥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开放理念
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揭榜挂帅”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
调动各种所有制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推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 加强健康、养老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以市场为导向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
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
教材落点
必修4《哲学与生活》
【相关原理】
1.联系观,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方法。
2.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3.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发展观:发展的实质,质量互变规律。
6.意识的作用、社会意识的作用、价值观的作用
7.辩证否定:辩证否定的实质
背景/时政信息点 教材落点
必修4《哲学与生活》
教育、科技、人才是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
整体与部分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我们必须紧紧扭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牛鼻子。
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整体与部分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
意识、社会意识、价值观、辩证否定
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揭榜挂帅”机制。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质量互变规律
发展的实质
主要矛盾
整体与部分
系统优化方法
教材落点
选必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1、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国家之间的合作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
2、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国家间的不同利益则是国家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3、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