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统编版(2019))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统编版(2019))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掌握现代移民的形成和多元文化特征。
20世纪以来
移民: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活动的总称。移民不一定伴有国籍转变,包括短期人口迁徙和国籍转变等。
难民
劳力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文化交融、认同
1.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巩固练习
2.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3.1851年2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巴瑟斯特发现金矿;8月,又在距墨尔本不到100英里的巴拉腊特和本迪戈发现了金矿。澳大利亚于是掀起了淘金热潮,世界各地的淘金者潮水般涌来。这一现象( )
A.说明世界市场首次实现跨洋资源整合
B.证明全球自由贸易网络正在迅速形成
C.有利于面临资本困境的欧洲得到补充
D.吸引了大量黑人奴隶前往实现发财梦
回顾·殖民扩张的三个阶段
早期殖民扩张
(15-18世纪)
主要国家:西、葡、荷、英、法等
目的:掠夺财富、积累原始资本
方式:公开殖民抢掠、种族灭绝、三角贸易、垄断商路
影响: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径,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巨额资本。(基本形成)
中期殖民扩张
(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
主要国家:英俄法美等
目的: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
方式:炮舰政策、强签条约、商品倾销、掠夺原料
影响:推动欧洲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促进亚非拉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初步形成)
后期殖民扩张 (19世纪后期-20世纪末)
主要国家:英、法、美、德、俄、日等
目的:对外资本输出
方式: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世界
影响: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概括近现代全球人口迁移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一)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
1.背景
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加强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一)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
2.阶段与路线
阶段 出发地 目的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20世纪 90年代
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
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
亚洲、非洲劳动力
中东产油国
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
东欧
西欧、北美
由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向发达国家(或地区)流动
趋势一: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二)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变化
1.原因:经济全球化也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来自拉美和亚洲的移民逐渐成为主流,使人口的民族构成正逐渐发生转变。亚洲人集中在一些主要的大城市,如旧金山、洛杉矶等城市的唐人街规模都很大。作为少数民族的移民初期在一些较低层次的细分市场上找到生存环境……后来,亚裔移民凭借勤奋努力和聪明才智在各个行业和领域涌现出大批的优秀顶尖人才,如以李政道、丁肇中等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代表的科技精英。
思考:美国的人口迁移发生什么变化?
2.表现
(1)劳工迁移(体力劳动为主):20世纪50—70年代
(2)“知识精英”迁移
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趋势二:
任务:围绕迁入地、迁出地和世界范围,从经济与文化角度分析人口迁徙的正负效应。
对迁入地: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多元化文化的发展;但出现文化认同、文化冲突等问题。
对迁出地:人才流失严重; 传播本民族传统文化等;
对世界:(积极)促进人类交往和联系;
(消极)导致贫富分化加剧……
当儿时的黄颐铭在学校餐厅里打开传统中式午餐时,所有人都拒绝和他同桌吃饭,第二天他得意地带著午餐来到餐厅,却被一个黑人小孩推到后面,还被辱骂“Chink!”(中国佬)
——黄颐铭《初来乍到:回忆录》
据统计,英国仅1958年到1963年间获得博士学位的物理学家中,就有37%在国外,而主要是在美国工作。基于这种情况,有英国学者把人才的流失称为英国国际收支中最大的一项逆差。
——《发达国家技术移民政策》
人口迁徙会带来哪些影响?
绿卡,即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是一种给外国公民的永久居留许可证。持有绿卡意味着持卡人拥有在签发国的永久居留权,同时,持有绿卡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免去入境签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2004年起给在国内的符合申请资格的外国人士签发永久居留权证明,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俗称中国绿卡。
中国绿卡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一)难民困境
1.难民概念:
截至2017年底,全球共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是叙利亚,其境外流徙的难民高达630万人,其次是阿富汗、南苏丹、缅甸等。
——联合国难民署《2017年全球趋势报告》
含义:因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的人。
2、原因:
(1)战争和地区冲突;
(2)宗教或部族矛盾;
(3)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一)难民困境
3.难民来源:20世纪后,难民问题突出
(1)二战前: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
30年代希特勒迫害、驱赶犹太人。在二战之前和期间共屠杀了近600万犹太人
德军将犹太人赶出防空洞
何凤山,湖南益阳人,生于1901年,1932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35年出任外交官,1937年被派往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工作,1938-1940年担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1940年5月离开维也纳回国,后在美国加州定居,1997年9月28日去世,享年96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大肆迫害犹太人,慑于纳粹的淫威,欧洲多国拒收犹太难民。何凤山挺身而出,为犹太难民签发前往中国的签证,使许多面临死亡威胁的犹太人绝处逢生,何凤山发放的签证因此被称为“生命签证”。从1938年6月到10月,仅以找到的签证号码推算,他就发放了1900多份签证。1938年11月纳粹对犹太人实施大屠杀后,何凤山为更多的犹太人发放了签证,使数千犹太难民逃脱了纳粹的屠杀。他们中很多人辗转来到上海,在中国找到了避难地。
对犹太难民的救助
何凤山救助犹太难民的事迹长期未载于史册,1998年由上海犹太研究中心提供线索,经美国“生命签证”组织查找相关人士和资料后才得以确认。
2001年1月23日,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举行隆重仪式,授予何凤山“国际义人”荣誉称号。何凤山的儿子和女儿代父亲接受了荣誉证书和证章。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一)难民困境
3.难民来源:20世纪后,难民问题突出
(1)二战前: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
(2)二战后: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世界难民总数6850万
——整理自联合国难民署2018年6月19日报告
叙利亚、阿富汗
南苏丹
缅甸
◎叙利亚3岁男童偷渡溺亡
《手—乌干达的旱灾》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二)难民救助
1.原因: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处境十分艰难。
2.救助方式
1950
1951
1966
2000
成立“联合国难民署”
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决定设立
“世界难民日”
(1)成立机构:
(2)立法:
(3)成立纪念日: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
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占60.14%,苏格兰人占8.1%,
爱尔兰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3.1%,
法国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
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
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
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
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
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
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
——摘编自余志森主编《美国多元文化研究》
1、典型的移民国家——美国
总体趋势:由欧洲移民居多,发展到以亚洲、拉丁美洲移民居多。
①美国建国初期,移民主要来自英国,土著遭到驱赶和屠杀。
②20世纪初,移民主要来自欧洲,部分华工被迫来到美国。
③20世纪中后期,来自欧洲的移民减少,来自拉美的移民超过欧洲,亚洲移民数量增多。
④20世纪末,移民以拉美和亚洲移民为主。
(1)美国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的变化:
(2)美国文化特点
美国号称“大熔炉”,不论原属于何种民族的移民到了这里,就成了新的“美国人”的一部分。他们在保留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同时,认同美社会的基本制度和核心价值观。所有后来的移民都有一个“美国化”的过程,也就是向先来的主流欧洲白人同化。
——资中筠:《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
③文化多元化传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种族歧视)
“大拼盘”:文化并存、多元性
“大熔炉”:相互交融、一体性
①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
②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
2、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新加坡
佛牙寺龙华院
(佛教)
马里安曼兴都庙
(印度教)
詹美回教堂
(伊斯兰教)
新加坡牛车水(唐人街)
三种宗教相处和谐,安然无虞。
实行“双语”教育
保护各族群的特色文化,和谐互融;
为促进民族和谐,增强不同族群之间的交往互信,避免单一族群聚族而居,1989年新加坡政府颁布实施族群按比例居住政策,拆毁原来旧居民点,打破族群聚居,规定族群在各个组屋区内的比例,以抽签方式按比例分配住房。比如,华族比例不得高于84%,马来族比例不得高于22%,印度及其他族群不得高于12%,[7]无论购买抑或租赁组屋都要遵守这项政策,尽可能避免族群的局部性再聚居,着力实现社区族群比例“平衡”和各族裔之间的混居、杂居。
——新加坡推动各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实行“组屋”政策,同一族群不能聚居,保证邻居为不同族群
1、20世纪晚期,大量菲律宾妇女走出家门和国门,到世界各地专门做家庭佣人、保姆,“菲佣”甚至成为菲律宾的一张国家名片。这种“菲佣现象”反映了全球化下( )
A.区域分工的不断发展    B.移民浪潮的再次涌现
C.科技资本的疯狂扩张 D.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随堂演练
2、1997年12月,塞缪尔·亨廷顿曾指出:当今东亚社会,正在发展……越来越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并拒绝那些由西方“强加”给他们的文化价值。作者意在说明( )
A.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
B.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一体化
C.东亚社会引领世界发展
D.两极对峙格局下东西方对抗趋缓
随堂演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