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北宋与辽、西夏并立”主题中提出以下要求。
1.课程内容
(1)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3)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2.活动建议
(1)借助地图、年代尺让学生自主梳理政权交替的线索,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引导从史料中提炼信息,做出概括:北宋与辽、西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交融的具体表现,理解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创造的。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课标解读
(一)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教学目标的陈述
依据包括:课标、单元教学目标(教师用书)、教学内容及学情
依据一:《课程标准》。
第一,联系相关内容。
本课内容相符的课标有3条2-2-1“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2-2-2“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2-2-3“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第二,确定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知识名词和行为动词。该条课标中知识名词有:王朝、重要人物和事件、重要影响、版图。行为动词包括列出、列举、评析、知道、认识。
第三,分解知识。
将能够分解的知识名词和行为动词分解。“王朝”“版图”主要是宋、辽、夏政权的建立情况及其疆域;“重要人物和事件”,人物和事件都不是截然分开的,这个要点中,以“事件”为核心,人物有宋真宗和寇准等。“人物和事件带来的重要影响”可从“澶渊之盟”对辽、北宋及中华民族发展产生的影响及“民族融合”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描绘农牧文化交融情况,理解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创造的。“列出”分解为北宋、辽、夏的建立时间和顺序;“列举”分解为举例再现----民族融合的具体事实;“评析”分解为评价、分析“澶渊之盟”。“知道、认识”分解为找出、指出、了解。
依据二:从单元目标看。本课《北宋与辽、西夏并立》课题的题眼是“并立”。着重描述了北宋辽夏几个政权之间的和战,这一过程也伴随着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凸显这一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大脉络中的地位。同时也为后面内容的展开预设了时代背景。
依据三:学情及教学内容。以生为本,体现课程的人文性,综合上述依据,我们可以陈述教学目标。
(二)陈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遵循的原则: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应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目标必须清晰呈现学习结果,包括具体知识、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观察的行为);教学目标必须有一条主目标;教学目标必须从整体上体现三维目标,不可割裂。
知识与技能:知道辽、北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了解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尝试进行评价,提高客观认识、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从旧知识(宋辽和战)向新知识(宋夏和战)的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填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通过材料分析和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民族间的战与和是农牧文明交融的途径之一,体会农牧文化的融合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意义。
(三)教学中需注意的地方
1.以人为本,历史课的活力灵魂重在价值引领。“北宋与辽、西夏并立”这一目重点讲述了当时农牧民族之间的和战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如采用平铺直叙的讲述法介绍各政权概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课在设计上可通过一些具体的故事、事例让学生感受该时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注重对学生情感上的熏陶。这样处理最大的优点便是学生带着感性认识去学习,更形象生动,效果也更好。比如,讲到澶渊之盟必会提到寇准,涌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位面对外敌,保家卫国的英雄豪杰形象,而对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大加谴责。
2.历史学科最基本的法则:“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求真求实”,让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思考。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充分的利用历史学中最基本的法则,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辩证地看待历史事实。如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使学生突破了狭隘的民族观,能站在历史的角度统揽全局。
三、重难点突破
1、重点:北宋与辽、西夏政权并立的史实;农牧文化的交融。
突破方案: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也了解与尝试过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如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又加之北宋这段历史学生有所了解,根据以上的分析,(1)对“北宋与辽、西夏政权并立的史实”可借助地图、年代尺让学生自主梳理政权交替的线索。(2)“农牧文化的交融”则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引导从史料中提炼信息,做出概括。教师着重强调既然是交融,宋元时期汉族与辽、西夏等进行的文化交流是相互的,既有汉族文化传入辽、西夏的,也有辽、西夏文化传入汉族地区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只有汉族文化传入辽、西夏去。
2、难点:认识古代民族间的战与和是农牧文明交融的途径之一,体会农牧文化的融合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意义。
突破方案:借助历史年代尺及有代表性且通俗易懂的文史材料,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单的形式,突破难点。
四、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贯穿讲授法。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能力。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观察、阅读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文字资料,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讲述:很少有一个王朝像宋朝那样让人产生完全对立的评价。
真实的宋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历史。
看PPT:20世纪最伟大的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央视网:一个不敢有敌人的王朝—宋朝“史上最窝囊”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从当代社会对宋朝持不同的观点从而产生问题,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参与教学。
活动一:读史
播放视频“澶渊之盟”
提示:观看视频时,注意听清事件发生的时间、事情经过、主要人物等有效信息。
提问:1.方式一:从视频中你收获哪些信息?
方式二:战争的时间、战争双方、性质?及结果?
2.辽又是怎样的一个政权?逐渐强大的原因?出示:辽与宋花瓶进行比较过渡到契丹学习汉文化并通过提问,强调这种学习具相互性
讲述:其实在农耕文化带动游牧文化进步的同时,游牧文化也在影响农耕文化。如在北宋一段时期里,曾经出现汉人穿戴契丹服饰成风,以至皇帝下诏禁止的现象。
设问:当时还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与北宋并立?
3.北宋为什么在有利形势下接受和约?说明了什么?
追问:都这么软弱吗?
寇准又是个怎样的人?
总结: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战乱最频繁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正在刀锋上的时代,各种政治势力粉墨登场,演出了一场场历史大戏。澶州之战最后以和约的形式结束!
?
回答1.略
2.完成学习任务单一
结合书图,阅读P101-102,自学、了解辽、西夏概况。
?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与宋的重大事件

?
?
?
?
?
北宋
?
?
?
?
?
西夏
?
?
?
?
?
?
思考契丹族兴起和逐渐强大的原因,明确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对于契丹族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说明农牧文化交融)
3.结合史料分析回答(略)
通过视频,创设学生体验历史的情境,带着感性认识去学习,更形象生动。根据不同的学情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如善于捕捉信息,思维活跃的班级可采用方式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追问。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自学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地图。图文结合,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一直有“左图右史”的说法。它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感,有助于发现很多隐性知识,以及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和理解。
关注历史细节,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求真求实”的历史学习态度。
活动二:说史之澶渊之盟
承转: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看法。
出示:资料1签订澶渊之盟后,“(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宋代苏辙《栾城集》
资料2当代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屈辱的城下之盟”,宋一大臣也言“澶渊之盟乃城下之盟,使陛下以万乘之贵,而结城下之盟,春秋所耻。”
资料3宋代王安石写诗“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于官家事夷狄。”
设问:让我们回到宋代历史现场,像一个宋朝人一样去观察他们身处的世界。要不要签订“澶渊之盟”?
完成学习任务单二
小组合作探究,《澶渊之盟》签还是不签?(注意论从史出,说明理由)
回答略,只要学生能够运用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
?
?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努力建构一个“思辨的课堂”。
营造亲历历史的现场气氛,让历史变得鲜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在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顺利而轻松地完成学习的任务,从而把一向枯燥、单调、沉重的历史课堂教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和轻松。
?
活动二:说史之农牧文化融合
承转:“澶渊之盟”给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他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辽宋边境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可惜的是北宋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个喘息的机会,未采取有力的措施改变内外交困的局面。不久西夏崛起并与北宋交战,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又如何?
补充史料:西夏刀、剑制造得非常出色,当时“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皆为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能及”。《鸡肋集》记载,苏东坡曾获西夏剑,极其欣赏,便命晁补之作歌赞之。就连宋钦宗本人也常佩带夏国剑,由此可见西夏剑之犀利与名贵。
提问:辽、西夏为什么都要学习北宋?结果农牧民族之间逐渐融合。两种文化的交融有什么好处?
总结: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丰富了中华文明,也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
?
??
?
?
?
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单三
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西夏与北宋
西夏与北宋的交战情况
?
西夏和北宋的议和内容
?
党项向汉民族学习
政治(制度)
?
经济(技术)
?
思想、文化
?
?
?
回答:互相促进
生:促进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大一统奠定基础。
?
学习要讲究技巧,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单培养学生从旧知识(宋辽和战)向新知识(宋夏和战)的迁移能力。及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养成比较历史的习惯非常重要。通过“北宋与辽”“北宋与西夏”比较,可以发现许多值得深思的,可以得出很多有价值的启示。比较历史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学习。
活动三:学史
承转:研读、评说历史让我们开阔了眼界,而学习历史最终的价值在于照亮未来!让我们再来回顾下前面两种不同的评论。他们说得有道理吗?
追问:1.你想过没有,怎样才能使一个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北宋不被落后的辽、西夏打败?历史给我们什么启示?
2.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有什么借鉴作用?
结合史料说明,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
任选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谈启示、借鉴作用。
?
首尾呼应,通过本活动,让学生回顾知识,即起到巩固复习的作用。又让教师了解教学重点、难点的达成度。
“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本环节拓展了“课堂”空间,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把“社会”引入课堂,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课堂小结
总结:北宋王朝处于一个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北宋王朝在史册上抹下辉煌与屈辱并存的痕迹。如果你想了解这个时代纷乱却又繁荣的全貌!请看《刀锋上的帝国》
看板书,梳理知识。
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推荐历史书目,拓展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1.可取之处
齐健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底线是学科本色。一切的教育教化应当是从“读史、说史、学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得以彰显的。我很赞同这一观点,因此本课的设计就由此出发!在备课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喜欢生动的历史,历史的无穷魅力也在于此,这就要求教师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展示给学生具体的史实研读。因此参考了些书目,选择史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史!最后从历史中吸取了什么?──学史,整堂课思路清晰。
2.不足之处
(1)可以更精简,注意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如可联系历史上出现的三次农牧文化交融、民族融合的高潮:第一次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第二次出现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代表性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次出现在辽、宋、夏、金、元时期。在各族政权并立的背景下,农耕和游牧文化在相互征战与和议中碰撞、融合。元朝完成统一后,农牧文化继续融合。
(2)难度要适当:注意问题设问的方式,要针对不同的学情设计问题!
此外,学习历史以人为本,历史课的活力灵魂重在价值引领。“北宋与辽、西夏并立”这一目重点讲述了当时农牧民族之间的和战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从中如何进行历史史观的渗透,人生价值观的培养还值得探讨!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同步试题
一、选择题
1.(2010·连云港中考)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解析】本题测试学生对北宋及少数民族政权的地理位置掌握情况。强调学习历史注意“史地结合”。答案C。
2.西夏政权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  )
A.党项族  B.女真族  C.契丹族  D.汉族
【解析】此题考查辽政权建立的相关知识点。答案A。
3.北宋的都城东京指的是现在的(  )
A.泉州  B.南京  C.杭州  D.开封
【解析】此题考查北宋政权建立的相关知识点。答案D。
4.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符合该主题的是(  )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宋朝时党项族吸收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 ③汉代的昭君出塞 ④宋太祖时“杯酒释兵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古代民族融合的途径。答案A。
5.(2012绍兴)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方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这一发现最有助于我们研究以下选项中的(  )
A.礼乐文明的确立 B.科举制度的沿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农牧文化的交融
【解析】此题考查宋辽时期民族融合的内容。答案D。
6.汉族高起高坐的凳子、窄袖衣服是向游牧民族学来的。游牧民族在与汉族交往过程中,也吸收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下列能够表明游牧民族向汉族学习的是(  )
①辽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 ②辽革除北宋赋役繁重的弊端,减轻人民负担 ③辽统治者奖励垦荒  ④辽与西夏根据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项中的四项都是游牧民族曾向汉族学习的实例。答案D。
7.下图为带有西夏文“乾祐”的铜牛。关于这一文物所传递的历史信息,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西夏与宋朝文化密切交流  B.是西夏艺术品中的珍品
C.西夏人的冶金术非常发达  D.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青铜器
【解析】此题考查西夏文化、生产领域中冶炼技术相关内容。可采取排除法,答案D。
8.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
①契丹政权建立 ②北宋建立 ③西夏建立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解析】此题考查北宋、辽、西夏政权的相关概况。答案D。
9.“澶渊之盟”的盟约双方是(  )
A.北宋与辽  B.南宋与辽  C.北宋与西夏  D.北宋与金
【解析】此题考查“澶渊之盟”相关知识点。答案D。
10.“澶渊之盟”在客观上的重要作用是(  )
A.消除了民族矛盾 B.出现了相对长期的和平局面C.导致北宋的灭亡 D.削弱了少数民族势力
【解析】此题考查北宋与辽“澶渊之盟”的影响。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引自教材)据史书记载,五代末期至北宋初期,契丹和党项“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思考:辽和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起到什么社会效应?
?【解析】此题考查北宋与辽、西夏之间农牧文化的交融的概况。
参考答案:辽和西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在向中原政权学习。产生的社会效应主要是推动了民族之间交往和相互融合,也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12.(引自考点跟踪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我国古代两个少数民族的文字,图一是契丹文字,图二是西夏文字。
材料二: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辽国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百官志》
(1)材料一中的两种文字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它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3)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此题考查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政权并立的史实及农牧文化的交融的概况。
参考答案:(1)契丹文字和西夏文字的笔画、结构与汉字相似。
(2)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它学习和采纳汉族的政治制度,即政治制度的汉化。
(3)说明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农牧文化融合程度之深。
13.材料一:辽宋为兄弟之国;维持旧疆,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材料二:宋代王安石写诗“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于官家事夷狄。”
(1)请你判断材料一是哪一盟约内容?材料二中“莱公”指的是谁?
(2)对于这个盟约,历来有不同的认识。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这个盟约的。
【解析】此题考查北宋与辽、西夏之间农牧文化的交融的概况。
参考答案:(1)澶渊之盟;寇准。
(2)一方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对宋来说是屈辱的盟约;另一方面,盟约的签订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文化都得到发展。只要学生能够运用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三、综合探究题
材料一:《天龙八部》是我国著名作家金庸的武侠代表作。小说反映的是宋哲宗1094年前后的事件,通过宋、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
材料二:主人公之一萧峰本为丐帮帮主而被揭示为契丹人非汉人后,由受尊敬爱戴到为众多手下不耻;后被义兄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封为南院大王,统辖燕云十六州,当时谋反的楚王为北院大王。
材料三:智光大师逝前写道“汉人契丹,亦幻亦真,恩怨荣辱,俱化灰尘”。
(1)材料一提到“1094年”当时宋辽关系如何?这种关系是怎么形成的?
(2)材料二中“南院大王”“北院大王”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3)材料二及材料三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特征?
【解析】此题考查北宋与辽之间政权并立的史实及农牧文化的交融的概况。
参考答案:
(1)1094年宋辽对峙,双方基本上维持和平局面;原因:1004年辽攻宋(澶州之战)后双方于1005年签订“澶渊之盟”,此后宋辽间出现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
(2)辽实行的是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番汉分治)。作用:巩固政权,有利于民族融合。
(3)材料二反映出当时民族政权并立,民族矛盾突出;材料三反映了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课件10张PPT。北宋与辽、西夏并立一个不敢有敌人的王朝 宋朝“史上最窝囊”
2014-04-08 13:16  10世纪初960年
11世纪前期
契丹族
汉族
党项族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上京东京
兴庆
澶渊之盟宋夏议和
读 史宋朝花瓶辽国花瓶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生活说史◆契丹文化对汉族的影响?寇准宋真宗读史说说这场战争的时间、战争双方及结果? 1004年真宗任寇准为宰相。那时,宋与契丹(后恢复称辽)间对抗之局已僵持了二十六年。其间宋有两次攻辽,都失败,辽亦有八次南侵。
──龚宏《两宋人物》 东 京澶 州寇准宋真宗
八月,辽第九次南侵,直逼澶州城,……寇准慷力争:“陛下唯可进尺,不可退寸。” ……曹将行时,寇对曹说:“帝虽有旨,你去谈判,不得逾三十万,过三十万,我先斩汝。”
──龚宏《两宋人物》 读史“澶渊之盟”资料1 签订澶渊之盟后,“(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宋代苏辙《栾城集》资料2 当代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屈辱的城下之盟”,宋一大臣也言“澶渊之盟乃城下之盟,使陛下以万乘之贵,而结城下之盟,春秋所耻。”资料3 宋代王安石写诗“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于官家事夷狄。”要不要签订“澶渊之盟”?说史辽与北宋农牧文化逐渐融合学史文化交融
(农耕与游牧)政权并立
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契丹)(汉)(党项)(女真)(汉)(蒙古)征战与和议西夏北宋辽学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