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主题中提出以下要求。1.课程内容(1)2-2-1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地基本脉络。(2)2-2-2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3)2-2-3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4)2-2-4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的故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5)2-2-7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2.活动建议(1)根据教学进度,结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设计自秦代到元朝的中国历代王朝更替的年表、朝代时序表,使他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线索的识记更急清晰。通过著名历史文化遗产的介绍,帮助学生感知中国古代每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把握中国历史从未及那段的基本脉络。(2)根据教学进度,结合教材内容,开展阅读讨论会,撰写历史小论文;设计表格,列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元世祖等帝王,填写其历史作用。(3)指导学生利用历史地图、历史年表等工具,对照今日中国的版图,展现中国疆域的历史演变。(4)结合不同时期的教学,在历史地图上标明当时中国疆域内各古代民族的名称和区域;对照今日中国的版图,分时段描绘古代民族融合的图景;将古代民族交融的故事,可组织学生自行收集、补充本地相关事例。(5)讲述有关实例,应对照当今世界地图,帮助学生不但知道历史上中外交往的过程,而且识记相关区域的范围和地理位置;不但认识有关事件发生的缘由,而且了解这种交往带给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二、课标解读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教学目标的陈述。依据包括:课标、教学内容及学情。依据一:《课程标准》。该课标与本课相符的内容有“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地基本脉络。”“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的故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等五条内容。以上课标中知识名词有:王朝、人物、事件、版图、统一大势、交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等。行为动词包括列出、列举、评析、知道、认识、讲述、说明等。这些关键词可进一步细化分解。“王朝”可分解为重要王朝(夏、商、周和两宋不是大一统的王朝)。“人物”可分解为重要人物;“事件”可分解为重大事件。“版图”可分解为大一统王朝的版图。“交往”可分解为民族交往和中外交往。“评析”分解评价人物和事件、分析原因。依据二:教学内容及学情。本课教学内容包括:蒙古帝国的建立和扩张、元朝的建立和疆域、行省制度、宣政院、中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和民族融合等。教学内容非常的多,而且重难点也多。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受了近一学期的历史课程学习,已经知道以时间为经来串联历史发展的脉络,在学习过程中对涉及时间的知识点也较为敏感。但他们还没充分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伴随着一系列的继承和演变的,新的制度往往建立在旧制度的基础之上,是对旧制度的一种发展。反映到学习过程中就是他们往往会忽视对同一范畴的知识点的联系、对比,而是机械的把一个知识点“记住”。因此我突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而充分体现出元朝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这一鲜明的时代特色。三、重难点突破1、重点: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突破方案:这个知识点是本专题的教学重点。成吉思汗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统一了蒙古各部。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忽必烈在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进行改革采取措施,如在政治上建立行省制度和设立宣政院;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在交通上开凿运河开辟海运航线建立驿站系统。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行省制度更是重中之重,如行省制度的目的是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例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的内容: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大都及周围大片地区与中书省直接管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制度的作用: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清明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在教学中突出这一重点:第一,可让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把握这一大块的知识点,并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具体措施归纳到政治、经济和交通等方面。第二,是通过展示P106《元朝疆域图》和当今《中国行政区划图》进行复合,说说元朝行省的划分和我们现在的省区划分有什么区别。指导学生根据地图理解行省制度的设置,让学生讨论建立行省制度的目的、内容和作用,以及设立宣政院的职责和意义。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对比,通过启发和引导来突破重点。2、难点:理解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突破方案:促进民族融合根本原因是元朝的统一是本课的难点。因为是八年级学生,虽然有一定背景知识但还不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想让学生直接根据P108教材中的文字得出根本原因是有一定难度,因此先是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归纳出民族融合的种种表现:如: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回族开始形成。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在元朝会出现民族大融合的情形。其原因是:一、了解元朝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空前发展、壮大的时期。它不仅结束了政权分立的局面,而且实现了包括辽东、漠北、西域、吐蕃和云南等地的大一统局面,复原辽阔,远超前代;二、理解除西域地区之外,元朝基本上实现了统一的行政建制,中央政府的管辖能力高于前代;三、统一的元朝交通发达,全国各地设有驿站,有利于国内交通的发展和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各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交往更加密切;四、各民族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并结合本课重点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根据学生回答,让学生得出元朝政治上的空前统一是元朝民族大融合的根本原因。在民族融合的教学时,还可引导学生简要回忆汉代以来,特别是三国以来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和加强。使学生学会关注、探究历史,学以致用。四、教学策略采用启发──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和讨论。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复习导入:宋元时期多个民族政权在碰撞中交融,是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它是生活在我国北方蒙古高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你知道是哪个民族吗?2.蒙古族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王朝,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第四课第四框《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1.蒙古??????2.元朝复习理清宋元时期多个民族政权的复杂形势,激发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环节一:蒙古政权的兴起、建立和扩张?1.阅读课文P105完成问题:①蒙古族是在哪里兴起的,过着怎样的生活?②12世纪时蒙古对内、对外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材料】蒙古统一前, 草原上的争战情景:星天旋转,诸国争战,……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谢再善译《蒙古秘史》③谁来结束了这种战争不断的局面?蒙古国在何时由谁建立的?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他对内征讨,对外扩张有哪些表现?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词句)成吉思汗真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武夫吗? 谈谈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 ?①是我国北方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过着游牧和狩猎的生活。②对内:12世纪时,蒙古各部之间混战不已。对外:受女真压迫。????③铁木真。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蒙古国建立。④他和他的子孙对金、西夏和南宋等作战外。还一直打到欧洲的多瑙河流域,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建立起横跨亚欧两洲的蒙古帝国。?①完成了蒙古的统一大业(最重要)。②建立了强大的蒙古政权。③领导蒙古人民反抗金的压迫。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材的主要内容提高理解和归纳教材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学会独立思考一分为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节二:元朝的建立和统一1.继续阅读课文P106第一段为以下重大事件制作历史纪年表:(呈现活动任务单1)1206年,蒙古国建立。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南宋联合灭金。1271年,建立元朝。1276年,灭南宋统一全国。2.回答问题①元朝的建立者是谁?从民族和疆域的角度来说说元朝有哪些特点?(结合元朝疆域图)学生制作纪年表??????通过学生制作纪年表,提高学生的时序感和分析能力。通过学习元朝的疆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环节三:忽必烈的改革(呈现活动任务单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106—108:①思考忽必烈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并说出其内容。②思考:元朝的行省制度是怎样设置的?如何理解这种制度?展示《元朝疆域图》和当今《中国行政区划图》进行复合。指导学生根据地图理解行省制度的设置,并让学生讨论建立行省制度的目的、内容和作用;③设宣政院的职责和意义。④重视发展农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忽必烈即位之初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问:体现了忽必烈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政策?问:有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问:这些措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完成活动任务单:政治:行省制度、设立宣政院经济:重视发展农业交通:开凿两段运河、开辟海运航线、建立驿站系统???????????重视发展农业。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推广棉花的种植。北方农业由此得到恢复和发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教学教重点?问题“行省制度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古今两幅地图的比照,进行启发式教学,突破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环节四: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呈现活动任务单3)①举例元朝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的人物和游记?②阅读课文P108思考元朝时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加强,有哪些表现?③为什么在元朝会出现民族大融合的情形?④元朝时民族融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完成活动任务单3???八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想让学生直接根据教材中的文字来得出根本原因是有一定难度,因此先是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归纳出民族融合的表现。再结合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让学生得出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根本原因。循序渐进地突破难点。?课堂小结1.课堂小结2.课外延伸元朝的开放与交流对中国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借鉴意义?学生小结。①元朝是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王朝。②元朝的疆域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广大。③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通过本环节,让学生自己谈收获,了解教学重点、难点的达成度。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同步试题一、选择题1.有人在谈到某位历史名人时曾说:“他……征战终身,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这里的“他”是指( )A.阿保机 B.元昊 C.阿骨打 D.铁木真【解析】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征战终身”“统一了蒙古”等信息可知此人是铁木真。正确答案是C。2.(2013·湖北黄冈卷·10)下列图1、图2、图3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行政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其中图3反映的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我国自秦朝以来统治者为巩固统一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措施,元朝政治上的主要措施是行省制度。正确答案是C。3.歌曲《爱我中华》中有一句歌词“五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哪一个民族是在元朝形成的( )A.蒙古族 B.回族 C.满族 D.藏族【解析】元朝时,不少定居中国的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正确答案是B。二、非选择题请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根据朝代更替顺序,将示意图上的内容补充完整。朝代①是指;朝代②是指。(2)该示意图展示了中国由统一进入分裂,再到统一的历史进程。与A、C段时期相比,B段历史时期有什么不同特征?(提示:可以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来归纳)(3)A段和C段时期的朝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有效管理国家,分别实施了怎样的制度?答案:(1)唐北宋。(2)政治:多个政权并立,处于分裂动荡时期。文化:农耕与游牧文化在相互征战与和议中碰撞、融合。(3)A: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C: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解析】课标要求为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要求学生采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究和解释宋元时期多个政权并立局面的历史问题。试题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迁移性、逻辑性。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三、综合探究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世祖时来到中国的一位意大利旅行家,在自己的书中对当时的大都曾有过这样的描述:“郭中所居者,有各地来往之外国人,或来入贡方物,或来售货宫中……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材料二:见下图。(1)材料一中所说的“旅行家”是谁? (2)这位旅行家是沿着材料二的路线来到中国的,这条路线叫什么?(3)你认为这位旅行家在书中描述的景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所(4)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这对我国当今社会的发展有何启示?答案:(1)马可·波罗 (2)丝绸之路(3)①元朝交通畅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②元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贸易往来频繁等(答出其中一点即可)(4)开放与交流。启示围绕“开放与交流”作答,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课标要求为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佛教传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与日本遣唐使,海上丝绸之路与马可·波罗来华等,包括识记、理解、运用、体验层次。此题主要是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应用能力的考查。以元朝的开放与交流与当今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联系起来,将时间、空间、历史、地理、科技、文化、时政等方面的知识“整合”同一试题中,旨在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件17张PPT。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农耕文化复习导入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元朝疆域图蒙古政权的兴起蒙古阅读课文P105完成问题:①蒙古族是在哪里兴起的,过着怎样的生活?②12世纪时蒙古对内、对外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材料】蒙古统一前,草原上的争战情景:星天旋转,诸国争战……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谢再善译《蒙古秘史》①谁来结束了这种战争不断的局面?蒙古国在何时由谁建立的?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他对内征讨,对外扩张有哪些表现?元朝和四大汗国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通过大规模的扩张战争,除了对西夏、金、南宋作战外,还打到欧洲多瑙河流域,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 1.完成了蒙古的统一大业(最重要)。2.建立了强大的蒙古政权。3.领导蒙古人民反抗金的压迫。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毛泽东·《沁园春·雪》 成吉思汗真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武夫吗? 谈谈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 七嘴八舌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灭金。1246年,灭吐蕃。1253年,灭大理。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 建立的时间:1271年元朝 建立者:忽必烈 都城:大都(今北京) 1276年,元灭南宋。 1279年,元统一中国。请为以上历史事件制作历史纪年表。元朝的建立和统一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元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从民族和疆域的角度来说说元朝有哪些特点?(结合元朝疆域图)阅读课文P106-108思考:①忽必烈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并说出其内容。②元朝的行省制度是怎样设置的?如何理解这种制度?元朝疆域图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西藏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作用: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今天行政区划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忽必烈即位之初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①体现了忽必烈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政策?②又采取哪些具体措施?③这些措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1)许多汉人来到边疆,为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阅读课文P108思考:元朝时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加强,有哪些表现?元朝的统一和辽阔的疆域为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旌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思考:为什么在元朝会出现民族大融合的情形?元朝时民族融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元朝政治上的空前统一是根本原因。回顾:我国古代出现的三次民族融合的高潮。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②五代辽宋夏金时期③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统一 蒙古 促进民族融合 忽必烈1.建立元朝2.完成统一 3.巩固统一(行省制度)课堂小结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兴起铁木真(成吉思汗) 1206年民族大融合 回族形成统治措施: ①建立行省制度②加强对西藏的管辖③重视发展农业④交通空前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统一忽必烈(元世祖)1279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教学设计.doc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