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经济重心的南移”主题中提出以下要求。
1.课程内容
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成就和特点,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
2.活动建议
设计表格,出示文字、图片、俗语等材料,让学生阅读书本,结合材料,概括出宋代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的主要表现,感悟宋代南方经济的繁荣;并能通过材料对比和分析,分析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二、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书中一直在强调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综合性”,强调“把握相关知识的联系,充分现实综合的追求”。
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有战乱等历史原因的影响,也有南方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更离不开宋朝人民勤劳的开发,这些都是综合因素的影响,需要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和把握。繁荣的宋朝经济,在当时世界上拥有许多“世界首位”和“最早出现”,对中华文明以及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济的繁荣,会产生一系列的新事物,这些新事物对现在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用现实生活中已经获得经验去学习古代的历史现象,更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基于以上内容的解读,笔者将教学目标作以下陈述。
知识与技能: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的表现,锻炼语言归纳和表达的能力;能说出宋代比较著名的几个大中商业城市;知道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基本上发生在南宋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小组讨论,学会对材料进行比较和分析,概括出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通过了解现代生活中存在的纸币、广告、商标的作用,理解宋代南方出现纸币、商标和广告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我国在宋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感受到宋代南方经济的繁荣,随着对外贸易和造船业的发展,宋朝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树立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重难点突破
1、重点:概括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的表现。
突破方案:让学生结合前面给出的“经济重心”的含义,根据老师给出的表格提示,通过阅读课本、图册,同桌相互讨论,然后判断南宋时期的南方能不能算得上是经济重心,并说明理由。这样一种让学生带着“考证”的心态去看书、讨论、找论证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探究精神,符合新课标中体现的“以学为本”思想。
2、难点:结合材料,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突破方案:在前面概括出经济重心的表现后,再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经济重心会转移到南方,这样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又能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再出示四则材料,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从四个角度来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并做好记录。小组讨论能够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一人记录、一人发言,其他人补充,避免组内有人“无所事事”参与不进去的现象;其次,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也可以让学生学会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在问题的能力,对知识和方法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四、教学策略
运用“论证”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究南宋时期南方成为经济重心的表现和原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小组讨论,将学生的观点进行分享和辨析,使知识点的落实更加深刻、扎实。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
?
?
导入新课(5分钟)
1.出示中国夜晚航拍图:
2.提问:(1)仔细观察图片,夜晚的中国,哪些地方更亮一点?
(2)这些亮光能说明什么呢?
3.过渡:现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但是在大约一千年前,南方的经济还远落后于北方,是什么时候又是什么原因让南方的经济日益发达,甚至超过了北方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1)生1:沿海一带
生2:北京、上海、广东、台湾特别亮
生3:整体上东南沿海比较亮
(2)说明这个地方的经济比较发达,用电量比较大。
用“中国夜晚航拍图”导入新课,然后一步步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以便顺利导入新课。
?
?
?
?
?
?
?
?
?
讲授新课
(30分钟)
【经济重心含义、南移】
提问:
(1)那什么是经济重心呢?(学生回答后出示经济重心的含义和补充说明。)
(2)那经济重心又是怎么南移的呢?
(1)经济最发达、最富裕的地区。
(2)(结合前面的知识)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代后期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
从课题入手一步步去分析什么叫经济重心、什么时候完成南移,才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探究“南宋时期的南方为什么称得上是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又为什么会南移”。这样更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
【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1.过渡:那南宋时期的南方地区能不能算得上是经济重心呢?请同学们参考刚才“经济重心”的含义,仔细阅读书本和图册,结合老师给出的表格,同桌相互讨论,拿出证据来证明。
2.完成表格:
3.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材料,进一步跟学生探究“苏湖熟,天下足”的原因,纸币、广告、商标出现的意义。
生:
(1)农业:南方的农业发达,北宋时期引进占城稻;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苏湖成为粮仓。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2)手工业:南方丝织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江浙、景德镇)。
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3)商业: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商标已经出现。北宋的东京、南宋的临安人口都超过百万。?
让学生结合前面给出的“经济重心”的含义,根据老师给出的表格提示,通过阅读课本、图册,同桌相互讨论,然后判断南宋时期的南方能不能算得上是经济重心,并说明理由。这样一种让学生带着“考证”的心态去看书、讨论、找论证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探究精神,符合新课标中体现的“以学为本”思想。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出示材料:
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乱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经历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宋代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长期经济发展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材料三:吴越王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
材料四:
2.提问:结合材料,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要求:一人记录,一人发言,其他人补充。)
3.知史鉴今
经济重心南移给我们现在发展经济提供了哪些启示?
?
?
?
生:
(1)北方多战乱,南方安定。
(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南方政府重视生产。
(4)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工具。
??
生: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
(3)要充分利用当地和外来的人力资源。
出示四则材料,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从四个角度来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能够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一人记录、一人发言,其他人补充,避免组内有人“无所事事”参与不进去的现象;其次,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也可以让学生学会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在问题的能力,对知识和方法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课堂小结
1.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哪些内容呢?
2.请两位学生站起来,结合板书进行课堂小结。
根据老师的板书,回顾整堂课的内容,进行课堂小结。
让学生结合老师的板书进行课堂小结,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信息反馈,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一)可取之处
1.结构清晰,逻辑性强。本节课从解读课题“经济重心的南移”入手,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经济重心,再让学生以此标准来判断南宋时期的南方算不算得上是经济重心进行探究,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经济重心要往南移。这样的结构逻辑性强,知识点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2.史地结合,贯穿古今。在导课部分从现代南方的经济发达夜景图入手,去探究南方从古代什么时候开始成为经济重心、为什么成为经济重心,再在课的结尾部分,让学生知史鉴今,从南方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中探究对我们现在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这种古今相联系的史学思维运用地还是比较好的。其次,在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部分,给出的材料中就包括南方独特的自然环境等优势,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判断南方能成为经济重心的历史必然性,体现史地结合。
(二)不足之处
整堂课虽然逻辑清晰,但是趣味性和创新性还不足。本节课在具体讲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部分,虽然用表格的方式让学生以寻找论据论证“南宋时期的南方能不能算得上是经济重心”,逻辑性强、结构清晰,但是具体介绍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部分还比较单一,趣味性不足。
《经济重心的南移》同步试题
一、选择题
1.(原创)棉花在南宋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经济作物,它的种植面积在南宋后期扩展到(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淮河流域
【解析】本题考察“南宋棉花的种植范围”。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起来,到南宋后期扩展到长江流域。正确答案为B。
2.(原创)“苏湖熟,天下足”“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大街小巷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这些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我国哪个时期(  )
A.魏晋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本题考察“宋朝南方经济繁荣的表现”。材料中出示的三则材料分别是宋代南方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繁荣的表现,而不是魏晋和隋唐出现的经济现象。正确答案为C。
3.(原创)纸币比金属货币携带更加方便,便利了人们购买商品,促进商业发展。下图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出现于哪个时期?(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解析】本题考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正确答案为B。
4.(11年山东东营中考第5题)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
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③“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④“苏湖熟,天下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察“南方成为经济重心的表现”。“长江流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是在南宋时期,所以本题只要找出诗句中反应南宋时期的现象便可。①中的“南朝”指南北朝时期,②中的“开元”指唐朝的开元盛世,只有③④反映的内容是南宋时期的现象。正确答案为C。
5.(改编)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以下关于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南方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B.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C.南方战乱相对北方较少  D.南方为少数民族政权,政治清明
【解析】本题考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就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南方战乱较少,南宋统治者重视。所以ABC都是正确的,D选项中南宋政权还是汉民族政权,不是少数民族政权,所以不正确。答案选D。
6.(改编)古代有句谚语说“苏湖熟,天下足”,它想表达的意思是(  )
A.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粮食不容易成熟 B.全国的粮食只有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能够成熟
C.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当时全国的重要粮仓
D.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的粮食熟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
【解析】本题考察对“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话的理解。本题很容易就可以排除A、B两个选项,难点在于C、D之中。题目问得是“它想表达的意思”,不是简单指字面意思,而是这句话隐藏的含义,D是字面意思,C是隐藏的含义,所以选C。正确答案为C。
7.(2012—2013学年江西吉安朝宗实验学校初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第14题)下面的示意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东汉  B.南朝  C.唐朝  D.南宋
【解析】本题考察“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图中可以看出,西汉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北重南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到南宋时期,我们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故选D项。
8.(2014届福建省宁德市普高毕业班单科质检历史试卷第2题)下图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
①人口南北流动 ②经济重心转移 ③南北经济发展 ④经济结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依据图中数据可以看出,西汉至明初南北方人口变化趋势,北方人口逐渐减少,南方人口逐渐增加,由此可以得出人口流动,同时也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北经济发展状况,图中没有反映出农工业的比例变化,因此不能反映经济结构的变化来,所以选A。
9.(原创)以下是某部南宋题材的电视剧场景,其中与历史史实不符的是(  )
A.女主角在家门口小摊上挑选饰品  B.人们的饭桌上有白米饭
C.男主角陪女主角去瓦子看京剧   D.商家之间用纸币进行交易
【解析】本题考察“宋代经济生活状况”。宋代居民区和商业区之间的界限已经消除了,所以A正确;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在日常饮食中已成为主食,故B正确;京剧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所以在宋朝是不可能看到京剧的,故C错误;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到了南宋已经普遍使用,所以D也是正确的。答案选C。
10.(201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铁路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第2题)“儒学之盛,古称邹鲁,今在闽越。……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天下,关陇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对材料主旨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关中地区已经失去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B.经济和文化重心整体上呈现南移的重要趋势
C.文化重心的不断南移带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经济重心南移主要得益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
【解析】本题考察“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原因”。从材料“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海之利今称江浙甲天下,关陇无闻”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说的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故B正确。A项错误,材料并未交代关中地区是否失去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C项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文化中心的南移;D项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是由于北方战乱,南方相对比较安定。答案选B。
二、非选择题
11.(原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国,其中宋代的经济成就在中国古代史以及世界历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陆游
材料二:宋朝在一些重要的海港(如广州)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宋代的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1)根据材料一可以判断该诗写于我国哪一时期?其中“故都”指哪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故都”要“仰东南财赋”?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宋代的海外贸易兴盛,这与宋朝哪一行业在当时世界居首位有关?当时中国的商船主要出口的货物可以有哪些?(列举两例即可)
答案:南宋;汴京(东京);两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经济更繁荣。
造船业;丝绸、茶叶、瓷器等。
【解析】(1)熟悉陆游的同学应该能判断是宋朝,再结合诗句“故都”和“仰东南财赋”可以判断应该是南宋时期,故都指北宋的汴京(东京);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两宋时期,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南宋时期完成南移,南方的经济十分发达,成为当时朝廷主要财政收入的来源地。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宋朝海外贸易之所这么发达,是跟当时造船业居世界首位有关系;而当时宋代海外贸易的出口商品以金银、钱币、缗钱、丝织品和瓷器为主。
12.(原创)请阅读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闻得商旅往来贸易,竞用会子,一为免税,二为省脚乘,三为不复折阅。
材料二:

图一:占城稻 图二:青白釉钵 图三:针铺商标及铜版

(1)材料一中的“会子”是指世界上最早的什么货币?最早出现在哪一时期?
(2)材料二中的“占城稻”是在北宋时期从引进的。
材料二中的“青白釉钵”出自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瓷都(  )。
材料二中的“铜版”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发明名称)
(3)材料二中的三幅图片最直接地反映了宋代的(  )(单选题)
A.农业繁荣  B.手工业繁荣  C.商业繁荣  D图二:青白釉钵经济繁荣
答案:
(1)纸币;北宋。(2)越南;景德镇;印刷术。(3)D。
【解析】(1)考查学生对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理解,根据“交子”的特点不难判断材料中的“会子”即“交子”,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
(2)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结合所学知识,抓住关键词,不难写出来。占城稻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我国瓷都是景德镇,铜版主要跟印刷术有关。
(3)材料二中的三幅图分别反映了宋代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繁荣,所以它们共同反映了宋代经济的繁荣。
13.(2012—2013学年广东深圳北环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同时期我国南北方的人口数量及所占比例情况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
19.8%
998
80.2%
唐代
392
43.2%
515
56.8%
北宋
1122
62.9%
662
37.1%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抵(根基、基础)。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宋史》
(1)分析材料一,西汉至唐朝时期,我国的统治中心在哪一地区?
(2)唐朝时,我国商业繁荣,大城市数量多,其中哪一个城市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市?此城市在布局方面有何特点?
(3)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我国经济重心在宋朝时有何变化?请简单分析发生此变化的原因。
(4)宋朝经济繁荣,请列举两个例子进行说明。(2分)
答案:
(1)北方地区(2)长安;坊市分开
(3)南宋时,经济重心正式南移;原因:①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②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自然条件优越;④农业引进新品种。(答对两点即可得)
(4)例子:农业方面:“苏湖熟,天下足”
手工业方面:丝织业、制瓷业发达,景德镇成为瓷都(2分)
商业方面:开封、临安商业繁荣
对外:海外贸易频繁,设市舶司管理(答对两点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和对外贸易发展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如下。
(1)阅读材料一的表格,南方和北方对比,从西汉到唐南方人口比北方要少很多,这说明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地区。
(2)根据所学知识,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市。长安城内坊市分开,住宅区和商业区是分开的。
(3)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我国经济重心在宋朝时完成了南移,根据所学知识,唐朝中后期,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北方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迁移到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的重视等,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根据所学知识,农业方面当时流传的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手工艺方面:丝织业、制瓷业发达,景德镇成为瓷都(2分);商业方面:开封、临安商业繁荣;对外:海外贸易频繁,设市舶司管理(答对两点即可得分)
三、综合探究题
14.(原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西汉《史记》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南宋《陆游集》
材料三: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史学界的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
【观点1】安史之乱……也是经济地理分布明显变化的分野。由于战乱破坏和尔后北方藩镇割据以及西线吐蕃等的压力……使经济中心南移。
【观点2】在地势崎岖、水道纵横的南方,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大为提高,而南方的水热条件一经开发即比北方更有利于农业生产。
【观点3】北方人口大批南移的浪潮再度出现,将自己使用的生产技术和种子带到南方……不但使我国经济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持续发展,而且不断拉大南北农业的差距。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时期
南方经济发展地位
汉代
?
南宋
?
(2)请分别概括材料三中三位学者的观点。
?
(3)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给我们现在发展经济提供了哪些启示?(至少写两点)
?
答案:
(1)
时期
南方经济发展地位
汉代
经济落后
南宋
全国经济重心
(2)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要充分利用当地和外来的人力资源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南方虽然地广人稀,但是经济落后,北方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区;魏晋南北朝到唐宋这段时期,南方经济持续发展,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到了南宋时期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2)概括材料中三位学者的观点,关键是抓住关键词“战乱”“自然环境”“北方人口大批南移”,再结合所学知识,不难概括出来。
(3)学习历史就要学会学史鉴今,结合材料三中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反思现在发展经济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课件20张PPT。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何为“经济重心”? 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该地区的粮食产量和人力资源是不是在全国名列前茅,其次是看该地区的手工业和商业是否发达。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代后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引进占城稻;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苏湖成为粮仓。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南方丝织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江浙、景德镇)。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商标已经出现。北宋的东京、南宋的临安人口都超过百万。宋代经济成就(经济重心南移后的经济表现)一、南方经济发展具体表现 南宋时期的南方地区能不能算得上是经济重心呢?宋人《耕获图》宋朝的农业,有哪些新的发展?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1.南方农业的发展——粮食作物南方麦田面积迅速增加,许多丘陵山地种上了麦、粟、豆等作物。重视水利,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灌溉条件。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粮食产量。新稻种的推广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推动了农业发展。优良作物品种的推广——占城稻  占城稻原产于越南中南部,具有耐干旱、稻穗长、生长期短的优点。宋太宗时,在北方引种“七月熟”早稻成功,从此,水稻在黄河流域不断得到推广。所以北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已扩展到黄河流域。水稻逐渐在粮食产量中跃居首位,成为宋朝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宋高宗时,明州(今浙江宁波)亩产稻谷六、七石,创宋朝亩产的最高纪录。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区域不断扩大,甘蔗、柑橘和荔枝等生产也很兴旺。北宋南宋两广
福建长江
流域棉花种植的推广茶树栽培有了很大的发展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棉织业:南宋时,棉纺织业发展到了东南沿海地区。南宋棉毯“号为冠天下”的蜀地丝织品(1)纺织业2.南方手工业非常繁荣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2)制瓷业定窑梅瓶 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并以此突出景德镇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瓷都”景德镇 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造船业最兴盛的城市是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
宋朝的海船已装有指南针,能准确的辨别方向。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3)造船业罗盘针 长安城内住宅区和商业区是分开的,“坊”为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其中“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聚。” 唐长安城北宋东京①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受区域限制;
②商业活动时间延长,有 夜市和早市;
③出现娱乐场所“瓦子”;
④有了专业性市场,如鱼市;
⑤交通便利,人口众多。
与唐代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有哪些新气象?3.商业繁荣最早的纸币——交子 北宋初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易于携带,方便了人们购买商品,
促进商业发展。请思考: 1.交子出现前,人们使用什么货币进行流通?有什么缺点?铜钱或铁钱,笨重不易于携带。2.纸币的出现有什么实际意义?纸币的出现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商标:“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和广告的出现从我国现代生活的需要来看,纸币、商标、广告的出现各有什么意义?纸币比以往的金属货币更方便携带和交换;商标可以让消费者容易分辨商品的来源,生产者有效保护自己的权益;广告可以引导消费者选购,同时也有利于商家的经营活动。总之,纸币、商标和广告的出现,说明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思维体操那时的商业城市很多,最大的是东京和临安,是拥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宋代《货郎图》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乱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经历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宋代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长期经济发展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材料三:吴越王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
材料四:
1.北方多战乱,南方安定。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4.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工具3.南方政府重视生产。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经济重心南移给我们现在发展经济提供了哪些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2.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3.要充分利用当地和外来的人力资源。知史鉴今





移1.含义:全国经济重心
由_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_黄河流域长江流域4.原因:A.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定 B.北方人南迁,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C.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D.统治者的重视2.时间:南宋完成3.表现农业:水稻、棉花、茶树手工业:纺织、制瓷、造船商业:城市、纸币商标广告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