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社会生活与文化》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社会生活与文化”主题中提出以下要求。2-2-5描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情景和事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2-2-6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成就和特点,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二、课标解读《社会生活与文化》本课将宋元时期视为一个整体,将其分为不同的专题来透视宋元时代社会的不同侧面,从而凸显宋元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大脉络中的地位。本课时“社会生活与文化”一方面反映了宋元时期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新气象,如传统节日的活动;另一方面勾勒了当时文化方面的新发展。围绕宋词、杂剧等展开。文化方面的新进展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其对应的课标分别是2-2-5描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情景和事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2-2-6 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成就和特点,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既包括精英文化,也包括民俗文化;既包括风行全国的文化习俗,也包括扎根于地方的区域文化习俗。本课通过例举宋朝的节日习俗,夜市生活、瓦肆丰富多彩的活动,向我们展示了宋代社会生活的画卷,并让我们感受到这些生活对我们今天所产生的影响,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根据宋朝、元朝的不同特点选取了各个朝代的文化精华宋词和元曲、元杂剧,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文化成就以及对今天和世界文化领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基于以上内容的解读,笔者将教学目标作以下陈述。(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感受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2.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如宋词、元曲。(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字等信息材料,引导学生合作和探究,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提高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做到论从史出。(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于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三、重难点突破1、重点:了解宋元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和文化成就以及对今天人们生活的影响。突破方案:根据课标和教材内容的编写,笔者认为本课的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宋朝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如何让上千年的画面重新点燃学生的思想呢。笔者决定从学生熟悉的节日生活入手,从“元日”导出宋朝春节的社会生活画卷,引导学生对照今天我们春节的社会生活发现其中的异同点,感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探究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习俗,感受丰富多彩的宋朝社会生活。对于宋朝的夜市景象和瓦子生活,笔者借助历史图片和当时的一些历史史料进行相应的补充,活化历史,增强历史的趣味性和真实性、可读性。2、难点:感受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及社会变化和文化成就发展的原因。突破方案: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2.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和观察比较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有效感受它曾经的辉煌和对现在的影响,我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各种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比较,从中获得更为深刻的感悟,在感悟中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针对宋朝时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活出现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和相关的史料(教师提供)进行深入分析,教师进行相应的引导,从而突出这种生活的丰富多彩同当时的经济发展、重文抑武的政策、社会生活自由度较高等原因是必不可分的。为了更好地驾驭课堂和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对相关的知识要多多了解如看看《宋词中的大宋》《东京梦华录》等书籍。四、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2.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和观察比较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一起来领略一个文人辈出的朝代,宋朝。你们知道有哪些著名的文人吗?生:畅所欲言如苏轼、王安石、欧阳修等。联系旧知,激发学生兴趣,并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活动一:社会生活篇之节日风俗1.引导学生阅读王安石的《元日》,感受春节的习俗,并同今天进行对照,引导学生获得感悟:文化的传承。2.请你说说春节(元日)过后还有哪些传统的节日,今天它们都有哪些民俗?在宋代又有哪些民俗?(结合课本)小结: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成型与汉代,到宋代节日更加分化,节日框架基本上确立,节日风俗也更加丰富。生:习俗有放爆竹、挂桃符、喝屠苏酒等。许多习俗今天都有保留,并进行了相应的改进。生:根据表格和课本的相关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不错和填写。利用诗歌和书本,通过观察和阅读,自主掌握节日时期人们的生活面貌和节日的演变过程,感受宋朝社会生活对今天人民生活的影响。活动二:社会生活之夜市生活呈现唐朝都城长安与北宋都城东京的布局图:(1)与长安城比较,北宋的都城有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东京城地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生:坊市格局的打破。??生:夜市的生活、鱼市的交易、瓦肆等。想到当时人们热闹的生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观察地图获取相关的知识,不仅能做到论从史出,而且学习变得更加直观形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当时皇帝等当事人的描述更深刻感受到那种趣味无限的世俗生活。活动三:宋朝文化生活篇之瓦子??3.展示东京城地图,引导学生观察用红线圈圈出的部分:瓦子:(1)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瓦子是什么?老师在学生稍作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释,瓦子也称“瓦市、瓦肆、瓦舍”,或者干脆简称“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个城市的“休闲娱乐中心”。其中著名的有“新门瓦子”“桑家瓦子”等。其中,“桑家瓦子”规模宏大,尤其值得一书,它里面设有“勾栏”50多座,内设莲花棚、牡丹棚、夜叉棚等,其中又以象棚最大,可容纳数千人。(2)瓦子里一般会上演哪些节目?瓦子的出现意味着什么?生:瓦子。生:娱乐场所。???????生:说书、杂剧、木偶剧等等。意味着宋朝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等。?先引领学生观察图片,发现问题,通过阅读课本进行解决或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此基础上,老师引用相关的知识进行拓展,不仅可以还原一个更为客观的历史,而且有助于把历史教学引向深入。活动四:宋朝文化生活篇之宋词?(1)宋朝是一个文人辈出的朝代,你能讲讲其中的一个文人和他的代表作吗?(2)引导学生阅读《赤壁赋》,分析宋朝的特点?生: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赤壁赋》等。生:长短不一,内容更有一种哲理性和思辨性等通过活动,联系学生已有的文学知识,并与唐诗进行相应的比较可以更为直观的感受宋词的魅力。活动五:宋朝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老师展示相关材料:材料一:据史载,太祖立国之后,曾在太庙里刻下祖训,其中的一条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宋太祖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被科举殿试时录取的人统称为进士。进士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唐代录取进士,年均不过二十余人,宋代平均每年都有一百多人。材料二:北宋人口已达到2千万户,1亿多人,GDP占全球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西欧人均GDP为427美元。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国库收入为7070万贯,最高达到1.6亿贯文,即便南宋丢失半壁江山,国库财政收入竟也高达1亿贯文。 ──《宏观经济历史》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本的相关知识进行探究。?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合作和探究得出相关的结论:实行崇文抑武政策,重视科举制度;经济的发展;农民有了更多的自由,生产积极性提高等。???培养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史料并分析问题的学科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解决课本的重难点。活动六:元朝文化?引导学生观看余秋雨的《秋雨时分》栏目(视频剪辑)并结合课本思考:元朝的文化成就主要表现在哪里?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为什么能创造出这么优秀的文化成就?生:散曲和元杂剧;马致远和关汉卿等。原因:当时的文人更加关注民间生活,还有元朝取消了科举考试,使得一些文人走向了文学的创作等。同时播放视频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使得他们的认识更加准确和到位。课堂小结宋朝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不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而是一个平民的时代。你怎么看?生:围绕所学知识并结合自己的阅历进行回答活用知识,不拘泥于教材。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宋朝社会生活和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的表现、原因分析、重大影响等环节从整体上梳理出一条清晰明确的教学线索。基于广泛的阅读,遴选核心各种类型的史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本课通过相关史料还原历史现场,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历史的严谨性、真实性和丰富性。富有悬念的问题设计,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了一份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图片、文字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教师问题设计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思考。其实本课的设计完全可以同探究四进行整合,即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社会生活与文化,这样也可以使得我们的教学更为真实,同时通过教材内容的整合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负担。《社会生活与文化》同步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宋朝是一个文人辈出的朝代,下列文人中生活在宋朝的是( )①苏轼 ②韩愈 ③李清照 ④辛弃疾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朝文人的了解。韩愈生活在唐朝,其余均是宋朝著名的文人。正确答案为C。2.它原出于市井酒肆、秦楼楚馆之间,因此往往掺杂着几分浮华;随着许多文人投身其中,而逐渐形成了“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风格。它就是我们的国粹( )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汉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朝文化成就的了解。宋朝的文化杰出成就就是宋词,根据宋词的特点和风格可以划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正确答案为B。3.“……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该词描述的场景应该出现在( )A.春节 B.元宵节 C.清明节 D.端午节【解析】本题考查宋朝传统节日的民俗,感受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通过材料分析,可以发现当时人们已经有赛龙舟的习惯。正确答案为D。4.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下列画面正确的是( )A.春节:燃放爆竹 B.中秋节:喝屠苏酒 C.清明节:吃粽子 D.端午节:祭拜月亮【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与节日传统文化生活,重在考查学生们的生活经验。正确答案为A。5.“……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记载这一现象的书籍最有可能是( )A.《三国演义》 B.《隋书》 C.《史记》 D.《东京梦华录》【解析】本题考查的宋朝的夜市生活。前三部著作描述的都是宋朝之前的历史或事件,当时并没有出现夜市的现象,北宋的都城在开封即东京,当时夜市非常繁荣。正确答案为D。6.在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中,我们可能看到的场景有( )①人们在瓦子看木偶戏表演 ②夜深了人们还在酒肆里喝酒③人民购买物品必须到东市 ④人们使用桌、椅、凳等家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朝社会生活的综合理解。通过电视镜头的呈现,让学生来辨别是非,这里涉及到宋朝出现了夜市、瓦子、搞高起高坐的家具和坊市格局的打破。正确答案为B。7.“……指天立誓,死后将血溅白练而血不沾地、六月飞霜(降雪)三尺掩其尸、楚州亢旱(大旱)三年……”上述表演场景出自元杂剧( )A.《西厢记》??? B.《汉宫秋》??? C.《窦娥冤》??? D.《倩女离魂》【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文化成就。元朝的文化成就主要是元曲和元杂剧,其中关汉卿的《窦娥冤》最为著名。正确答案为C。8.元曲没有了唐人的潇洒,少了宋人的隽永,却更贴近普通民众,更能准确地道出一个个平凡的心声。元曲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有( )①当时的文人更加关注民间文化 ②元朝废除了科举考试,许多文人参加戏曲创作③文人们受到元朝残酷的迫害 ④许多文人经常出入瓦子戏场,熟悉民间生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文化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艺术来自生活。正确答案为B。二、材料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1)诗中的“元夕”指的是什么传统节日?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该节日有什么风俗?(2)对照今天该传统节日的习俗,你有什么感悟?答案:(1)元宵节;赏花灯。(2)今天的元宵节是对当时元宵节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体现了文化的一种传承。【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一窥元宵节的一些习俗;对照今天元宵节和宋代元宵节的一些习俗,既有许多共性的地方,同时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从而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0.关于宋朝有人说那是“充满趣味的世俗生活”。《水浒传》中,多处描述热闹的东京生活景象。如果你是当时的梁山好汉燕青,第一次来到东京,联系下图,你将如何去感受那种充满趣味的世俗生活。答案:可以去商业繁华的地区去购物;去夜市购物或喝茶、喝酒;去鱼市购买水产品等;到瓦肆去看杂剧等表演。【解析】依据北宋东京城的布局和相关的图例,结合所学知识,大致了解北宋的夜市生活、瓦肆的特点和坊市格局打破所带来的各种积极影响。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九桥门街市酒店,彩楼相对……掩翳天日。材料二:百樊楼(酒楼),后改为丰乐楼,宣和间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画通夜……(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2)材料二中瓦市(瓦子)的出现和发展说明了什么?答案:(1)北宋东京商业的繁荣(或酒店业、饮食业、旅店业的繁荣)(2)瓦市的出现意味着都市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解析】(1)所谓的正店指的是大酒店,脚店为小酒楼。材料一表明北宋东京汴梁的酒楼正店有72户,并且很多酒楼装修豪华,而小店不能胜数,皆谓之“脚店”。这说明了宋朝的旅店业的兴旺鼎盛。(2)瓦市也叫瓦子或瓦肆,是一个综合性的娱乐场所,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种需求。三、综合探究题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余秋雨说过,他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英国的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选择生活在中国的宋朝。”材料二:据史载,太祖立国之后,曾在太庙里刻下祖训,其中的一条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宋太祖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被科举殿试时录取的人统称为进士。进士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唐代录取进士,年均不过二十余人,宋代平均每年都有一百多人。材料三:北宋人口已达到2千万户,1亿多人,GDP占全球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西欧人均GDP为427美元。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国库收入为7070万贯,最高达到1.6亿贯文,即便南宋丢失半壁江山,国库财政收入竟也高达1亿贯文。──《宏观经济历史》(1)联系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材料一中余秋雨和汤因比等文人向往宋朝生活的理由?(2)有人说,北宋的街市自有一番泱泱的气度,更有几分发自生民内心的活力无穷。这不是最好的时代,可也不是最坏的时代,而恰是平民的时代!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为什么恰是平民的时代?答案:(1)因为宋朝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文人的地位比较高,而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机会比较多;同时宋朝经济比较发达,人民的生活水平较高。(2)经济发达,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民有了更多的自由生活的空间;夜市的繁荣和瓦肆的设立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等等。(写出两点即可)【解析】联系余秋雨等人的文人身份,根据材料信息可以概括出宋朝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和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经济的繁荣使得文人的地位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宋朝之所以是一个让人们感受到充满趣味的世俗生活主要在于其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课件19张PPT。社会生活与文化它反映了北宋过年的哪些习俗?这些习俗对今天还有影响吗?你知道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节日的场景?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社会生活篇这首诗歌中提到北宋时期的三种过年习俗:燃放爆竹(爆竹是火药发明后的产物)喝屠苏酒辟邪(一种药酒)大门上更换新桃符(桃符是刻画有门神形象的桃木板,用来驱鬼辟邪、后世张贴门神和春联都是由此演化来的)探究:请你说说春节(元日)过后还有哪些传统的节日,今天它们都有哪些民俗?在宋代又有哪些民俗?(结合课本)思考:对照现代中国传统节日民俗和宋代这些节日的民俗特点,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成型与汉代,到宋代随着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南移,节日更加分化,节日框架基本上确立(如传统的寒食节转化为清明节,端午节因南方河流众多形成龙舟竞渡风俗等),节日风俗也更加丰富。?(北宋东京城布局图) 思考:对照唐朝和宋朝,说说宋朝的城市布局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从东京城中你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述,汴京御街上的州桥一带就有十几家酒楼饭馆:张家酒店、?曹婆婆肉饼?、曹家从食、?李四分茶、?清风楼酒店、潘楼酒店、鹿家包子、?郑家油饼店?、?石逢巴子?、万家馒头?、?八仙楼……?一阵又一阵,一段又一段,从酒楼、茶馆艺人指下口中传来的作乐声、市民的欢笑声、丝竹管弦之调、畅怀痛饮之音,传入深宫,传到仁宗的耳畔。仁宗不禁问宫人:这是何处作乐?当宫人告诉他说这这是民间酒楼作乐,仁宗不由感叹起自己在宫中冷冷清清,羡慕起高墙外面的夜市生活来了……瓦子也称“瓦市、瓦肆、瓦舍”,或者干脆简称“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个城市的“休闲娱乐中心”。其中著名的有“新门瓦子”、“桑家瓦子”等。其中,“桑家瓦子”规模宏大,尤其值得一书,它里面设有“勾栏”50多座,内设莲花棚、牡丹棚、夜叉棚等,其中又以象棚最大,可容纳数千人。 宋朝文化篇走进瓦子:感受到的文化生活会有哪些呢?唱歌、跳舞这类节目虽然很老套,却一直沿用至今也没被人们废弃;但如果是加上皮影戏、球技、杂技、木偶戏、武术表演等,就有些像是现代某些大型KTV的节目配置了;再加上说书,如“说三分”即“说三国”,说“五代史”等,人们又会疑是到了茶馆。以上这些,都是瓦子中的常规节目。特别一些的,有如“弄虫蚊”,就是驯化昆虫来做戏。另外还有些节目比较不像是节目,如“商谜”是与别人商量出谜语;“说诨话”就是讲诨笑话。自选一位文人,吟诵其作品名句,并谈谈你的感受(或感悟)?走近宋代文人:感受文化魅力(品味宋词特色:可以从内容、风格、引发的思考等方面来谈) 苏轼的词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后人评价道“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王安石宋神宗时宰相。庆历二年(1042 )进士苏轼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至礼部尚书。 满朝朱紫衣,皆是读书人司马光宋仁宗时期中进士, 曾官至宰相。思考:为什么宋朝时期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如此丰富多彩呢?(联系课本P111和下列材料)材料一:据史载,太祖立国之后,曾在太庙里刻下祖训,其中的一条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宋太祖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被科举殿试时录取的人统称为进士。进士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唐代录取进士,年均不过二十余人,宋代平均每年都有一百多人。北宋人口已达到2千万户,1亿多人,GDP占全球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西欧人均GDP为427美元。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国库收入为7070万贯,最高达到1.6亿贯文,即便南宋丢失半壁江山,国库财政收入竟也高达1亿贯文。 ——《宏观经济历史》实行崇文抑武政策,重视科举制度;经济的发展;农民有了更多的自由,生产积极性提高等元朝的文化成就主要表现在哪里?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为什么能创造出这么优秀的文化成就?元朝文化篇:秋雨时分元 曲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郑光祖、马致远等 元朝对文人的轻视,以及对汉人的排挤,使得诗歌创作一度陷入衰败。没有了唐人的潇洒,少了宋人的隽永,如此元曲却更贴近普通民众,更能准确地道出一个个平凡的心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社会生活与文化》教学设计.doc 《社会生活与文化》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