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讲:折射与凸透镜成像课题一、光的折射知识点一、光的折射1. 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还有一种情况,光在同一种不均匀的物质中传播,方向也会改变,也是光的折射。(2)光的折射定律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分居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时,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空气射到其它透明物质,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3)由光路可逆性可知:光从水中或玻璃射向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将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2. 光的折射成像:从空气中看水、玻璃等透明介质中的物体,你会感到物体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这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变“浅”了的虚像。具体例子有:“筷子上折”、“池水变浅”、“像下叉鱼”。知识点二、反射与折射作图对称法作图1 平面镜成像2(通过画像来画光路)过点作平面镜的垂线(虚线)使得像与 先通过对称法做出光源S的像,物到平面镜距离相等,像为虚像,用虚线 然后连接像也入射点并延长,注意虚实作S的像 (通过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来做像) 光路图法作S的像(原理同左)注意:一定要画上法线,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虚像)标明光线方向,注明界面,光在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越大,所对应光线与法线夹角越大从岸上看水中的物体要比实际浅 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要比实际高光线通过玻璃砖,发生两次折射, 潜望镜原理:两次镜面反射(两次镜面成像)1、一束光从空气中射向某一透明介质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入射光与分界面的夹角为30度,若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垂直,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_°,折射角为______。2、在湖边看平静湖水中的“鱼”和“云”,看到的是( )A.“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B.“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C.“鱼”和“云”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D.“鱼”和“云”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3、图中,容器底有一探照灯S发出一束光线投射到MN木板上,在B点形成一光斑,当向容器中注水时,光斑B将移向( )A.B的上方 B.B的下方 C.B的左边 D.B的右边4、上题中,光射到水面上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随着水面的升高,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将( )A.越来越大 B.越来越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5、如图所示,OB是一束光线由空气射到水面后的反射光线,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标出入射角的度数,并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6.做出图中,人通过池塘中的水面看到对岸树木顶端的光路图,并大致画出入射光线射入水中的折射光线。7.如图所示,S为平面镜前一点光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确定人眼从镜AB中看到S的范围。8.如图所示,平面镜上方有一竖直挡板P,AB和CD是挡板左侧的发光点S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在图上作出发光点S(要求留下作图痕迹)。9.如图所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某种液体中,被水平放置于液体底部的平面镜反射,最后返回空气中。请在图中画出经平面镜反射的光线和在水面处的折射光线。10.在一个干枯的井底正中央P点趴着一只青蛙,它能看到的视野范围如图所示,天降大雨时并全部灌满水,若青蛙仍在P点,它的视野将发生变化,请你在图中利用光路图确定青蛙视野变化的大致范围,并用阴影线表示出来。课题二、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一、透镜一、透镜1. 主光轴:两个球面所在球的球心的连线。2. 光心(O):主光轴上的一个特殊点,(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即薄透镜的中心。注意:引出第一条特殊光线。3. 焦点(F):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叫焦点。注意:引出第二条特殊光线根据光的折射光线可逆性,引出第三条特殊光线。4.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名称 又名 性质凸透镜 会聚透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 发散透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延伸:凸透镜越厚,折光能力越强,焦点离光心越近,焦距越小。二、透镜光学作图(三条特殊光线)1. 凸透镜:①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②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过焦点。③经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2. 凹透镜:①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②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③射向虚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知识点二、凸透镜成像规律1. 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几个概念:●焦点F:凸透镜能将太阳光(平行光)会聚成一点,这点叫做焦点。●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凸透镜有一对实焦点,而凹透镜有一对虚焦点)●物距u: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像距v:透镜到像的距离.2. 凸透镜成像实验探究注意: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要在同一高度上,使像成在光屏中央。3.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 像距v 像的情况倒立或正立 放大、缩小或等大 实像或虚像 应用u>2f f<v<2f 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f<u<2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放映机、光学投影仪u=f 不成像 探照灯u<f u知识点三、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放大镜是一种焦距比较小的凸透镜。原理: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照相机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原理: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3)望远镜与显微镜①望远镜:先小后大,先实后虚。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目镜相当于放大镜。②显微镜:二次放大,先实后虚。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目镜相当于放大镜。(4)眼睛①眼睛的结构:一圈有颜色的环形物是虹膜,虹膜中央的小孔叫做瞳孔,光线就是从瞳孔进入眼睛的。虹膜的作用:调节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的强弱。②眼球与折光系统:眼球由眼球壁(包括角膜、巩膜、视网膜等)及其内容物(包括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组成。眼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物体射出的光线经折光系统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倒立缩小的实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③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矫正a、近视成因: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像落在视网膜前方。b、远视成因: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像落在视网膜后方。1.将一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现将该凸透镜和蜡烛、光屏安装到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缩小的像B.仅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一合适的凹透镜,可模拟近视眼的矫正C.将蜡烛移到30cm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在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D.将蜡烛移到40cm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在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2.小金在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三个元件移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成像原理可应用于放大镜B.推算出焦距为10cmC.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撤去光屏仍然成像D.实验过程中飞来一只小甲虫停在凸透镜上,光屏上会出现暗一点的甲虫的像3.星期天,小方同学按照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的操作要求,验证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找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普通铅笔放在玻璃瓶的一侧,透过玻璃瓶,可以看到那支笔,如图所示。如果把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会看到什么现象?小方记录了这个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其中有错误的是( )A.先成虚像,后成实像 B.笔尖一直变长变大C.到某一位置时,笔尖突然改变方向 D.笔尖先变长变大,后变短变小4.小徐自制的一个简易照相机,如图是实物和结构示意图,眼睛从B端向筒内观察教室外的景物,通过适当调节A、B间的距离,半透明薄膜上可得到清晰的像,则( )A.半透明薄膜上可观察到正立的实像B.半透明薄膜上可观察到的是虚像C.把纸筒上线翻转180度角,倒立的像可正立D.清晰地观察到物体的像后,适当缩短A、B间的距离可清晰呈现更远处的物体5.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20cmB.当 u=8cm 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放大的像C.当 u=15cm 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 10cm 处移动到 30cm 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6.小明将凸透镜紧靠如图甲所示的一幅卡通图片,然后将凸透镜逐渐远离图片的过程中,通过凸透镜观察到如图乙所示四个不同的像,则四个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③②④① B.③②①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③①7.小明用三块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得到了如表所列像的性质,由此可知这三块凸透镜的焦距关系为( )凸透镜 像的性质A 放大 倒立 实像B 缩小 倒立 实像C 放大 正立 虚像A. B. C. D.8.如图甲所示,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向左的箭头,在透明的玻璃杯中装满水。将玻璃杯移至白纸前方,会看到箭头方向向右了,如图乙所示。此实验中,盛水的玻璃杯相当于一个______镜,所成的是一个_______像(说明像的正倒、大小、虚实)。9、小金制作了一个焦距可调节的水透镜,如图甲所示,在一个圆环支架上安装一个进出水口,在圆环支架的两侧密封上透明的橡皮膜,用注射器通过软管连接进出水口,并向圆环与橡皮膜所围成的空间内注水,使其呈中间厚、边缘薄的形状,便制成了一个焦距可调节的水透镜,如图乙所示。请回答:(1)将制好的水透镜、蜡烛和光屏安装在水平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并调节烛焰中心、水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______,之后将水透镜的位置固定,调节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观察到与烛焰等大的清晰的像,如图丙所示。(2)从水透镜中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变大,若不改变蜡烛和水透镜的位置,光屏应向____移动,光屏上仍能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当向水透镜中注水时,若不改变蜡烛、光屏和水透镜的位置,则在蜡烛和水透镜之间放______(选填“近视眼镜”或“老花眼镜”),光屏上仍能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10.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如上图所示是投影仪的结构图,在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正上方有一与水平面成45°角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一屏幕。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平面镜后,可在屏幕上成一清晰的像。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 )A.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B.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C.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D.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11.下列有关人体感觉的说法中,不科学的是( )A.当手指被割破时,有报警作用的感觉是痛觉B.酒鬼干不了品酒师的职业,是因为刺激多了,味觉灵敏程度降低了C.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是:声波→鼓膜→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小骨→听神经→大脑D.不透明的物体反射的光经过瞳孔和晶状体,但不是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12.用水彩笔在磨砂电灯泡的侧面画一个图案,然后把电灯泡接到电路中让其发光,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图案与其正对的白墙之间(图案与白墙之间距离较大)移动,则所画图案在墙上成清晰像的情况是( )A.不能成像B.能成一次像,是放大、正立的虚像C.能成两次像,一次是放大、倒立的实像,一次是缩小、倒立的实像D.能成三次像,一次是缩小、倒立的实像,一次是等大、倒立的实像,一次是放大、倒立的实像13.下图是人眼球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通过眼球折光系统的[ ] 、房水、[ ] 和[ ] ,到达[ ] ,形成物像,当物像落在[ ] 处时,视觉最清晰。(2)从暗室走到阳光下,[ ] 会变 ,这种变化是由[ ] 内的睫状肌收缩引起的。(3)眼球中能将光线刺激转换成神经冲动的是[ ] ;M作用是将 传导到大脑皮层的 ,从而产生 。一、单选题1.如图是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相关实验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应选用光滑的硬纸板 B. 图甲中∠EOM是入射角C. 图乙中反射光不存在 D. 图丙、甲中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2.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人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此时该人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 )A. 近视眼,镜片Ⅰ B. 近视眼,镜片Ⅱ C. 远视眼,镜片I D. 远视眼,镜片Ⅱ3.下图是游客在公园观赏金鱼的场景。游客能看到水中的金鱼是因为眼睛接收到了金鱼反射出来的光。金鱼反射出来的光进入人眼的路径是( )A. B. C. D. 4.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铁板制成。小科把“F”发光物置于离凸透镜13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小科看到光屏上像的形状和大小分别是( )A. 、放大 B. 、放大 C. 、缩小 D. 、缩小5.由于光的传播我们看到了色彩斑斓的世界。下列现象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 海市蜃楼 B. 镜子里的像C. 耀眼的铁栏杆 D. 树荫下圆形光斑 6.如图所示,在中国象棋棋盘正中央竖立一块垂直于棋盘的平面镜,棋子“象”由甲移到乙,则平面镜中“象”的移动是( )A. 由④到② B. 由③到① C. 由②到④ D. 由①到③7.学校的录播教室被一种单向透视玻璃分隔成上课和观摩两个功能区,坐在观摩室的听课教师通过单向透视玻璃进行观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上课区域的光照强一些,观摩效果更好B. 从上课区域射向透视玻璃的光只发生折射C. 听课教师能看到上课的情景,是由于上课区域的光能透过透视玻璃D. 学生在透视玻璃中看到了自己的像,此时的透视玻璃相当于平面镜8.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对应右图,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B. 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C. 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虚像D. 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内区域内,成正立放大实像9.平面镜水平放置且镜面朝上,在镜面右端上方竖直放置一凸透镜,在凸透镜左侧主光轴上两倍焦距处有一点光源S,关于点光源在该光具组中成像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A. 两个实像,两个虚像 B. 两个实像,一个虚像C. 一个实像,两个虚像 D. 一个实像,三个虚像10.将一蜡烛放在装有水的烧瓶前,调整蜡烛和烧瓶至如图所示位置,在墙壁上得到清晰的像。该像的性质是( )A. 缩小的虚像 B. 放大的虚像 C. 缩小的实像 D. 放大的实像11.关于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为近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 B. 乙为近视眼,可佩戴凸透镜矫正C. 甲为远视眼,可佩戴凸透镜矫正 D. 乙为远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12.太阳光穿过地球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如果没有这层大气,会出现( )A. 日出会提前,日落会延迟 B. 日出和日落都会提前C. 日出会延迟,日落会提前 D. 日出和日落都会延迟13.如图所示,在“用‘凸透镜’观察周围的景物“活动中,小科将印有绿色环保标志“ ”的纸固定在墙上,再将一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移到标志的正前方,然后改变玻璃杯与标志之间的距离。小科站立时透过玻璃杯和水观察。下列图像中,不可能看到的是( )A. B. C. D. 14.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如图是利用大规模阵列抛物镜面收集太阳能的工作原理图。下列关于太阳光传播的说法错误的是( )在定日镜面上发生反射 B. 在定日镜面上发生折射C. 经过定日镜后沿直线传播 D. 经过定日镜后传播速度不变15.甘肃鸣沙山月牙泉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被称为天下沙漠第一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月牙泉风景区的植被是一个种群 B. 湖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C. 鸣沙山昼夜温差较大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D. 月牙泉地形的形成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16.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17.如图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 B. 实验宜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C. 眼睛应从B一侧观察成像情况 D. 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像物不再重合18.归纳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下列归纳推理正确的是( )A. 甲图:向右移动滑片,若通过R1的电流增加a安,则通过R2的电流也增加a安 B. 乙图:仍呈清晰的像,若物距增加b厘米,则像距也要增加b厘米C. 丙图:加水液面升高,若小铁球受到的浮力增加c牛,则大铁球受到的浮力也增加c牛 D. 丁图:保持天平平衡,若左侧增加d个钩码,则右侧也要增加d个钩码二、填空题19.如图所示是一位小朋友在照镜子(平面镜)。(1)小朋友看不到被镜子遮住的物品,是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传播(2)小朋友通过镜面所成的像在________。(填“镜面前”“镜面上”或“镜面后”)20. 2014年,人工视网膜通过临床试验,为失明患者带来福音。人工视网膜主要由装有摄像头的眼镜、电子设备和芯片电极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1)从眼球的成像原理来看,眼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________镜。(2)从反射弧的组成来看,“人工视网膜”相①传送画面数集影像当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 。(3)摄像头中的对焦机构能调节镜头和CCD之间的距离。当配有人工视网膜的人向远处眺望,对焦机构将使镜头与CCD之间的距离变________。21.如图,保持矿泉水瓶与白纸的位置不变,当向空瓶中倒入水后,可观察到“黑白颠倒”的现象,这是由于倒入水后的矿泉水瓶相当于形成一块________镜。此时,若要将“黑白颠倒”的现象重新颠倒回来,白纸应________矿泉水瓶(选填“靠近”或“远离”)。22.如图为小科制作的两个实验装置。(1)图甲为“光路演示仪”,A、B、C为相同的中央有小孔的纸板,D是光屏,E为底座。实验时,打开激光笔,调整纸板A、B、C的位置,光屏D上出现了亮斑,发现此时三块纸板上的小孔在一直线上,则可推知光在均匀空气中是沿________传播的。接着在激光笔与光屏之间大范围喷烟,能观察到激光笔发出光的传播路线,原因是烟将激光笔发出的光 ________到观察者眼中。(2)图乙为“力学演示仪”,小科将一个去顶可乐罐的上端用细线吊在横杆上(可乐罐可自由转动),在罐壁等高的A、B两处沿水平方向斜扎两个同样大小的小孔,先用手指堵住小孔,再往罐子里加满水,待罐子保持静止后松手,水从两小孔中喷出(俯视时喷水方向如图丙),罐子随即转动。请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图中的虚线圆圈上用箭头表示出可乐罐转动方向。________23.为了研究眼的成像原理,小科自主研制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水透镜模拟眼的晶状体,通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透镜凸度大小。光屏和水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如图所示的位置。点燃蜡烛后.调节水透镜凸度,直至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________(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对水透镜________(填“注水”或“抽水”)。24.小柯分别探究了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和从水射人空气中的折射规律,并记录了表一,表二两组数据。(1)表一中“?”处的数据是________。(2)表二中“?”处的数据模不清,请综合分析两个表格中的数据,判断出这个数据应该是________。三、实验探究题25.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________的实像。(2)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镜应该移到 ________厘米刻度处。(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为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图甲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________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4)研究好成像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图乙中,小敏给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如图丙所示,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26.同学们学习了“光的折射”后,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那么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是否成正比呢 【建立猜想】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可能成正比。【实验探究】同学们测得了四组实验数据。第2次实验如图所示,请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实验序号 1 2 3 4入射角 20° 40° 60° 80°折射角 13° ⑴________ 35° 41°【实验结论】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⑵________(选填“成正比”或(“不成正比”)。【评价与交流】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⑶________27.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金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1)当入射角为 40°时,反射角为________。(2)小金将纸板 F 绕垂直于镜面 ON 向后转动,在纸板 F 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________。请分析原因:________。(3)若使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_。28.通过玻璃门(如图甲)可简单地验证平面镜成像的某些规律。(1)先在房间A的地砖拼接处放一标记物,然后到房间B,若实验者及标记物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让实验者所成的像落在标记物上,他应向________(填序号)方向移动.(2)为了让成像更清晰,房间B的亮度要比房间A________.(3)对本实验的相关评价,合理的有( )A.证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的虚像B.利用地砖方便地确定像和物体的位置关系C.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实验,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29.小金在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小金将三个元件移动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请你根据此现象回答下列问题:光屏上像的性质为________,并推算出焦距为________厘米。(2)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小金换了个凸透镜继续实验,并使透镜光心、蜡烛焰心和光屏中心三者高度相同,但在透镜右侧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在屏上成像(光具座足够长),请你帮助小金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________。30.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1)如图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2)在凸透镜成像实验测量物距和像距的过程中, (选填“物距”或“像距”)的测量误差较大,原因是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