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专题5 声现象 专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复习专题5 声现象 专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专题5 声现象
本专题包括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耳的构造和功能、辨别声音的三个特性,利用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是考查的热点。
专题一、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
【点拨】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声音依赖于气体、液体、固体等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例题1】如图所示,实验甲中,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实验乙中,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将泡沫塑料球弹起。若在月球上分别做甲、乙两个实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次实验都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B.甲中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乙中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C.乙中右边音叉被敲击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能发出声音
D.能听到甲中音叉发出的声音
变式训练
1.下列实验或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  )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碎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中的手机有来电时,能看到指示灯闪烁,但听不到铃声 ③用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分别快速和缓慢划过,发现两次的声音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立即消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暖水瓶的瓶胆夹层是真空的,可用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将一个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塞上瓶塞,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分析、判断。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
A.塞上木质瓶塞和塑料瓶塞进行比较
B.把暖水瓶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用一个完好的暖水瓶和一个瓶胆漏气的暖水瓶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3.为研究声音和光的传播特性,小明将一个会发光的纸片小人放置于收音机喇叭上方,再将其放置于密闭玻璃罩内。随后用抽气机尽可能抽尽空气,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听得到音乐,小人在跳动、发光
B.听不到音乐,小人不动、发光
C.听不到音乐,小人在跳动、发光
D.听不到音乐,小人不动、不发光
4.据央视质量报告节目曝光奔驰、宝马和奥迪车等三大豪华车品牌使用沥青阻尼片,导致车内空气质量严重污染。什么是阻尼片呢?小科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阻尼片是贴在车身内表面的一种粘弹性材料,紧贴着车身的钢板壁上,主要是为了起到减少噪声、减少震动的作用,也就是说起到阻尼作用。下列关于阻尼片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用阻尼片降低噪声的措施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阻尼片能够降低噪声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不能传播
C.阻尼片能够降低噪声说明声音没有能量
D.阻尼片作用是提高钢板振动频率,使之超过20000Hz
5.如图甲所示,小明将衣架挂在绳子中间,小华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小明能听到敲击声;然后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如图乙所示),小华用相同的力再次敲击衣架,此时小明听到的敲击声更大、更清晰。
(1)该实验说明声音在 ________(填“固体”或“气体”)中的传播效果更好。
(2)小明用食指堵住双耳后仍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________(填字母)。
A.没有将双耳完全堵住,有声波从空隙间传入人耳
B.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引起手的振动使人听到声音
C.声波经细绳、食指传入人耳,使人听到声音
D.衣架离耳朵更近,经过空气传入的声音更大
6.根据你学习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分析并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1)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鸟声、风声分别是___________体、___________体的振动发出的;
(2)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
(3)将一颗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岸边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一个人,则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
7.为研究声音的传播,按如图组装仪器并操作。
(1)接通电源后,可以听到电铃发出声音,看到电铃在振动;
(2)开动真空泵后,可以听到铃声逐渐________(变轻/变响/不变);看到电铃________(选填“振动”或“不振动”);
(3)关闭真空泵,让空气慢慢回到罩内,可以听到铃声逐渐________(变轻/变响/不变);
(4)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随着钟罩内空气逐渐抽出,罩内空气的粒子数会逐渐减少,使传播声音的介质也逐渐________(增加/减少);由此推测:当钟罩内抽成真空时,声音________(可以/不可以)传播,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专题二、耳的构造和功能
【点拨】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外耳、中耳只起到传导声波和振动的作用,内耳的耳蜗会将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经听神经传到大脑形成听觉。耳蜗才是真正的听觉感受器,听觉的形成部位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2022年夏季某日的凌晨,某市遭遇狂风暴雨,许多市民在睡梦中被雷鸣声惊醒。下列有关人耳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外耳道能收集声波 B.鼓膜能带动听小骨振动
C.半规管能放大振动 D.耳蜗能产生听觉
变式训练
1.某同学堵住耳朵,把振动的音叉尾部先后抵在脸、后脑的头骨和牙齿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与该实验相符的是 (  )
A.抵在后脑上时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它离耳朵最近,传声效果好
B.抵在脸上时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人脸最敏感,传声效果好
C.抵在牙齿上时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牙齿直接与颌骨相连,传声效果好
D.抵在三个位置听到的声音都一样,传声效果也一样
2.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⑦是人的听觉感受器
B. 耳廓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C.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D.听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可确保②内外的气压平衡
3.如图为一款骨传导耳机,佩戴时将它紧贴骨头即可听见耳机内的声音。关于骨传导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耳机可以减小声音对鼓膜的损伤 B.固体传声比空气快
C.形成听觉的部位是大脑 D.该耳机主要利用了空气传声
专题三、辨别声音的三个特性
【点拨】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响度取决于声源振动的幅度、与声源的距离和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音色取决于发声体的材质、结构等。
在旅游景区,导游常利用扩音器进行讲解。下列关于扩音器的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提高声音的音调
B.增大声音的响度
C.改变声音的音色
D.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
变式训练
1.如图所示,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图甲:小“人”随着音乐起舞
B.图乙: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
C.图丙:让空气进入抽成真空的罩内(罩内有正在发声的电铃)
D.图丁: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南京中考)如图所示为一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有一个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哨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可改变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可改变哨音的响度
3.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C.拉二胡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4.某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为了探究水琴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做了如下实验:他们选择了四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①、②、③、④,分别在各玻璃杯中装入不等量的水,如图甲所示;他们拿金属棒用相同的力敲击四只玻璃杯的杯口,发现不同的玻璃杯发出的声音的特征不同,于是他们进行了合理的猜想,并做了进一步的探究。小组同学将四只玻璃杯发出的声音输入示波器中,观察到四只玻璃杯发出的声音的波形图分别如图乙中A、B、C、D所示。
(第7题)
(1)根据实验的过程以及观察到的现象,四只玻璃杯被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从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__,实验中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玻璃杯是为了控制________因素相同。
(2)由该小组实验的过程及现象,分析可得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科学兴趣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了探究。
实验一:图甲,逐渐抽去钟罩内气体,听到铃声越来越小。
实验二:图乙,一张纸分别接触转动中的两个齿数不同的齿轮,齿轮的齿数越多,纸片发出的声音越尖。
实验三:图丙,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左右晃动。
(1)以上三个实验中,实验一表明____。
(2)实验二表明:音调高低由____决定。
(3)实验三表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____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声音具有____。
6.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会跳跃的声音
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距爆炸地点70千米范围内,人们清楚地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但是半径70~160千米范围内却听不到爆炸的轰鸣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300千米范围内,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声音怎么会跳跃过中间这片区域呢?
研究发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气温有关。气温高,声速大;气温低,声速小。地面上方不同高度的气温不同,声速也不同,且声音在空气中向前传播时总喜欢拣温度低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的空气时,声音便偏到温度低的空气中去(如图所示)。这就像一列小孩和一列大人组成的队列,小孩和大人手挽手以相同的节奏向前行进,由于小孩的步距小于大人的步距,结果整个队伍前进的方向便会偏向小孩一侧。
如果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气温有高有低,那么声音经过的时候,就会一会儿拐向高空,一会儿又拐向地面。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声音会跳跃的现象。
(1)文中提到的三个区域,哪个区域的近地面气温最高?请说明理由。
(2)《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诗人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试运用短文中提到的知识,说明远处寒山寺的钟声能传到枫桥江畔绝非诗人的臆造。专题5 声现象
本专题包括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耳的构造和功能、辨别声音的三个特性,利用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是考查的热点。
专题一、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
【点拨】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声音依赖于气体、液体、固体等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例题1】如图所示,实验甲中,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实验乙中,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将泡沫塑料球弹起。若在月球上分别做甲、乙两个实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次实验都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B.甲中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乙中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C.乙中右边音叉被敲击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能发出声音
D.能听到甲中音叉发出的声音
【解析】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故甲中音又振动时,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但听不到音又发出的声音;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乙中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不能发出声音,泡沫塑料球不会被弹起,故 A、C、D 错误,B 正确。
【答案】 B
变式训练
1.下列实验或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  )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碎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中的手机有来电时,能看到指示灯闪烁,但听不到铃声 ③用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分别快速和缓慢划过,发现两次的声音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立即消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碎纸屑在不停地跳动,可用来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②)放在真空罩中的手机有来电时,听不到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③用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分别快速和缓慢划过,快速划过木梳齿时的振动频率比缓慢划过时高,快速划过时声音更尖锐,说明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立即消失,可以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
【答案】 D
2.暖水瓶的瓶胆夹层是真空的,可用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将一个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塞上瓶塞,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分析、判断。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
A.塞上木质瓶塞和塑料瓶塞进行比较
B.把暖水瓶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用一个完好的暖水瓶和一个瓶胆漏气的暖水瓶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解析】 完好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故选C。
【答案】 C
【提示】注意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3.为研究声音和光的传播特性,小明将一个会发光的纸片小人放置于收音机喇叭上方,再将其放置于密闭玻璃罩内。随后用抽气机尽可能抽尽空气,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听得到音乐,小人在跳动、发光
B.听不到音乐,小人不动、发光
C.听不到音乐,小人在跳动、发光
D.听不到音乐,小人不动、不发光
【答案】C
【详解】收音机喇叭正在发声,喇叭在振动,纸片小人在振动,用抽气机尽可能抽尽空气,没有传播介质,故听不到音乐;光在真空中能够传播,能看到小人在跳动、发光,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据央视质量报告节目曝光奔驰、宝马和奥迪车等三大豪华车品牌使用沥青阻尼片,导致车内空气质量严重污染。什么是阻尼片呢?小科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阻尼片是贴在车身内表面的一种粘弹性材料,紧贴着车身的钢板壁上,主要是为了起到减少噪声、减少震动的作用,也就是说起到阻尼作用。下列关于阻尼片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用阻尼片降低噪声的措施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阻尼片能够降低噪声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不能传播
C.阻尼片能够降低噪声说明声音没有能量
D.阻尼片作用是提高钢板振动频率,使之超过20000Hz
【答案】A
【详解】行驶过程车身的钢板壁会由于振动而发出声音,阻尼片是一种粘弹性材料,紧贴着车身的钢板壁上,可以使振动幅度减小,减少震动,同时通过声音在阻尼片中传播降低噪声,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如图甲所示,小明将衣架挂在绳子中间,小华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小明能听到敲击声;然后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如图乙所示),小华用相同的力再次敲击衣架,此时小明听到的敲击声更大、更清晰。
(1)该实验说明声音在 ________(填“固体”或“气体”)中的传播效果更好。
(2)小明用食指堵住双耳后仍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________(填字母)。
A.没有将双耳完全堵住,有声波从空隙间传入人耳
B.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引起手的振动使人听到声音
C.声波经细绳、食指传入人耳,使人听到声音
D.衣架离耳朵更近,经过空气传入的声音更大
【解析】 (1)用图乙方法小明听到的敲击声更大、更清晰,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且在固体中传播的效果比在气体中好。
【答案】 (1)固体 (2)C
【归纳】声音可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且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传播效果最好。
6.根据你学习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分析并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1)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鸟声、风声分别是___________体、___________体的振动发出的;
(2)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
(3)将一颗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岸边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一个人,则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
【答案】固 气 固体传声比空气快 鱼 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详解】(1)[1][2]发声体可以是固态、波态或气态物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鸟声、风声分别是由
固体和气体振动发声的。(2)[3]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固体>液体>气体,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固体传声比空气快。(3)[4][5]因为声音为液体中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的快,因此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鱼。
7.为研究声音的传播,按如图组装仪器并操作。
(1)接通电源后,可以听到电铃发出声音,看到电铃在振动;
(2)开动真空泵后,可以听到铃声逐渐________(变轻/变响/不变);看到电铃________(选填“振动”或“不振动”);
(3)关闭真空泵,让空气慢慢回到罩内,可以听到铃声逐渐________(变轻/变响/不变);
(4)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随着钟罩内空气逐渐抽出,罩内空气的粒子数会逐渐减少,使传播声音的介质也逐渐________(增加/减少);由此推测:当钟罩内抽成真空时,声音________(可以/不可以)传播,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答案】变轻 振动 变响 减少 不可以 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2)[1]开动真空泵后,钟罩内可以传播声音的介质(空气)逐渐变少,因此可以听到铃声逐渐变轻。[2]由于电铃一直处于工作状态,所以电铃依然在振动。(3)[3]关闭真空泵,让空气慢慢回到罩内,罩内有可以传播声音的介质,所以可以听到铃声逐渐变响。(4)[4][5][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一类介质,开动真空泵后,罩内空气逐渐被抽出,罩内空气的粒子数会逐渐减少,使传播声音的介质也逐渐减少,听到的铃声逐渐变轻,由此推测:当罩内抽成真空时,罩内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因此声音不可以传播;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真空不能传声。
专题二、耳的构造和功能
【点拨】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外耳、中耳只起到传导声波和振动的作用,内耳的耳蜗会将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经听神经传到大脑形成听觉。耳蜗才是真正的听觉感受器,听觉的形成部位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2022年夏季某日的凌晨,某市遭遇狂风暴雨,许多市民在睡梦中被雷鸣声惊醒。下列有关人耳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外耳道能收集声波 B.鼓膜能带动听小骨振动
C.半规管能放大振动 D.耳蜗能产生听觉
【解析】 耳廓能收集声波,半规管和前庭有感受头部位置的作用,耳蜗能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故A、C、D错误。
【答案】 B
变式训练
1.某同学堵住耳朵,把振动的音叉尾部先后抵在脸、后脑的头骨和牙齿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与该实验相符的是 (  )
A.抵在后脑上时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它离耳朵最近,传声效果好
B.抵在脸上时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人脸最敏感,传声效果好
C.抵在牙齿上时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牙齿直接与颌骨相连,传声效果好
D.抵在三个位置听到的声音都一样,传声效果也一样
【解析】 音叉尾部抵在牙齿上时,由于牙齿直接与颌骨相连,可直接将声音传给听神经,因此听到的声音最大、效果最好。
【答案】 C
2.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⑦是人的听觉感受器
B. 耳廓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C.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D.听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可确保②内外的气压平衡
【解析】 图中⑦是前庭,故A错误。
【答案】 A
【提示】 鼓膜内外气压不平衡会导致听声不清晰,甚至鼓膜受损等。
3.如图为一款骨传导耳机,佩戴时将它紧贴骨头即可听见耳机内的声音。关于骨传导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耳机可以减小声音对鼓膜的损伤 B.固体传声比空气快
C.形成听觉的部位是大脑 D.该耳机主要利用了空气传声
【答案】D
【详解】AD,骨传导耳机,它是将声波直接通过骨头传至内耳,不需要引起骨膜振动,因此可以减小声音对鼓膜的损伤,可知,该耳机主要利用了固体传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B.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以及气体中传播,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所以固体传声比空气快,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当振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专题三、辨别声音的三个特性
【点拨】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响度取决于声源振动的幅度、与声源的距离和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音色取决于发声体的材质、结构等。
在旅游景区,导游常利用扩音器进行讲解。下列关于扩音器的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提高声音的音调
B.增大声音的响度
C.改变声音的音色
D.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
【答案】 B
变式训练
1.如图所示,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图甲:小“人”随着音乐起舞
B.图乙: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
C.图丙:让空气进入抽成真空的罩内(罩内有正在发声的电铃)
D.图丁: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答案】C
【详解】A.将小“人”放在正在播放音乐的音乐盒(或音箱)上,会发现小“人”随着音乐跳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A不符合题意;B.改变图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C、让空气进入抽成真空的罩内,介质越来越多,电铃的声音越来越大,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符合题意;D,用不同力敲击音叉,音又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同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不同,即音叉的振幅不同,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南京中考)如图所示为一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有一个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哨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可改变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可改变哨音的响度
【解析】 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吹气力度的大小可改变管内空气柱的振动幅度,即改变哨音的响度,故C错误。
来回拉动活塞可改变空气柱的长度,即改变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哨音的音调,故D错误。
【答案】 B
【提示】 题中来回拉动活塞能改变竹筒中空气柱的长度。
3.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C.拉二胡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答案】A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琴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故B错误;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弦的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
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干扰人们学习、休息和工作,可以成为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4.某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为了探究水琴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做了如下实验:他们选择了四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①、②、③、④,分别在各玻璃杯中装入不等量的水,如图甲所示;他们拿金属棒用相同的力敲击四只玻璃杯的杯口,发现不同的玻璃杯发出的声音的特征不同,于是他们进行了合理的猜想,并做了进一步的探究。小组同学将四只玻璃杯发出的声音输入示波器中,观察到四只玻璃杯发出的声音的波形图分别如图乙中A、B、C、D所示。
(第7题)
(1)根据实验的过程以及观察到的现象,四只玻璃杯被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从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__,实验中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玻璃杯是为了控制________因素相同。
(2)由该小组实验的过程及现象,分析可得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图乙可知,相同时间内波形图A振动的次数最多,其对应声音的音调最高;波形图D振动的次数最少,其对应声音的音调最低。
【答案】 (1)①②③④ 响度 (2)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技法】 在波形图中,波形的形状代表声音的音色,波形的振幅代表声音的响度,波形间的间隔代表声音的频率。
5.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科学兴趣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了探究。
实验一:图甲,逐渐抽去钟罩内气体,听到铃声越来越小。
实验二:图乙,一张纸分别接触转动中的两个齿数不同的齿轮,齿轮的齿数越多,纸片发出的声音越尖。
实验三:图丙,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左右晃动。
(1)以上三个实验中,实验一表明____。
(2)实验二表明:音调高低由____决定。
(3)实验三表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____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声音具有____。
【答案】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频率 波 能量
【详解】(1)[1]实验一逐渐抽去钟罩内气体,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2]实验二一张纸分别接触转动中的两个齿数不同的齿轮,齿轮的齿数越多则振动得越快,从而声音得音调也会越高,所以此实验表明音调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3)[3]实验三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左右晃动。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而且声音具有能量。
6.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会跳跃的声音
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距爆炸地点70千米范围内,人们清楚地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但是半径70~160千米范围内却听不到爆炸的轰鸣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300千米范围内,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声音怎么会跳跃过中间这片区域呢?
研究发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气温有关。气温高,声速大;气温低,声速小。地面上方不同高度的气温不同,声速也不同,且声音在空气中向前传播时总喜欢拣温度低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的空气时,声音便偏到温度低的空气中去(如图所示)。这就像一列小孩和一列大人组成的队列,小孩和大人手挽手以相同的节奏向前行进,由于小孩的步距小于大人的步距,结果整个队伍前进的方向便会偏向小孩一侧。
如果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气温有高有低,那么声音经过的时候,就会一会儿拐向高空,一会儿又拐向地面。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声音会跳跃的现象。
(1)文中提到的三个区域,哪个区域的近地面气温最高?请说明理由。
(2)《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诗人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试运用短文中提到的知识,说明远处寒山寺的钟声能传到枫桥江畔绝非诗人的臆造。
【解析】 (1)半径70~160千米范围内气温最高。距爆炸地点70千米范围内,人们清楚地听到了爆炸声,说明该区域内靠近地面的气温较低;半径70~160 千米范围内听不到爆炸的轰鸣声,说明该区域内靠近地面的气温较高;半径160~300 千米的范围内,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说明该区域内靠近地面的气温较低。所以半径70~160千米范围内的近地面气温最高。(2)由于声音的传播与气温有关,声音总是由气温高处向气温低处偏折。秋天的夜晚枫桥江畔的空气比较潮湿,高空中的气温较高,靠近江畔的低空气温较低,寒山寺的钟声能从气温较高处偏向气温较低处,即枫桥江畔,所以诗人能听到寒山寺的钟声绝非臆造。
【答案】 (1)见解析 (2)见解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