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课件(共33张PPT)【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课件(共33张PPT)【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⒈ 体会最后一片叶子在情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了解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重点)
⒉ 弄清人物主线次线的关系,领会主线对描写人物、表达主题的作用。
⒊ 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难点)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不论哪个社会,哪个国家,英雄人物虽然不少,但更多的却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们的遭遇、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能更普遍、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今天我们就来解读美国杰出小说家欧·亨利在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塑造的小人物形象。
(二)作者简介
欧·亨利:(1862——1910),短篇小说巨匠。出生于美国南部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小镇,干过多种营生,后在银行工作时由于账务上的事于1897年入狱,1901年出狱后在纽约靠写作为生,经常混迹于码头、贫民窟、血汗工场、小酒店和下等剧场。他的作品反映了底层人民的痛苦,语言幽默,结构巧妙,结局总出人预料,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代表作品还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三)写作背景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的美国,随着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露突出。欧·亨利长期生活在下层,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使他对这些矛盾心感身受。因此,欧·亨利小说的主人公常常是社会的下层人物,诸如受人支使的店员、穷困潦倒的画匠、经济拮据的办事员、走投无路的小偷等。本文发表于1902年,表现了世态人情,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进行了特别的关注,对小人物的心灵和命运进行了深刻地揭示。
(四)整体感知
概括情节
女画家乔安西因为肺炎而失去了对生命的信心,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一片常春藤叶上。好朋友休易把这件事告诉了贝尔曼。老贝尔曼为了帮助乔安西,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一片常春藤叶在墙上,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予了乔安西生命的希望。老贝尔曼却因感染肺炎而去世。
开端(1-9)年轻画家休易和乔安西在合租的同一间画室中生活、工作,乔安西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10-34)乔安西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35-48)不落的藤叶使乔安西重又燃起生的欲望。
结局(49-53)乔安西脱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五)文本研读
1、小说以时间为线索,可是标题却是“一片叶子”,这片叶子有什么意义?这片叶子和上述两个人物有什么关系?下面分析一下小说的构思。
问题1、小说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那里的天气怎么样?
回答:纽约华盛顿广场。纽约的纬度与北京相似,为北纬40度,那里的冬天比我们这里的冷多了。  
大家想象一下,在100多年前的纽约贫民窟的一个冬天,两个为了理想而合租在一间阁楼里的姑娘,并且一个病了,病得很厉害,医生说只有1/10的希望。这真是很可怜的处境呀,我相信所有善良的读者都希望她能够恢复健康,看到春天。
问题2、在琼西生病的时候,窗外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大家找出来。
只见一个空荡阴暗的院子,二十英尺以外还有一所砖房的空墙。一棵老极了的长春藤,枯萎的根纠结在一块,枝干攀在砖墙的半腰上。秋天的寒风把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都吹掉了,只有几乎光秃的枝条还缠附在剥落的砖块上。寒冷的雨夹杂着雪花不停地下着。
问题3、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预示着叶子怎样的一种结局?这又预示了姑娘的生命将有怎样的一种结局?
回答:必落无疑,并且很快就要落了。姑娘的生命也即将结束了。因为琼西对自己的健康已经毫无信心,并且迷信地觉得自己的生命就像窗外的那棵藤一样,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她的生命也将结束。
问题4、那姑娘最后死了吗?为什么?
回答:没有,因为出现了一个老画家贝尔门,他用生命为代价画了他一生中最精彩的杰作——一片给人以活下去的希望的叶子。
问题5、联系题目,理解叶子在本故事中的重要作用。
一片普通的树叶将三个人联系起来。这一片叶子关系着两个人的生命,一个人因此而活了下来,一个人因此而死去。这就像是输血,一个老头把生命和希望输给了一个病人。  
短篇名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构思巧妙,像欧·亨利的另一名著《警察和赞美诗》,讲一个流浪汉想到监狱里去度过残酷的冬天,但阴差阳错,好事多磨,多次故意犯法没能得逞,而正在他生起了新的生活希望时,却被警察抓去。
2、课文主题的理解  
好,同学们,体会了这篇小说构思的巧妙以后,再让我们去理解这篇小说的思想内涵。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对一篇小说的理解没必要也不应该只有一种角度,一个结果,大家只要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都是对小说的一种评论。
教师评价:回答得非常好,大家基本上都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个小说讲的就是一个绝望的病人获救的故事。课文提示里把重点放在那个舍己为人的老画家身上,这也未尝不可,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理解,我本人则更在意希望对于生命的重要。这使我想起了史铁生的著名小说《命若琴弦》,它与这篇课文的主题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故事是讲一个瞎子乐师,他的师傅在临死前告诉他:你只有弹断一千根弦以后才可以打开琴槽里的药方,然后可以看见世界。一千根弹断时,他已经老了,他打开琴槽,别人却告诉他,那纸上什么都没写。然后,他又去骗他的瞎子徒弟:我记错了,师傅跟我说是1200根,我已经不行了,你还年轻,你只要弹断1200根琴弦,你就可以用这药方去买药以看见这世界。他师傅为什么要骗他?因为,这谎言给人的是希望。
(六)体会欧·亨利小说语言的幽默。  
问题:请同学们谈谈这篇小说语言的特点。引导向幽默方面。关于幽默的例子数不胜数,随便举几个:65、66、67页
例子1:那是5月里的事。到了11月,一个冷酷的、肉眼看不见的、医生们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悄悄地游荡,用他冰冷的手指头这里碰一下那里碰一下。在广场东头,这个破坏者明目张胆地踏着大步,一下子就击倒几十个受害者,可是在迷宫一样、狭窄而铺满青苔的“胡同”里,他的步伐就慢了下来。
例子2:年轻的画家为了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不得不给杂志里的故事画插图,而这些故事又是年轻的作家为了铺平通向文学的道路而不得不写的。
(幽默、诙谐、俏皮、夸张、比喻的语言,渲染了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七)小结
小说通过讲述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讴歌了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表现了社会下层小人物之间互相关爱、鼓励、支持的温情。
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体会欧·亨利小说的精巧的构思艺术,幽默而有诗意的语言艺术,并且联系实际生活,思考希望之于生活的意义,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共33张PPT)
欧·亨利
最后一片叶子
导入
古往今来,不论哪个社会,哪个国家,英雄人物虽然不少,但更多的却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们的遭遇、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能更普遍、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今天我们就来解读美国杰出小说家欧·亨利在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塑造的小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⒈ 体会最后一片叶子在情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了解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
⒉ 弄清人物主线次线的关系,领会主线对描写人物、表达主题的作用。
⒊ 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作者简介
欧·亨利 ,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与与赞美诗》、《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俄),莫泊桑(法),欧亨利(美)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的美国,随着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露突出。欧·亨利长期生活在下层,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使他对这些矛盾心感身受。因此,欧·亨利小说的主人公常常是社会的下层人物,诸如受人支使的店员、穷困潦倒的画匠、经济拮据的办事员、走投无路的小偷等。本文发表于1902年,表现了世态人情,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进行了特别的关注,对小人物的心灵和命运进行了深刻地揭示。
文学常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2、试着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
女画家乔安西因为肺炎而失去了对生命的信心,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一片常春藤叶上。好朋友休易把这件事告诉了贝尔曼。老贝尔曼为了帮助乔安西,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一片常春藤叶在墙上,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予了乔安西生命的希望。老贝尔曼却因感染肺炎而去世。
概括情节
开端(1-9)年轻画家休易和乔安西在合租的同一间画室中生活、工作,乔安西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10-34)乔安西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35-48)不落的藤叶使乔安西重又燃起生的欲望。
结局(49-53)乔安西脱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文中与“最后一片叶子 ”直接相关的人物有哪几个?“最后一片叶子 ”对他们分别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意义






获得新生
乔安西:
贝尔曼:
献出生命
“最后一片叶子”串联着乔安西和贝尔曼两个人物的活动,使所有的情节得以展开,是文章的线索。
“最后一片叶子”在小说情节中起什么作用?
认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写贝尔曼的语句。
1、作者运用哪些描写手法表现人物怎样的形象?
合作探究
1、外貌描写:相貌丑陋 、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
2、语言描写:“可怜的乔安西”
医生:“他身体虚弱,……他可没有希望了”
休易:“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侧面描写: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
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从“他已年过六旬……往下垂”、“一心要画出个惊人之作,但至今还没开笔”、“喝起酒来没节制”中,可以看出他年老体弱、邋遢、酗酒成性、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得知乔安西想法后的语言描写,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可以看出他善良、富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分析人物形象——贝尔曼
作者在塑造乔安西、贝尔曼两个人物时所采用的写作手法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表现在哪里?
不同。
乔安西:正面描写(对话、神态)
贝尔曼:侧面描写(画叶子是通过 休易的口说出的)
从对贝尔曼的描写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具备了“最后行动的基础”?
1、“他一心要画出个惊人之作,但至今还没开笔”;
2、自诩是年轻女画家的保护神;
3、“乔安西那小家伙也可怜”;
4、“哪天我画出张绝妙的画,我们一块儿远走高飞”。
为什么极力刻画贝尔曼是个普通的画家,且性格怪异、缺点很多?这样写,与他最后的行动有无矛盾?
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平凡中突显不平凡”,这样写更具真实感。文中同时写了他仗义热心、办事痛快、关注乔安西的种种细节,这都是他最后行动的基础。
贝尔曼最后的“惊人杰作”是什么?“杰作”如何理解?
指在风雨交加的晚上画在墙上挽救生命的一片藤叶。
“杰作”是双关语,这片叶子既是贝尔曼几十年的艺术结晶,更是他人性的象征。它融进了贝尔曼的艺术、爱、善、感情和宝贵生命,成为了真正的不朽杰作。
乔安西最终脱离了危险期的根本原因是墙上画的树叶吗?
既是又不是。树叶仅仅是一个表象,更重要的是她重新树立了生的信念,而这信念是贝尔曼先生巧妙地传达给她的。
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
(1)挽救了一个生命;
(2)他25年来一直说要画的“惊人之作”的愿望实现了;
(3)这片叶子是贝尔曼人性的象征。它融进了贝尔曼的艺术、爱、善、感情和宝贵生命,成为了真正的不朽杰作。
  
文中最后一段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休易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
语言描写
通过休易的语言让读者体验情节和人物的发展变动,休易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谈谈你的理解。
病危的乔安西脱离险境,而健康的贝尔曼却突然病逝,这样的结局的确出人意料,但它又合乎情理。贝尔曼画了最后一片叶子,创作了他的杰作,而乔安西因这片叶子获得了生的信念。生与死在他们身上发生了逆转,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欧 亨利式的结尾: 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和增添诗情画意等作用。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最重要的有以下三个:
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
2、推动情节的发展
如《诺曼底号遇难记》开头对于海面雾气的描写,为下文事故的发生做作垫,更加扣人心弦。
3、深化作品主题。
(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
文中第16自然段中,“见到的只是个空荡荡的冷落院子和二十英尺外一栋砖房的墙。一根老而又老的藤趴在墙上……紧贴在破败的墙上”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增强了感染力,烘托了乔安西绝望、悲伤的心情。
文中哪些语段还用了环境描写?
第1、34、42自然段。
乔安西的遭遇可以给人怎样的启示?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你自己有没有信心,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这个世界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
——马丁·路德·金
坚定信念
珍爱生命
关爱他人
请同学们给贝尔曼写一段文字
贝尔曼,一位老人,一位失意的老人,一位关爱他人的老人,一位让我们由衷敬仰的老人。他在美术园地辛勤耕耘了四十载却一无所获的老艺术家,凭着他博大的爱心,用他的生命为代价,完成了一幅不朽的杰作。
小说通过讲述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讴歌了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表现了社会下层小人物之间互相关爱、鼓励、支持的温情。
文章主旨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