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政治试题四(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政治试题四(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政治试题四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1. 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在氏族制度中,本氏族内一切大事由________决定。( )
A. 氏族首领 B. 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
C. 全氏族的人共同讨论 D. 氏族中男人共同决定
2. 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常常出现:牧场主将牛奶倒入大海,农场主将土豆翻入地下当作肥料;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大量工人失业,他们靠领取救济金生存。这种现象表明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  )
A.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 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和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D. 生产相对过剩
3. “你从南湖烟雨中迎风起航,革命先烈把理想的星火点燃。二十八年的英勇奋战,旧的世界终于彻底砸烂。”这首词赞颂的历史事件是( )
A. 中国同盟会成立 B. 中国共产党诞生 C. 红军开始长征 D. 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4. 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和实践创新都是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个主题是( )
A.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B. 走自己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 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D.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的问题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依据是( )
A.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B.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C.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 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6.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国有企业,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可见,国有企业( )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
②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保证
③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④国有企业是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7.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 )
①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
②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
③是生产力的核心
④是社会的经济基础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8. 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 市场 B. 宏观调控 C. 法治 D. 财政政策
9.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 ,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 )
A.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B. 大力发展生产力
C. 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 D. 大力发展虚拟经济
10. 社会保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是( )
A. 经济发展 B. 城乡统筹 C. 维护社会公平 D. 可持续发展
11.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会被历史和人民选择,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她( )
A. 诞生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之时 B. 带领人民埋葬了旧中国建立了新中国
C. 领导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向了民富国强 D. 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12. 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中国人民站起来并实现了当家作主 B. 基于使私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需要
C. 新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D. 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强大政绩。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 )
A.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 人民立场
C. 为人民谋幸福 D.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4.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是( )
A. 加强党的领导
B. 推进党的建设
C. 坚定理想信念
D. 勇于自我革命
15. 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下列关于国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②政治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③国家的本质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④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6. 回答是国家政权究竟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什么人行使国家权力的问题。(  )
A 国体概念 B. 政体概念 C. 人民民主 D. 国家职能
17. 人们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时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斗,不屈不挠。这段材料说明( )
A.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B. 哲学等于自发产生的零散世界观
C.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18. 中国茶文化由来已久,古时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有客来访时,可征求意见,选用适合来客口味的茶待客。喝茶,不仅仅是满足生活需求,更能体现中国人的道德、文化、伦理等方面特质。这表明( )
A. 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B. 文化活动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C. 文化是经济的基础,又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主制经济以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典型。中国的封建地主对自有土地采取多种经营形式,有的是由自己经营,采取剥削,僮奴或剥削雇工的形式,而主要的是将土地租给他人经营,采取以地租剥削依附农或佃农的形式。唐宋以后,分租给佃农的形式逐渐排斥和代替依附农形式,成为地主制经济中的典型形式。
材料二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邓小平文选》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上有哪些特点。
(2)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主要是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大政方针。近一段时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阐明立场和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相关知识,说明民营经济为什么不能“离场”。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2023年3月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盛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栗战书委员长向大会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栗战书在报告中说,五年来,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法律47件,修改法律111件次,作出法律解释、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决议53件;听取审议182个监督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检查30件法律和决定实施情况,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11次专题质询、进行了33项专题调研;2282件代表议案、43750件代表建议已全部办理完毕,代表对议案建议办理工作满意度达到98%;决定批准或者加入条约和重要协定36项;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515人次。
结合材料,假如你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你将如何履职?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宜书宜画,不腐不蠹,一纸长寿千年,文书典籍、讲道经文、书画精品,大多赖此千古传存。这就是得名于唐,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今,传承千年从未间断的中国一绝——宣纸。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一百多道工序。时代变迁,生产技艺不断改进、规模不断扩大,但手工造纸的传统却始终没有改变。宣纸的生产工艺中,难度最大也最关键的环节,当属捞纸。手工捞纸讲究的是精细,听水的声音,感知竹帘晃动的韵律,不过十几秒,一张湿润的宣纸便有了雏形。一口大水槽、一块竹网帘,两位捞纸工,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是宣纸制作工艺中最难的步骤。一张张薄如蝉翼的宣纸,凝结着一代代宣纸人的专注与磨砺,而正是因为对技艺的严苛要求,才让宣纸具备了易保存、不褪色的特点,也被冠以“国之瑰宝、纸寿千年”的美誉。
一纸载千秋,它带着历史的温度,穿越光阴而来,也将把我们丰富多彩的时代印迹,留给明天。
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一纸载千秋”的理解。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政治试题四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1. 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在氏族制度中,本氏族内一切大事由________决定。( )
A. 氏族首领 B. 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
C. 全氏族的人共同讨论 D. 氏族中男人共同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B:在氏族制度中,氏族长没有强制手段,本氏族内一切大事由氏族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B说法正确。
ACD:说法都不对,不能入选。
故本题选B。
2. 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常常出现:牧场主将牛奶倒入大海,农场主将土豆翻入地下当作肥料;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大量工人失业,他们靠领取救济金生存。这种现象表明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  )
A.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 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和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D 生产相对过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选项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A排除。
BC: 这两个选项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BC排除。
D:材料体现了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批工人失业,没有收入,买不起商品,这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来讲,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说明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D正确。
故本题选D。
3. “你从南湖烟雨中迎风起航,革命先烈把理想的星火点燃。二十八年的英勇奋战,旧的世界终于彻底砸烂。”这首词赞颂的历史事件是( )
A. 中国同盟会成立 B. 中国共产党诞生 C. 红军开始长征 D. 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B:“南湖”是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召开的会议的地点,“二十八年的英勇奋战”是指1921~1949年民主革命,B正确;
A:中国同盟会成立是1905年在东京,而材料谈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召开的会议,B不选。
C:红军开始长征是1934年,而材料谈的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召开的会议,C不选。
D: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是1924年,而材料谈的是921年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召开的会议,D不选。
故本题选B。
4. 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和实践创新都是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个主题是( )
A.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B.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 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D.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的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B: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故B正确。
ACD:根据课本知识可知,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B。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依据是( )
A.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B.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C.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 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A: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A正确。
B: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不符合题意。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C不符合题意。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6.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国有企业,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可见,国有企业( )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
②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保证
③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④国有企业是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①④正确。
②:国有企业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而不是根本保证,②错误。
③: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是主导作用,控制国民经济命脉,③错误。
故本题选B。
7.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 )
①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
②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
③是生产力的核心
④是社会的经济基础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根据教材可知,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 ,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故①②正确。
③: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而不是生产力的核心,故③不选。
④: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故④不选。
故本题选A。
8. 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 市场 B. 宏观调控 C. 法治 D. 财政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A: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如果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计划经济体制;如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市场经济体制,A正确。
BCD: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是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在资源配置中不能起决定性作用。法治体现宏观调控中的法律手段,财政政策反映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手段,BCD错误。
故本题选A。
9.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 ,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 )
A.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B. 大力发展生产力
C. 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 D. 大力发展虚拟经济
【答案】A
【解析】
【详解】A:依据教材可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A符合题意。
BCD: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B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0. 社会保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是( )
A. 经济发展 B. 城乡统筹 C. 维护社会公平 D. 可持续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而不是社会保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A排除。
B:“城乡统筹”属于社会保障的要求,而不是社会保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B排除。
C: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C正确。
D:“可持续”属于社会保障的要求,而不是社会保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D排除。
故本题选C。
11.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会被历史和人民选择,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她( )
A. 诞生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之时 B. 带领人民埋葬了旧中国建立了新中国
C. 领导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向了民富国强 D. 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答案】D
【解析】
【详解】D: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会被历史和人民选择,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她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党能够领导人民展开艰苦卓绝斗争并不断获取新胜利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党被人民和历史选择的根本原因所在,D符合题意。
A:诞生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之时的政党很多,这不是党被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原因,更不是根本原因,A不符合题意。
B:带领人民埋葬了旧中国建立了新中国,是重要原因,但不是党被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根本原因,B不符合题意。
C:领导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向了民富国强,是重要原因,但不是党被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根本原因,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2. 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中国人民站起来并实现了当家作主 B. 基于使私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需要
C. 新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D. 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C: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新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C符合题意。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当家作主,A不符合题意。
B: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变革,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公有制经济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为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经济基础,B说法错误。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强大政绩。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 )
A.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 人民立场
C. 为人民谋幸福 D.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答案】D
【解析】
【详解】ABC:这三项都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故ABC不符合题意。
D: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故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4.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是( )
A. 加强党的领导
B. 推进党的建设
C 坚定理想信念
D. 勇于自我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A: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故A正确。
B:全面从严治党正是在推进党的建设,推进党的建设并不是核心,B错误。
CD: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坚定理想信念,要勇于自我革命,但二者并不是核心,CD错误。
故本题选A。
15.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下列关于国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②政治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③国家的本质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④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③: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的本质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①③正确。
②④: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②错误,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6. 回答的是国家政权究竟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什么人行使国家权力的问题。(  )
A. 国体概念 B. 政体概念 C. 人民民主 D. 国家职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国体概念回答的是国家政权究竟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什么人行使国家权力的问题,A符合题意。
B: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B不符合题意。
C: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应有之义,C不符合题意。
D:国家职能对内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对外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7. 人们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时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斗,不屈不挠。这段材料说明( )
A.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B. 哲学等于自发产生的零散世界观
C.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答案】C
【解析】
【详解】A:材料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未涉及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A不符合题意。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而不是自发产生的零散世界观,B说法错误。
C:人们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说明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C符合题意。
D:材料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没有涉及哲学的起源,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8. 中国茶文化由来已久,古时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有客来访时,可征求意见,选用适合来客口味的茶待客。喝茶,不仅仅是满足生活需求,更能体现中国人的道德、文化、伦理等方面特质。这表明( )
A. 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B. 文化活动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C. 文化是经济的基础,又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D:中国人的道德、文化、伦理等方面特质通过茶文化体现出来,这说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D应选。
A:说法错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A不选。
B:说法错误,文化活动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不是决定,B不选。
C:说法错误,经济是基础,而不是文化是经济的基础,C不选。
故本题选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主制经济以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典型。中国的封建地主对自有土地采取多种经营形式,有的是由自己经营,采取剥削,僮奴或剥削雇工的形式,而主要的是将土地租给他人经营,采取以地租剥削依附农或佃农的形式。唐宋以后,分租给佃农的形式逐渐排斥和代替依附农形式,成为地主制经济中的典型形式。
材料二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邓小平文选》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上有哪些特点。
(2)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答案】(1)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2)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解析】
【分析】背景素材:《邓小平文选》
考点考查: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小问1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分析说明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上有哪些特点。注意作答主体为封建社会生产关系,需要调用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采取剥削,僮奴或剥削雇工的形式,而主要的是将土地租给他人经营,采取以地租剥削依附农或佃农的形式→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关键词②:分租给佃农的形式逐渐排斥和代替依附农形式→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小问2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分析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什么。需要调用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主要是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大政方针。近一段时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阐明立场和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相关知识,说明民营经济为什么不能“离场”。
【答案】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支持民营经济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有利于巩固生产资料所有制。
②民营经济的发展适合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
③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激发市场社会活力。
④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解析】
【分析】背景素材:民营经济
考点考查: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两个毫不动摇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说明民营经济为什么不能‘离场’”,需要调用《经济与社会》的有关知识,属于原因类主观题,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两个毫不动摇的相关知识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可联系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激发市场社会活力。
有效信息②:我国民营经济(主要是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贡献了……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可联系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有效信息③: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大政方针→可联系民营经济的发展适合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支持民营经济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有利于巩固生产资料所有制。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2023年3月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盛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栗战书委员长向大会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栗战书在报告中说,五年来,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法律47件,修改法律111件次,作出法律解释、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决议53件;听取审议182个监督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检查30件法律和决定实施情况,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11次专题质询、进行了33项专题调研;2282件代表议案、43750件代表建议已全部办理完毕,代表对议案建议办理工作满意度达到98%;决定批准或者加入条约和重要协定36项;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515人次。
结合材料,假如你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你将如何履职?
【答案】①我将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表决权;行使审议权;行使质询权;行使提案权。②我会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如进行专题调研,帮助所在地方人民政府推进工作。③我将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解析】
【分析】背景素材: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考点考查:人大代表的职责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公共参与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明确,从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两个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可联系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关键词②:专题调研→可联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人民服务,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关键词③:听取审议表决报告、提出质询、代表议案等→可联系行使表决权、审议权、质询权、提案权。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宜书宜画,不腐不蠹,一纸长寿千年,文书典籍、讲道经文、书画精品,大多赖此千古传存。这就是得名于唐,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今,传承千年从未间断的中国一绝——宣纸。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一百多道工序。时代变迁,生产技艺不断改进、规模不断扩大,但手工造纸的传统却始终没有改变。宣纸的生产工艺中,难度最大也最关键的环节,当属捞纸。手工捞纸讲究的是精细,听水的声音,感知竹帘晃动的韵律,不过十几秒,一张湿润的宣纸便有了雏形。一口大水槽、一块竹网帘,两位捞纸工,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是宣纸制作工艺中最难的步骤。一张张薄如蝉翼的宣纸,凝结着一代代宣纸人的专注与磨砺,而正是因为对技艺的严苛要求,才让宣纸具备了易保存、不褪色的特点,也被冠以“国之瑰宝、纸寿千年”的美誉。
一纸载千秋,它带着历史的温度,穿越光阴而来,也将把我们丰富多彩的时代印迹,留给明天。
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一纸载千秋”的理解。
【答案】①宣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宣纸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记载下来。一纸长寿千年,文书典籍、讲道经文、书画精品,大多赖此千古传存。②一纸载千秋,通过宣纸有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一张张薄如蝉翼的宣纸,凝结着一代代宣纸人的专注与磨砺,代表着我国优秀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于发展。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宣纸是成名于唐,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今,传承千年从未间断的中国一绝。
【解析】
【分析】背景素材:手工造纸
考点考查:文化载体、中华文化的特点等
能力考查:获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谈谈对“一纸载千秋”的理解,需要调用《哲学与文化》的有关知识,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文书典籍、讲道经文、书画精品,大多赖此千古传存→可联系文化载体。
关键词②:宣纸凝结着一代代宣纸人的专注与磨砺→可联系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③:得名于唐,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今,传承千年从未间断→可联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