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电影《六号银像》讲述了马克思银像1924年从莫斯科带回国内,因安源党组织遭军阀破坏,中共党员梅大栋受党组织委托将马克思银像带回家乡旌德,建立中共皖南第一个党支部,开展农民运动,梅家三代人以热血生命守护马克思银像的故事,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展现银像给中国共产党人以真理、信念和前进的力量。真理、信念、前进学习目标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识记真理的定义、属性,认识过程的特征。理解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运用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标要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难点理解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主议题结合《6号银像》与相关背景探析人们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历程?子议题1. 结合不同的人对银像和信仰的态度,谈谈你对真理和谬误的区分?2. 结合三代人守护银像和信仰的背景,谈谈你对真理的特性的认识?3. 结合守护信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谈谈应该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1924年1月,萧劲光带着这尊银像从莫斯科回到了安源路矿。1925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运动遭到残酷镇压。离开安源的时候,工人俱乐部秘书梅大栋接到一项特殊的使命:保护好银像,带回家乡,继续传播革命火种,开展革命工作。从安源路矿到安徽旌德,有着近700公里,梅大栋有时候装工人、有时候装乞丐,回到旌德后成立皖南第一个党支部,并组建起800多人的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1927年5月,梅大栋组织农民自卫军暴动失败,梅大栋和弟弟梅大梁同时被捕入狱。梅大梁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年仅19岁。在党组织的营救下,梅大栋成功越狱。他决心前往上海寻找党组织,临行之际,他将银像托付给母亲宋坤荣,并叮嘱母亲,要用生命去保护它。敌人知道了银像的存在,查封了梅家。他们开墙破壁、挖地三尺,但一无所获。一次次破门而入、一次次威逼恐吓,梅大栋的幼子被活活吓死。为保护银像,梅家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全家人始终守口如瓶,未透漏半点信息。严峻的革命形势下,梅大栋也一直没能再回老家。直到母亲去世,两个人也没能见最后一面。1959年,梅家人将这尊马克思银像从柴房的破瓦中取出,郑重交给了旌德县政府。历经梅家三代人的守护,马克思银像终于重见光明。辗转万里,跨越百年。如今,这尊马克思银像依然在向世人讲述着三代人的守护故事。他们守护的是一尊雕像,更是一种信仰。这信仰之光,照亮前路,也照向未来。议题1:结合真理的含义,谈谈为什么以梅大栋为代表的革命先辈与国民党反动派对“银像”和“信仰”会截然相反?认识客观对象相符(真理)不相符(谬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真理的含义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注意:任何真理都是内容客观与形式主观的统一。1. 真理最基本(本质)的属性——客观性由尽管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往往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却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1)真理的一元性议题2:守护“银像”和“信仰”的过程中,也有走过城市工人暴动和农村自卫军暴动的路线,最终“农村包围城市”取得了胜利?为什么关于革命道路会有不同的认识?为什么有的道路会失败?二、真理的特性人的认识具有多元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绝对的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内容是客观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坚持真理,反对谬误。(2)原因:真理反映的内容、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方法论要求“农村包围城市”的认识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证明“农村包围城市”是正确的。1927年对中国是关键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存亡攸关的关键选择一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以土地革命为基础,并建立了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再按照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去进行,而是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最终夺取全国胜利。城市中心革命路线符合俄国国情,却不符合中国实际。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条件性——具体性探究:结合时代背景,谈谈1927年5月梅大栋组织农民自卫军暴动为什么会失败?中国革命是如何走向胜利的?2.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应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阶段而言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注意: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一定条件、范围和程度上,真理是对客观现实正确的反映,在这个程度上永远不能被推翻,并作为一种稳定的因素保留在客观真理体系中,所以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适应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可能变为谬误,所以真理是有条件的、相对的。4.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1)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泾渭分明,真理和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两者界限不容混淆,更不存在包含关系。(2)真理与谬误相互联系相伴而行,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超出真理的适应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5.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要坚持真理,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中国革命之城市中心主义VS农村包围城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就是总结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议题3:守护“银像”就是守护“马克思主义信仰”,我们既要守护,又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时代化,这是为什么?1. 认识具有反复性(1)原因①认识主体: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②认识客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2)过程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2. 认识具有无限性(1)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②认识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认识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2)过程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习近平: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3. 认识具有前进性、上升性(1)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2)前进性、上升性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注意:不存在终极真理4. 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真理的含义真理的特性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反复性、无限性前进性、上升性方法论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堂总结课堂练习1.目前,几乎所有的现代电子产品都依赖于用硅材料制成的硅基半导体,随着设备向微型化方向发展,对更快处理速度的需求不断增长,硅基半导体正在接近其物理功能的极限。2024年1月,中美两国科研人员联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由石墨烯材料制成的功能性半导体。这预示着一个电子新时代的到来,它为研制更小、更快、更高效的电子设备铺平了道路。这表明( )①事物的复杂性会导致人们对其本质认识具有反复性②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人能够在实践中发展真理③真理在实践中不断被推翻,从而推动认识向前发展④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2.放鞭炮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故许多单位禁止放鞭炮。但同时也有人提出不允许大家燃放烟花爆竹,违背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使得我们每一年的年味越来越淡。有人建议不搞一刀切,将禁止改为限制。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无条件的B.不同的立场就会有不同的真理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真理与谬误是可以转化的C3.为了进一步摸清火星大气离子的逃逸规律,科研人员利用MAVEN飞船提供的数据对火星磁尾电流片中的等离子体开展了深入研究。2024年3月,发现在磁尾电流片中的火星大气离子有时会呈现出高能量、高通量的高速逃逸现象,更新了对火星离子逃逸的认识,并丰富了对太阳风与火星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对分析和研究中国“天问一号”任务中收集的磁场和等离子体数据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②科学实验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实践活动③实践可以突破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4.从“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再到“法治中国”,理论和实践上的路径,揭示了中国法治历经变迁的复杂历程,也展现了“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的法治图景。中国法治历经变迁体现了( )A.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B.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直接现实性C.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D.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C5.2024年3月26日,基于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MAVEN)探测器的观测数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首次发现在磁尾电流片中的火星大气离子有时会呈现出高能量、高通量的高速逃逸现象。这项研究为认识火星大气离子逃逸物理过程提供了关键事实依据,加深了对火星离子逃逸的认识。该研究成果佐证了(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③真理性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④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便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创造“中国新文化”的理论成果。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借用古语“小康”生动描绘“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前景,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推进到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引经据典加以佐证,又经常在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阐释。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2023年,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了深入系统论述。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谈谈“第二个结合”这一重要论断的形成过程。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第二个结合”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植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深刻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深刻把握了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必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