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25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25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一单元知识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
唯物论
唯物
辩证法
认识论
回答如何认识世界(探索认识的奥秘)(第四课)
主要讲实践、认识、真理的主要内容
回答世界怎么样(把握世界的规律)(第三课)
主要讲联系、发展、矛盾的主要内容
回答世界是什么(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课)
主要讲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的主要内容
社会历史观
回答人类社会起源、本质与发展
(第五课)
价值观
回答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第六课)
人生,易如反掌
热点导入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近日,日剧《四重奏》中的这句台词“我的人生易如反掌”在社交平台迅速登上热榜,引发了网上广泛的讨论和热议。
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中心议题:探究
“人生易如反掌”
爆火的秘密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要求 学习任务要求
1.2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政治认同: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各种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公共参与:彰显人民主体地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培养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 明确认识的含义和分类,理解实践的科学内涵,明确实践的特点,能够区分现实生活中实践的不同类型。
阐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实践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明确人们只有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才能检验认识是否准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1.1认识与实践
议题思考
人生,易如反掌
这张来自日剧《四重奏》的截图中,台词与演员的表现力互相烘托,完成了简单粗暴的情绪输出,就是一个字:爽。
看到这句话以及背后的情节,谈谈你的看法。
客体
主体
反映
认识的含义
4.1.1认识与实践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积极的(≠被动的、消极的反映)
对象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
主体
人类特有,动物没有
区别:意识和认识
①体系不同: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 ;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 。
②含义不同: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含主动形成和被动接受)。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动形成)。
联系:意识和认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有正误之分。
4.1.1认识与实践
你平时在网上刷到过“爽感”短视频吗?看到男女主的“高光时刻”你有什么感受?
议题活动
“爽感”短视频让大家接触到平时社会中不认可的“怼人”、“解气”等技能。让大家找到生活工作压力之下的发泄之法,且在不断的互动中加深自我认同,构建出独属于他们的连接。
用户们对“爽感”短视频的接触不仅是对娱乐消费的追求,更是自我意识的投射,
在这些“爽感”短视频中,用户在追求感官刺激带来的瞬时快感,获得愉悦体验的同时,也收获某些意义的感知。
感性认识
内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水平:认识的初级阶段
4.1.1认识与实践
“爽感”遵循的是以满足“本我”为目的的“快乐原则”,在现实层面,无意识的释放并不能随心所欲,随着负面情绪的压抑和积累,受众开始在媒介世界中寻找压抑释放的方式,获得“爽感”
人的意识是一种动态的结构,
由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共同形成。
议题活动
前提
佛洛伊德
无意识遵循快乐原则,意识遵循现实原则。
而无意识要达到意识,必然要穿越前意识。
理性认识
内涵: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水平:认识的高级阶段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比较项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 别 内涵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 、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 、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
水平 认识的 阶段 认识的 阶段
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 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现象
本质
初级
高级
依赖
知识小结
4.1.1认识与实践
注意:
既没有纯粹感性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理性的认识,二者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往往感性认识中有理性,理性认识中有感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理性认识不一定都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认识的根本任务: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议题活动
4.1.1认识与实践
我在修沟
修建长江大桥
学生听课
以下活动哪些是实践活动?
老师上课
实践的含义
4.1.1认识与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主体:
人 ≠动物
人类特有
性质:物质性活动
≠主观思维活动 ≠认识活动
(思考、辩论、认识、言论等都不是实践)
对象:
自然界,
人类社会
包括三层含义: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是以客观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这意味着实践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
4.1.1认识与实践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港珠澳工程建设
编纂我国第一部民法典
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
提示:基本形式不等于实践的形式,实践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其他的一些实践形式(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等)
实践的特点
4.1.1认识与实践
特点 含义 侧重点
直接 现实性
客观 物质性
主观 能动性
社会 历史性
实践能够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
①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的客观性;
②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强调实践是物质性活动。(这是实践活动与主观认识活动的区别)
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影响。(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
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影响,强调“合作”(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影响,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东汉末年,战争频繁,受伤有病的人很多。没有麻醉药,手术时病伤员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名医华佗因一次饮酒过量发现:酒有麻醉作用。他就叫病人手术前先喝酒减轻痛苦。可有的大手术,光用酒来麻醉不能解决问题。
后来华佗听说吃了洋金花会人事不省。他亲自冒死尝试,经过不同配方炮制,麻醉药试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更好。华佗给它起个名字--叫麻沸散。
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是怎么来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能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P50)
(侧重于“认识从何而来、从无到有”)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例:抗击新冠病毒。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例:望远镜,打破“地心说”。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例:嫦娥五号获取的月壤,深化了人们对月球演化的认知。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侧重于“认识从旧到新,从不全面到全面”)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主观
客观
实践
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对照
(相符合)正确的认识
(不相符)错误的认识
注意: 任何主观标准:如个人的认识、多数人的意见、专家结论、科学理论、权威观点等,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判定椅子是否舒服的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在于,使用它的人觉得舒服的占比是否可以超过80%,这就是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庄子》中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人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本领,耗净家产,花了三年时间学成归来。但是,天下没有地方可以找到龙,因而,也就没有地方施展他的本领。
上述材料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一位学业有成的博士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当地牧民,帮助大家实现了共同富裕。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了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强调了人的一切知识(直接经验、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强调了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侧重于强调实践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向前发展的,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强调了认识不能脱离实践,要回归到实践中去,服务实践。
强调了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4.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知识小结
知识巩固
4.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独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4.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我的人生易如反掌”: 当下年轻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声为在当今社会,金钱、地位、名利等物质和社会地位成为了许多年轻人追逐的目标。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改变命运,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有朱的故事展现了一个普通女孩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阶级的跨越,从而得到了更加丰富和充实的生活,这与许多年轻人的梦想不谋而合。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
我们也不得不反思,这种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是否值得称赞和推崇。有朱在追求个人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忽视了他人的感受和道德底线。她的行为虽然带有一定的成功色彩,但却背离了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这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不能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来实现个人野心。
知识拓展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针对、立足、基于、按照、根据......(问题、现状、特点、情况、形势、影响等),提出、制定、出台、调整、颁布......(理论、方针、政策、规划、措施、方案等)。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在......(主题、路线、方针、措施、制度、思想、理论等)指导下,促进......(事业、活动、实践等),取得(成就、胜利、发展、前进、成功)。
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反作用
4.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知识小结
项目 原理内容 方法论
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不能笼统地说认识的发展推动实践的发展。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正确的认识只有被实践服务才有实际意义,要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总结
人的认识
从何而来
认识
实践
决定
反作用
含义:
基本特征: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含义:
类型及其关系:
主体对客体能动地反映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区别:二者含义、形式、阶段不同
联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随堂测试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望梅止渴”的故事中,士兵想起酸梅子而流口水,这是大脑对梅子的味道进行回忆而产生的效果。这是感性认识的表象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在于(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C.概念、知觉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属于主观认识范畴
知觉属于感性认识
题目考的是两者的联系,与题目不相关
随堂测试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978年11月,被饥饿所迫的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被判“现行反革命”的风险,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了“大包干”,解决了温饱问题,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从此,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改革热潮迅速蔓延全国,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实践证明,“大包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一年越过温饱线,三十年未进富裕门。”进入新世纪以来,小岗村和我国中西部的多数农村一样,面临着温饱过后的发展瓶颈。敢为人先的小岗人再次摸索发展的新路子,他们把昔日分到各户的田地部分进行“土地流转”,掀起了第二次农村改革的热潮。
思考:上述材料如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0年前小岗村被饥饿逼出来的“大包干”的成功实践,使中国农村改革找到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正确方向。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小岗村由实行“大包干”到进行“土地流转”试验,寻求新的改革出路,是实践推动认识不断发展的结果。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符合当时我国农村国情的正确决策,现在小岗人进行“土地流转”试验,仍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无论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探索“土地流转”改革的新路子,都是为了引领农民走进富裕门,以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