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课件(共23张PPT)-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课件(共23张PPT)-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学习目标:
1.感性具体的含义、局限性?
2.思维抽象的含义、目的与内容、环节、局限性?
3.思维具体的含义、表现?
4.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5.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课程标准:
解析认识经由’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途径,体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理解感性具体、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体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提高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增强观察生活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运用创新思维、科学思维处理问题。
公共参与: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预习提纲
1.感性具体的含义、局限性?
2.思维抽象的含义、目的与内容、环节、局限性?
3.思维具体的含义、表现?
4.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5.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我们初到一所学校,看到它的教室、宿舍、食堂、操场、花草树木,接触一些老师和同学,了解这所学校的规模以及它的周围环境,于是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这所学校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
你对我们学校的最初印象是什么?现在的看法又是怎样的?
学校是一个由教室、宿舍、食堂、操场、花草树木、能接触到的同学和老师等组成的单位,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学校的完整印象。对校园外在形象的整体反映就是感性具体,这些感性具体的认识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
经过两年的校园生活,现在知道了某个教师的授课风格,体会到这所学校的校风,深刻认识到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更接近学校的本质。从最初的印象到现在的看法,就是认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发展过程。
探究与分享
→ 感性具体
→ 思维抽象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第一目
1、感性具体
(1)含义:
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正确反映)
(2)局限性
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注: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
(因此有正确错误之分)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下列展现的是数学中通过思维抽象形成“交换”概念的过程。
1+2=2+1
4+5=5+4
8×6=6×8
9×7=7×9
A+B=B+A
A×B=B×A
ARB=BRA
第一级抽象
第二级抽象
第三级抽象
以自然数表示具体事物的量,具体事物之间的换位关系
以A、B表示任意自然数,抽象的数量之间加、乘的换位关系
抽象的符号R之间的换位关系
从个性中抽取概括出共性
示例评析
2、思维抽象
(1)含义:
①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整体→部分
例:小李是一个中学生。
舍弃了小李的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属性,剩下的只是他作为“中学生”的规定性。
②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个性→共性
例:什么是植物呢?科学家经过对各种植物特征的思维抽象,概括出植物的定义。
(2)目的与内容:
①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
②抽象,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
P88 相关链接: 如何理解抽象
(3)思维抽象的环节:
①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
2、思维抽象
例如:小芳同学学习很用功,可在数学考试中得分总是不高,在老师的帮助下,他找到了原因:审题不准确。在以后的练习和测试中,小明重抓审题关。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小芳的成绩有了起色。小芳重抓审题关,属于思维抽象环节中的分离。
②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例如:鲁迅在《故乡》一文中,把“豆腐西施”杨二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比喻为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3)思维抽象的环节:
③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述。(即将抽出的结果,用概念和判断的形式固定下来)。
2、思维抽象
例如:爱因斯坦总结出的质能方程式: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这属于思维抽象的简略化。
④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各环节都可能出现)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
在几何学中,“点”没有大小,“线”没有宽度,“面”没有厚度。
在流体力学中,“理想液体”既不可压缩又没有黏滞性。
在分子物理学中,“理想气体”对分子本身的体积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是忽略不计。
(这样的物体只有在思维中才可能存在,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归纳: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
环节 分离 提纯 简略化 理想化
含义 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抽出、找原因、抓重点) 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排干扰) 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述。(简要概括) 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现实中不存在)
特点 起始环节 关键环节 表达结果的环节 特殊形式
联系 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四个环节,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思维抽象的特征:(具有思维的特征吗?)
思维过程上的抽离性、思维目标的纯粹性、思维表达的简洁性、理想化
①间接性②概括性③能动性
小结:思维抽象的环节及其关系
分离
提纯
简略化
理想化
思维过程上
的抽离性
思维目标上的纯粹性
思维表达上的简洁性
起始环节
关键环节
表述结果环节
贯穿其中
(4)思维抽象的局限性及对策:
①局限性: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②对策: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2、思维抽象
思考: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吗?
思维抽象是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的本质和规律或某种共性的反映。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起点
桥梁
终点
人们早已知道雷电,知道漆棒、玻璃棒与毛皮、绸布摩擦可以吸引纸屑、头发等轻微物质,还知道磁铁可以吸引铁屑等现象。人们还发现有电流的导线会使磁针发生偏转现象。在实验中,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出现以后,电磁理论更加系统。在电磁理论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利用电磁原理设计制造发电机、电动机等。电磁波理论推动了无线电技术发展,无线电发射机、接收机被制造出来,产生了现代遥控、导航等新技术。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人类对电磁认识的发展历程,体会认识的发展历程。
①首先是认识现象
②其次是在实验中形成更加系统的电磁理论
③在理论基础上投身于实践,推动技术的发展,同时不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探究与分享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第二目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1、思维具体的含义和特征:
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1)含义:
思维具体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2)特征(表现):
例:一说到“水果”,我们的脑海中马上浮现出
→思维具体
思考:谈谈怎样才能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
2、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1)环节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起点)
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例如:马克思写《资本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就选择以“商品”作为起点。“商品”是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胚芽”、“细胞”。
(2)环节二: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桥梁)
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例如:马克思对 “商品”包含的内在矛盾进行分析,引出“货币”,再引出“剩余价值”,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
商品
资本论的逻辑起点
①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
②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
③是对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
(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本质和规律)
货币 资本 剩余价值
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本质)
桥梁
终点
【相关链接】:
(3)环节三: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终点)
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总结: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环节:选择起点 → 矛盾展现 → 再现事物多样性统一
(起点)
(桥梁)
(终点)
3.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1)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是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基础)
(2)理解肯定与否定、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掌握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P91:马克思关于认识发展的两条道路指的是什么?
注意:区分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是起点、是对事物外部形象的认识;
思维抽象是桥梁、对事物本质规定的认识(还没达到本质和现象统一);
思维具体是终点、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归纳:思维过程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区别 内容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必要性 感性具体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环节 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 起点、桥梁、结果
结果 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本质或某种共性的认识 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联系 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目的在于把握客观对象的整体及其发展规律。
提醒:感性具体能够上升为思维具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认识的终结,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不断发展。
1.感性具体是对事物本质、现象的认识。(  )
提示:×。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 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
2.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
提示:×。思维抽象是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的本质和规律或某种共性的反映,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不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3.简略化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
提示:×。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4.感性具体是错误的,思维具体是正确的。(  )
提示:×。感性具体和思维具体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易错易混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含义、局限性
思维抽象
含义
目的和内容
环节: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
局限性
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含义
表现
环节
上升起点
种种矛盾逐一展现
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
本框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