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课件(共25张PPT)- 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课件(共25张PPT)- 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提起白象方便面,许多人也许会说:“好像听过,但没什么名气”“它的猪骨面还不错,面条劲道、汤汁香浓醇但不油腻”,这是大部分人对白象方便面的初步印象。
2022年3.15晚会曝光了“土坑酸菜”,使泡面的安全卫生状况受到消费者的极大关注,但是白象却交出了抽检六十多次均为合格的满意答卷。其官方更是放话称“没合作,放心吃,身正不怕影子斜”,就是这样一家让大家放心的企业,消费者当然也不会让他失望,在某品牌酸菜面纷纷被下架的紧张时刻,白象方便面却被卖到断货。
思考:公众对白象方便面的认识从名气不高到卖断货的转变中,体现了认识经历了何种过程?
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自主预习提示
3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相关内容,并划出来。
1、感性具体的含义和局限性
2、思维抽象的含义、目的和内容、环节、局限性
3、思维具体的含义、表现和环节
4、不同思维阶段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一目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1)来源:人们通过感官感知到的认识对象总是具体的。
(2)含义: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3)局限性: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例:对某同学的第一印象。
1、感性具体
注: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
(1)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2)目的和内容: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
抽象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整体——部分)
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个性——共性)等等。
例:苹果是蔷薇科植物。这一论断就舍弃了苹果的营养成分、功能等许多方面的属性,只是抽取了它作为“蔷薇科植物”的这一方面的质的规定性。这就是一种思维抽象。
2、思维抽象
抽象是相对于具体而言的。
(1)当作动词使用:认识过程
指一种思维活动,指人的思维从事物整体中提取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或者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其共性的活动。
例:这朵花是红色的,将“红色”这种属性从这朵花的多种属性中提取出来,至于这朵花的其他属性,如形状、气味等被思维舍弃了。
如何理解抽象
判断:他抽象出的抽象,太抽象了。
(2)当作名词使用:认识成果
作为上述思维活动的结果而得出的某个概念(如红色)或判断(如这朵花是红色的),我们也可称为抽象。
(3)当作形容词使用
例:这是一种抽象的认识。你的话太抽象。(空洞的、笼统的,不够具体的思维或认识。)
相关链接:
①分离——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任何一种科学认识都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确立特定的研究对象。分离就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
分离
提纯
简略化
(3)思维抽象的环节:
小明是一个高中生。是将“高中生”这种属性从小明的多种属性中抽取出来,至于小明的其他属性,如小明在性别、年龄、籍贯、性格等许多方面的属性已经被思维舍弃了,这就是思维抽象中的分离,强调把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分割开。
分离
提纯
简略化
例如:在伽利略时代,人们还无法用物质手段创设真空环境来从事落体实验,伽利略就依靠思维抽象,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从而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
(3)思维抽象的环节:
②提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事物的现象总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合理的纯粹化,就难以揭示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③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是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达。
(即将抽象出的结果,用概念和判断的形式固定下来)
恩格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总结,认为商品首先是私人产品。但是,只有这些私人产品不是为自己消费,而是为他人消费,即为社会的消费而生产时,它们才成为商品;它们通过交换进入社会的消费。所以,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④理想化——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
(只有在思维中才可能存在,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在几何学中,“点”没有大小,“线”没有宽度,“面”没有厚度。
在流体力学中,“理想液体”既不可压缩又没有黏滞性。
在分子物理学中,“理想气体”对分子本身的体积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是忽略不计。
小结:思维抽象的环节及其关系
分离
提纯
简略化
理想化
思维过程上
的抽离性
思维目标上的纯粹性
思维表达上的简洁性
起始环节
关键环节
表述结果环节
贯穿其中
(1)人们可以从复杂的人性中抽出道德品性,从不同的思维内容中抽象出共同的形式结构等。
(2)我们在讨论概念的外延关系时,只是单纯地考察不同概念形式上的关系,而并不考虑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之间实际上具有哪些关系。
(3)伽利略只用公式s=1/2gt (s表示物体在真空中的坠落距离,t表示坠落的时间,g表示自由落体加速度)就表达了落体定律。
(4)在几何学中没有大小的“点”,在流体力学中不可压编又没有黏滞性的“理想液体”。这样的物体只有在思维中才可能存在,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思维过程上的分离性
思维目标上的提纯性
思维表达上的简略化
理想化
练一练:
思考:以下事例分别体现了思维抽象的什么特征?
1、这朵花是红色的。
2、绿萝有很好的清除甲醛的功效。
3、苹果因为富含维生素、槲皮素、铁、果胶等微量元素,被誉为水果之王。
4、这道菜色香味俱全。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6、小猫的身体软软的、皮毛很光滑。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抽象
感性具体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抽象是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的本质和规律或某种共性的反映,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探究与分享
思考:试判断下列内容是感性具体还是思维抽象?
思考:思维抽象对事物的认识全面吗?
(4)思维抽象的局限性及要求:
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这样才能形成对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起点
桥梁
终点
在白象方便面因为注重食品安全而被卖到断货的时候,关于这家企业更多的事迹也逐渐被公众所扒出:白象有1/3的员工是残疾人,而这些残疾人也被称呼为“自强员工”。不仅如此,白象也一直在默默做公益,在郑州暴雨、武汉疫情、玉树地震、汶川地震时白象都捐赠了救援物资。而更令人破防的是,白象是曾经的方便面四巨头中,唯一拒绝日资收购的企业,其创始人姚忠良接受采访被问到拒绝日资收购一事时表示,“哪怕销量变少,利润降低,没关系,要坚持做正确的事”。通过这一系列的事件,公众对白象方便面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思考:公众对白象方便面的认识由食品安全方面深入到企业的责任与担当这一过程体现了思维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探究与分享
第二目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1)含义:
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特征(表现):
①思维具体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
②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1、思维具体
例:一说到“水果”,我们的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了苹果、桔子、香蕉、菠萝…… →思维具体
2、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例:P90相关链接
马克思写《资本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就选择以“商品”这个概念作为起点。“商品”是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胚芽”、“细胞”。
(1)第一个环节: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
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它能以“胚芽”的形式,包含着研究对象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把这个“胚芽”扩展开来,就能展现出一个完整的对象。
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例:马克思对 “商品”包含的内在矛盾进行分析,引出“货币”,从而引出“资本”以及资本产生的“剩余价值”,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
(2)第二个环节:展现起点中的种种矛盾。
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各个环节,商品--货币--资本等一系列范畴作了深刻分析,循序渐进,逐步上升,最后形成《资本论》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多样性统一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的结论。
总结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环节:选择起点 → 矛盾展现 → 再现事物多样性统一
(起点)
(桥梁)
(终点)
(3)第三个环节: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
3、不同思维阶段之间的辩证关系
(1)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2)理解肯定与否定、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掌握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意:区分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是起点、是对事物外部形象的认识;
思维抽象是桥梁、对事物本质规定的认识(还没达到本质和现象统一);思维具体是终点、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区别 内容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局限性 感性具体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环节 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 起点、桥梁、结果
结果 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或某种共性的认识 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联系 目的在于把握客观对象的整体及其发展规律。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把握思维过程的两个阶段
提醒:感性具体能够上升为思维具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认识的终结,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不断发展。
归纳总结
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区 别 含义 通过感官感知到的认识对象的一种直观的整体表现 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
特点 ①认识的起点初级阶段 ②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 ①认识的上升阶段 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 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②是对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
要求 认识要向前发展,上升到思维抽象 认识要从整体上全面的、更深刻的反映事物的本质,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必须上升到思维具体 思维运动到达以思维具体为标志的逻辑终点,完成了一个运动周期。但认识是无限的,在此基础上开启更广更深的思维运动
联系 ①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为思维抽象做准备。 ②思维抽象是认识的上升阶段,也是理性认识的开始,对认识的深化提出了要求,并为上升到思维具体做准备。 ③思维具体是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和逻辑终点,为开启新一轮的辩证思维运动提供前提。 ④辩证思维运动总是经过“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这一反复多次循环。这一运动永远不会完结
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