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正确运用复合判断课件(共44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正确运用复合判断课件(共44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一、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1. 使用复合判断的必要性
2.复合判断的含义、构成
3.复合判断的种类
二、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复合联言判断的含义、构成、真假判断、意义;
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复合选言判断的可能性、含义、构成、种类、真假判断、要求、意义;
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复合假言判断的含义、构成、种类、真假判断、前提。
预习提纲
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part 1
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一、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1、复合判断:
①运用原因
②含义
③结构
④类型
认识对象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的,仅仅依靠简单判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对象的情况。这就需要运用复合判断。
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
组成复合判断的判断,称为支判断。联结支判断的词项叫作联结词。(“既……又……”“要么……要么……”“只要……就……”)
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选择其一)和假言判断(假设条件)等多个种类。
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
(1)有的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联言判断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要么武松把老虎打死,要么武松被老虎吃掉。
(3)有的是对对象之间的条件联系加以断定——假言判断
(2)有的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选言判断
鲁迅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
联言判断中的“联”,就是联结的意思,所以表明同时存在的情况;
选言判断中的“选”,就是选择的意思,所以表明可能的情况;
假言判断中的“假”,就是假设的意思,所以表明假设的情况。
知识拓展:复合判断的类型
指出下面判断分别是哪种类型的判断?
①每次读小说总使他激动不已:或愤慨,或讪笑,或焦虑。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如果天下雨,那么地就湿。
④医疗机构显示,发热门诊人数有所增加,还有一部分人出现咳嗽、咽喉疼痛等症状。
复合判断的联言判断
复合判断的选言判断
复合判断的假言判断
复合判断的联言判断
part 2
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二、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1.含义:
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2.结构:
联言支+联结项
联言支
联结项
①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
②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
①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做联言判断的联结项;
②标志词:a、表并列关系:并且、且、同时、兼得、既…又…;b、表递进关系:不仅…而且…;不但…还…
c、表转折关系:A但是B; 虽然A却B
③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此商品物美价廉)
例如:孔子既是伟大思想家,又是伟大教育家。
(1)联言判断常用:
①并列复句(没有主次之分):
从门到窗户是七步,从窗户到门也是七步;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②递进复句(顺序固定,后句比前句更进一层):
他不仅是班长,而且是校学生会主席;小晴不但会说英语,而且还会说韩语。
③承接复句(一个接一个有先后顺序):
他披上大衣,(然后)走到院子里。
④转折复句(前后句意思相反或相对):
张强虽然不太聪明,但是很努力;小明很有才华,却很高冷。低调,但是实力(2)当联言支的主项或谓项相同时,联言判断也可以用单句表示。
①主项相同:
“鲁迅是文学家,鲁迅是思想家”。——
②谓项相同:
“小刘是球迷。小赵是球迷。”——
知识拓展
“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
“小刘和小赵是球迷。”
举例分析
1、表并列关系——例如:大笨象在跳舞且小精灵在欢唱。
2、表递进关系——例如:每一棵大树的成长不但要接受阳光,而且也要包容风霜。
3、表转折关系——例如:张三虽然有钱但是不幸福。
例:1、已知“核桃是有营养的,芝麻是黑色的”为真,若“核桃是有营养的”为真,则“芝麻是黑色的”为( )
2、已知“小明既喜欢打篮球,也喜欢踢足球”为假,若“小明喜欢打篮球”为真,则“小明喜欢踢足球”为( )


3.联言判断的真假:看联言支的真假
p q p且q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联言判断与联言支的真值表
(1)
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每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
(2)
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全真为真,一假则假
已知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也是脊椎动物
哺乳动物既是恒温动物(p),也是脊椎动物(q)
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p),但不是脊椎动物(q)
哺乳动物不是恒温动物(p),而是脊椎动物(q)
哺乳动物既不是恒温动物(p),又不是脊椎动物(q)
例题:
总经理说“小李和小王都要提拔(=提拔小李且提拔小王)
已知:提拔小王P 已知:提拔小李Q 结果:二人都提拔P^Q
√ √ 真
√ × 假
× √ 假
× × 假
P且Q同时存在,
P并且Q
既P又Q
不但P而且Q
P,却Q
虽然P,但是Q
联言口诀:
全真才真,一假则假;
联言命题真,每个肢命题真;
联言命题假,两个肢若一真,另一必假;若一假,另真假不定。
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注意:正确运用联言判断注意的问题
(1)联言支不仅要同真,而且联言支之间必须有联系,
不能割裂。否则,就无实际意义。
反例:袁隆平是劳动模范,并且不往低处流。
(2)注意联言支的先后次序。
反例:我得了运动会金牌,并且参加了运动会。
(3)恰当运用联结项。
反例:他虽然满头银发,而且精神饱满。
4.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
缉毒警察这个职业虽然光荣,但也是和平年代最危险的警种之一。(从两个方面对缉毒警察这个职业进行了断定,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认识它)
知识拓展:区别联言判断和关系判断
解析:①变成“小张是球迷,小李也是球迷”,句子成立。
②变成“小张是同乡,小李也是同乡”,句子不成立。
因此,①是联言判断,②是关系判断。
方法:将单句变成复句看是否成立,联言判断变成复句后,每个分句都成立;关系判断变成复句后,两个分句都不成立。
思考:①小张和小李是球迷。②小张和小李是同乡。以上属于什么判断?
part 3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有一憨汉,出门砍竹竿,清早出城,午夜未归。家人寻至城外,见其怀抱竹竿哭泣。问其缘何不归,憨汉泣曰:“我或者竖持竹竿进城,或者横持竹竿进城,可是,竖持竹竿进城,城门太矮;横持竹竿进城,城门太窄!”
(1)憨汉的话涉及什么判断
(2)请你从思维方法上说明憨汉不能持竿回家的原因
相容选言判断
情境探究
因为他没有找到正确持竿进城的方法,即憨汉忽略了持竿入城的另一种可能性——前后纵向进城。从选言判断的角度讲,是他遗漏了真实的选言支。
人民在对对象情况不能做出确切的断定时,就要估计它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或是这样,或是那样。这就是在使用选言判断。
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1、使用选言判断的必要性:
2、含义:
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
例如: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无非是这样几个方面:或者是社会影响不好,或者是家庭不和睦,或者是学校教育不力。
3.结构:
选言支+联结项
选言支
联结项
①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选言支。
②一个选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
①含义: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叫做选言判断的联结项;
②“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是常用的选言判断的联结项;
③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可以省略。
例如:或者 你说错了 或者 我听错了。
选言支
选言支
联结项
联结项
(1)相容选言判断——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
通常用“或者……或者……”“是……还是……”“也许……也许……”可以用来表达相容选言判断。
(2)不相容选言判断——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并存)。
通常用“要么…要么…” “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来表达不相容选言判断。
4、选言判断的分类:
根据选言判断中选言支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情形
例:胜利或因其战斗力强,或因其指挥无误。
例:这场象棋比赛,要么甲赢,要么乙赢,要么和棋。
(1)相容选言判断
①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真,也可以同真。
②相容选言判断是假的:没有选言支是真的,则判断必假。
p q P或者q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一真则真,全假则假
如:孔子或者是教育家,或者是政治家。
①孔子是教育家,也是政治家。
②孔子是教育家,不是是政治家。
③孔子不是教育家,是政治家。
④孔子不是教育家,也不是政治家。
5.选言判断的真假:
有且只有一真为真,同真同假皆假
如:小明要么是高中生,要么是大学生。
①小明是高中生,也是大学生。
②小明是高中生,不是大学生。
③小明不是高中生,是大学生。
④小明不是高中生,也不是大学生。
p q 要么P要么q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2)不相容选言判断
①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真
②不相容选言判断是假的:全真或全假
某国领导人在讲话中说:“世界各国,不支持销毁核武器,就是想发展核武器。”
小明说:“鲁迅要么是文学家,要么是革命家。”
各选言支是可以同时并存的,属于相容选言判断。应把“要么...要么...”改为“或者...或者...”。启示: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
各国对待核武器的态度有三种可能情况:销毁核武器,发展核武器,既不销毁也不发展核武器。这个选言判断没有列举对象的所有可能情况,因此,这个判断不准确。启示: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 不要遗漏了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思考:以下两个判断存在什么问题?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
6、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应注意
7、正确运用选言判断的意义
(1)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
例:老张要么是诗人,要么是画家。
(2)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穷尽选言支)
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无非是这样几个方面:
要么是社会影响不好,要么是家庭不和睦,要么是学校教育不力。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
part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某人举着一个小纸包对围着他的人群起劲地喊:“这是我家世世代代祖传的专毒老鼠的特效药。再猖狂、 再厉害的老鼠,只要沾上一点我的老鼠药,立刻就会死去。”
听众问:“请问这药怎么使用?”
这个人回答说:“简单得很,只要把药抹一点在老鼠的嘴巴上就行了。”
思考:卖药人介绍毒鼠的方法犯了什么逻辑判断错误?
【探究与分享】《老鼠药》
议学提示:上例中,卖药人介绍毒鼠的方法可归纳为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把鼠药抹在老鼠的嘴上,老鼠才能药死。但是事实上是很难把老鼠药抹在老鼠嘴上的,因此必然得出这样一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只有把老鼠药抹在老鼠嘴上,老鼠才能药死;不能把老鼠药抹在老鼠嘴上;所以,老鼠不能药死。上例之所以可笑,就在于他介绍的毒鼠方法“只有把老鼠药抹在老鼠的嘴上,老鼠才能药死”这一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如果是真的,那么否定它的前件,后件就不能实现,这正是卖药人可笑之所在,故构成了笑话。
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条件判断)
1、运用原因
2、含义
举例
某一情况的发生会促使另一情况的发生;某一情况不发生,会导致另一情况不发生。事物情况之间的这种联系,就是条件联系。(客观的)人们认识了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联系,就可以形成假言判断。(主观的)
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
例1. 如果寒流来了,那么气温必会下降。
例2. 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例3. 只要生病了,身体就会不舒服   
我期中考考得好,我妈会给我买一双鞋。
如果我期中考考得好,我妈就会给我买一双鞋。
03
3、假言判断的构成:
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支判断和假言联结项组成。
(前件、后件和假言联结项)
①前件:表示条件的判断
②后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
③联结项:常用来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叫做假言判断的联结项。
联结词:“如果……那么……”“只有……才……”“……当且仅当……”
如果
寒流来了
那么
气温会下降
前件
后件
联结项
4、假言判断的分类
根据前件和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况之间存在的条件关系,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判断1:如果天下雨,地面就会湿。
判断2:只有年满十八周岁,才能拥有选举权。
判断3: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思考】上述假言判断的前件与后件之间分别存在着什么关系?
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
既充分又必要
两种条件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①含义: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
②逻辑性质: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有前必有后)
例:如果你是年级第一,那么你也是班级第一。
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就不能提高学习效率。
③常用联结项:“若……则……”“如果……那么……”“只要……就……”“当……便……”“要是……就……”等
④充分条件真假值: 因为有前必有后,无前未必无后,所以只有当前件是真而后件是假的时,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假的,其余情况均为真。
如:如果寒流来了,那么气温就会下降。
寒流来了 气温下降了
寒流来了 气温没下降
寒流没来 气温下降了
寒流没来 气温没下降




有前件
无前件
有后件
无后件
有后件
无后件
p q 如果p,那么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真
假 假 真
必然
不可能
可能
可能
前真后假为假,其他为真
前可以推后,后不一定推出前
公式:P→q,代替如果P那么q
有前必有后 、有后未必有前
原命题为:如果p,那么q;
逆命题为:如果q,那么P;
否命题为:如果非p,那么非q;
逆否命题为:如果非q,那么非p。
逻辑学认为:原命题与逆否命题是同真假的。
例如:
原命题:如果寒流来了,那么气温会下降。
逆否命题:如果气温没有下降,寒流一定没来。
原命题:如果天下雨,那么地面会变湿。
逆否命题:如果地面没变湿,那么一定没下雨。
知识拓展:逆否命题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有前必有后=无后必无前
=
非q 非p
p q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①含义: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
②逻辑性质: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事物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
例:只有播种才有收获
③常用联结项:“只有……才……” “必须……才……”“……才……” “除非……才……”“除非……不……” “没有……就没有……”
(无前必无后)(有后必有前)
p (前件) q (后件)
只有p才q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例如:
只有年满18周岁,(可能)才有选举权
年满18岁,(可能)没有选举权
不满18岁,(可能)有选举权
不满18岁,(必然)没有选举权








无前必无后 ,有后必有前,有前未必有后
④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值表——
前假后真为假 其他均为真
公式:P←q,代替只有P才q
后可以推出前,但前不一定推出后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①含义: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是同时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
②逻辑性质: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 (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
③联结项: “……当且仅当……” “如果……就……并且如果不……就不……”“……当且仅当……才……” “只有并且只有……才……”
例如:
1、当且仅当他被全票表决通过,他可以加入社团。
2、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这个数被2整除。
3、 如果一种理论是真理,那么它经得起实践检验;并且只有它是真理,它才经得起实践检验。
④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值表
p (前件) q (后件)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当且仅当p,则q

全真全假皆为真,
一真一假皆为假
p q(读作“p等值q”)
有前必有后,有后必有前,为真
有前无后,有后无前,都为假
如: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这个数被2整除
是偶数 → 能被2整除
是偶数 → 不能被2整除
不是偶数 → 能被2整除
不是偶数 → 不能被2整除

×
×

1、当且仅当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时,才是等边三角形
2、没有种子,就没有庄稼。
3、方老师只有生病或有急事才不来上课。
4、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5、一旦黄河决口,后果就不堪设想。
6、只要肯登攀,世上无难事。
7、法院判决离婚的唯一条件是夫妻感情破裂。
8、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充分必要条件,p当且仅当q
必要条件,只有p,才q
充分条件,如果p,那么q
必要条件
充分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如果p,那么q
充分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如果p,那么q
假言判断具体类型及其逻辑形式
指出下列假言判断的具体类型及其逻辑形式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4、只有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才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5、一种制度、一个政府,只有不断地听取批评意见,才能够不断改进工作,不断进步。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p,才q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p,才q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p,那么q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p,才q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p,才q
1.考句式的话一般有,固定联结词
例如:如果就,只要就,可判定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只有才,除非才,可判定为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当且仅当 可判定为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2.没有明显联结词的话,我们常考AB之间的关系,分析句式内容,侧重考查前件和后件之间是充分关系还是必要关系。
可通过没我不行判断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
有我就够了判断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
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的(必要条件),
没有A他不行,必须得要A。 必要条件
不破楼兰终不还,一般不问句式,常考关系:
破楼兰,是还家的(必要条件),没有(破楼兰)不行(还家)。
没有A他不行,必须得要A。 必要条件
重点突破
总结:假言判断的类别
种类 主要内容 逻辑形式 联结项 例子
充分条件 假言判断 有前必有后, (有前无后为假); 无前可能有后也可能无后; 无后必无前。 如果p,那么q 如果…那么…” 倘若…则…” 如果天下雨,地面就会湿了
必要条件 假言判断 有前可能有后也可能无后; 有后必有前, 有后无前为假; 无前必无后。 只有p,才有q “只有…才…” “必须…才…” 必须认真学习,才能考上大学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有前必有后,有后必有前; 有前无后,有后无前,都为假 当且仅当p,则q “…当且仅当…才…” 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这个数能被2整除
(1)假言判断的真假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条件关系能否成立。
例1:如果天下雨,那么地就湿。
5、假言判断的真假值特征:
(2)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
例2:如果人可以长生不老,那么地球上的人早就没地方站了。
6.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
①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
②对于不具有必然联系的事物情况,不能强加条件关系
(例如:有人说“不说假话,办不了大事。”主观臆造联系)
③要注意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的区别,准确使用假言判断的不同联结项。
7.判断的重要性
①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
②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也不能进行推理。
6、假言判断的前提:
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
7、判断的重要性
①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
②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也不能进行推理。
如: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
复合
判断
含义
组成


联言
判断
选言
判断
假言
判断
含义
构成
真假
意义
含义
种类
真假
意义
含义
种类
真假
意义
构成
本框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