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单元教学设计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剧烈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春秋时期为这一时期的开始阶段。在这一时期突出表象是: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争霸战争连绵不断,国家剧烈动荡。而深层次的变化则是,随着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以及社会关系变化,导致西周制度逐渐瓦解;宗法制被破坏,诸侯崛起与大夫专权;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延续春秋时期的剧烈动荡和社会转型。军事上,战争更加频繁,争霸战争发展为兼并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出现战国七雄;政治上各国实行变法以富国强兵;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转型时期,学术自由、思想空前繁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之所以形成,与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单元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历史课程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2.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水利工程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3.知道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铁器、牛耕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证据意识。2.识读《春秋后期形势图》和《战国初期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研读材料,学生能够掌握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3.通过表格归纳各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掌握归纳历史信息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理解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变化,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2.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家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陶冶爱国情操。3.联系生活,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单元学习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商鞅变法;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单元学习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第一课时课题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统编版)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中的第3课。本课与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8课百家争鸣共同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这一学习主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剧烈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春秋时期为这一时期的开始阶段。在这一时期突出表象是: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争霸战争连绵不断,国家剧烈动荡。而深层次的变化则是,随着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以及社会关系变化,导致西周制度逐渐瓦解;宗法制被破坏,诸侯崛起与大夫专权;分封制瓦解。2.学习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虽然知晓一些历史知识,对历史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仍未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阅读史料能力有限,缺乏分析和归纳能力。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认知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深入浅出,通过图片等历史资料因势利导,不断启发。又要通过研讨历史材料,使学生学会获取和处理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3.学习目标确定1.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斗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速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训练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与历史认识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铁器、牛耕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学生能够认识争霸战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 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4.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站、王室衰微5.学习评价设计姓名班级课题评价项目评价内容知识掌握1. 你对今天的知识感兴趣吗?2. 今天的知识充分掌握了吗?课堂表现1.积极参与课堂讨论2.积极主动思考3.与他人合作最大收获你的困惑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教师活动1 出示春秋战国时期时间轴 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剧烈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由此导入新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学生活动1 认真观察时间轴活动意图说明: 春秋战国时期时间轴的运用帮助学生锁定历史朝代,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与历史时期相对应。除此之外,像学生传递出一个信息:春秋时期是剧烈动荡与变革的开始阶段。环节二:春秋之变——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教师活动2 请学生阅读教材29页正文部分,找出春秋时期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 1.农业上 出示农具变迁图片 师:历史发展到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的农具,这种农具的优点在于锋利、韧性好、耐用、造价低廉。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出示牺尊文物图片,提出问题:仔细观察图片,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材料:“孔子弟子冉伯牛名耕,晋国力士名牛子耕”。 问题:以上材料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师: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有何意义?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也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手工业 出示材料 问题:仔细观察图片,这一时期的手工业有了哪些新发展? 3.商业 出示材料: 问题:仔细观察图片,这一时期的商业有了哪些新发展? 过渡:春秋时期的经济有所发展,各诸侯国的实力增强,周王室也因此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活动2 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预设:牛的鼻子上有一个圆环。 预设:春秋时期以把牛与耕结合在一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预设:漆器制作、制盐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预设:商业活动逐渐频繁。活动意图说明 本环节采用了文物图片和文献材料,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经济上的变化且让这个变化更具象化。环节三:春秋之衰——王室衰微教师活动3 出示东周、西周王室实力对比表 问题:依据图表所示,周王室面临哪些困境? 出示材料 问题:导致周天子大权旁落的原因是什么? 师: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得私田出现,国君为增加财政收入,向私田征税,从而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周天子无法控制天下土地,分封制逐渐瓦解。可以说导致王室衰微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 出示材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注释:方伯:一方诸侯之长)——《史记·周本纪》” 问题: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由此进入下一个子目学生活动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预设:诸侯不听命于周天子;统治范围变小 阅读示意图,试着说出自己的理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预设:诸侯王间相互争霸活动意图说明 本环节运用图表和示意图等材料,意在向学生展示多样的历史材料,从而学会运用多样的历史材料解决历史问题。环节四:春秋之乱——诸侯争霸教师活动4 师:春秋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出示春秋时期主要霸主图片 1.春秋首霸——齐桓公 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请你结合教材31页相关史事,试着说说齐国首先崛起的原因。 教师解释“尊王攘夷” 学习任务:退避三舍、一鸣惊人等成语都来自于春秋时期,请你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成语,查找资料,课下为同学介绍。 2.影响 出示《春秋初期形势图》和《春秋后期形势图》,对比两张图,你有什么发现? (诸侯国数量减少,历史趋向统一) 出示材料 “……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使秦国加快了统一步伐,华夏族和其他各族交往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 (促进了民族交融) 课堂小结学生活动4 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预设:地理位置优越、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活动意图说明 本环节依旧采用不同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7.板书设计动荡的春秋时期 春秋之变(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二、春秋之衰(王室衰微) 三、春秋之乱(诸侯争霸)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以下学习任务,任选其一完成。 1.退避三舍、一鸣惊人等成语都来自于春秋时期,请你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成语,查找资料,课下为同学介绍。 2.搜集有关材料,试着编写一则春秋时期的小故事。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材料的丰富性。将丰富的材料运用到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材料,得出历史结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这个过程,正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文物图片,还原历史,令学生对历史有了更具体、更真实的认识。第二课时课题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统编版)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中的第4课。本课与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8课百家争鸣共同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这一学习主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剧烈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战国时期延续春秋时期的剧烈动荡和社会转型。军事上战争更频繁、政治上厉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经济上,各国为“富国强兵”,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说,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的延续。2.学习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知识有所了解但不深入。他们好奇心强,对历史人物和故事感兴趣,思维活跃,更愿意接受图片和故事的资料,但理性思维较弱。因此在讲述本课时增强对理解性知识点,图文材料的补充和讲解。通过本课学习,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的素养。3.学习目标确定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2.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诸侯的兼并战争。 3.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过程与方法: 1.识读《春秋后期形势图》《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2.通过材料研读,学生能够掌握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通过商鞅变法内容的学习,以演绎历史剧方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商鞅变法在制度上的破旧立新及其对秦国强大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认识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 2.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创新和朴素的环保意识,认识这一工程,加深学生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4.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5.学习评价设计姓名班级课题评价项目评价内容知识掌握1. 你对今天的知识感兴趣吗?2. 今天的知识充分掌握了吗?课堂表现1.积极参与课堂讨论2.积极主动思考3.与他人合作最大收获你的困惑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教师活动1 出示材料: “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以他的变法,开秦扫天下的先声”。 ——北宋王安石 师:材料当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这就是本节课老师向大家介绍的历史人物——商鞅。商鞅是谁?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引出商鞅生活的年代学生活动1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预设:商鞅活动意图说明: 运用材料人物导入,吸引学生注意。环节二:大国形势之变(战国七雄)教师活动2 出示《春秋后期形势图》和《战国初期形势图》 问题:对比两幅图,你能看出什么变化? 教师讲解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出示《战国形势图》,寻找记忆战国七雄位置的方法。 过渡:七个国家相互之间展开战争,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战役。 出示著名战役表格 请同学讲解长平之战。 师: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无法抵御秦的进攻。 出示材料:春秋时期的战争,战幕一开,胜败立定……战国时期的作战时间从数月延长到数年,战线延长绵亘[gèn] ……——杨德权《西周春秋与战国军事战争比较研究》 问题: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战争中的人民渴望什么?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大动荡的年代。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方面发生了变化? 出示铁农具和牛耕图片 教师讲解:铁农具和牛耕广泛应用,生产力水平提高。 过渡:伴随着生产力的提升,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图强。学生活动2 看图回答问题 预设:诸侯国数量变少了。 学生记忆口诀 学生讲解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活动意图说明: 本环节除了延续历史材料的充分运用,还围绕着“变”来展开,建立课程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环节三:各国求强之变(商鞅变法)教师活动3 出示 《各国变法图》 出示各国实力对比图 师:秦国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被各国所鄙视,所以秦孝公力求变法图强。你看,他和商鞅正在筹划对策。 历史情景剧《商鞅变法》 要求:观看历史剧的同时找出商鞅变法的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 出示商鞅变法内容的表格,归纳变法涉及到了哪些方面? 出示材料讲解商鞅变法的作用 讨论活动:请你试着从四个不同阶层的角度,谈一谈商鞅变法给你们造成的影响。 出示商鞅立木为信与舌战群儒的图片 教师讲解改革的曲折性以及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过渡:商鞅作为一名改革家不畏强权,严格执法,勇于改革创新。在那个时代还有另一位勇于创新的历史人物——李冰。学生活动3 观看历史剧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学生归纳总结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理解改革的艰难性活动意图说明: 本环节的历史情景剧将学生带回到了战国,寻着先人的足迹,领悟变法风采。观看历史剧的同时,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环节四:农业水利之变(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教师活动4 出示李冰石像和都江堰风光图 观看视频《都江堰水利原理》并回答问题: 1.都江堰的三个主体工程是什么? 2.都江堰都有哪些功效? 3.观看视频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课堂小结: 商鞅顺势,身虽死而秦法未灭;李冰顺水,魂已逝而造福万众。他们在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造就传奇。学生活动4 观看视频并完成学习任务活动意图说明: 视频的运用,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7.板书设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大国形势之变(战国七雄) 二、各国求强之变(商鞅变法) 三、农业水利之变(造福千秋的都江堰)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课后思考问题: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请你写下你的看法。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本节课作为初一年级的新授课,力争化繁为简,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讲授知识。以商鞅这一人物为主线,认识战国时期发生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大变化。对于地图的识读,更是帮助学生强化时空观念。历史情景剧的演绎,令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内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商鞅个人结局的讲解更是向学生倒出改革的艰难性以及商鞅个人不畏强权、勇于创新的品质。通过分析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水利原理,感叹古人的智慧。第三课时课题 第8课 百家争鸣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统编版)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中的第5课。本课与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共同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这一学习主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剧烈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正是由于处在这个社会转型的时期,为学术自由、思想繁荣创造了条件,由此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又是对春秋时期诸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学习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历史人物和故事感兴趣,思维活跃,更愿意接受图片和故事的资料,但理性思维较弱。因此在讲述本课时增强对理解性知识点,图文材料的补充和讲解。通过本课学习,强化学生的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的素养。3.学习目标确定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知道孔子的地位和影响。 2.通过对各学派主张的解释、材料的研读,学生能够理解各学派的主要观点;运用表格归纳,整理知识结构,学会对历史知识的总结。 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4.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5.学习评价设计姓名班级课题评价项目评价内容知识掌握1. 你对今天的知识感兴趣吗?2. 今天的知识充分掌握了吗?课堂表现1.积极参与课堂讨论2.积极主动思考3.与他人合作最大收获你的困惑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 导入教师活动1 师: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有哪些主要的代表人物?出现了怎样的繁荣景象?今天,我们一起揭开帷幕。学生活动1 活动意图说明: 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环节二:春秋思想之变(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教师活动2 (一)老子 1.老子生平 请你根据教材38页对老子的介绍。为老子制作一张名片 2.老子的思想主张 师: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 请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 师:故事中很形象地体现了老子的主张: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出示老子名言 师: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3.老子的著作 出示《道德经》图片 材料:“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师:老子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生平 请你根据教材38页对孔子的介绍,为孔子制作一张名片。 2.孔子的政治主张 出示材料: 问题:材料中提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如何理解? 出示材料 任务:试着说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3.孔子的教育成就 出示孔子讲学图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开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出示材料: 贵族子弟:蒙德子 司马牛 穷苦子弟:子路 颜回 家境富裕:子贡 冉有 问题:材料能够说明什么?(有教无类) 出示材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问题:通过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孔子的地位和影响 出示《论语》图片 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出示孔子学院图 教师介绍孔子学院 鉴于孔子的成就,他被称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学生活动2 为老子制作名片 学生讲述故事 欣赏老子名言,体会老子思想 分析材料 制作名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预设:爱人,要懂得将心比心 阅读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预设:“以德治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预设:谁都可以接受教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预设:告诉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还要端正学习态度。活动意图说明 这部分依旧侧重于对历史材料的运用,帮助学生找到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环节三:战国思想之鸣(百家争鸣)教师活动3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形成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1.背景 观看视频 问题:探究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 (私学兴盛、士人崛起)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学习任务:请你阅读教材40-41页内容,为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制作名片并试着讲各学派思想主张进行归纳。 墨子及墨家学派 出示墨子名片及人物主张 教师解释“兼爱”、“非攻” 问题: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是一样的吗? 孟子及儒家学派 出示孟子名片 出示材料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孟子》 教材41页材料研读 总结孟子的主张 补充讲解荀子的思想主张 庄子及道家学派 出示庄子名片及人物主张 教师讲解 ④韩非及法家学派 出示韩非名片及人物主张 教师讲解 活动:如果你是战国时期的国君,你会选用哪个学派的思想,说明理由。 3.影响 出示材料 “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易中天 学习任务:请你根据百家争鸣的内容,归纳概括它的影响。 (促进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学生活动3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完成学习任务 思考并回答问题 思考并回答问题 思考并回答问题 活动意图说明 本环节巧妙利用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对琐碎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学生活动的设计在锻炼学生概括表达能力的同时对知识活学活用。7.板书设计百家争鸣 一、春秋思想之变(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 二、战国思想之鸣(百家争鸣)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以下任务,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1.结合本班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就班风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 2.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对指导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何意义?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人物名片的制作以及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主张的表格制作,都在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锻炼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视频资料与文字材料相结合,体现了历史学习材料的丰富性。【单元教学反思】本单元的主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材将这一主题放在3节课中去诠释。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的开始;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春秋时期动荡与变革的延续;正是由于这种动荡和变革,为思想大解放做了铺垫。课与课之间,联系紧密。在每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历史材料的运用,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力求化繁为简,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人物名片以及表格的运用,更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主要体现在政治上:大变革;军事上:大动荡;经济上:大发展;思想上:大繁荣。我在处理每节课与单元之间关系时,没能将线索梳理清晰。在单元设计时有意加强三节课的联系,有意寻找三节课与单元主题的关系,但依旧不能做到行云流水的顺畅。学生在听课后,不能将事件之间的联系梳理清晰,对于每节课与主题之间的关系不能深入理解。因此,单元教学更重要的还是要整合教学资源与内容,从而进行新的架构。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