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7课启蒙运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6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7课启蒙运动

资源简介

第7课 启蒙运动
?
?
理性时代的到来
?
1.霍布斯的启蒙思想
?
〔材料一〕第五章 论国家的起因和产生
?
当他们每个人通过与其他人的协议迫使自己不能违抗他已经服从的那个人或会议的意志时,也即不能阻止那个人或会议用财富和力量来对付除他自己以外的其他人时(因为他被理解成保存了使他自己免遭暴力侵袭的权利),这种使所有人的意志都服从某一个人或会议的意志的情况就会出现。这就叫“联盟”。会议的这种意志被看成是构成这种会议的成员的多数意志。
?
……这样形成的联盟被称作是“国家”或“公民社会”。它也被称作“法人”。
?
……因此,就有两类国家:一类是自然的,就像父系统治和专制统治一样;
?
另一类是通过设计而来的国家,它被称作是政治的。在第一种情形下,主人是通过他自己的意志而去要求公民的;在第二种情形下,公民是通过自己的决定而在他们头上加上一个主义的,无论它是一个掌握着主权的人还是一个掌握着主权的会议。
?
〔材料二〕第六章论掌握着国家主权的会议或个人的权利
?
我们上面已经表明,在国家建立之前,所有东西属于一切人,没有人能够将什么东西称之为自己的,而别人也不能依据同样的权利声称这个东西是他的。从这可以推出,财产是与国家一并诞生的,而个人的财产就是他通过整个国家的法律和权力能够据为己有的东西。这就意味着,公民个人拥有的财产,别人对此就没有权利,因为他们都为同样的法律所约束。
?
〔材料三〕第七章论国家的三种类型: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
?
我们上面一直是在一般意义上谈按约产生的国家。现在我们要来谈谈国家的类型。国家之间的差别来自主权被交付给什么人的差别。主权或者被交给一个人,或者被交给多人组成的一个会议或议事会。而多人组成的会议又可分为:或者是所有公民组成的会议(其结果就是每一个人只要他愿意都有权投票并参与讲座事务),或者只是公民中一部分。这即是国家和三种类型的起源。第一种是主权在任何公民都有权投票的会议手中,这即民主制。第二种是主权在部分人有权投票的会议手中,这即贵族制。第三种是主权在某个人手中,这即君主制。在第一种类型中,掌握主权的叫“人民”;在第二种类型中,掌握主权的叫“贵族”;在第三种类型中,掌握主权的叫“君主”。
?
──霍布斯《论公民》
?
【解读】霍布斯(1588—1679),是英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他主要的著作有《论物体》(1655年)、《人》(1657年)、《论公民》(1642年),其中最著名的政治论文就是《利维坦》(1651年),它被认为是以英语写成的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名著之一。
?
所谓“启蒙”,就是启发人的理性,反对宗教迷信思想,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在法文里,lumiere(启蒙)一词既有“光明”“阳光”的意思,也指“伟人”、“杰出的人物”,它的复数则表示“智慧”“知识”。
?
康德在其著名论文《什么是启蒙?》中写道: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
?
英国是启蒙运动的发源地,这是因为在17~18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快的是英国。英国自从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以后,垄断了海上霸权从而夺得了许多新的市场,扩大了资本积累,促进了国内工业的发展。经过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土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君主立宪政权。革命的胜利,大大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是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先进的国家,因而它成为启蒙运动的发祥地。
?
上面三个材料均出自霍布斯的《论公民》。作者在《致读者的前言》中写道:此书要阐明人的各种义务──首先是作为人,其次是作为公民,最后是作为基督徒的义务。这些义务构成了自然法和各国的法律的原理,构成了政治的源头和力量,构成了基督教的实质(在我的计划所允许的限度之内)。
?
霍布斯认为:(1)当与其他人订协议成立“联盟”时,就形成国家。(2)国家有两种类型:自然的国家和政治的国家。私有财产是随国家产生的,主张维护私有财产。(3)应把国家分为三种类型:民主制、贵族制、君主制。
?
2.霍布斯政治哲学思想
?
〔材料〕群体纵使再大,如果大家的行动都根据各人的判断和各人的欲望来指导,那就不能期待这种群体能对外抵御共同的敌人和对内制止人们之间的侵害。因为关于力量怎样运用最好的意见发生分歧时,彼此就无法互相协助,反而会互相妨碍,并且会由于互相反对而使力量化为乌有。
?
──霍布斯《利维坦》
?
【解读】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利维坦》这本书中。“利维坦”本是一种怪兽,霍布斯用它来比喻国家,以显示国家的庞大和威严。
?
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认识到,霍布斯认为要解决人类社会的这些弊端,就必须结合成若干个服从一个中央权力的社会,而这又是通过社会契约而实现的。他这样设想:有许多人汇聚起来,同意选择一个全权者或主权团体,对他们行使权力,结束总体混战。霍布斯说,人类给自己加上约束,目的在于从我们爱好个人自由和爱好支配旁人因而引起的总体混战里得到自我保全。
?
3.国家的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
?
〔材料〕立法权是……怎样运用国家的力量来保障这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因为那些必须长期得到执行和其效力总是持续不断的法律可以在短时间内制定,所以立法机关因为不是经常有工作可做,所以就没有经常存在的必要。
?
正如笔者所说,虽然每个社会的执行权和对外权本身确有区别,但是很难将它们分开并同时由不同的人所掌握,因为既然两者的行使都需要社会的力量,那么将国家的力量交给不同的并互不隶属的人们,几乎是不现实的;而倘若执行权和对外权分别掌握在可以各自行动的人的手里,这就会使公共的力量处于不同的支配之下,早晚总会导致祸乱和灾难。
?
──洛克《政府论》
?
【解读】洛克(1632—1704)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教育家和启蒙大师。毕业于牛津大学,研究过哲学、物理学、化学和医学,“光荣革命”后任贸易和殖民事务大臣;洛克主要著作有《论宽容异教的通信》《政府论》《人类理智论》《教育漫话》等。
?
《政府论》分上、下篇。上篇是洛克学说“破”的部分,着力于驳斥其君权神授、王位世袭本具有绝对性的论点,阐述洛克关于父权、政治权力和专制权力的理论,从而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登台扫除异说。下篇在自然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其社会契约的学说,说明了国家、政府的真正起源、范围和目的。
?
上述材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洛克的分权学说。洛克认为,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三种。这三种权力是不平行的,立法权高于其他两权。他反对君主专权。在洛克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三权分立”思想的萌芽。
?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
1.梅叶著作及其思想
?
〔材料〕世上穷人们受各种迷信及偶像崇拜欺骗的时间已经够久了,富人和强者掠夺和压迫穷人的时间也已经够长了。该是打开穷人的眼界,向他们说明全部真理的时候了……最有智慧最有教养的人们,对这个任务应该深思熟虑,应该对这个重大事业全力以赴,到处把人民从迷误之下解放出来,唤醒人们仇视和蔑视世上豪强的暴力,唤醒人民摆脱暴君所强加的不堪忍受的枷锁。他们(聪明而有教养的人)也应该说服大家相信下面两个重要真理:为了使那些有益社会,而人们又愿意为它献出主要力量的部门达到完善地步,人们只应当听从理智的声音。为了建立良好的信条,人们必须仅只遵循人类的理智和智慧的法则,即正身、诚实和自然的正义的法则,而不要空谈骗子的神话,不要空谈信徒们的偶像崇拜经验。因为这样的做法,比起他们迷信的宗教中的一切虚伪规则和荒唐的仪式来,要给所有的人们肉体上和精神上带来多过千百倍的幸福、快乐和安宁。
?
──让·梅叶《遗书》
?
【解读】让·梅叶(1664—1729)是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开路先锋和战斗的无神论者。代表作《遗书》。
?
梅叶的《遗书》适应时代的要求,精辟地论证了宗教的虚伪和谬论,无情地揭发了当时法国的封建贵族和大小官吏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他并且热情地号召人民起来杀死暴君,推翻腐朽的旧社会。
?
上述材料中,梅叶高举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大旗,无情揭穿宗教迷信和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欺骗,愤怒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无穷苦难。号召启蒙思想家们唤醒人们的思想觉悟,并与迷信与封建专制展开斗争。
?
2.伏尔泰的思想
?
〔材料〕她并不装出视死如归的神气,不想要那种可怜的名声,让邻居们说什么:她死得很勇敢。二十岁上丢了爱人,丢了生命,丢了所谓名节,要毫无遗恨,毫不痛心,谁办得到呢?她完全感觉到自己的遭遇之惨,临终的话,多么动人的垂死的眼神,都表现出这个情绪。她趁自己还有气力哭的时候,也像别人一样哭了。
?
天真汉沉着脸,一声不出,眼睛阴森森的,嘴唇哆嗦,浑身发抖,看到他的人都有种可怜而又可怕的感觉,觉得一筹莫展,话也无从说起,只能断断续续吐出几个字。屋子的女主人和天真汉的家属都跑来了,看着他的悲痛不免心惊胆战,时时刻刻防着他,监视他所有的动作。圣·伊佛的尸体已经不在爱人面前,抬到一间低矮的堂屋中去了,但爱人的眼睛似乎还在那里搜寻,虽然事实上他昏昏沉沉,什么也看不见。
?
──伏尔泰《天真汉》
?
【解读】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主战场。持续近百年的法国启蒙运动,规模宏大,伟人辈出;内容丰富,硕果累累,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产生深远影响。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泰斗和领袖。《天真汉》是他的一部哲理小说。上述材料写了圣伊佛之死和死后天真汉的痛苦的情形,他以文学家的犀利笔锋,对宗教迷信和教会统治进行无情批判。
?
3.伏尔泰对英国政府的描绘
?
〔材料〕以下便是英国法制所达到的地步:给予每个人以天赋的权利,差不多在所有的君主政府里,他们这些权利是被剥夺的。这些权利乃是:人身和财产的全部自由;用笔向国家提意见的自由;只能在一个由自由人所组成的陪审员会面前才可受刑事审问的自由;不管什么案件,只能按照法律条文和明确规定来裁判的自由;放弃英国圣公会信徒对某些职位的特权,信仰的自由。……在英国,一个外国人享受同样的财产自由与人身自由;倘使他被人控告了,他可以要求在审他的陪审员中,一半是外国人,就是说不仅是英国人。
?
商业已使英国的公民富裕起来了,而且还帮助他们获得了自由,而这种自由又转过来扩张了商业;国家的威望就从这些方面形成壮大了。商业渐渐地造成了海军的力量,从而英国人也就成为海上的霸王。
?
──伏尔泰《哲学通信》
?
【解读】上述材料有助于对伏尔泰思想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他赞扬英国政治制度,主张信仰自由。在《哲学通信》一书中,他认为英国议会在世界上树立了政治自由与和平主义的典范。反对法国教权主义,对法国风俗和制度进行了讽刺和批判,表示了对英国民主制度的向往,成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书后被查禁。
?
4.孟德斯鸠的思想
?
〔材料〕有人说,我们所看见的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一种盲目的命运所产生的,这是极端荒谬的说法。因为如果说一个盲目的命运竟能产生“智能的存在物”,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么?
?
由此可见,是有一个根本理性存在着的。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
?
政体有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用最无学识的人的观念就是以发现它们的性质。我们假定了三个定义,或毋宁说是三个事实: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执政,不过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
?
这就是我所谓的各种政体和性质应该看什么,法律是直接从政体的性质产生出来的,这种法律便是最初的基本法律。
?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
【解读】孟德斯鸠是18世纪上半叶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的进步社会学说主要集中在三本代表性著作里:《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论法的精神》是他著作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
在上述材料中,他阐述了法的概念。他把政体分为共和、君主、专制三种类型。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认为,人类社会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演进的。他主张私有财产是人类的自然权利,这种主张是针对教会和封建统治阶级对私人财产的侵夺而发的;他主张兴办工业和商业,反对横征暴敛。
?
5.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
?
〔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法律将对象的普遍性与意志的普遍性结合起来,所以一个人,不管他是谁,擅自发号施令不能构成法律,即使是主权者对于某个个别对象所发出的指令也不能成为一条法律,而只是一道命令;它不可能是主权的行为,只是行政的行为。
?
根据社会契约,全体公民既然是人人平等的,所以全体就可以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同时又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去做自己不做的事。这是使政治体得以活动与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权利;主权者在创立政府时赋予君主的,也正是这种权利。
?
──卢梭《社会契约论》
?
【解读】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思想家。他主要的著作有《忏悔录》《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尤莉亚,或新爱洛依斯》和《爱弥儿》等。
?
《社会契约论》于1762年出版,是集中反映卢梭政治学说的一部著作,主要讨论社会契约的问题。他认为,国家是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形成的,上述材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卢梭的政治学说。
?
6.人类不平等产生原因
?
〔材料〕根据我的阐述,我们可以断言,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差不多是不存在的。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并成长起来,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最终变得根深蒂固而成为合法的了。
?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
【解读】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把人类不平等分为两类,一类称为自然的或生理的不平等,因为它是基于自然,由年龄、健康、体力以及智慧或心灵的性质不同而产生的;另一类可以叫做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因为它来源于一种协议,是由于人们的同意而定的。他认为不平等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确定是不平等的第一阶段。上述材料有助于我们对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起源的进一步理解。
?
7.狄德罗著作及思想
?
〔材料〕如果他们在任何一个物体中,既不能设想运动的倾向,也不能设想静止的倾向,那是因为他们表面地把物质看成同质的;那是因为他们把物质所固有的一切性质都抽掉了,那是因为他们在与他们的思辩几乎不能分开的顷刻当中把物质看成不可改变的;那是因为他们就一个集合体对另一个集合体的相对静止进行推论;那是因为他们忘记了,当他们就物体无所谓运动和静止这一点进行推论时,大理石块都在趋于解体;那是固为他们用思想取消了那种鼓动一切物体的一般运动,又取消了物体之间的那种使物体全都消减的特殊相互作用;那是因为这种无所谓运动和静止的情况,虽然本身是虚假的,却有暂时的存在,它并不会使运动规律变成错误的。
?
静止与运动的真正区别,就在于静止是一个抽象概念,根本不存在于自然中,而运动则是一种与长度、宽度和高度同样实在的性质。
?
──狄德罗《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
?
【解读】狄德罗(1713—1784):法国作家、哲学家,法国《百科全书》总编辑。他在哲学、伦理、戏剧、小说、政治学、文学批评、科学探讨等领域都有很高成就。除编撰《百科全书》外,他单独发表的主要著作有《哲学思想录》《供明眼人参考的谈盲人的信》《论解释自然》《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达朗贝的梦》等。
?
《百科全书》,全名是《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评解辞典》。由狄德罗亲自主编出版,共28卷。后来,孔多塞等人又续编了补遗卷和索引2卷。
?
《百科全书》汇集了18世纪中叶以前欧洲人所取得的全部科学成果,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对自然科学发展和科技知识普及起了积极作用。它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各个侧面的缩影,具有珍贵文献价值;它用科学成果对抗宗教神学,用民主思想反对专制统治,宣扬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它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大典。
?
“百科全书派”:通常人们把参加编撰《百科全书》的启蒙思想家称为“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派的核心人物是以狄德罗为首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即狄德罗、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赫等人。
?
《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通过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剖析,论证了宇宙统一于物质实体和运动是物质固有特性的观点,克服了牛顿、洛克以及17世纪其他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伏尔泰等人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因而不能将唯物论贯彻到底的缺陷,对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无神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
通过上面两条资料,我们可以认识到狄德罗的哲学观点,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运动存在于一切物质中,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
启蒙运动的扩展
?
康德著作与思想
?
〔材料〕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得来,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因为,如果不是通过对象激动我们的感官,一则由它们自己引起表象,一则使我们的知性活动运作起来,对这些表象加以比较,把它们连结或分开,这样把感性印象的原始素材加工成称之为经验的对象知识,那么知识能力又该由什么来唤起活动呢?所以按照时间,我们没有任何知识是先行于经验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
?
我们在下面将把先天的知识理解为并非不依赖于这个那个经验,而是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经验所发生的知识。与这些知识相反的是经验性的知识,或是那些只是后天的、即通过经验才可能的知识。但先天知识中那些完全没有掺杂任何经验性的东西的知识则称为纯粹的。于是,例如“每一个变化都有其原因”这个命题是一个先天命题,只是并不纯粹,因为变化是一个只能从经验中取得的概念。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
【解读】康德(1724—1804),18世纪启蒙运动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于1724年出生于东普鲁士柯尼斯堡,后就读于柯尼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不同于牛顿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学说,在自然科学界引起轰动。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以及《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导论》等。
?
《纯粹理性批判》初版于1781年,再版于1787年。“纯粹”是德文rein的意译,即独立于经验,不混杂任何感性经验因素之意。“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批判”是指对纯粹理性进行考察。康德为本书冠以此名,是为弄清人类认识的来源、范围及其界限。全书除了序言和一个总的导言外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前者是全书的主体部分,讲述人类认识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后者讨论在这些先天要素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
?
康德认为人类认识能力由作为接受性的直观能力的感性和作为自发性的思维能力的理性这样两类原则上不同而又彼此联系的认识能力构成,因而“先验要素论”就区分为讨论感性的先天要素的“先验感性论”和讨论(广义的)理性的先天要素的“先验逻辑”。由于人类的思维能力有知性、判断力和(狭义的)理性这样三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联结的环节,因而“先验逻辑”就区分为讨论知性和判断力的先天要素的“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和讨论理性的先验理念和先验幻想的“先验辩证论”(“幻想的逻辑”)。
?
上面材料选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导言的第一部分“纯粹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区别”。此材料有助于我们对康德哲学思想的进一步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