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2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课时:40分钟一、课程标准: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二、教材分析: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对五四运动爆发时,我国北洋军阀统治的政治与经济、文化背景进行了学习。这些知识能够帮助给同学们更加系统的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通过本课“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三个子目的学习 ,学生需要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诞生有基础的了解,形成相关历史基础,也为后期学习“南京国名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做准备,奠定学习基础。 本课三个子目所含的历史知识庞大,学生需要学习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过程、意义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具体时间线索等,除了基础史实的明确,教师应该着重讲述五四运动为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帮助学生理解本知识点。在第二子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学生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标志、意义等知识点建立清楚的认知。本课的第三子目分为“国共合作”“国民革命”两个部分,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繁杂。总而言之,本课课程容量大,知识结构建构难度也相对高,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特点,立足唯物史观整合教材,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的知识点,并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知识链条。三、学情分析:优势: 1、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等史实有基本认识; 2、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意识和知识探究能力; 不足: 1、知识碎片化,缺乏深入思考和全面认识; 2、理性与宏观思维具有一定不足; 3、史料分析和史料实证能力不足四、课程目标:1、通过史料阅读,学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基础、意义,国共第一次合作共产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原因,培养史料阅读能力;通过对课本的仔细梳理,加强对五四运动事件发展、马克思注意传播过程、中国共产党第一、第二次代表大会等知识点之间连贯的宏观认知,培养归纳总结能力,促进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育。 2、通过阅读课本、观看五四运动相关视频,感悟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树立爱党爱国的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难点:新民主主义与旧民主主义的区别、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背景。 1919年,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参加“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提出取消“二十一条”等要求遭到拒绝,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课本说此消息传回国内,激起了人们“郁积已久”的愤怒,请同学们结合“1919”这个时间点,及之前我们所学的历史知识,思考当时中国的处在什么样的社会状况下? 结合“1919“时间点,思考该事件背景下,中国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并举手回答。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时间线索“1919”年进行思考,回顾往前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同时有助于建立相关历史知识的联系。在学生思考时,给予学生提示,并总结学生回答,展示正确答案。根据1919年的时间线索,我们即可以得出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政治: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割据,内战混战 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落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资源掠夺 文化: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文化革新,解放思想 阶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依据老师的补充,完善五四运动爆发背景,书写笔。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培养学生历史联系,综合思考的能力,同时帮助建立较清晰的历史时间框架。(二)、五四运动发展经过、结局。 课本已经对五四运动发展经过做出了详细介绍,给予同学三分钟的时间,列出五四运动发展经过表格。 仔细阅读课本,列出五四运动发展时间表格。 学生自主列表能够对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同时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教师针对同学的表格进行补充,能够帮助同学们纠正误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同学表格进行展示,批改补充完善,并展示标准答案。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时间1919年5 .4——6月初1919年6月初中心北京上海主力学生工人、商人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方式罢课、游行罢工、罢课结果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学生、中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三)、五四运动意义 播放五四运动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感悟五四运动中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怀,感悟五四运动的深刻意义,并选取同学提问其感受。 认真观看视频,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引导,感受五四运动的爱国意义,通过视频直观的感受五四爱国意义,加强爱国情怀的落实。请同学共同朗读课本第120/121页五四运动的意义。通过表格对比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讲述五四运动为何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间17-18世纪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指导思想资本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压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奋斗目标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认真听课,并撰写笔记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较为深刻的历史概念还比较模糊,通过表格对比,能帮助学生理解并加深印象。(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展示依据时间线索,整合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 1919.11.07(开始)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北京与上海成为宣扬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1919.05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1920.03 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0.05 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自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意义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相衔接,顺利转入下一知识点。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将知识点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相联系。 事件的发展脉络通过时间为主的线索展示能够更加清晰。通过知识点的转折,流畅过渡到下一字母的学习。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基础。 展示材料,结合课本,引导同学思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基础并总结概括,选取同学回答。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社会主义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行,都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诞生的?是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而产生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就是当时的世界大势。我们党从这个世界大势中产生出来,走在了时代前列,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二〇一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回答 通过材料,培养学生材料阅读及自主思考能力。对知识点的总结能够帮助同学们准确的理解。总结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基础,为: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 外部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 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的建立(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义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意义段落。展示材料,凸显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 经济的改造自然占人类改造之主要地位。吾人生产方法除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观别无他途,资本主义在欧美已经由发达而倾于崩坏了,在中国才开始发达,而它的性质上必然的罪恶也照例扮演出来了。代他而起的自然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俄罗斯正是这种方法最大的最新的试验场。——1920年11月《共产党》第1号卷首代发刊词《短言》 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与中国具有无可替代的、开天辟地的重要意义。 阅读课本,阅读材料,感受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 通过材料,加深同学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落实家国情怀爱党、爱国的培养。(三)中共一大、二大的召开 给予三分钟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总结概括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 展示中共二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结合两大共同讲解。 阅读课本,总结概括中共一大的相关知识点。 结合两大,可以系统的讲解党的会议的相关内容。同时帮助同学学习分析概括历史会议的内容。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实现与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1923年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中通过了国共合作的决议。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采取一个人的名义加入国民党。给予同学三分钟时间,结合课本第124页的史料阅读,思考国共第一次合作共产党采取个人党内合作的原因。 总结引导学生,展示国共第一次合作共产党采取个人党内合作的原因为 : 1、共产党人当时力量弱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目的是为了将它改造成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斗争任务。 2、党内合作不是共产党并入国民党,共产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合作不是组织上的合并,这是因为两党所代表的根本利益和最终目标不相同,两党的性质有着根本的区别。 仔细阅读课本“史料阅读”,思考国共第一次合作共产党采取个人党内合作的原因。 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自主思考能力,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难点。利用教材给出的材料,以教材为本。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推动了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在本次会议上,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二)、国民革命。 给予同学三分钟时间,阅读课本第124—125页,总结概括国民革命的形成、发展、结局。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国民革命失败由于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加剧。 仔细阅读课本,概括国民革命的形成、发展、结局。并举手回答。 培养学生自主概括能力,加深知识点印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七、板书设计一、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 五四运动 1、 背景 2、 过程 3、 意义 4、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传播过程 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 诞生基础 (二) 意义 (三) 中共一大、二大 三、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一) 国共合作 (二) 国民革命八、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