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运动的规律性课件(共35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运动的规律性课件(共35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第二框:运动的规律性
01
规律是客观的
—— 物质、运动和规律之间的关系
品读下列诗句,思考其蕴藏的哲理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2.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
3.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一一宋 辛弃疾《南乡子》
4.人生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首》
5.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
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
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
人的思维是运动变化的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机械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
哲学上讲的运动:
是一个抽象的哲学范畴,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同特征的概括和总结。
概括和总结
具体、特殊、个性
抽象、一般、共性
注意:“一切”,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变化”和“过程”表现为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事物性质的变化
一、规律是客观的
1、运动的含义:P21-2
运动的具体形式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P21-2
本身就有的而不是外部强加于它的
(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注意 :错误倾向:
一、规律是客观的
2、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刻舟求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渡江的人犯了什么错误?
注意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
形而上学(刻舟求剑)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到底什么在运动呢?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
7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P22-1
(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注意: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
——唯心主义
(如仁者心动)
一、规律是客观的
2、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强调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强调物质
思考:如果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质谈运动,会怎样?
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刻舟求剑
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 仁者心动
一、规律是客观的
归纳: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宇宙中无数星球为什么不会撞在一起?
这说明什么?
物质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其规律的?
一、规律是客观的
(1)含义
3.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P22-2
固有的
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
--不是主观想象或是意识创造的(喜鹊报喜、乌鸦报丧)
--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苹果落地、阴晴圆缺、四季变化)
--是确定不移的,不是偶然的(投机取巧、守株待兔)
--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物价调整)
注意:1.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到的是现象。现象看起来再有“规律”,仍然是现象。规律隐藏在事物之中,需要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2.规律≠规则。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废除。
结论: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固有的联系。
第一组:1.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2.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3.新陈代谢
第二组:1.苹果落地 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万有引力
结论:规律不是现象、外在的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
第三组:1.守株待兔 2.酸儿辣女 3.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结论: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联系。
结论:规律不是多变的联系,而是稳定的联系。
判断:下列内容是不是规律?
一、规律是客观的
(2)特点
3.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的名言揭示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P22-2
思考: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都有规律吗?
(注意:发明、创造、消灭、改造、改变规律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的思维的发展运动是有规律的。
自然界的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P22-2
一、规律是客观的
(2)特点
3.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原理】
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
【方法论】
①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哲理
1.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下列对应辩证唯物论哲理逻辑顺序的是( )
①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天下惟器,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
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①→④→②
D
2、在2022年6月16日,将有77年一遇的七星连珠火爆来袭,时间一到,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将一字排开。根据八大行星的公转速度和公转轨道数据,可以计算出七星连珠的出现时间,从公元1年到3000年,一共会出现39次七星连珠,平均77年才出现一次,所以难得一见。这说明( )
①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③宏观物体是各种运动形式的物质载体
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能正确反映存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物体是各种运动形式的物质载体,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2020年新课标Ⅱ)习近平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这说明( )①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②掌握和尊重规律才能避免主观盲动③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④按规律办事就不能改变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02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
1949年,19岁的袁隆平进入农学院学习,开始将农业视为自己一生的追求。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最初他研究红薯育种栽培,但当时国家粮食短缺,于是他主动转向研究当时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研究。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全身心投入杂交水稻的研究,开始追求禾下乘凉梦。多年的努力下,他从天然杂交稻中汲取灵感,研究探索出杂交水稻育种规律,获得多项研究成果。
结合教材P23-P24思考:
①袁院士一生追梦的过程,体现出人的意识活动有哪些特点 这些特点让人类能做到什么
②袁院士的研究成果改写了人类饥饿历史,充分说明了人的意识有何作用
将农业视为终身奋斗方向,一生追求着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主动从红薯育种转向研究当时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研究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从天然杂交稻中汲取灵感经过多年研究探索出杂交水稻育种规律,获得多项研究成果
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袁隆平院士一生追梦的过程,体现出人的意识活动有哪些特点?
意识的特点让人类能做到什么?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P23
①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侧重怎么想、怎么解释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目的,在行动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关键词】 :目的、动机、蓝图、目标、行动步骤、规划等。
①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侧重怎么想、怎么解释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依据人自己生活或社会实践的需要有所选择。
【关键词】:因人而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P23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P23
①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侧重怎么想、怎么解释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创造理想世界
【能动创造性】: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能够创造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关键词】:抽象、归纳、总结、提升、追溯过去、预见未来等。
袁院士的研究成果改写了人类饥饿历史,充分说明了人的意识有何作用?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UNDESA):今天,我们一起悼念这位逝世的食品英雄。中国科学家袁隆平通过研发首个杂交水稻植株,使数百万人免于饥饿。他今天以91岁高龄去世,但他留下的遗产和消除饥饿的使命仍在继续。
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意识不能直接改造世界,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创造某个客观事物、具体形态≠创造物质
意识
观念中的东西
现实的东西
指导

变成
人的实践
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注意:
②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侧重怎么做、行动
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P23
④正确的/错误的意识都能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意识的指导作用具有双重性
VS
袁院士的“禾下乘凉梦”
大跃进时的“亩产万斤梦”
思考:
两相对比之下,哪个“梦”能照进现实,请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2)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①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②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是无条件的 P24-1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起来。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归纳: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2021年广东高考)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讲到,19世纪欧洲一些神灵研究者声称自己具有让人返老还童、改形换貌、招魂降神以及点石成金等超意识能力。对这些“超意识能力”评价正确的是( )①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②肯定了人类具有穿越到神灵世界的能力③无视了物质的决定性
④说明人类意识具有不受限制的创造能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2.“木星伴月”是指木星和月亮在天空中相互靠近,形成一种相伴的现象。据天文学家预测,2024年2月15日,一场浪漫的天象——“木星伴月”将在夜空上演。届时只要天气晴好,凭借肉眼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亮木星与小弯月对望的美丽画面。15日晚,我国多地公众观看到了星月交辉的美景。这佐证了( )①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④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能把握事物的本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未涉及改造世界
D
03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为什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侧重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反对主观主义
侧重于按客观规律办事,
反对违背客观规律
1.含义:P25-1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P25相关链接
2. 怎么做
①首先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P25-1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P25-2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P26-1
④“两个反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主观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P26-1
尊重客观
发挥主观
主客观相结合
反对主观主义
反对形而上学
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少产
例:佛系、躺平、空等机会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受客观规律制约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含义、依据、要求
规律是客观的
运动的含义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规律的含义与普遍性、客观性
课堂小结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解析: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它揭示了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
2.规律是客观的,所以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 解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万古不变的。
3.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直接现实性。
× 解析: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必须通过实践,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4.规则也是一种规律。
× 解析: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他们是主观的,是对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
5.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
× 解析:客观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
6.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突破规律的制约。
× 解析: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