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运动的规律性 课件(共26张PPT)-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运动的规律性 课件(共26张PPT)-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用双脚丈量世界 我们珠峰再见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运动的规律性
目录



感知运动——丈量世界之巅
认识规律——研究气象之变
增强主动——担当巅峰之任
感知运动——丈量世界之巅

一、规律是客观的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
的变化和过程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周易》
注意:
“一切”,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变化”和“过程”表现为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事物性质的变化等。
一、规律是客观的
1.运动的概念: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 运动基本形式:
运动的具体形式
机械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哲学上讲的
运动的
概念
概括和总结
具体、特殊、个性
抽象、一般、共性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同特征的概括和总结,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运动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一、规律是客观的
1.运动的概念: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 运动基本形式: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方法论:
1.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及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总结一:运动
1.含义
2.运动与物质
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 形而上学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根本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 唯心
→方法论:1.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及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认识规律——研究气象之变

固有的
必然的
本质的
稳定的
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规律通过各种现象表现出来,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能够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无法被直接感知,人们可以运用抽象思维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是说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具有的,既不是神的旨意、天的命令,也不是人的认识和意志强加给事物的,它源自事物运动的客观性和物质存在的客观性。
是说规律不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偶然建立起来的联系,而是必然发生的、确定不移的和相对稳定的联系。
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一、规律是客观的
注意:
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到的是现象。现象看起来再有“规律”,仍然是现象。
规律隐藏在事物之中,需要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A.红灯停,绿灯行
B.新陈代谢
C.水往低处流
D.苹果落地
A.万有引力规律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D.规则、定理、法律
点此输入内容或者复制您的内容在这里,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单击输入标题
点此输入内容或者复制您的内容在这里,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单击输入标题
之所以科学的
它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反复检验。
普遍的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是否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客观的
规律的特点
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的思维(意识)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
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思考:
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是否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否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特别提醒:关于规律
在规律上不能用的词语:
发明规律 消灭规律
创造规律 改变规律
在规律上能用的词语:
发现规律 尊重规律
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
原理内容: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总结二: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

增强主动——担当巅峰之任
输入标题
这里输入简单的文字概述里输入简单文字概述输入简单的文字概述里输入输入里这里输入
输入标题
这里输入简单的文字概述里输入简单文字概述输入简单的文字概述里输入输入里这里输入
合作探究:意识活动的特点
材料一:中国为世界最高峰量"身高"的行动,可以追溯到1960年。而60年后,对我们来说,攀登世界最高峰不止"测身高",还要获取它更多的具体信息,用于大气探测、板块变化、气候变化等问题的研究。
材料二:珠穆朗玛峰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复杂。这里也是地球上氧气最为稀薄的地带,山间气温一般在零下30至40摄氏度,天气瞬息万变。但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登上珠峰。人们可以根据风向、风速、气温等把握天气变化的规律,精准预测峰顶的天气状况。
结合教材23页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体现意识的何种特点:
1、中国在不同时期对珠峰探索侧重点有何不同?
2、如果想登顶珠峰你会选择携带什么装备?
3、人为何能精准的预测峰顶的天气状况?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反映
意识活动的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
(1)目的性(不同于动物无目的本能活动)
【点拨】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等的确定。
【关键词】目的、动机、目标、行动步骤、规划等。
(2)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反映什么,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
【点拨】侧重于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自觉选择对我们有利的认识。(自身的需要作出的选择,可能是喜欢的,新奇的,在乎的等)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反映
(3)能动创造性---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①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深度)
②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跨度)
③随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的认识在不断的增加(进程)
【点拨】侧重于“创造”。
【注意】 就每个人以及认识的每一次实现而言,认识是有限的;但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认识不断前进的总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总结】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未知≠不可知)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合作探究:
1975年登顶测量时使用的卫星定位设备、雪深雷达探测仪器全都是进口产品。为了能填补技术空白,中国成立科研小组,科研成员不断调整设计方案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终改变了历史。2023年此次登顶测量中,一大亮点就是"清一色"的国产装备。雪深雷达、重力仪、全球卫星导航产品……上述测量仪器均由我国自主研发制造,测量精确度世界领先,这次也是人类首次在珠峰峰顶开展重力测量。
结合材料与教材23页,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中国登顶珠峰使用的探测仪器为何可以从无到有,实现弯道超车?
2.这充分说明了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有何作用?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反作用
登山技术装备的进步
决 定
设计方案
意识
研发
设计图
测量仪器
指导
实践
观念中的东西
现实的东西

变成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提供的数据显示,
自上世纪50年代首次有登山者进驻珠峰开始,共有超过140吨垃圾被留在了这里,类似氧气瓶、帐篷、登山工具、食品罐头等也留下了许多垃圾和300多具尸体
不堪重负的世界最高峰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对于珠穆朗玛峰,人类与其一味"征服",不如用心"呵护"担负起珠峰乃至自然环境"守护人"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我们要树立起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自然观,尊重珠峰的规律,以爱守护珠峰之美。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正确意识
错误意识
正确意识
错误意识
意识的反映 意识的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
区别 内涵 意识在认识世界活动中起的作用 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是指挥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具有的积极主观自觉的反映 又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表现 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能动的反映和能动的反作用 “想”“做”、“精神状态”
范围 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
联系 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能动作用的第二方面。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注意区分】意识的反映、反作用、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
原理内容: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方法论:
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总结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小结
规律是客观的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运动
物质与运动
规律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
原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原理: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原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原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原理
易 错 易 混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形而上学。(
提示:离开物质谈运动,即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3.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是永恒不变、无条件的。( )
提示: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是客观的,但其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4.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能直接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客观事物。( )
提示: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可能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意识不能直接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不出客观事物。观念的东西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现实的东西。
5.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前提。( )
提示: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尊重客观规律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前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