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课件(共27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课件(共27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一单元知识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
唯物主义
历史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第2课)
(唯物)辩证法(第3课)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4课)
社会历史观(第5课)
人生观、价值观(第6课)
1、物质与运动
2、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3、意识的能动性作用
4、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5、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1、联系观
2、发展观
3、矛盾观
1.联系的普遍性
(二)联系的特点
1、联系的含义 P28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 P28
特点
① 联系是普遍的。
② 联系是客观的。
③ 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 系
事物与事物之间
事物内部要素之间
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
(外部联系)
(内部联系)
1.联系的含义:
知识拓展:联系与规律的关系
规律是一种联系,但只有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才是规律。
1.联系的普遍性
(二)联系的特点
表现
事物之间
事物内部
整个世界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联系的特点 P28
① 联系是普遍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讨论:联系既然是普遍的,是否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呢?为什么?


具体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因为任何两个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事物之间才能建立联系。
【注意】: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当中≠任何两个事物之间有联系。
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两事物的具体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普遍性原理
(1)原理: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1、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2、乌鸦叫丧、喜鹊报喜
3、888——发发发
4、168——一路发
5、4=死,6=顺,8=发,9=久
6、1314——一生一世
7、1372——一厢情愿
8、246——饿死了
9、256895:你是可爱的小狗。
探究: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对此,你怎么看?
主观臆造联系
2、分类:
①自在事物的联系: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他们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客观的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1、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联系的客观性
1.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2.我国的嫦娥奔月工程
3.中国铁路大提速,动车组列车开行
4.自然界中的食物链
5.花开花落,潮起潮伏
6.三峡工程
自在联系
人为联系
人为联系
自在联系
请判断下列选项属于自在事物联系,还是人为事物联系?
自在联系
人为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
想一想
不能到校上课
因为疫情
改变事物的状态
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上网课
[方法论2]: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人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
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方法论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决定
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在联系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决定
原理
原理总结2
联系客观性原理与方法论
思考:世界上的联系只有一种形式吗?
你和父母 vs 你和 我
必然联系
偶然联系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见引力?”
非本质联系
本质联系
这说明了什么?
联系具有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含义: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表现(形式):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眼前联系和长远联系......
③ 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联系的多样性的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三】
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
①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A.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
B.既要把握事物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
C.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②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024年3月28日,江西上饶:恶房东事件,,导致清明节让江西痛失上亿GDP,名宿遭到大量退订景区,全村违章建筑或将拆除,导致景区出现“无人区”,提灯定损让江西旅游业损失严重。
江西的提灯定损与江西旅游业是什么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含义不同
地位和 功能不同
相互 联系 相互 依赖
相互 影响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其部分。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相互转化
【判断】下列是整体功能影响部分,还是部分功能影响整体?
(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2)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3)现代家居设计中,一个“点睛之笔”的设计往往能提升整个居室的层级
(4)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和全国一道进入小康社会
(5)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
关键部分的功能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整体影响部分
部分影响整体
部分影响整体
整体影响部分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方法论】
①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强调整体)
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强调部分)
【原理四】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强调整体)
②整体由部分构成,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着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强调部分)
讨论:整体的功能 ? 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功能≠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整体功能是大于还是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是有前提、有条件的
三个臭皮匠,
胜过一个诸葛亮。
﹥﹤﹦
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需、欠佳的状态及机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这时整体功能就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2、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含义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注意区分】整体与系统的关系:“一定意义上”强调二者具有共同点,即二者都强调整体性;但又有区别,系统和要素更加强调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当整体具有了层次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时候就成为系统。
①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有序性——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优化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系统的基本特征
上等马
中等马
下等马
田忌
齐威王
下等马
上等马
中等马



系统
系统

整体性
有序性
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不局限于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
根据对方的部署,按照马的等级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
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
(2)系统的基本特征 P31第一段
系统优化方法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否则就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
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原理内容】
【方法论】
1.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2.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3.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因而是无条件的。
4.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5.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因而是主观的。
6.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
7.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8.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
×
×
×
×
×
×
9.联系有主观联系和客观联系之分
10.我们可以根据主观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11.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12.直接联系比间接联系更重要,人为事物联系比自在事物联系更高级。
×
×
×
×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联系的特征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原理
方法论
唯物辩证的联系观
联系的含义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普遍性
条件性
客观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