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运动的规律性课件(共39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运动的规律性课件(共39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哲学
(第1课)
哲学基本
理论
哲学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派别
马哲的产生和特征
【哲学部分知识体系】
一般到个别
辩证
唯物主义
历史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第2课)
唯物辩证法
(第3课)
认识论
(第4课)
社会历史观
(第5课)
人生价值观
(第6课)
整体与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单元知识体系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运动的规律性
第一目:规律是客观的
第二目: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三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ONTENTS
3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2
运动是有规律的
1
物质是运动的
4
一切从实际出发
本课思路
自然运动:自然界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思考:以下情境说明了什么?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思考:以下情境说明了什么?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运动:人类社会处于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地运动和发展中。
思考:以下情境说明了什么?
思维运动:人的认识也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天圆地方
地心说
日心说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运动的含义: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自然界是运动的
人类社会是运动的
人的思维是运动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①“一切”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②“变化”和“过程”表现为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和事物性质的变化。
一、规律是客观的
①刻舟求剑
②狂风在吹却是静止的,江河奔流却是静止的,野马驰骋却是不动的,日月轮回却是不变的,真奇怪呀.
③飞矢不动(箭射出去会停留在一个点上,是不动的)
以上材料认为物质是运动还是静止?属于什么观点?
离开运动谈物质,认为物质是静止的,不动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不动——静止——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反对错误倾向:
离开运动谈物质
形而上学不变论
会导致
刻舟求剑
思考:世界上有没有不运动的事物?
注意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____________
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_________
客观实在性
运动
(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P21——阅读与思考: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请找出以上材料中运动的主体是什么?以上材料属于什么观点?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社会运动
意识运动
生物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宏观物体
原子、分子等
生命有机体
生产方式
人脑
载体
物质
反对错误倾向:
离开物质谈运动
唯心主义
会导致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探究:下面运动的载体是什么?
①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承担者)。
②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总结: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是 的运动, 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1) 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物质
物质
运动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1、离开运动谈物质——
2、离开物质谈运动——
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区别 联系
含义 特点
运动
静止
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有条件的
暂时的
相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与静止是相互依赖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绝对静止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知识补充
固有的
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
--不是主观臆造的(想象的)
--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
--不是偶然的(守株待兔)
--不是多变的(股票价格)
3、规律的含义:
1、新陈代谢 2、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1、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2、水往低处流
3、万有引力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一、规律是客观的
4、规律的特征——客观性和普遍性
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注意! 与“规律”搭配的动词:
“创造、消灭、改变、发明”规律等
“认识、利用、揭示、发现、尊重”规律等
(1)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X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 率皆有法。”
这两句名言包含什么哲理?
(2)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和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自然界:万有引力定律
人类社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基本规律
人的思维: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拔苗助长
事与愿违
庖丁解牛
事半功倍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总结: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和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1)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2)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认识了生物变化规律,就能自觉地培育农作物的新品种。
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却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
人们可以克服地球引力,把神舟飞船准确地送上太空;
注意:
1.规律没有好坏之分
2.人不能创造、改变、改造规律,但可以把握条件、认识和利用规律
3.规律不是永恒不变,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发生作用)
(计划经济——价值规律难于发挥作用)
规律是客观的
人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可以消灭或创造
人认识和利用规律
世界上的奇特建筑
探究: 为什么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建筑师在建筑之前,在头脑中形成了对建筑物的主观构造,形成了计划、草图等,造出各种各样的房子,他们活动是有目的性、创造性、选择性的活动。而最灵巧的蜜蜂筑巢表面上似乎有某种预定的目的、计划,但实质上它们的操作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蜜蜂筑巢
人可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认识外部现象+把握本质和规律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而动物的活动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关键词:目的、动机、蓝图、目标、行动步骤、规划等)
(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动物没有意识,它们的行动是无目的的、本能的行为。如蜜蜂筑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老鼠打洞、老马识途等。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依据人自己生活或社会实践的需要有所选择。
意识对物质的反映 ≠“照镜子”
被动的、无选择的
(不同于动物的适应性活动)
关键词:因人而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茫茫人海中,我只看到你”
“情人眼里出西施”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能动创造性
A.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能够创造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反映程度)
B.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时间跨度)
关键词:抽象、归纳、总结、提升、想象
宇宙是无限的,
就每一个人来说,认识是有限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认识是无限的。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未知≠不可知)
(3) 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
(不同于动物的适应性活动)
● 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8.漫画启示我们,意识具有( )
A、计划性 B、目的性
C、自觉选择性 D、能动创造性
C
总结: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侧重于目标、计划和步骤等)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强调认识是主动、有选择的)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注意:未知≠不可知
③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深度:现象与本质; 广度:过去、当前和未来)
石头是自然界中固有的
思考:先有石头还是先有石头的生成物?为什么?
实践
实践
实践
石头的生成物是人制造出来的
——说明意识可以能动的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意识
人的实践
观念
现实
指导

变成
楼房设计
建楼房
设计图
教学楼
决 定
客观实际情况——(物质):
土地面积、资金、学生数量
思考:怎样才能把设计图纸变成教学楼?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
人的实践
指导
变成
观念的东西
现实的东西

注意: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意识的指导作用具有双重性)
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指导实践,实现预期目标;
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失败,产生阻碍作用。
(世界是发生变化的)
①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1、《流浪地球》讲述了在未来太阳即将毁灭且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的时候,人类逃避灾难进行自救的故事。影片不再是孤胆英雄拯救世界,也不是人类逃离地球寻找新家园;而是“带着地球一起走”!
2、透过《舌尖上的中国》所展示的美食,有的人看到许多乡愁,有的人看到了亲情,有的人看到了家国情怀……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各自的解读
3、国画的写意能将万千山水尽收于尺幅之间,这正是中国画的奇妙之处
4、1910年陆士谔在他的幻想作品《新中国》虚构了100年后的上海浦东举办世界博览会的具体情形。
5、情人眼里出西施,在情人眼里总觉得对方是优秀的、没有缺点的
能动创造性
自觉选择性
能动创造性
能动创造性
自觉选择性
课堂练习
思考:以下材料分别体现了意识的什么特征?
总结: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改造)=意识的能动性
【原理】
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能动的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②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③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的意识,能正确指导实践,实现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会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发挥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总结: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尊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两“结合”
①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利用规律改造世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原理:
方法论:
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判断】
1、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
2、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指导实践阻碍事物发展
×
×
意识能反映物质:强调意识的能动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反映的内容)
例如:最近,科学家利用宇宙三维地图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宇宙结构——包含了数十万星系,长达14亿光年的“南极墙”。(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例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我们喜欢的秋天意境。“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只有意与境相浑、心与境相对契,才能构成美的诗词境界。(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什么?)
  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实事”—客观存在的事物
“求”—调查研究、探索、
“是”—规律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为什么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什么?)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两个结合)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一个发挥)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两个反对)
3、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怎么办)
(1)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一个尊重)
如:本本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是脱离实际的做事作风;
不敢打破常规,缺乏创新意识
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①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本课重要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受客观规律制约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含义、依据、要求
规律是客观的
运动的含义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规律的含义
课堂小结
规律的特征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意识的能动作用
3、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世界的物质性
6、自然界的物质性
7、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论的重要原理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2.红灯停,绿灯行和新陈代谢都是规律。( )
3.世界上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
4.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人可以制定、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
5.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
6.物质和意识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

判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