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
对立统一规律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总特征
矛盾双方对立统一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主次矛盾
矛盾的主次方面
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可以
认识和利用的
把握世界的规律
唯物
辩证法
根本观点
实质与核心
形而上学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量变与质变、前进性与曲折性
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一分为二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矛盾分析法,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核心:辩证法,
围绕联系、发展与矛盾展开
围魏救赵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这些成语故事包含什么哲学道理?
上述成语、故事和俗语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事物之间是相互依赖、影响、制约和相互作的。
例如: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外部联系
内部联系
联系
事物与事物之间
事物内部要素之间
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
知识拓展:联系与规律的关系
规律是一种联系,但只有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才是规律。
酸雨的形成
生态系统
自然界存在普遍联系
食物链
俄乌冲突
粮价
油价
化肥供应
粮食供应
人类社会存在普遍联系
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
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的思维存在普遍联系
这些党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20230512
1.普遍性
二、联系的特点
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片面的看问题
没有联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因为任何两个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事物之间才能建立联系。
——联系是普遍的,但也是具有条件的、客观的。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都是
客观的
表现
A. 自在事物的联系
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人为事物的联系
(≠主观联系)
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建立的基础看: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2)产生的过程看: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建立
(3)产生的结果看: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二、联系的特点
2.客观性
方法论: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是诡辩论的重要特征之一:离开真实、抓住表面、主观臆造
思考: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
不能到校上课
疫情
改变事物的状态
上网课
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注意:人不能改变、创造、消灭联系,只能改变条件和状态
方法论:
②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都是
客观的
表现
A. 自在事物的联系
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人为事物的联系
(≠主观联系)
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联系的特点
2.客观性
方法论: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是诡辩论的重要特征之一:离开真实、抓住表面、主观臆造
1.666,888——顺顺顺,发发发
2.乌鸦叫丧、喜鹊报喜
3.蝙蝠与病毒
4.人类破坏雨林,最终导致沙尘暴的出现
5.计算机网络化将整个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
6.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三地之间的联系
不是联系
不是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
以下现象否是联系?若是,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
3.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表现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一个家庭
苹果落地
种瓜得瓜
守株待兔
VS
城门与火——直接联系
鱼与火——间接联系
家庭成员是内部联系
家庭与社会是外部联系
万有引力——本质联系
苹果落地——非本质联系
二、联系的特点
方法论:
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内部条件外部条件、
有利条件不利条件……
原理 内容(世界观) 要求(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课堂小结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诡辩论】
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孤立片面的看问题
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课堂练习
1.2022年以来,眉山市彭山区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聚焦市场主体,对标一流,改革例新,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材料旨在告诉我们( )
①联系是客观的,要正确把握事物固有的联系
②联系是事物间或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影响
③办事情,不能忽视影响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仅仅是相互影响,②观点错误。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优化营商环境不属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外部条件,所以排除③。
B
2.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这表明( )
①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
③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④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人为事物的联系,②不符合题意。联系是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之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毫不相干的事物之间并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③错误。
B
3.受生物的自修复现象启发,我国科学家设计开发出自修复材料,打破“破镜不能重圆”的认知。这类材料可以自行发现裂纹,并通过一定机理将裂纹重新填补、自行修复,有效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破镜”能够“重圆”表明( )
①人能根据自身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②人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对已有认识的颠覆是真理发展的必要条件
④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提供借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或客观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故①错误。应该是对已有认识的超越而不是颠覆,故③错误。
C
从哲学的角度说说他们的可笑之处在哪里?
把部分等同于整体,混淆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没有树立全局观念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
①含义不同
整体
部分
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数量上看它是一。
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阶段,数量上看它是多。
空间(静态)
时间(动态)
数量
高中作为一个整体由各个班级和部门构成
求学的过程是由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阶段构成
全局
局部
全过程
各个阶段
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如:一高中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功能,各个部分(教务处、政教处、团委、总务处等)服从服务于一高中这一整体。
①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
A.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短板效应)
B.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
②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
A.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覆巢无完卵、国兴则家兴,国破则家亡);
B.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失足成千古恨;牵一发而动全身;细节决定成败)
补充: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强调部分
强调整体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③整体和部分相互转化:整体相对于比它更大的场合,它就成了部分;部分相对于比它更小的场合,它就成了整体。
(广州市→广东省→中国→全世界)
下列现象体现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什么关系?
部分----整体
部分----整体
部分----整体
整体
局部
部分
整体
深圳市
广东省
中国
全世界
判断: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功能 ≠ 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整体功能是大于还是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是有前提、有条件的。
当部分以有序、优化、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即:1+1>2。
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即:1+1<2。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含义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如:人体系统、教育系统、社会保障体系、国家机构体系、公安系统等,每一个系统或体系都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注意区分】整体与系统的关系:“一定意义上”强调二者具有共同点,即二者都强调整体性;但又有区别,系统和要素更加强调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 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整体性
作为一个整体具有要素不单独具有的功能。(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有序性
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内部结构优化趋向
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优化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一支训练有素的球队
打比赛要注意配合
发挥每个队员的专长
(2)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 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上等马
中等马
下等马
田忌
齐威王
下等马
上等马
中等马



系统
系统

着眼系统的整体性
不局限于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
遵循系统的有序性
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
注重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
原理 内容(世界观) 要求(方法论)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的优化方法,用综合思维的方法认识事物。
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 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与要素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的优化方法,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
原理小结
课堂小结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
(含义、地位、作用)
整体与部分
相互联系
系统、要素定义
系统的特征
立足整体
重视部分
树立全局观念,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
用综合思维的方法认识事物
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
方法论
一定意义上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