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课件(共7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课件(共7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73张PPT)
唯物辩证法
总特征:
(构成、引起)
根 本
内 容
根 本
动 力
根本观点
联系观
发展观
(3.1)
(3.2)
矛盾观
(3.3)
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 __________。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_ ______。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 _ _______。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
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观点
矛盾分析法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观)
上下、左右、高低、长短、远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会遇到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方面。如: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空间上:
物质属性:
冷热、软硬、黑白、强弱、轻重;
人的属性:
高矮、男女、老幼、胖瘦;
认识领域:
好坏、是非、美丑、善恶、难易;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
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2:“对立”和“统一”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矛盾的双方本身。不能把矛盾的一方叫对立,另一方叫统一。矛盾是一种关系。
注意1:“事物内部”是表达“事物本身所固有”之意,说明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的,说明矛盾是客观的。
注意3:哲学上所讲的矛盾 ≠ 逻辑矛盾 ≠ 生活矛盾
1.矛盾的含义:
【注意】哲学矛盾≠ 逻辑矛盾≠生活矛盾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逻辑矛盾——人们在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首尾不一、相互打架的现象。
生活矛盾:同学A和同学B发生冲突,动起手来。
统一属性——同一性
对立属性——斗争性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1)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烧之——你死我亡——一绳系两命
2.矛盾的基本属性:
没有黑,就无所谓白;
没有丑,也无所谓美;
没有纪律,就没有自由;
没有正确,就没有错误;
没有先进,就没有落后;
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赫拉克利特
②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你变成我,我变成你”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吃一堑,长一智。 置之死地而后生。
谦受益,满招损。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居安思危、乐极生悲、过犹不及
失败是成功之母
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巴尔扎克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彭端淑《为学》
“为之”与“不为”,是人们办事难易矛盾双方能否相互转化的条件。同样,“学之”与“不学”,是学习过程中的难易矛盾相互转化的条件。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观察右图(改编自陈耶门《沉默集》),请你从矛盾同一性的寓意出发选择漫画标题,最贴切的是(   )
A.目标:奋斗的方向
B.信念:勇者的利器
C.障碍:跨越的支点
D.天才:勤奋的结晶
分析:障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跨越的支点,漫画体现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符合矛盾同一性原理
C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表 现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知识小结
注意: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不能说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转化.
哲学所讲的“斗争性”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斗争、排斥、区别、差异、不同…)
(2)矛盾的斗争性:
注意:
生活中所说的“斗争”
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共性)
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个性)
同化
异化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资本主义社会
学校教学
相互排斥
相互斗争
相互区别
凡是矛盾,必有斗争,否则,就不成其为对立面,就不成其为矛盾了。
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议一议:我们身边还存在着哪些对立斗争着的矛盾双方?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
正风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暴力与和平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美国有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千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服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千头。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1、狼与鹿之间有关系吗?这种关系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狼存在的时候,鹿的数量始终无法增加?
3、为什么狼被捕杀了,鹿的数量还会减少?
合作探究

狼要捕食鹿
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对立)
狼和鹿又是相互依赖的(统一)
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小试牛刀
下列成语、俗语或名言各包含什么哲学道理?
1.居安思危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4.乐极生悲
5.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矛盾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同一性,矛盾双方依赖
矛盾同一性,相互包含
矛盾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1)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同一以差别
和对立为前提。
(2)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联系
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不同的事物结合才能生成万物,否则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
强调相反相成的事物才能形成统一体。
强调 不同。相反相成的事物才能形成统一体.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只有不同的音符,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只有不同的颜色,才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
只有不同的味道,才能制作出美味佳肴。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两者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其利益要求是相互排斥的;
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相互排斥与斗争。
合作探究
(2)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强调同一性
(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父母、好友经常与我们生活在一起”,说明存在一定的社会交往关系,即存在同一性。“产生矛盾”说明存在斗争性。
思考: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从前,有个人赶着一匹马和一头驴子上路。路途中,驴子对马说:“你若能救我一命,就请分担我的一点负担吧。”马不愿意,驴子终因精疲力竭倒下死了。于是,主人把所有的货物,包括那张驴子皮,都放在马背上。这时,马悲伤地说:“我真倒霉!我怎么会受怎么大的苦呢?这全因我不愿分担一点驴的负担,现在我不但要驮上全部的货物,还要多驮张驴皮。”相互帮助,共同合作,各自才能更好地生存。
(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吗?
假如没有假钞,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的精美吗?
结论: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小结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的观点和一点论)
我们制造火药来开天辟地,却萌发了战争;
我们发明指南针来追求幸福,却诱发了掠夺;
农药捍卫植物生命,却同时也招致疾病;
塑料袋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却造成了白色污染;
自然灾害伤害人类,却让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
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两分法
从矛盾双方的地位和关系来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事物呢?(人有优缺点、国家有进步和落后)
只知道井有天大是一种幸福
知道天比井大是一种痛苦
如果要给下图漫画加一个哲学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 (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C.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D.部分不能取代整体
C
下图漫画《领导还是被领导,有时候确实要看实力》,启示我们
A.对事物的认识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身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认识事物必须把握其发展的趋势
B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各自内涵
3、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二、矛盾问题的精髓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风景秀丽的和谐的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
从哲学角度看,世外桃源是否没有“矛盾”?
从中国古代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到英国莫尔的“乌托邦”,他们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然而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他们的理想也只能是一种空想。
(1)含义:
1、矛盾具有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事事有矛盾
时时有矛盾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
人类社会中的善与恶、福与祸、自由和纪律、进步和落后……
人的思维中知道与不知道,真理与谬误……
事事有矛盾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时时有矛盾
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学习与玩耍
工作与家庭
健康与疾病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错误说法:
1、矛盾具有普遍性,所以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2、人们尚未认识、或者不易察觉的矛盾,就不存在。
3、矛盾具有普遍性,所以矛盾永远无法解决
4、人们可以解决具体的矛盾,说明人们可以消灭矛盾
猜猜,他是谁?
2、矛盾具有特殊性
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
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区别于他事物)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矛盾。(区别不同阶段)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
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
①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
世界上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矛盾特殊性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南宋】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南宋】杨万里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残荷听雨声。
【晚唐】李商隐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童年是一个谜
少年是一幅画
青年是一首诗
壮年是一篇散文
中年是一本小说
老年是一套哲学
人生的风景
③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家都有矛盾,但每一家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家庭在不同的时期也会面对不同的矛盾。就一个家庭来说,有父母之间的矛盾,有子女之间的矛盾,有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等。在家庭的诸多矛盾中,每一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在同一个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在面对和处理家庭矛盾时,注意区分各种不同的矛盾和同一个矛盾中的不同方面。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解决特殊矛盾的正确方法。
生活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例子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逢山开路,逢水搭桥。
量入为出,量力而行;
入乡随俗
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例子:
张冠李戴;生吞活剥;生搬硬套;火上浇油;千篇一律;东施效颦; 一刀切;一风吹;
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
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B、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 (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
思考:水果和苹果、梨、香蕉是什么关系?这个人错在哪?
苹果:能吃的水分多的苹果树的果实
梨: 能吃的水分多的梨树的果实
香蕉:能吃的水分多的香蕉树的果实
水果:能吃的水分多的植物的果实
共性(普遍性)
特殊性
作为水果的共性来说,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种抽象必须要在每一种具体的水果当中才能体现出来,水果的共性是从不同水果中概括总结出来的,抽象的水果是不存在的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共性:含果酸,糖类,多汁,植物的果实
个性
离不开
共性
只有具备了水果的共性,苹果、桃子和菠萝等才能被叫做水果。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中国人
黄种人

动物
生物
个性——共性
个性——共性
个性——共性
个性——共性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2)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3)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要求我们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方法论
先试点、后推广
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
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示范引导
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遵循特殊——普遍——特殊的认知秩序
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各自内涵
3、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二、矛盾问题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
2、矛盾的特殊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假设李某发生交通意外,导致皮外伤,骨折,失血过多,需要对此人进行救治,应该先进行哪一部救治?为什么?
探究一:抢救人员先做哪一步
在复杂事物中,存在多种矛盾:骨折的治疗,皮外伤的治疗,失血的急救。
其中要抓住最重要最关键的,因为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哲学上把这种矛盾称之为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在复杂事物中
次要
矛盾
主要矛盾
次要
矛盾
次要
矛盾
次要
矛盾
主要矛盾
矛盾
简单事物
复杂事物
次要矛盾
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新疆问题、人口与环境、人口与资源、城乡矛盾、下岗与就业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十九大报告》节选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李某输血之后,脱离了危险,皮外伤和骨折还要不要治?为什么?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抗战以前
抗战时期
抗战以后
阶级矛盾
中日民族矛盾
1956年
1937年
1945年
阶级矛盾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次要矛盾
次要矛盾
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3、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坚持重点论
坚持两点论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抓重点
五位一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统筹兼顾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牵牛要牵牛鼻子
打蛇打七寸
好钢用在刀刃上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学生要以学习为重
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重点论)
“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两点论)
眉毛胡子一把抓;
十个指头按跳蚤;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不分主次的均衡论,
只抓重点不顾其他的一点论。
判断主要矛盾的标志性词语主要有:
关键、根本、重点、重心、重中之重、中心、突破口、突出(任务)、首要(地位)、第一(要务)、根本途径、主题、核心等
李某需要各方面的治疗,医生给他开药,他坚决不同意,他认为是药三分毒,所以他不吃药。你怎么认为?
(二)矛盾的主、次要方面
1、“是药三分毒”体现什么哲学道理?
任何事物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药既可以治病,也有危害身体健康的负作用。
2、既然,药有危害性,你生病了为什么还要吃药?
药可以治病
药危害身体
矛盾的双方
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一个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蔷薇花总是有刺。
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她们也决不会没有瑕疵。
天幕上最光洁的星辰,要是伤了风,也会坠入凡尘。
最好的葡萄酒常带有木桶的味道,太阳也会有黑点看到。
黄金无足色,白壁有微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要求我们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
2、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还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不能忽视支流。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不分主支流(均衡论)、只抓主流不顾其他(一点论)
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分
难点突破
区别 类别 主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
外延 相对“许多矛盾”而言,一般只有一个 “同一矛盾”而言,主次方面都只有一方。
内涵 主、次矛盾指“矛盾体”,可称为“一个”或“一种”,内部又含主、次方面。 主、次方面指“矛盾侧面”,只能叫“一方”或“方面”。
方法论要求 办事情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次要矛盾 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忽视支流
判断标志 “重点、中心、关键、核心、根本、要害、首要、首位、第一、突破口、重中之重”等词语(注重做事情、强调抓、解决) “主流、主体、性质、本质、实质、优势、方向、大局、主导地位、总的来看、总体上、谈认识、谈评价”等词语(注重看问题)
联系 复杂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而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的具体运用
①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
③“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④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扩大内需关键在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⑤全面深化改革要分清轻重缓急,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符合发展实际,顺应人民意愿。
(1)评价一个人;
(2)评价我国经济形势
(3) 评价互联网的发展;
(4)评价党的作风(分清主流和支流)
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运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