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27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27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马克思
主义哲学
辩证唯
物主义
历史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第2课 物质、意识、运动、规律
认识论 第4课 认识、实践、真理
唯物辩证法 第3课 联系、发展、矛盾
社会历史观 第5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基本规律、人民群众
价值观、人生观 第6课
框架总览
550C
第四课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了解认识和实践的含义及形式。
2.掌握实践的特点。(重点)
3.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分析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难点)
学习目标
雪:颜色、形状、大小、、、
是降雨的一种形式,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
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的含义:
性质:
积极的(≠被动的反映)
认识对象: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
认识主体:
人类特有
2.认识的形式/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含义: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含义: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认识
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红、甜、圆)
知觉:对苹果整体认知(又红又甜又圆的苹果)
表象: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
概念: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
判断:有的是甜的,有的是酸的。
推理:根据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规律。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 ;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 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③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
初级阶段
高级阶段
发展、深化
依赖于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初级阶段
高级阶段
发展、深化
依赖于
@注意:既没有纯粹感性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理性的认识,二者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往往感性认识中有理性,理性认识中有感性。
shdokao
小结一:认识
1.含义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区别:
含义、形式不同;
地位不同:前者为认识的初级阶段,后者为高级阶段。
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2021·山东高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璨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造化”就是生生不息的万物一体的世界,亦即中国美学说的“自然”,“心源”是说“心”为照亮美的光之源,没有美的心灵,就不能照亮世界万物的本真之美。中国绘画美学纲领性命题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是( )
A.认识要以客观事物为对象
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C.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自身发展中产生的“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C
不仅强调认识的客观对象,而且强调了认识的主体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
未涉及意识的起源
1.实践的含义:
主体
≠主观世界
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实践
×非主观思维活动:思考、辩论、认识、言论等都不是实践
桥梁【客观】
设计方案【主观】
修建桥梁【实践】
补充: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根据P49 实践活动的类型判断:
下列哪些活动是实践活动?及属于什么类型的实践活动
老师上课
工人做工、农民种地等劳动
神舟十五号成功发射
学生听课
十四五规划
狗用嘴接住飞盘
√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 变革社会的实践
√ 科学实验活动
纯思维的活动不是实践
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
√ 教育实践
2、实践的基本形式 p49中下1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的判断依据(了解):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④利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判断。基本形式不等于实践的形式,实践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其他的一些实践形式(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
3、实践的特点(重点背记)P49-50: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材料: 人类对于宇宙的好奇心从来没有停止过。从古代的天文观测,到近代的火箭发射,再到现代的深空探测,人类一直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探索未知的世界。火星是距地球最近的类地行星之一,也是未来载人行星探测的重要目标。通过对火星大气、水文、气候、地质、生物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可以揭示火星与地球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以及火星是否存在生命或生命迹象。
中国探测火星的行动
研究探讨: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中国的火星探测是如何体现实践的特点的?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P49三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
关键词:主体、对象、手段、工具、环境
侧重点: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3、实践的特点(重点背记):
实践主体(人)
实践对象(客观事物)
实践手段(工具设备)
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P49四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关键词:计划、方案、布局、蓝图
侧重点: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P23意识的能动性: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
3、实践的特点(重点背记):
天问一号是航天人探索火星的载体,飞行目标是:首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可以探寻太阳系行星起源和演化等问题,更好地了解地球。
(3)社会历史性 P50一
“萤火一号” 失败后,随着对火星认识的深入和大型运载火箭等瓶颈取得突破,中国规划自主发射火星探测器。2020年7月23日 “天问一号” 发射成功。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社会性
历史性
从古代的天文观测,到近代的火箭发射,再到现代的深空探测,人类一直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探索未知的世界。
3、实践的特点(重点背记):
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存在吗?
关键词:合作、共同、团队
关键词:当时条件、历史阶段
shdokao
shdokao
小结二:实践
3.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
②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1.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淄博烧烤经济的发展);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构成要素(主体+客体+手段)都是客观的
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
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给客观世界打上人的活动烙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
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黑猩猩用树枝在树洞里掏白蚁吃
②中国天宫号空间号正式运行
③国务院召开10万人工作会议讨论稳增长政策
④李克强总理在云南调研指导工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④
C
【解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黑猩猩用树枝在树洞里掏白蚁吃,①不合题意。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会议讨论稳增长政策属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③不符合题意。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2.一百多年前,艺术家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畅想画在了纸上,展示了人们对邮寄方式的幻想。随着科技进步,当时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为了生活中的现实。这说明( )
  A.科学幻想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幻想变为现实
  C.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可以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
  D.通过实践,观念的东西可以变成现实的东西
D
【解析】只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B错误,故选D。主观不能成为客观的基础,A错误。题目强调的是变成现实,而不是停留在想象之中。C排除。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是从天上掉下来吗?不是。是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出来。”
——毛泽东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
——恩格斯
《庄子》提出了“齐是非”和“是非莫辨”的思想。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就错了吗?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动力
庄子在这里陷入了不可知论,认为找不到一个标准判断是非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阅读教材P50-52,思考以下观点分别说明了什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是从天上掉下来吗?不是。是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出来。”
——毛泽东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能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认识的来源
(唯一来源):实践
认识的途径:
读书、学习、媒体等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
——恩格斯
思考:是什么力量推动着科技发展?
实践的需要推动科学的发展,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
①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②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推动着人们去探索研究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庄子》提出了“齐是非”和“是非莫辨”的思想。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就错了吗 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 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
(1)庄子在这里陷入了不可知论,认为找不到一个标准判断是非。
(2)是非是能说清楚的,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判断是非的标准也看事实,看实践的结果。
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象: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认识主体: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回答。(权威的观点、科学的理论、多数人的意见)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结论: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满足要求的是:实践,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认识符合实践结果 正确认识
认识不符合实践结果 错误认识
一位学业有成的博士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当地牧民,帮助大家实现了共同富裕。
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回到实践中加以检验和运用,认识才有实践的意义。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②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它的实际意义。
实践
认识
实践
唯一来源
最终目的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知识补充】认识的目的 ≠ 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