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马克思
主义哲学
(第一、二单元)
辩证唯
物主义
历史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课)
唯物辩证法(3课)
社会历史观(5课)
人生观、价值观(6课)
辩证唯物论(2课)
思维导图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认识与实践
01
阅读与思考
◆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荀子提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性”,而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
◆柏拉图提出“认识即回忆”, 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回忆。
内在修养的重要性,提倡“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人的天性并不善良,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加以改善和完善
理念世界的超验认识,是对理念的回忆和思考
上述三种关于认识的观点有何不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性质
积极的(≠被动的反映)
对象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
一、 认识与实践
1、认识的含义
主体
人类特有,动物没有
注意:①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有正误之分。
②区别: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
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
2、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地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比较项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 别 内涵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 、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 、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
水平 认识的 阶段 认识的 阶段
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 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现象
本质
初级
高级
依赖
实践的主体:人
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的活动(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区别于主观精神活动≠主观思维活动≠认识活动(思考、辩论、认识、言论)
注意: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3、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1)、实践的含义:
知识补充: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设计方案
建桥
港珠澳大桥
(主观观念)
(客观现实)
(实践)
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港珠澳工程建设
我国第一部民法典问世
航空航天实验仓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1.猩猩用树枝勾食蚂蚁
2.改革开放
3.学生听课
4.教师上课
5.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桥
6.科学家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



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变革社会的实践
判断:下面哪些属于实践活动,哪些不是?为什么?
不是,学生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不是,这是动物的本能活动
(3)实践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的客观性;
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
实践的主体
实践的对象
实践的手段
都是客观的
(3)实践的特点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他人和社会的纯粹的个人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是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实践的特点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愚公移山
特点 含义 侧重点
直接现实性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能够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
①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的客观性;
②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强调实践是物质性活动。(这是实践活动与主观认识活动的区别)
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影响。(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
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影响,强调“合作”(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影响,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
小结:实践的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02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毛泽东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思考:认识是不是只能从实践中来?
如果人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人就得亲口尝一下吗?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认识途径
实践是认识唯一来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直接经验
亲身实践
获得认识
间接经验
通过他人实践获得认识
注意: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来源是唯一的,认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经验
2.但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认识产生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认识工具的进步,促进认识的发展;人的认识能力的进步,推动认识的深化。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实践
(1)
新问题
遇到
产生
新要求
推动
新探索和研究
(2)
实践的发展
提供
认识工具
认识的发展
促进
(3)
锻炼
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
提高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
客观事物
主观认识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本身无法证明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科学理论
权威的话
原有的认识
实践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实践
(桥梁)
主观认识
客观世界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是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毛泽东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
2
3
4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知识小结
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练一练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
①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②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堂总结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
实践
决定
反作用
含义:
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含义:
类型及其关系:
主体对客体能动地反映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区别:二者含义、形式、阶段不同
联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