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认识论)
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学习目标
1.理解真理的含义及真理的客观性。
2.明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4.树立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观念,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马克思曾经写道:“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为创立科学理论体系,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最终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真理——人类不懈的追求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思考:什么是真理?
“有用就是真理”
实用主义者詹姆士
亚里士多德
注意:真理一定有用,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真理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是正确的,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能以“有用性”来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真理是因为“有用”才“真”,
还是因为“真”才“有用”?
1、真理的含义
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客观性。
认识
客观对象
相符合
不符合
真理
谬误
真理和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不能说真理中包含谬误
※注意: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真理是一种认识且是正确的认识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1

3
区别:
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属于唯物论。
2.认识、真理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属于认识论。
3.认识有对错之分,正确的称为真理,错误的为谬误。
联系:
※内容都是客观的,形式都是主观的。
意识、认识、真理、谬误的区别与联系
(1)客观性——最基本的属性
①原因
①反映的内容(客观事物及规律)
②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
客观的
2、真理的属性(特点):
不同的人看月球,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天文学家看到的是月球的起源、构造、与其他星球的关系;
文学家将无限遐想和丰富情感寄于月球,吟诗作赋;
人类学家看到的是探索月球对未来人类移民、长远生存的需要;
军事家关注的是月球对综合国力、争抢太空霸权的战略意义;
……
-----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即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 但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②表现:
真理只有一个
思考:为什么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
(1)客观性——最基本的属性
①原因
①反映的内容(客观事物及规律)
②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
客观的
2、真理的属性(特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专家说的就是真理
多数人认可的就是真理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谣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
01
02
03
04
×
×
×
×
易错注意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即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 但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②表现:
真理只有一个
方法论:
要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思考:为什么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
(1)客观性——最基本的属性
①原因
①反映的内容(客观事物及规律)
②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
客观的
2、真理的属性(特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点训练】(2021·广东·高考真题)下图漫画《我该怎么走?!》(作者:陈景凯)给我们的哲学启迪是( )
①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真理具有不确定性
②人们在否定以往认识的过程中接近真理
③要善于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④个别、具体的认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漫画内容的反映的是一个人听到身边多个人关于走路的说法后变得不知道到底该怎么走了→表明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个别具体的认识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怎么走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实际需要来决定,不能盲目效仿别人→③④符合题意;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①错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辩证否定以往认识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真理(而不仅仅是接近真理)→②错误。
D
这些认识对不对?为什么?
1、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农村包围城市”
有适用条件和范围
有时间、历史限制
有具体国情限制
-----任何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在凹曲面上
在凸曲面上
在平面上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吗?
2、真理的属性(特点):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强调空间(即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限制,强调真理不能超越一定的空间条件和范围内容。
(3)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指主观认识符合当地的实际
指主观认识符合当时的实际
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的方法论: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②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的属性(特点):
“先在城市夺取政权”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
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知识延伸】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
(2)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超出历史条件、不切实际运用于另一条件,真理就变成谬误。
对立:二者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界限是确定的,不容混淆的;
统一: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易错易混
×
2.真理可以超越自身,超越社会历史条件
×
1.任何真理中都包含谬误。
(两者有着严格的界限)
方法论:正确对待错误
判断:
1.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2.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
3.我们要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推动认识发展( )
×
×
×
真理的属性
客观性
条件性
具体性
表明:真理是绝对的
表明:真理是相对的
结论: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1)因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这是绝对的;
(2)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所以是相对的
小结一:
【对点训练】(2019·浙江·高考真题)入侵物种水花生的蔓延导致洪湖水质恶化、鱼蟹死亡。在相继使用物理和化学手段防治水花生蔓延的努力失败后,当地政府在专家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引进专食水花生的叶甲,终于用生物防治手段遏制了水花生的蔓延。这表明
①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了人们的认识
②不成功的实践也能推动人们的认识
③实践可以确定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④事物的发展程度制约了人们的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C。人们在相继使用各种方法失败后,最终引进的叶甲解决了相关的问题→不成功的实践也能推动人们的认识→②说法正确;在相继使用物理和化学手段防治水花生蔓延的努力失败后,当地政府在专家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引进专食水花生的叶甲,终于用生物防治手段遏制了水花生的蔓延。→通过实践,人们逐渐了解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说明了实践可以确定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③说法正确。此题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说由于人们对水花生的习性、本质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导致人们一开始并没有找到治理其危害的方法,经过试错之后才找到好的方法→认识对象的复杂性和事物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①和④都背离了材料中心意思(材料并非强调具体实践水平限制人们的认识也不是说事物的发展程度制约了人们的认识,所以①④排除。
C
【对点训练】(2022·天津和平·二模)下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
A.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D.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转化
B
【解析】选B。题干漫画表明,多跨一步,或许就会发生“是”与“非”的转化→这体现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符合题意;漫画强调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是强调真理的客观性,A与题意不符;漫画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没有体现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C与题意不符;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而不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转化,D说法错误。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认识论)
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gcngdi
成都天府绿道“退林还耕”引争议
3月底以来,多位成都市民在当地问政平台等地反映情况称,当地花费重金打造的“环城绿道”被拆除了绿化植物,种上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修好的绿地景观花费了不少钱,用都没用几天就拆了,完全是毁林造田,浪费公帑。”上游新闻记者从多个部门获悉,相关市民反映的“拆绿退林还耕”现象确实存在。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对此,澎湃新闻记者4月17日采访了成都天府绿道公司相关工作人员。据其介绍:网上流传的“复垦复耕10.1万亩”,指的是成都从2021年就启动的,到今年要完成的10.1万亩土地的复垦复耕目标。市民们反映的“拆绿还耕”现象确实存在,但均属于按照政策要求推动复耕,不存在违规之处。
那么,真相如何?
那么这些复垦复耕的地之前是绿道还是农田呢?上述工作人员介绍,天府绿道项目涉及生态用地133平方公里中,本身就有10万亩粮油产业带,这次耕地复垦复耕目标指的就是这10万亩粮油产业带。不存在“把原来的绿化工程改为农业种植”的现象。澎湃新闻
记者查询发现,天府绿道涉及生态用地133平方公里,确实包括2万亩水体及10万亩粮油产业带。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要加大撂荒耕地利用力度。所以,退林还耕政策不是将林地重新变成耕地,而是将那些因为退耕还林而荒芜的土地重新规划和修复,让它们能够作为农业的耕地用于发展农业。
从退耕还林到退林还耕,为什么要这么“折腾”?
90年代我国环境形势严峻,国际形势缓和,可以通过进口粮食替代国产粮食,“退耕还林”,恢复和保护环境。
90年代-2022退耕还林政策
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补充的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加大撂荒耕地利用力度(不是将林地变成耕地)
202301
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俄乌战争、中美贸易战使得国际形势变得严峻,进口粮食存在巨大风险。所以要“退林还耕”,严格保护耕地,维护粮食安全
202301-今
退林还耕政策
所以,耕地政策从“退耕还林”到“退林还耕”不是折腾。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针对特定的适用范围而制定的,符合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不是毁林造田、瞎折腾!稍有曲解都是谬误
从退耕还林到退林还耕,为什么要这么“折腾”?
gcngdi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
二、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WHY)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原因):
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认识受主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的过程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从认识的进程来看,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
多次反复;认识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注意:不能说真理具有反复性
gcngdi
未来我国的耕地政策还会变化。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从主体来看,任何政策被人们接受会受到立场、知识水平等因素限制。从客体来看,影响政策变化的客观因素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国耕地政策还会从制定(实践到认识)、实施(认识到实践)到调整(实践到认识)到再实施(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和变化。
但只要中国人在(人类世代延续),只要农业还在(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我国的耕地政策就会永远不会停止完善的步伐
当中肯定会有波折,但政策只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
所以,我们要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推进我国耕地政策的完善和发展。
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具有上升性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思考:未来我国的耕地政策还会变吗,给我们什么启示?
方法论
①原因
②结论: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不断变化
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延续
认识的基础:实践不断发展
二、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WHY)
2、认识具有无限性
注意: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单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但整个人类社会的认识发展是无限的)
注意:
(1)认识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2)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3)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4)不存在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二、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WHY)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总结二:认识的特点
3)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人的认识运动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易错易混
×
2.认识具有无限性,每一个人的认识都是无限的。
×
1.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说明真理可以被推翻。
1)反复性
2)无限性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方法论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知识拓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级的程度。
——毛泽东
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gcngdi
总结: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
含义
真理的特性:客观性;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对立又统一
认识的特点
反复性:原因:(主体+客体)
无限性:原因:(主体+对象+实践)
上升性: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方法论
方法论
方法论
(1)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
提示: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观念不一定都是真理。
(2)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提示:真理只能被超越不能被推翻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它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提示: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4)真理也包含谬误成分。
提示: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界限不容混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认识到认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
判断正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