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筚路蓝缕 风云新途——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程标准】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列宁主义形成的必然性以及对十月革命的指导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认识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及苏联社会主义实践成就与问题时空观念:时间轴的方式了解俄国革命发展的进程。家国情怀:通过了解苏联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理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新。【知识梳理】一、源起——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一)革命之历程:高歌猛进任务1:结合教材第2目和学案,完成十月革命重大节点的时间轴。(二)革命之理论:科学指引聆听来自导师的对话——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恩格斯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列宁思考1:根据材料结合教材91页,指出在无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范围上,两位导师有何不同?革命之影响:震撼世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结合教材第92-93页和学案,探讨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视角一:材料1: 旧世界的命运,显然已经要衰亡了。旧社会、旧经济、旧政体,正向中国谚语所说,都已经“失天命”了。人类在等待另一个选择,另一条道路。……1917年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十月革命,正好向举世吹响了起义的号角。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问题1:概括指出材料中的“旧经济旧政体”“另一条道路”的含义。视角二:材料2:想当年,列宁悄悄抵达彼得格勒的芬兰车站,三四十年之间,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都落在直接衍于的那“震撼世界的十日”(Reed 1919)……全球掀起了革命的二度高潮,这次多数革命群众开始追随苏联的脚步。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问题2:材料中的“三分之一人口”是哪些地区?“震撼世界的十日”具体事件是?材料3:地图上的世界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一)继续进攻——战时共产主义问题:信中的“人逢饥饿”是由哪项政策引起的?这项政策带来了什么后果?(二)十字路口——新经济政策1、新经济政策新的表现:影响:(三)大转变——斯大林模式1、措施:苏联先后实施了 和 ,经过两个 ,到 年,苏联基本实现 ,工业产量欧洲 ,世界 。2、特点:生产资料 制;自上而下的 体制;政治上权力 。3、影响: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2《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是英国历史学家奥兰多·费吉斯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问题1:根据材料,说明两位受访者在斯大林执政时期的生活情况,并结合教材95页简析其各自的形成原因。(提示:参考斯大林模式的影响)问题2:你如何看待《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的史料价值。【本课小结】 苏联的前半生姓名 曾用名出生年月 出生地成长经历 起止年月 事迹1918--19211921--192520世纪30年代--1991获得成就评价 【延伸作业】材料历史上的苏联,曾被冠以多种称呼:“革命摇篮”“红色灯塔”“超级大国”“老大哥”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苏联历史的不同理解。围绕世界史,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