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宋代的《五灯会元》里,有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禅师青原行思谈及他的参禅过程,认为经历了三种境界,刚开始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悟时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彻悟时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由懵懂无知,到雾里看花,再到透彻明悟,有我、无我、忘我,三种境界,依次展开,引人深思。人生(认识)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10.2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第一目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当你刚刚步入州一中时,你对学校的初次印象是什么样子的?你首先就是看到的应该是学校的教室、宿舍、食堂等,接触一些同学和老师,了解这所学校的规模以及它的周围环境。这些都是我们通过我们的感官感知到的感性具体的认识对象。这种具体认识是怎么形成的?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直观的整体表象反映形 成1、感性具体的认识(第一印象)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因而不一定具有可靠性。注意: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正确反映)(2)你现在对你的学校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数学老师的课讲的真好,不愧为高级教师!现在知道了某个教师的授课风格、学校各处室的功能,深切体会到这所学校的校风、校纪,更能体会到这所学校的灵魂所在。我们不再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开始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我们的认识向前发展了,这是运用思维抽象能够把握到的。我们学校的校风正,校纪严,精勤博学,学以致用是我校的灵魂2.思维抽象(1)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整体→部分)(个性→共性)(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相关链接: 如何理解抽象判断:他抽象出的抽象,太抽象了。抽象是相对于具体而言的。(1)当作动词使用:指一种思维活动,指人的思维从事物整体中提取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或者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其共性的活动。例:这朵花是红色的,将“红色”这种属性从这朵花的多种属性中提取出来,至于这朵花的其他属性,如形状、气味等被思维舍弃了。(2)当作名词使用:作为上述思维活动的结果而得出的某个概念(如红色)或判断(如这朵花是红色的),我们也可称为抽象(3)当作形容词使用:例:这是一种抽象的认识。 你的话太抽象。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自由落体运动受着空气阻力因素的干扰,人们直观看到的现象是重物比轻物先落地,人们没有认清楚落体运动的规律。因此,亚里士多德作出了重物比轻物先落地的结论。在伽利略时代,人们还无法用物质手段创设真空环境来从事落体实验,伽利略就依靠思维抽象,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得出结论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因此,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在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的发现中,伽利略是如何进行思维抽象的?感性具体思维抽象第一步: 在伽利略这一发现中,他撇开了化学现象、生物现象以及其他形式的物理现象,把落体运动这一特定的物理现象从现象总体中抽离出来。①分离:分离就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喂!亚里士多德,你是不是考虑的太多了!!分离(2)思维抽象的环节★: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例如:小明同学学习很用功,可在历次考试中得分总是不高,在老师的帮助下,他找到了原因:审题不准确。在以后的练习和测试中,小明重抓审题关。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小明的成绩有了起色。小明重抓审题关,属于思维抽象环节中的分离。分离即在思想上暂时把认识对象从整体的历史联系中剥离出来,在相对孤立的状态下进行考察。(抽出、找原因、抓重点)第二步: 在伽利略这一发现中,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进行了提纯。②提纯: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我不管那么多!这只是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提纯(2)思维抽象的环节★: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如:小明是一个高中生。如果我们研究小明成绩下降的原因,单纯研究其在家学习的状态,发现其自从拥有了自己的手机之后,回家后有绝大部分时间都未能放下手机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这就是思维抽象中的提纯,强调在单一状态下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是在思想上对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比较,排除其偶然的、非本质的因素,抽出必然的、本质的因素,在纯态下进行考察。(排干扰)第三步: 一般来说,落体运动是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要把握自然状态下的落体运动就要考虑阻力因素,相对实际情况,伽利略的落体定律是一种抽象的简略化表述。③简略化: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述。我只要结果!简略化(2)思维抽象的环节★: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如:伽利略只用公式s=1/2gt (s表示物体在真空中的坠落距离,t表示坠落的时间,g表示自由落体加速度)就表达了落体定律。将抽出的结果,用概念和判断的形式固定下来)(简要概括)第四步: 伽利略设定的真空状态就是一种理想化的形式。④理想化:理想化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理想化物体的这种状态只有在思维中才可能存在,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虽然在自然状态中,思维所抽象的那种事物的理想化状态并不存在,但在思维中设想这种状态,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各环节都可能出现)(2)思维抽象的环节★: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如:在几何学中,“点”没有大小,“线”没有宽度,“面”没有厚度。 在流体力学中,“理想液体”既不可压缩又没有黏滞性。(现实中不存在)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思维过程上的抽离性思维目标上的纯粹性思维表达上的简洁性起始环节关键环节表述结果环节贯穿其中(3)思维抽象的环节:分离、提纯、简略化和理想化★(1)人们可以从复杂的人性中抽出道德品性,从不同的思维内容中抽象出共同的形式结构等。(2)我们在讨论概念的外延关系时,只是单纯地考察不同概念形式上的关系,而并不考虑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之间实际上具有哪些关系。(3)伽利略只用公式s=1/2gt (s表示物体在真空中的坠落距离,t表示坠落的时间,g表示自由落体加速度)就表达了落体定律。(4)在几何学中没有大小的“点”,在流体力学中不可压编又没有黏滞性的“理想液体”。这样的物体只有在思维中才可能存在,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思考:以下事例分别体现了思维抽象的什么特征?思维过程上的抽(分)离性思维目标上的提纯性思维表达上的简略化理想化(4)思维抽象的局限性: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是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的本质和规律或某种共性的反映,还不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注意:思维抽象属于理性认识。第二目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1、思维具体的含义和特征: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1)含义:思维具体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2)表现:例:一说到“水果”,我们的脑海中马上浮现出→思维具体谈谈怎样才能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作逻辑起点,通过对“商品”的内在矛盾的分析,引出了“货币”的概念,货币出现以后,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转化为资本。在进一步发展中,由资本而产生剩余价值。社会财富大量集中,必然加剧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促使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的到来。马克思就是经过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性。马克思如何通过经过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性?思维抽象商品起点货币——资本——剩余价值桥梁(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揭示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本单位)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本质)最后形成《资本论》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多样性统一中把握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体的本质与规律。(1)第一个环节: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2)第二个环节:矛盾展现 (桥梁)终点思维具体(3)第三个环节: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终点 )2、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1)环节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2)第二个环节:矛盾展现 (桥梁)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社会(3)环节三:终点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小结: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环节:选择起点 → 矛盾展现 → 再现事物多样性统一(起点)(桥梁)(终点)课堂总结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感性具体:含义、局限性思维抽象含义目的和内容环节: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局限性思维具体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含义表现环节上升起点种种矛盾逐一展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含义 通过感官感知到的认识对象的一种直观的整体表现 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特点 ①认识的起点初级阶段 ②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 ①认识的上升阶段 ②形成的是对事物本质零散的、片面的认识 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②是对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要求 认识要向前发展,上升到思维抽象 要从整体上全面的、更深刻的反映事物的本质,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必须上升到思维具体 思维运动到达以思维具体为标志的逻辑终点,完成了一个运动周期。但认识是无限的,在此基础上开启更广更深的思维运动联系★ ①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为思维抽象做准备。 ②思维抽象是认识的上升阶段,也是理性认识的开始,为上升到思维具体做准备。 ③思维具体是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和逻辑终点,为开启新一轮的辩证思维运动提供前提。④辩证思维运动总是经过“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这一反复多次循环。这一运动永远不会完结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区别 内容必要性环节结果联系把握思维过程的两个阶段提醒:感性具体能够上升为思维具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认识的终结,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不断发展。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感性具体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起点、桥梁、结果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本质或某种共性的认识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目的在于把握客观对象的整体及其发展规律。庖丁初学解牛时,只对牛的外部特征有直观的认识,不知道该从何处下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他逐步知道了牛的内部结构,达到了“庖丁解牛,目无全牛的”阶段。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庖丁弄清楚了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时呈现在他面前的牛,不是最初的“只见其表不知其里”的牛,而是一头“既知其表又知其里,且知道其表里关系”的牛。→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庖丁对牛的认识分别体现了认识的发展的哪些阶段?人们到某地旅游,首先看到的往往是旅游地山水风光、风土人情等,于是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了关于这个旅游地的比较整体的印象。人们对旅游地的初次印象的思维形式是( )A.思维抽象 B.感性具体C.思维具体 D.感性认识B(2023.天津)进入新时代,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越是形势多变、情况复杂,越需要我们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把握快速变动的实际,增强政策措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调查研究既要“走马看花”,也要“下马看花”。“走马看花”就是要保证调研一定的覆盖面,了解面上的情况;“下马看花”就是在摸清整体情况基础上,对“一朵花”进行详细的观察,进行解剖麻雀式的调研。调查研究重头戏在“研究”,要通过精心梳理分析,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结论深刻化,直至抓准问题的本质规律,透过“一管”而窥“全豹”,形成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事必有法,然后可成。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思维过程两个阶段的知识,分析调查研究的思维方法对新时代青年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启示。答案:调查研究的思维方法,揭示了思维过程的两个阶段,即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首先要深入基层,获得感性具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分析,实现思维抽象;再综合各方面情况, 达到思维具体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