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一框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导入新课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一框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第一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法治历程
目录
篇章一
回顾历史:树文化自信、担历史之责
明确方向:懂理论之基,明道路之择
总结成就:举特色旗帜,创境界之新
篇章三
篇章二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法治建设的艰难历程,了解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增强对我国法治建设的信心。
科学精神:明白我国法治建设的渐进性,理解西方法治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科学性。
法治意识:知道依法治国已作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增强法治意识,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生活。
第一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目录
篇章一
回顾历史:树文化自信、担历史之责
议题一:如何理解中华法系?
唐不准吃鲤鱼、明武宗不准吃猪肉、清不准研究天文,这些律法本质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议学情景: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2.法律的本质
3.法律的作用
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1.法律的产生: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家(阶级统治的工具)
2.法律的本质:
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3.法律的作用:
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一)法律的产生、本质和作用
(历史范畴)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制产生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制定监狱、法庭、法律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法律具有阶级性
《汉谟拉比法典》内容判刑举例∶
事例一∶【某好心人收留一不堪主人虐待而逃亡的奴隶】→定刑∶【死刑】
事例二∶ 【奴隶主将奴隶伤害致死】→定刑∶【无罪】
事例三∶【奴隶不承认主人是自己的主人】→定刑∶【割除双耳】
法国《人权宣言》:
1789年8月26日颁布,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人权宣言宣称∶"在权利方面范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这些权利,从而使基本人权原则成为宣言的核心内容。
(二)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
古代: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近代: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
(二)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 (时代性)
(1)古代:
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2)近代:
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拿破仑法典》
第一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三)中华法系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西汉时期
唐朝时期
鸦片战争后
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未获成功。(为什么失败?)
意义: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议学过程
法治建设,应符合本国历史和国情。
启 示
第一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目录
议题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篇章一
明确方向:懂理论之基,明道路之择
议学问题:同学们找出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决定因素是什么?
议学要求:1、自主学习,画出重点
2、时间为2分钟,完成举手
3、自主举手来回答
(一)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决定因素:
1.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制产生
统治阶级
制定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国家
被统治阶级
(一)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决定因素:
3.决定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社会物质
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
人口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总和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法:思想上层建筑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如: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奴隶社会,不会制定出保护科技发明创造的知识产权法;在大工业时代之前的社会,不会制定出保护自然环境的环境法。
(二)
法的历史类型
(1)奴隶制法: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典》等
(2)封建制法:中国《唐律疏议》、法兰克王国《萨利克法典》等
(3)资本主义法: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等
(4)社会主义法:《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当代法的性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原始社会没有法律
思考: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法律规范有什么特点?
法律规范
职业规范
道德规范




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内容,目的是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包括风俗习惯,宗教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法律规范等。
名词解释
社会规范
材料一:《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一)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
材料二: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分别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材料三: 央广网北京2月20日消息:文化和旅游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金早涉嫌受贿一案,由国家监察委调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贿罪对李金早作出逮捕决定。该案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小组讨论
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知识,这三个材料体现了法律具有怎样的特征?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议题二:救亡图存,寻真理之光
(三) 法的基本特征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特征1
特征2
特征3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特征1
体现: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我国,①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③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三)法的基本特征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特征2
制定:制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认可: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民族习惯、地方习惯、物权习惯、交易习惯等。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三)法的基本特征
(成文法)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特征3
体现: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普遍约束力: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国家强制力:是以国家的强制机构(如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为后盾的,是和国家制裁相联系的,表现为对违法者采取的国家强制措施。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三).法的基本特征
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法的政治职能
法的社会职能
联系: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案例一: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
案例二: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根据合同法第159条关于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额支付价款的规定,判决粮油公司向农户支付购粮款。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四)法的职能
我国法治建
设的历程
1.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2.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1)法律的产生、本质和作用
(2)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
(3)中华法系
(1)法的产生、本质及决定因素
(2)法的类型
(3)法的特征
(4)法的职能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