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中的第20课,本课主要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包括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本单元而言,本课进一步加强了对20世纪下半叶世界新变化的认识,突出了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之一——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发展与曲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深刻影响了国际格局的变化:“冷战”的发生和发展,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的演变。在教材内容上具有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包含国家多等特点,需要对知识点进行有效地取舍,选取典型事例作为切入点,探讨其原因和本质。【教学目标】通过对史实的学习和把握,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落实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通过列表、历史地图、时间轴,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变化所处的特定时空背景,落实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以及东欧剧变的原因,认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本质,落实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通过梳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生命力,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的探索、以及改革开放等知识点在初中和高一上《中外历史纲要上》都有过全面的学习和了解,学生对于这部分史实比较熟悉。但对于苏联解体、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以及东欧剧变则比较陌生,缺乏对二战后历史大背景的了解。本课内容要基于学生所掌握的中国史内容,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史实及材料的分析,理解二战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成就和问题,并最终认识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之所以成功,是符合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的,需要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究。【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战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问题。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生命力。【教法学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教学过程】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设问:大家知道现在世界上有哪些社会主义国家吗? 师:那大家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世界上建立了哪些社会主义国家吗?下面我们就玩一个小游戏:找出下列中二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师:二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可1989年一位日裔美籍学者发表了这样的观点: 呈现材料: 材料:1989年夏天,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发表《历史的终结》一文,福山认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冷战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 材料“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以及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科学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结论。” ——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宜言》 师: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是这样的?你认同哪一个观点呢?今天们就带着这一疑问来学习本课的内容。 生:中国、朝鲜、越南、老挝,古巴。 生:参与游戏并从地图上找出二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及分布区域。 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二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上。引导学生阅读地图,了解本课内容的时空背景。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 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本课的内容。新课学习一、荣光与裂变——苏联呈现材料: “传奇坦克”T-34坦克 苏联第一颗原子弹RDS-1(1949年8月29日) 师:这是苏联在四五十年代生产的T34坦克,它在苏联对抗德军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是苏联爆炸的一颗原子弹,苏联成为当时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 设问:二战后苏联能迅速恢复的原因是什么?苏联的经济发展存在什么弊端吗? 师:在斯大林去世后,苏联进行了三次重要的改革,而其后的东欧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这些改革为什么失败?下面我们开始分组领取任务开展讨论,讨论之后分成四个小组依次发言,组内发言不论对错一人次得一分,若被其它组抢答,抢答正确的得一分,抢答错误的不扣分。最后得分最多的小组将获得我们本节课的冠军奖杯。 生: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实现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生;二战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学生:自主探究3分钟,组织发言。 通过回顾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了解苏联改革的背景。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呈现材料(含图片、文字): 任务一 赫鲁晓夫: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 材料1:玉米,生长发育的温度一般在10℃以上,低于10℃则认为是无效的。 —任力行等《农业与技术》载 材料2:赫鲁晓夫将接力反对在本共和国垦荒的哈萨克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沙亚赫麦托夫免职。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设问: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什么领域?效果如何?遇到阻力时他是如何处理的? 生:按照任务分组进行讨论,发言。 生:赫鲁晓夫改革忽视客观规律,强行推广玉米的种植,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并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最终失败。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以及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通过赫鲁晓夫改革中的垦荒与玉米种植,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失败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以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落实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呈现材料(含表格、文字): 任务二:勃列日涅夫:建设发达社会主义 材料1:美方认为,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全面衡量战略武器的13项主要指标中,苏联有10项居领先地位。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2:苏联实际军费开支占其国民收入的比重,在1965—1980年高达19%—23%。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3: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中外历史纲要下》 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什么领域?效果如何?存在什么隐患吗? 生:按照任务分组进行讨论,发言。 生: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领域,取得一定成效,国家军事实力强大,但由于仍然坚持优先发展军事重工业,国民经济结构畸形发展,国民收入不断下降,最终失败。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通过勃列日涅夫时期军事与民生状况的呈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得出结论,理解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以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落实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呈现材料(含图片、表格、文字): 任务三:戈尔巴乔夫: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材料1:苏联经济增长率下降趋势(%)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2:戈尔巴乔夫要继续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就必须确立新的目标,与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划清界限。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staring over”意为: 重新开始” “Corbzchev turns his back on Lenin”“戈尔巴乔夫背叛了列宁” 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戈尔巴乔夫最开始是在什么方面进行改革?为什么改变方向了?《时代》周刊为什么说他背叛了列宁? 生:按照任务分组进行讨论,发言。 生:戈尔巴乔夫最开始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但收效甚微,转向政治改革、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通过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成效来引导学生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以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落实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师:苏联的改革失败了,那苏联解体的本质是什么? 呈现图片: 设问:对比两张地图,指出不一样的地方,苏联解体的本质是什么? 生:苏联从一个主权国家变为多个主权国家,由社会主义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通过历史地图的对比,理解苏联解体的本质,落实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知识小结: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完成表格的知识点小结: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理解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三次改革的利弊,认识到苏联解体的原因,落实学生的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束缚与裂变——东欧呈现材料: 任务四:“布拉格之春” 材料1:在这里,每个国家都堪称“微型苏联”。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2:苏联模式是苏联控制东欧的一个工具。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思考:结合125页的图文知识及材料分析,你认为“这里”指的是哪里?“微型苏联”是什么意思?苏联与东欧国家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对东欧国家是利是弊? 生:按照任务分组进行讨论,发言。 生:“这里”指的是东欧,“微型苏联”指的是东欧大多采取苏联模式发展社会主义,苏联与东欧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利于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最终发生剧变。 通过东欧与苏联的关系切入,理解东欧改革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三、守正与蜕变——中国师:苏联、东欧改革都失败了,那我们中国是如何改革的?我们先来通过一个游戏来回顾一下我们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 呈现游戏:知识配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生:利用游戏,梳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 激发学生兴趣,教会学生运用时间轴梳理重大事件的方法,同时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呈现完整的时间轴及重大事件 设问: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法宝是什么? 师:一路走来,我们有过成功,也遭遇了挫折,最终才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那这条道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下面我们一起观看视频《回忆,我们的安顺》 设问:我们的安顺发生了哪些变化? 播放视频:《回忆,我们的安顺》 师:现在我们已经学习完了苏联、东欧、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改革历程,回到开篇的问题:社会主义终结了吗? 呈现材料: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最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 设问:对比苏联、东欧和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以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 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等。 生:观看视频《回忆,我们的安顺》 生:人均收入、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交通建设、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脱贫攻坚等取得重大突破。 生: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蓬勃发展, 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能证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失败!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前进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重视民生,重视农业发展,国民经济比例必须协调发展,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生产力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改革要从自身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从整体上回顾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艰辛,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程的了解,落实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通过视频,更贴切、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命力,增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通过对安顺变化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国、家乡在一步一步变得越来越好,是我们的祖辈、父辈不断努力付出获得的成果,更深层次地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落实唯物史观。 回扣主题“历史终结论”的终结,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事业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认识到社会以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和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认识来源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落实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前进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重视民生,重视农业发展,国民经济比例必须协调发展,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生产力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改革要从自身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事业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认识到社会以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和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认识来源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落实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结构板书设计】荣光与裂变——苏联:1、“三夫改革”2、苏联解体二、束缚与剧变——东欧三、守正与蜕变——中国:1、历程2、成就及意义【教学反思】亮点:通过简单的游戏、分组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落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通过视频展示,感悟身边变化,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不足:由于本课内容多、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密度大,任务重,在对学生的活动组织上、对于学生深层次的启发上仍有欠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