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学习目标】1.了解战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及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内容及结果。2.理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和本质。3.理解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生命力。【课前预习】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名称 内容 结果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①政治: ②农业: ③工业:勃列日涅夫 (1964—1982) 工业:戈尔巴乔夫 (1985—1991) ①经济: ②政治: ③意识形态: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国别 措施 结果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三、结合教材126页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完成时间轴。任务一 赫鲁晓夫: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赵荣、常华进:《苏联农业改革之玉米运动》材料1:玉米,生长发育的温度一般在10℃以上,低于10℃则认为是无效的。—任力行等《农业与技术》载材料2:赫鲁晓夫将接力反对在本共和国垦荒的哈萨克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沙亚赫麦托夫免职。—陆南泉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什么领域?效果如何?遇到阻力时他是如何处理的?任务二:勃列日涅夫:建设发达社会主义材料1:美方认为,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全面衡量战略武器的13项主要指标中,苏联有10项居领先地位。——陆南泉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材料2:苏联实际军费开支占其国民收入的比重,在1965—1980年高达19%—23%。——陆南泉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材料3: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1951—1960 1961—1970 1971—198010.25% 6.45% 4.95%——《中外历史纲要下》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什么领域?效果如何?存在什么隐患吗?任务三:戈尔巴乔夫: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材料1:苏联经济增长率下降趋势(%) “staring over”意为:“重新开始”1981—1985 1990年社会总产值 3.3 -2国民收入 3.2 -4“Corbzchev turns his back on Lenin”“戈尔巴乔夫背叛了列宁”——陆南泉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材料2:戈尔巴乔夫要继续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就必须确立新的目标,与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划清界限。——陆南泉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戈尔巴乔夫最开始是在什么方面进行改革?为什么改变方向了?《时代》周刊为什么说他背叛了列宁?任务四:“布拉格之春”材料1:在这里,每个国家都堪称“微型苏联”。——陆南泉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材料2:苏联模式是苏联控制东欧的一个工具。——陆南泉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思考:结合125页的图文知识及材料分析,你认为“这里”指的是哪里?“微型苏联”是什么意思?苏联与东欧国家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对东欧国家是利是弊?【课后巩固】1.(2023北京丰台高一期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其共同点为( )A.改变了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 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一定调整 D.导致了局势失控和国家的解体2.(2023甘肃天水高一校考期末)有学者指出,这是苏联走向衰亡的一个关键性的转折时期。军工和重工业的比重越来越大,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比重却越来越小,经济结构更加畸形。它为以后苏联的解体准备了条件。该“转折时期”是指( )A.斯大林时期 B.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C.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3.(2023甘肃陇南高一期末)1990年,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以公有制束缚了人的劳动积极性为由,认为改革主要而又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取消公有制的“垄断地位”,推行公有企业非国有化、私有化。由此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A.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B.旨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C.激发了民众的创造力 D.彻底否定了苏联模式4.(2023四川成都高一期末)下面是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据表可知,这一时期苏联( )1951—1960 1961—1970 1971—198010.25% 6.45% 4.95%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民众生活水平稳步提升C.突破了旧经济体制的束缚 D.工业化建设的成效显著5.(2023湖北高一期末)自苏共二十七大以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几经变化。1987年通过了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之后,又于1989年底提出经济健康化计划,1990年5月又提出向可调节市场经济过渡的构想,8月底推出“500天计划”。这说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A.具体方案在不断优化 B.从根本上突破了苏联模式C.缺乏一贯性和坚决性 D.致力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失衡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强调,只有共耕制才是出路,现在我们的任务是过渡到共耕制,过渡到公共的大经济。战时共产主义结束后,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首次表述了他的合作社思想,指出,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农业合作社),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以及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列宁对合作社的认识逐渐深化,其合作化思想也逐渐完善起来,并对后来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摘编自曹英伟、卢婕《列宁农业合作化思想及其对中国农业改革的意义》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当局在发展农业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但还是跟不上国内需求的增长。从“九五”计划(1971—1975年)期间农业的执行情况看,农业产量的增长率就已经放缓了,“十五”计划期间农业的表现更糟糕。“九五”和“十五”计划期间,谷物产量的增长都比既定指标差多了。为了弥补国内消费的短缺,苏联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苏联购买的要在1972年7月1日到1973年11月1日交货的粮食已大约有3 100万吨,它的硬通货价值在20亿美元以上。整个“九五”计划期间,谷物净进口为 5 500万吨,“十五”期间达到1.02 亿吨。从 1973年起,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摘编自赵健《20世纪70—80年代中苏农业体制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农业合作化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80年代苏联出现农产品供应困难局面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苏俄(联)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