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标要求】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学习评价】(历史解释)通过阅读十月革命的材料,能够准确清晰地分析历史背景。(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材料,能够较为清晰地评析历史观点。(家国情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够清晰地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与光明性。【课前预习】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P91页(1)经济上:俄国 经济不断发展,无产阶级壮大。(2)思想上:列宁主义的形成。(3)政治上: 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十月革命的过程·P92页(1)二月革命: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四月提纲:4月,列宁提出将俄国革命从 革命向 革命推进。(3)十月革命: 年11月, 领导革命武装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 政权,接着宣告世界上第一个 国家诞生。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意义·P92-93页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 到 的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使世界历史进入 和 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格局。苏联(俄)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P93-95页(1)列宁时期:①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武装干涉,决定实行 政策,其中的 保证了粮食供应,确保了战争胜利。②内战胜利后,1921年苏维埃政府实行 政策,通过 、允许办 企业等恢复市场机制,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1922年12月,成立 。(2)斯大林时期:先后实施“ ”和“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 首位、 第二位。但形成的“苏联模式”排斥 ,片面发展 ,影响了苏联的长远发展。【课堂探究】任务一: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阅读下列材料,概括二月革命爆发的背景。材料一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与当时一般技术和文化水平所能达到的成就相比较,那么,如果资本主义发展实际上是缓慢的,俄国经济依然是很落后的。按生铁、钢和石油等工业产品的产量来说,俄国虽居世界前列,但按人口计算的消费量来说,俄国只和欧洲最落后的国家西班牙相当。在沙皇制度统治下,广大人民遭受残暴的剥削和压迫,根本不能参加管理国家,没有起码的政治权利,甚至没有权利集会和讨论国家大事,更不能印制发行任何书报。非俄罗斯民族既受本地封建主、资本家的奴役,又遭受俄罗斯资产阶级和沙皇官吏的压迫。——摘编自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材料二大战一起,民众的热情与爱国心果然被转移了方向,一时冲淡了国内紧张的政治气氛。其实这种以外患掩内忧的大挪移法,每个交战国家皆如此,但在俄国却难以持久。到了1915年,病入膏肓的沙皇政权,似乎又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这一回大势所趋,1917年3月革命再起,一举推翻了俄国的君主政权。——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阅读教材P92页,完成“十月革命历程”时间轴。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历二月)任务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阅读教材P93-95页,完成“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表格填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苏联模式)实施时间措施作用下列材料是苏共领导内部关于苏联模式的不同认识,对这些认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表述清晰)材料在苏联工业化速度和农业集体化等问题上,苏共领导层也存在不同认识。布哈林等人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一项长期的政策,应继续贯彻,继续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市场,使市场经济“常态化”。他反对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推行的大规模集体化政策,反对用强制手段“把农民赶进公社”,认为集体农庄不能拯救一切,主张按照列宁晚年的思想发展合作社,按经济规律引导农民通过合作社走向社会主义。斯大林等则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的“权宜之计”,而苏联处于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中,必须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和力量,加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不能靠那种缓慢的步骤走向社会主义。【课后作业】1.“十月革命奏响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首凯歌。”这是因为十月革命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B.标志着俄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有学者评论苏俄某项政策说:“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该学者评论的是A.农业集体化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工业化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1921年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苏维埃俄国实施了A.新经济政策 B.土地法令 C.工业化政策 D.和平法令4.列宁在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上说:“在十月的时候,我们恰好碰上了这样一个时机,俄国革命恰好碰上了一个幸运的时机。”列宁所说的“幸运时机”是指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西方帝国主义陷于一战泥潭C.俄国国内相对和平 D.布尔什维克党成为了执政党5.1920年秋到1921年春,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在西伯利亚、乌克兰和顿河流域等地都发生了农民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暴力骚乱事件。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苏俄A.敌对势力过于强大 B.继续参加“一战”C.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D.专制统治不得人心6.20世纪20年代出现多个美国资本家投资苏联的现象。美国的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苏俄开办企业,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据此可知当时A.美苏两国合作密切 B.苏联推崇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得到落实 D.苏联工业居欧洲首位7.列宁在俄共十一大(1922年)上举过一个形象的例子:“他们中间有些人看见我们在退却,竟很不应该地像小孩子那样大哭起来。”他们“大哭”是因为当时的经济政策A.允许发展资本主义 B.承认商品货币关系C.实施了余粮收集制 D.鼓励经营家庭副业8.斯大林一再强调,苏联不能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他依靠农民“贡税”来积累资金。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1/3以上。由此可知斯大林所指的工业化道路是A.让工业反哺农业 B.实行计划管理体制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利用商品价值规律9.毛泽东曾说:他们(苏联)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毛泽东所说的是苏联的A.余粮收集制 B.粮食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收购制9.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