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学课件(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学课件(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问题2: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在范围上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
苏联为首
东欧八国、亚洲四国(中国)
问题1:请你简单描述一下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构成。
二战后的社会主义阵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13个国家)
新变化:从一国到多国,地理范围和影响力显著扩大,形成社会主义阵营。
挑战:如何发展本国经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目录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重难点
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难点:
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新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
1953年苏联第一颗氢弹
1946年第四个五年计划,重点是恢复重工业。国防工业取得巨大突破。但是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
1953
1964
1985
1982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没了。
(二)苏联的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重心在农业领域)(1953-1964)
【史料阅读】苏联共产党…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因为重工业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切部门、加强我们祖国的国防、增进人民福利的基础。
这就是我们党的总路线,它经过苏维埃国家发展的一切经验的考验,符合人民的切身利益。苏联共产党今后也要十分坚定地贯彻这条总路线。
……党中央委员会在几次全体会议上已经揭露了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并且制定了提高谷物和畜产品产量的大规模的计划。
为了认真改进对农业的领导,必须使我们的干部注意经济问题,注意减少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
现有的材料表明,我国生产一公担牛奶和肉类所花的劳动要比美国多得多…
——《赫鲁晓夫代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总结报告》(1956年2月14日)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重心在农业领域)
1953-1960年,玉米播种面积由580万公顷猛增到2820万公顷,1962年增加到3700万公顷。农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1953-1964年,苏联谷物年均产量与1945-1953年相比增加了62%。
玉米运动宣传画
改革并没有改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落后地位,也没有触及依靠行政命令进行管理的集体农庄制度。由于不顾自然条件,盲目在苏联各地种植玉米,导致“玉米运动”最终失败。大规模的垦荒还破坏了生态环境。
1963年,苏联粮食大幅度减产,不仅被迫实行粮食定量供给制,而且动用黄金储备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重心在农业领域)(1953-1964)
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宇宙空间的人
(二)苏联的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勃列日涅夫改革(重心在工业领域)(1964-1982)
“新经济体制”:提高制定计划的科学水平,扩大企业的经济权力,加强物质刺激。
即将发射的苏联火箭
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二)苏联的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勃列日涅夫改革(重心在工业领域)(1964-1982)
一个人问:“听说勃列日涅夫要动手术了?”
另一个说:“是的,他要做扩胸手术,为了佩戴更多的勋章。”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独揽党政军大权于一身,重演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的一幕。党政主要领导人都年过70岁。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勋章哥”勃列日涅夫
(二)苏联的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3.戈尔巴乔夫改革(重心先在经济后转向政治领域)(1985-1991)
经济领域: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政治领域: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
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
统制和多党制,
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
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
(二)苏联的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三)苏联解体(1991)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小结: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异同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异 侧重点
结果
败因
同 农业
工业
前期经济领域
后期政治领域
未改变原有体制
对苏联模式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
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1.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2.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3.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取得一定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学习聚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改革也没能突破这一体制。80年代后期苏联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终于使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发展与弊病
1.成就
(1)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2)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
(3)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2.问题
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3.目标
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任务:这张漫画反映了东欧国家的发展遇到了什么问题?他们的目标是什么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二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的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8个东欧国家及中国、蒙古、越南、朝鲜4个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
南斯拉夫 脱离了苏联控制,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
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捷克斯洛伐克 “布拉格之春”;
违背苏联模式,惨遭镇压。
波兰 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十月事件被镇压;
取得一定成就;
改革均未突破苏联模式束缚,
80年代后陷入困境。
匈牙利 民主德国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中外历史纲要》
波兰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
——《时代周刊》
原因:照搬与桎梏
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方式:渐进与突变
方 式 国 家 结果
波兰、阿尔巴尼亚 匈牙利、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民主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
政变
冲突
统一
分裂
解体
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大多数国家都进行过民主改革,南斯拉夫最早改革,民主德国改革后经济水平达东欧国家之首。但各国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致使经济状况持续恶化,苏联实力下降放松干预和西方“和平演变”等因素,东欧国家相继发性剧变。
实质
东欧剧变的启示?
走适应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独自自主的建设社会主义!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确立
建设
改革
新时代
1949:建国
1954:政治
1956:经济
曲折
开创性
奠基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十大新时代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上的变与不变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49年开国大典
1954年《五四宪法》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7年“复兴号”运营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任务1:结合所学,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①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
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③中国特色主义道路具有活力和创造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任务2:结合学习拓展以及所学,思考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何在?
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1992年,南方谈话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责任·使命
不断发展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不变
为人民谋幸福的如磐初心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永恒的真理
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东欧剧变
苏联 解体
中国腾飞
经验:
(1)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
(2)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3)坚持中国特色主义道路
启示:
(1)注重农轻重经济比例
(2)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打破个人迷信和个人专断
(4)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启示:
(1)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2)注重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3)注重民族关系
1956年
苏共二十大
1964年
1957年
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赫鲁晓夫改革
1978年
1985年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89年
1991年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欧剧变
苏联停止存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新课小结】
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就一定会成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